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九德、九問、九思、九智、九隱 ——21世紀教育體系的核心價值與人格教育新典範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摘要
在全球化與人工智慧(AI)時代,教育正面臨價值重構的關鍵時刻。技能與知識的半衰期急遽縮短,人類若僅追求工具理性,將失去靈魂與方向。
本文主張,以「君子」為人格理想、以「九德、九問、九思、九智、九隱」為教育架構,建構一套融合東方倫理智慧與現代教育理念的「君子教育體系」。
此體系強調道德修養(德)、思辨提問(問)、自我省察(思)、智慧整合(智)、靜觀涵養(隱)五大層次,對應現代教育的五大面向:品格、思維、心靈、創造與德性領導。
本文簡單提出具體的教育應用模型,探討如何在課程、評量與學校治理中落實「君子之道」,進德修業以回應21世紀教育的倫理危機與精神失重。
關鍵字:君子教育、九德、九思、九智、九問、九隱、人格教育、教育哲學、AI時代
一、前言
教育的危機與文明的召喚
21世紀的人類社會進入了「智慧與焦慮並存」的時代。人工智慧改變了知識的生產方式,也挑戰了學校的教育模式。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應培養人類的「道德判斷力、創造力與靈性覺醒」。
然而,當教育體制被績效、排名與功利導向主宰,我們逐漸忘記教育的本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回望中國教育傳統,「君子之道」不僅是一種人格理想,更是一種完整的教育哲學——它涵蓋了知、情、意、行、靜的全人修養。
因此,本文提出「君子五九教育體系」:
• 君子九德:立身之本
• 君子九問:思辨之啟
• 君子九思:省察之功
• 君子九智:智慧之成
• 君子九隱:養性之道
此五層結構形成一個由外而內、由知而行、由行而靜的教育循環,為21世紀人文教育與AI倫理提供一套新典範。
二、君子九德:立身之本,品格教育的核心
(一)九德的原典來源
「君子九德」源自《尚書‧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
皋陶以此九德勸諫大禹,期以立國安民之道。此九德後又為《管子》所延伸,將「玉之九德」比於君子品性,如「溫潤以澤為仁、堅而不蹙為義、可折而不屈為勇、清明而不垢為潔」等。
(二)九德的教育詮釋
九德不只是道德條目,而是一種「張力中的平衡美德」:
•寬而栗:仁而有戒,包容而不縱容;
•柔而立:溫和而堅定,能聽能斷;
•願而恭:質樸而恭謹,不矯作;
•亂而敬:處亂不驚,臨危守敬;
•擾而毅:柔中帶剛,行而有決;
•直而溫:坦率而不傷人;
•簡而廉:簡約而清廉;
•剛而實:剛正而誠實;
•強而義:堅毅而合道。
(三)教育實踐的意涵
九德之「平衡性」正可對應當代教育的品格危機。教育不應塑造單一德目,而應培養學生在複雜情境中調和多重價值的能力。
例如:
•「柔而立」→ 教導學生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堅守原則;
•「簡而廉」→ 培育學生面對誘惑時的誠信與透明;
•「強而義」→ 強調社會責任與公共道德。
九德教育的核心目標:在變動的時代中,培養能以德為本、以義為界、以仁為心的現代君子。
三、君子九問:思辨之啟,探究教育的靈魂
(一)提問是智慧的起點
「問」代表求知的動力,也是哲學的根源。
教育的失敗,往往始於學生失去提問的勇氣。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提問是學習的起點,也是思想自由的開始。
(二)九問的教育框架
以孔子「君子九思」為靈感,本文將其延伸為教育的九問:
1.問己——我是誰?(自我覺察)
2.問心——我為何而學?(價值定位)
3.問人——如何理解他人?(同理與關懷)
4.問世——世界的挑戰為何?(社會洞察)
5.問道——什麼是正義與真理?(倫理判斷)
6.問知——我所知是否真確?(批判思維)
7.問時——我與時代的關係?(責任與使命)
8.問變——面對新科技,我如何應對?(創新與適應)
9.問未來——教育的最終目的何在?(終極關懷)
(三)教育實踐
