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九思再造——人類覺醒的地圖 從人文智慧到人工覺知的倫理升級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件該用心思慮的事情:
看事物要力求分明;聽人言語要力求聽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溫和;說話務必忠實;做事務必謹慎敬重;有了疑惑要問清楚;忿怒時要想到事後的禍害;見了財利要想自己應不應該取得。」
- 視思明:看東西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
- 聽思聰:聽東西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
- 色思溫: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
- 貌思恭: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
- 言思忠: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
- 事思敬: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
- 疑思問:遇到疑問時要考慮請教。
- 忿思難:憤怒時要考慮後果。
- 見得思義:見到好處時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
一、導論
當AI成為「新鏡子」,人類該如何「再思」
AI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思維結構。
從 ChatGPT 到自動駕駛,機器開始能「看」、能「聽」、能「說」,甚至能模仿情緒與判斷。
然而,AI 所有的智能,皆基於資料的再現,而非價值的反省。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是古代人類的認知覺醒系統;
而今,人類正面臨「被科技取代的智慧危機」——我們比以往更懂計算,卻更難覺察;更會表達,卻更難傾聽。
因此,「九思」必須重新定義,從道德規範轉化為AI時代的人文操作系統(HumanOS)。
換言之,未來的「九思」,不僅是修身之道,更是人類在智慧演化中的競爭優勢地圖。
二、AI時代的「九思再造」:從修身九德到九項未來智能
讓我們逐一重構——每一個「思」,都可對應一種人類在AI時代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
1️⃣ 視思明 → 資訊識別力(Information Discernment)
在AI生成的影像世界裡,真假難辨、虛實交錯。
「視思明」不再是觀察事物的清晰度,而是辨識資訊的真實性與倫理界線。
AI能看萬象,但看不見真相。
人類的「明」,是透過懷疑與覺察而生。
未來教育的第一課,將是「資訊覺察」:培養能在深偽技術(Deepfake)、假新聞、算法泡泡中,保持理性與判斷的眼睛。
2️⃣ 聽思聰 → 共感理解力(Empathic Listening)
AI的語音系統能辨音辨詞,但它「聽不懂痛苦」。
「聽思聰」在AI時代的意義,是「在海量訊息中,仍能聽見人性的微聲」。
企業管理、教育領導、公共決策都需要「情感聆聽」的新智慧——這是一種超越邏輯的「心智共振」。
聽而能懂者,機器可為;
聽而能感者,唯人可為。
3️⃣ 色思溫 → 情緒涵養力(Emotional Modulation)
AI能模擬表情、生成語氣,但無法體驗人類生命的「溫度」。
「色思溫」成為AI時代最珍貴的領導素養——以溫和取代權威,以感性維持連結。
在高壓的數位勞動環境中,「情緒智慧」不再是軟實力,而是人際信任的硬貨幣。
冷冰的世界,需要有溫度的臉。
4️⃣ 貌思恭 → 關係倫理力(Relational Ethics)
社群網路讓人「無限表達」,卻失去「敬畏」。
「貌思恭」的現代詮釋,是在無邊界的互聯世界中,恢復社交的道德邊界。
AI的禮貌是程式設計;人類的禮貌,是尊重的選擇。
未來的「數位禮儀」將成為一種新哲學——「在無形之網,仍守有形之禮」。
