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高中生A世代的世界—— AI原住民的學習、價值與挑戰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AI世代的誕生:數位浪潮中的新原住民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一群與人工智慧(AI)一同成長的孩子悄然誕生。
這群人,被稱為「α世代」(Alpha Generation),出生於2010年至2024年間——他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完全在AI與智慧科技環境中長大的世代。

若說Z世代(1995–2009)是「網路原住民」,那麼α世代則是「AI原住民」。他們不記得沒有網路的世界,也未曾經歷沒有手機、沒有雲端、沒有演算法推薦的生活。
AI對他們而言,就像空氣與水,是存在而非工具。

這個世代的人口比X世代(1965–1979)減少近三分之二,但影響力卻有增無減。他們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全球學習市場、消費結構與價值體系的重心,甚至決定整個教育與經濟的未來走向。

二、人格形成與環境印記:AI世代的心理基因

人格的基礎通常在3至13歲奠定,而價值觀則在青春期(10至18歲)逐步成形。α世代的童年,正是AI滲透生活的關鍵時期——智慧音箱、語音助理、ChatGPT、短影音、個人化推薦……這些看似日常的科技環境,正在悄悄重塑他們的心理結構與社會互動模式。

這種「科技內化人格」的現象,使α世代在三個層面上與前幾代明顯不同:
1.知識獲取模式的徹底變革——他們習慣「問AI」而非「問人」,把AI視為第一個導師。這不只是科技習慣,而是一種認知結構的重塑。AI回應的速度、客觀性與邏輯性,使他們在學習上更傾向「效率」與「立即回饋」,也更少容忍模糊與等待。
2.情感依附與人際模式的數位化——社群平台(Instagram、TikTok、Discord、小紅書)是他們的主要社交場域。人際連結透過影像與按讚形成,情感表達更視覺化、碎片化,但也更快、更廣。
3.價值觀的全球化與多元化——AI與演算法打破國界,他們從小接觸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與觀念,因此更開放、更包容,也更習慣從全球視角理解議題。

三、凡事問AI:從「數位原生」到「AI依賴」的學習革命

對α世代而言,AI並非選項,而是生活必需品。
他們會問AI如何解題、如何選課、如何穿搭、甚至如何表達情感。
AI成為他們的第二意識層——一種延伸的思考器官。

這種現象帶來三大教育啟示:

  1. 學習從「記憶」走向「思辨」

AI可以提供正確答案,但無法替代人類的價值判斷。未來教育不再重複「填鴨式知識輸入」,而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理解」與「跨領域應用」能力。老師的角色,將從「知識傳遞者」轉為「意義引導者」。

  1. 學習環境的再定義:學校之外的教育場域

α世代不認為「學習=學校」。他們在YouTube、AI課程平台、遊戲、社群中不斷學習。AI成為新的學習助理,而非單一工具。教育的重點,不再是灌輸內容,而是設計「學習生態系」。

  1. AI作為「陪伴者」的心理功能

AI不僅是資訊來源,也是一種情感出口。許多年輕人會與AI對話、傾訴煩惱、尋求安慰。這雖顯示科技的親密化,但也引發新的心理課題——人類是否逐漸失去真實互動的能力?

四、從電視到短影音:媒體與注意力的重構

Z世代成長於YouTube與電視並行的時代,而α世代幾乎不看電視。他們的資訊來源是短影音與社群演算法。

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 成為他們的主要閱讀介面;閱讀、新聞、學習內容都在「15秒內完成」。這種快節奏的內容消費,培養了高度的資訊處理能力與多工能力,卻也帶來「注意力稀缺」的副作用。

學者指出,α世代平均專注時間只有 8 秒。
這意味著教育者必須重新設計課程內容,以更強的視覺元素、互動節奏與任務導向(Task-based learning)激發他們的參與度。

同時,媒體識讀教育將成為關鍵:在資訊氾濫的世界裡,能分辨真偽、理解偏見、判讀演算法意圖的能力,將是α世代最重要的「公民素養」。

五、自主與自我中心:α世代的價值與行為特質

α世代在AI推薦與個人化資訊中長大,因此形成強烈的「自我中心認知模式」:
1.高度自主,拒絕權威命令——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獨特解法,反感被規範。教育需從「命令」轉為「共創」。
2.重視心理健康與情緒表達——這一代不害怕談憂鬱、不迴避脆弱。他們更願意尋求心理協助,也更在意「被理解」的感覺。
3.強調社會責任與全球議題——環保、平權、多元文化等議題,對他們不只是政治口號,而是日常信念。他們願意行動、願意發聲。

