全球最佳的管理方式: 超越 AI 的人才領導力—— 從人才管理到管理人才,打造人類無可取代的競爭力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AI 讓管理重生,而非消失
2025 年的今天,全球企業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管理模式轉折點。
生成式 AI 席捲所有產業、取代例行作業、甚至介入專業工作——寫程式、寫合約、產生策略、做分析、協助決策。
哈佛商業評論明確的指出:
AI 不會完全取代專業工作,但「會取代 20~60% 以資訊處理為主的工作內容」。
真正被淘汰的不是專業,而是「不升級的專業人士」。
因此,管理不是被 AI 超越,而是被 AI 重新定義。
未來最重要的管理能力不是技術、不是 SOP、不是 KPI,而是:
管理人才的人(Managing people),而不是管理數據的人(Managing data)。
人類真正不可取代之處,在於「理解人、引導人、成就人」。
本文將從全球趨勢、AI 新管理模式、人才策略、人性洞察、職涯意義等角度,試圖完整提出「超越 AI 的全球最佳管理方式」。
第一部 AI 改變世界,但永遠取代不了「人」的管理價值
AI 可以做什麼?
答案是AI 已能做到:
• 寫報告
• 做研究
• 做商業分析
• 制定策略草案
• 統整資料與資訊
• 甚至做初階管理職的工作(排程、追進度、寫簡報、做 KPI)
AI 讓企業效率暴增,許多企業開始思考:
「主管是否會被取代?」
「組織還需要幾層管理?」
「管理能力是否不再稀缺?」
然而,AI 只能管理「資訊」,但不能管理「人」。
因為人類有:
• 情緒
• 動機
• 價值
• 自尊
• 責任
• 人際衝突
• 職涯意義
• 自我形象
• 歸屬感與信任需求
這些部分完全是 AI 無法取代的。
第二部 人才管理 vs 管理人才:世界管理邏輯的巨大翻轉
過去 50 年管理學的核心是「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
它強調:
• 招聘
• 評估
• 留任
• 教育訓練
• 績效管理
• 潛力盤點
但在 AI 時代,這些都可以被部分自動化。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另一種能力:
從「人才管理」走向「管理人才」:
不是管理制度,而是管理人心。
這也是全球領導力研究正在強調的下一個階段: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制定流程,而在於帶動人成長。
第三部 全球最佳的管理方式:五大超越 AI 的關鍵能力
AI 時代的卓越管理者不再是「最懂技術」的人,而是「最懂人」的人。
能力一:深層同理心(Empathy 2.0)
同理心是 AI 最難複製的能力。
美國情緒智商研究(Goleman EI Model)指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能感受並理解:
• 他人的動機
• 他人的恐懼
• 他人的壓力
• 他人的需求
• 他人的價值觀
• 群體的情緒流動(Political Awareness)
• 組織中不講明、但真實存在的權力結構
同理心不是溫柔,而是「認知能力」:
能站在他人視角思考,並做出對個人與組織都有利的決策。
能力二:服務導向(Service Orientation)
——領導不是讓人服務,而是服務他人
服務導向不是「討好人」,而是:
• 抓住客戶需要
• 預見團隊問題
• 幫助他人成功
• 協助部屬發揮長處
• 幫助他人完成工作,而不是把工作丟給他
真正的領導者不是「發號施令者」,而是:
Remove obstacles ——移除阻礙部屬前進的障礙。
這是 AI 做不到的。
能力三:觀點借用(Perspective Borrowing)
——多角度思考,避免盲點
哈佛商業評論強調:
優秀的領導者,不是用自己的視角管理世界,而是借用別人的視角,重新看世界。
這種能力在 AI 時代更重要,因為:
•AI 的答案永遠是「最合理」,但不是「最適合」
•人類決策往往牽涉情感、組織文化、權力結構
•多角度思考能避免衝突與誤判
當領導者能站在:
•老闆的角度
•客戶的角度
•同事的角度
•部屬的角度
來做決定時,他將比 AI 更值得信任。
能力四:激勵他人(Developing Others)
——永續型領導者最稀缺
AI 能提供答案,但 AI 不能:
•鼓勵一個沮喪的人
•重建一個失敗者的信心
•提醒年輕人他們的價值
•啟動團隊的使命感
•改變一個人的心境
這些都是人類領導者最珍貴的價值。
管理最終是一種「改變別人生命」的力量。
能力五:洞察人性(Reading Emotions & Power Dynamics)
——真正的管理,是理解看不見的東西
組織中真正影響績效的從來不是流程,而是:
• 情緒
• 信任
• 衝突
• 歸屬感
• 權力關係
• 非正式文化
• 團隊氣氛
AI 無法看見「情緒的流動」。
AI 看不懂「人心的弦」。
只有領導者能決定:
• 團隊安全感
• 組織士氣
• 部屬願不願意跟著你打仗
這些全部決定 AI 無法取代的管理價值。
第四部 職涯新真相:沒有一份工作值得犧牲尊嚴
近年來,許多人在職場中:
•過勞
•迷失
•情緒枯竭
•為五斗米折腰
•因績效壓力而忘記生活
但真正成熟的職涯思維是:
工作是人生工具,不是人生目的。
Cheers 雜誌的文章提醒:
•不要盲信職場專家說「先犧牲尊嚴才能成功」
•不要為工作失去自己
•不要把職涯焦慮當成命運
•工作的核心是「自我實現」
人生不是只為薪水活著。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全部。
第五部 何時應主動?何時應按兵不動?— 現代工作策略
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一個重要觀點:
主動不等於盲動。
積極不等於亂衝。
何時應主動?