「九問」可作為探究式課程(Inquiry-Based Learning)與哲學教育(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設計軸心。
教師不僅要給答案,更要培養學生問出更好的問題。
四、君子九思:省察之功,心靈教育的途徑
(一)「九思」的原典
孔子《論語‧季氏》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九思是君子日常的自我省察之道,代表理性與情感的節制藝術。
(二)教育詮釋
•視思明、聽思聰:媒體素養與多元理解;
•言思忠、事思敬:誠信與專業精神;
•疑思問、忿思難:批判與情緒管理;
•見得思義:面對競爭與利益的道德判斷。
(三)教育應用
九思可導入「心智覺察教育(Mindfulness Education)」與「情緒智力課程」,訓練學生從情緒反應轉向理性思考,學會停頓與自我對話。
例如:「忿思難」可轉化為「情緒前停一秒」的訓練;「疑思問」則對應科學探究與媒體事實查核。
五、君子九智:智慧之成,跨域教育的整合力
(一)智慧的層次
教育的最終成果不在知識累積,而在智慧生成。
智慧(Wisdom)是一種結合理性、情感與價值的整合能力。
(二)九智的架構(現代詮釋)
- 識智——辨真偽(資訊判斷)
- 思智——推理分析(邏輯思維)
- 行智——知行合一(實踐能力)
- 道智——分辨善惡(倫理思考)
- 心智——安定專注(情緒平衡)
- 群智——協作共創(團隊與社會智)
- 變智——創新應變(問題解決)
- 靜智——觀照內心(靜思覺照)
- 通智——融通天地(靈性智慧)
(三)教育實踐
九智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對應AI時代最需要的判斷力、創造力與倫理感。
它可以轉化為學校跨域課程,如:
• 識智+思智→ 資訊素養教育
• 行智+群智→ 專題製作與服務學習
• 靜智+通智→ 心靈與生命教育
六、君子九隱:養性之道,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隱德」之義
《禮記‧大學》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教育的終極價值,是培養能「行善而不自矜」之人。君子之隱,不是退避,而是內斂——一種「有為而不自居」的高貴謙遜。
(二)九隱的層次
- 隱於學——不誇知識,持續學習;
- 隱於行——默默實踐,不求名利;
- 隱於善——行善不言善;
- 隱於時——進退有度,知所止;
- 隱於俗——處塵不染;
- 隱於靜——守靜以觀變;
- 隱於貧——安貧樂道;
- 隱於義——堅守原則不妥協;
- 隱於心——無執無我,自在而仁。
(三)教育實踐
九隱可作為「領導者教育」與「靈性教育」的終極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後,仍保持謙遜、節制與清明。
這是教育的「返本歸真」階段:學會在喧囂中守靜,在榮耀中守德。
七、教育思想體系整合架構:
君子五九教育體系
層次:核心內涵—教育對應—現代轉化
1.九德:品格修養—品格教育、德行課程—道德平衡力
2.九問:問題意識—探究式學習—哲學思辨力
3.九思:自我省察—情緒智力、心智覺察—反思能力
4.九智:智慧整合—跨域專題、倫理決策—判斷力與創造力
5.九隱:靈性養成—領導與靜觀教育—謙遜與智慧
八、結語
教育的未來在於「君子之學」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在於培養「成功的人」,而在於塑造「有德的智者」。
君子之學,不是古老的理想,而是現代教育重新尋找靈魂的出路。
九德立根本,九問啟思維;九思養心性,九智成大器;九隱歸本真。
這是一條由外而內、由知而行、由行而靜的成長軸線——從行為教育到心靈教育,從功利教育到文明教育。
當教育能讓年輕人不僅追求「飛龍在天」的成功,更懂得「潛龍勿用」的謙卑,
那麼,教育便真正達成了「天地立心」的使命。
願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以九德為根、九思為法、九智為用、九隱為歸,重建一個「有靈魂、有格局、有慈悲」的21世紀教育新文明。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