這些價值反映出「個人自由」與「全球意識」的並存,也意味著未來教育與企業,都必須重新定義「權威」與「領導」的概念。α世代需要的不是指導,而是共創平台。

六、教育的轉折點:AI時代的高中課堂

未來的高中教育,將成為α世代與AI共學的實驗場。
在這個世代裡,「AI素養」(AI Literacy)將與語文、數學、科學並列為核心能力。

教育的關鍵不再是「是否使用AI」,而是「如何與AI共學」。
教師的角色也將發生三個轉變:
•從「授課者」轉為「策展者」:教師需為學生策劃學習內容,設計跨學科任務,讓AI成為知識探索的夥伴。
•從「評分者」轉為「導師」:在AI能自動批改作業的時代,老師的價值是引導學生反思與整合。
•從「單一角色」轉為「群體協作者」:教育不再是孤立行為,而是AI、教師、學生、家長、社群共同參與的生態網絡。

台灣的108課綱正好是這個轉型的契機。若能把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與AI工具整合,讓學生透過AI輔助完成探究與實作,將有機會培養出真正具「創造性思維」與「倫理意識」的新世代學習者。

七、AI時代的倫理課題:在效率與人性之間

AI讓學習更快,但也讓思考更懶。當AI能自動生成作文、回答考題、分析資料時,教育該如何防止「人性退化」?

未來的課堂,應同時教導三種能力:
1.科技判斷力(Tech Discernment)——理解AI的原理與限制,不盲信、不依賴。
2.倫理思辨力(Ethical Reasoning)——能分辨何時應用AI、何時應由人決定,培養道德自覺。
3.創造整合力(Creative Integration)——懂得將AI的效率與人類的想像力結合,創造新的價值。

正如杜威所言:「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AI時代的教育,必須讓科技與人性共存,而非相互取代。

八、從AI世代到人文世代:教育的再定義

α世代的崛起,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
在AI取代重複性工作與記憶性學習的時代,學校要教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能力」。

教育的終極使命,是讓學生在AI無所不在的世界中,仍能保有人類獨有的三樣東西:
•同理心: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判斷力:在資訊過載中辨別真偽的能力;
•創造力:從舊有框架中創造新價值的能力。

未來的高中教育,將是人文與AI並進的實驗場。AI提供工具與效率,人文提供方向與靈魂。這正是「科技向善」的教育願景所在。

《AI世代的教育核心與文化根源重建》

這是21世紀教育哲學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具價值的命題之一。
中華傳統文化如何教育a世代的高中生,
在AI浪潮中找回人性的道。

一、AI時代的挑戰:智慧加速,人心減速

A世代的高中生,生於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的浪潮中,他們從小「凡事問AI」,思考依賴即時回覆,學習追求速度與效率。AI讓他們更聰明,卻也更焦慮;資訊更豐富,卻更難靜心。

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要回應的時代困境。
傳統文化不是歷史的遺產,而是人類心靈的導航。當科技的光芒照亮外在世界,中華文化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在外求,而在內省。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莊子說:「心齋坐忘,以明道體。」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也。」

這些古老的語句,正是對AI時代人類最大的提醒:科技可以代替思考,卻不能代替人心。教育若只強調演算法與效率,而忘了培養仁心與智慧,便會讓一代人變得聰明卻無人性無方向。

二、從「AI學習」到「心性學習」:儒家教育的啟示

儒家教育的核心,不在知識的多寡,而在德性的涵養。
孔子教學有四要:「文、行、忠、信」——這四者正可對應A世代的四大學習挑戰。

儒家精神:AI世代的挑戰——現代教育的轉化

1.文(學問修養):AI能提供知識,但無法辨真偽——教導學生具備「媒體識讀」與「知識批判力」

2.行(行動實踐):網路時代言行脫節——透過PBL(專題實作)培養「知行合一」能力

3.忠(自我誠信):網路匿名、身分漂浮——引導學生建立數位人格與自我責任

4.信(誠於人際):社群互動虛擬化——重新學習「傾聽、理解、合作」的社交倫理

這就是「以道制器」的現代詮釋。
AI是器,道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心。
教育的重點不在讓學生「依賴AI」,而是讓他們學會「駕馭AI、引導AI、淨化AI」。

三、道家的啟示:科技洪流中的「無為而治」

儒家講「修身立德」,道家講「返本歸真」。面對AI無限擴張的力量,道家的智慧提醒我們:越聰明,越要懂得安靜;越能控制,越要學會放下。

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這句話正是給A世代最好的教育建議。AI讓一切加速,但人若無法「止」,將被資訊洪流淹沒。

在高中教育中,道家的精神可轉化為「心靜力教育」與「反思性學習」。
例如:
•在課堂中融入靜思冥想(Mindfulness)與易經思辨,讓學生學會觀照自己的心。
•以自然科學結合哲學思維,學習萬物循環與陰陽互補的平衡之道。
•培養「順勢而為、以柔克剛」的思維模式,以因應未來不確定的變化。

AI時代需要創新,但創新的根基不在焦慮,而在安定。道家提供的是「心靜則智生」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學會在躁動世界中找到內在的寧靜力量。