•你能創造價值時
•你有能力接下責任時
•老闆信任你時
•團隊需要你時
•你能解決問題時
何時不應主動?
•事情沒有授權
•老闆尚未準備好
•團隊不支持
•你不確定資源是否足夠
•主動反而使事情更亂
這是 AI 永遠做不到的「情境判斷」。
第六部 管理的終極使命:利己利他,成就共同的未來
真正卓越的管理者都具備一種終極能力:
先利他,才能利己。
這不是道德,而是策略。
因為:
•助人成功,就是讓自己成功
•給別人機會,就是擴大自己的價值
•成就別人,就是累積自己的信用
•善意與信任,是一個管理者最堅固的資產
管理永遠是「人與人」之間的藝術。
第七部 數位轉型學院:台灣未來的關鍵力量
台灣的問題不是缺人才,而是缺:
•數位人才
•跨域人才
•AI 與管理整合的人才
•能理解科技又懂得帶人的人才
「數位轉型學院」的使命非常明確:
傳播正確的數位轉型觀念、方法與實務,
培育台灣永續發展所需的跨域人才。
未來的企業需要:
•懂科技的人
•懂管理的人
•懂人性的人
而最強的領導者,是這三種能力的融合者。
第八部 Good at Job:人生投資「工作」的八大原則
綜合提出以下八大原則:
原則一:先確定「你幫誰做事」—授權是效率的起點
沒有授權,就沒有責任;
沒有責任,就沒有成就感。
原則二:任何事情都要先問「目的」與「目標」
目的對了,方法自然會出現。
原則三:做事要利他,有同理心
思考:
• 老闆要什麼?
• 客戶要什麼?
• 同事需要什麼?
• 部屬最困難的是什麼?
原則四:做人要周到,做事要圓滿
周到的人被信任;
圓滿的人被依賴。
原則五:核心能力以外的能力,決定你走多遠
專業讓你被錄用;
人格、態度、協作、同理心讓你被提拔。
原則六:職涯是人生的修行
每一次失敗、挫折、磨練
都是在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則七:超越痛苦,享受工作
痛苦來自無力;
成就來自能力;
喜悅來自意義。
原則八:人生經營,不是過日子,而是創造價值
每一段青春都應被好好使用。
結語
AI 不是人類的終點,而是管理智慧的重新開始,AI 會讓很多工作消失,但 AI 永遠取代不了:
• 人情
• 信任
• 激勵
• 同理
• 使命
• 領導力
• 勇氣
• 意義
未來最強的人不是最會 AI 的人,而是最懂得:利用 AI 完成工作,而利用人心完成使命。
這就是「全球最佳管理方式」的核心:
超越 AI 的人性管理。
《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超越 AI 管理之道」》
在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技術更迭速度超越歷史任何時代的此刻,人類對管理的理解正迎來深層的文明轉折。
然而,越是站在科技浪潮的最前端,越能體會到 中華文化五千年所累積的智慧,其實正是未來管理的根基與答案。
儒家告訴我們——
「立人先立己,成人達己。」
管理的本質是成人之美,而不是操控或支配;是成就他人,才能真正成就自己。這正是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
道家提醒我們——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以自己的意志強壓世界,而是以觀察與順勢,引導團隊回到最自然、最有效率的狀態。AI 擅長計算,但唯有人類能「順天應人」,找到真正的節奏。
佛家教我們——
「覺察自心,照見他人。」
管理不是技術,而是覺性。
懂得觀照自己,才能同理他人;懂得降伏其心,才能帶領群心。AI 能給出資料,但不能給出慈悲;能演算選項,但不能洞察苦樂。
而《易經》更早就揭示了變局時代的管理法則:「窮變、變通、通久。」
宇宙唯一不變的是變動;管理唯一不變的是因時制宜。
AI 正是「變」的洪流,而人的智慧,是「通」的源泉。
回望中華文化,我們會發現:
最強的管理不是制度,是人心;
最深的領導不是方法,是品格;
最永續的競爭不是技術,是文化。
AI 能處理記憶,人能承擔意義;
AI 能組織資訊,人能組織人心;
AI 能提示答案,人能啟動使命。
未來的世界,技術會有無限的替代品,但人心永遠沒有。
因此,AI 不是威脅,而是更清楚地提醒我們:
管理的核心從來不是工具,而是人;
領導的本質從來不是命令,而是德。
在科技的加速度與文明的深水區之間,
中華文化給了我們上一道跨越萬年的答案——
以仁為本,以義為先,以禮為序,以智為明,以信為立;
以德御才,以心換心,以人為中心;
這,是超越 AI 的永恆管理之道。
未來的管理者,不是勝過 AI 的人,
而是能整合科技、理解人性、以德領人、以文化立心的人。
這就是中華文化所能帶給 21 世紀的最高管理智慧。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