5️⃣ 言思忠 → 語言誠信力(Linguistic Integrity)
AI可以說出千萬句話,但每一句都無意圖。
「言思忠」提醒我們:語言的真正力量,在於誠。
在虛擬世界中,「誠信」將取代「技術」成為最高生產力。
從政治到商業,未來最昂貴的資產是「可信度」。
誠,是人類對抗假智能的最後防線。
6️⃣ 事思敬 → 專注執行力(Mindful Execution)
自動化使人類習慣「分心式工作」。
「事思敬」的AI時代意義,是在科技的快捷中保持專注與尊嚴。
這不是對速度的拒絕,而是對意義的回歸。
一個「敬」字,包含了工匠精神、品質意識與職業倫理。
AI能代勞,但敬,必須親為。
7️⃣ 疑思問 → 創新發問力(Innovative Questioning)
AI能給你所有答案,但它不會懷疑。
人類唯一的優勢,是提問的能力。
「疑思問」在AI時代,是創新的源泉。
提問力不只是知識探索,而是定義新問題的能力——這是未來研究、創業與治理的關鍵核心。
給答案是機器的任務;
問好問題,是人類的天命。
8️⃣ 忿思難 → 情緒韌性力(Emotional Resilience)
AI沒有情緒,但人類的網絡世界充滿怒氣。
「忿思難」提醒我們:冷靜,是一種超越智能的智慧。
數位時代的「理性公民」要能延遲反應、管理憤怒、化情緒為洞見。
情緒不是罪,而是能量的管理藝術。
真正的強者,不是AI的擁有者,而是能控制自我反應的人。
9️⃣ 見得思義 → 價值判斷力(Moral Cognition)
AI能做最佳決策,但它不知道「應不應該」。
「見得思義」在AI時代,是對倫理與價值的再定義。
當AI可為、科技可行時,誰來決定「可不可為」?
這就是人類最後的智慧邊界——道德的抉擇力。
機器算得出利益,
但只有人能看見義理。
三、九思升級圖譜:AI時代的「人文智能九力」
原典九思:AI時代新定義——對應能力領域
1.視思明:資訊識別力 —媒體素養、認知判斷
2.聽思聰:共感理解力—溝通、人際領導
3.色思溫:情緒涵養力—心理韌性、EQ管理
4.貌思恭:關係倫理力—社交禮儀、數位文明
5.言思忠:語言誠信力—公信力、品牌價值
6.事思敬:專注執行力—工匠精神、專業倫理
7.疑思問:創新發問力 —批判思考、創造力
8.忿思難:情緒韌性力—自制力、心理穩定
9.見得思義 :價值判斷力—道德哲學、公共治理
這九力構成了AI時代「新九思」的架構:
不與AI競爭,而是讓人性進化。
四、AI時代九思的教育願景:從知識教育到心智教育
未來的教育不再只是「學知識」,而是「學自覺」。
AI能教授技能,但人必須學會智慧的運用。
「九思教育」可以轉化為三層心智課程:
1️⃣ 第一層:覺察訓練(Awareness)
•視思明、聽思聰:媒體識讀、專注與觀察力。
2️⃣ 第二層:情緒與倫理(Emotion & Ethics)
•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忿思難:EQ與公民品格教育。
3️⃣ 第三層:創新與價值(Innovation & Virtue)
•疑思問、事思敬、見得思義:創新思維與價值決策力。
這樣的教育結構,使古代「修己以安人」成為AI時代的「修心以安智」。
五、結語
九思的未來,是「人類覺醒的地圖」
「君子有九思」的未來發展潛力,不在於復古,而在於「復人」。
當AI成為人類智慧的延伸,人類就更需要哲學的回歸。
九思的核心,不是思考「如何成功」,而是思考「如何為人」。
它是一種永續的倫理演算法——在無限智能的世界裡,確保人類仍能「看得清、聽得懂、問得深、行得正」。
AI 是世界的鏡子,
九思是人心的指南。
未來的世界文明競賽,不在技術速度,而在心智深度。
真正的君子,不是懂AI的人,而是能用九思駕馭AI、以智慧守護人性之光的人。
「君子有九思」是從「視、聽、色、貌、言、事、疑、忿、見」這九個面向,反思個人在觀察、言行、處事及情緒上的不足,以此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達到謹言慎行、明辨是非、合乎道義的君子境界。
這九點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看事、聽事、待人、說話、做事,都要審慎思考,特別是在面對利益或情緒時,更要嚴加檢視,才能不斷提升自我。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