四、佛家的啟示:空性智慧與慈悲教育

佛家講「緣起性空」,萬法皆緣,無我無常。對AI世代而言,這種思想具有極高的啟發性。

AI生成世界充滿幻象與假象,真假難辨;佛家智慧則教人「不執著於相,不迷失於境」。教育若能引導學生以「觀照心」面對科技,就能讓他們從依賴中走向覺醒。

佛家還強調「慈悲與覺悟」。AI懂邏輯,卻不懂悲憫。若未來的社會要以AI管理醫療、司法、教育,唯有具備慈悲心的人類,才能確保科技的善用。

因此,高中教育中可融入:
•生命教育與倫理思辨課程——讓學生思考「善惡的界線」與「人性的價值」。
•服務學習與公益行動——讓慈悲不只是信念,而是實踐。
•自我覺察與靜心課程——培養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能力。

當學生學會在「空」中尋「覺」,他們便能以清明的心運用AI,而不被AI所役使。

五、教育的本心:在AI之上重建「人之為人」

中華文化三家思想——儒、道、佛——其實就是人類智慧的三根柱:儒以立身,道以養心,佛以度世。
這三者結合起來,正可形成AI時代的教育三力:
1.儒家的倫理力:建立人與人的信任、責任與良知。
2.道家的平衡力:讓人面對變化時不焦慮,懂得順勢而行。
3.佛家的覺察力:讓人擁有慈悲與智慧,不被欲望與技術控制。

A世代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AI素養,更需要「心性素養」。
教育的使命,是讓科技回到人心,讓學習回到生命。

六、以文化為魂,為AI時代立人

AI時代的教育,最怕的是「靈魂缺席的聰明」。
中華文化的價值,正是防止人類被技術吞噬的最後防線。

孔子教「立德立功立言」;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陀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這三句話若合而為一,便是AI時代教育的三大目標:
自覺的智慧、自律的德行、覺他的慈悲。

當A世代的高中生懂得:
AI可以讓他們變強,
但中華文化能讓他們「變善」,
那麼,教育便完成了它的最高使命——
在科技的浪潮中,守住人性的道。

結語

當AI遇見青春

α世代的青春,不再只是課本與操場,而是AI對話框、短影音、全球互聯網的交錯舞台。
他們將是第一批「人機共生」的一代,也是最需要倫理與人文支撐的一代。

他們或許不看電視,但他們閱讀世界的方式更廣;他們或許凡事問AI,但他們也在學習如何問自己。
AI賦予他們力量,也考驗他們的靈魂。

教育的任務,是讓這群未來的高中生懂得一件事:
AI可以讓人變強,但唯有人性,能讓世界變好。

AI讓人變強,人性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終極任務,並非培養會使用AI的孩子,而是培養懂得「何時該使用AI、何時該傾聽內心」的人。
未來的高中生——這群A世代的青年——將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智能時代中成長:AI能生成文章、設計程式、解決數學題、預測市場,但AI仍無法回答最根本的問題——「我為何而學?我為何而活?」

AI可以讓人更強,因為它讓我們的知識與能力成倍擴張;
但唯有人性,能讓世界變好,因為它讓我們的行動有了方向與意義。

教育的價值,正是在於守住這條細微而關鍵的分界線。
在這個資訊爆炸、知識無所不在的時代,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人性的守望者。
他們要教導的不只是運算邏輯、資料分析、AI應用,而是「如何在無限可能中找到道德邊界」,「如何在虛擬世界中保有人類的溫度」,以及「如何在效率至上的社會裡,仍然相信善良的必要」。

A世代的孩子,將是未來社會的設計者、工程師、醫師、教育者與領導者。他們會與AI共事,甚至會創造出比自己更聰明的機器。然而,唯有具備人性的人,才能賦予科技「向善的意志」。沒有同理心的智慧,只是冰冷的算力;沒有道德的科技,只是加速的毀滅。

因此,真正的教育革命,不在於AI取代課本,而在於教育如何讓學生在AI的鏡子裡,看見「人」的倒影。
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不是成為最會使用AI的人,而是成為能讓AI幫助人類變得更好的人。

未來的高中課堂,應該是一個學習「做人」的場域——讓學生在AI的協助下理解世界,在人性的啟發下改變世界。
這樣的教育,才能使科技服務於良知,使效率服從於愛,使智慧回歸於善。

教育,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而是讓他們懂得「抵達終點時,仍保有一顆善良的心」。
當AI能回答所有問題時,唯有教育能教會他們提問「對的問題」;
當科技讓人無所不能時,唯有人性能提醒他們「不該做什麼」。

未來的世界或許充滿AI的光輝,但讓這道光照亮人心、而非遮蔽人心的責任,仍在教育者肩上。
AI可以讓人變得更強,
但唯有人性,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10-9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中華民國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校友陳銀欉,捐助母校壹佰萬元成立「特殊才藝獎助學金」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

📢 哈佛大學台灣高中生英語領導營隊 HUTLC 報名開放!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