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 領導力培養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現代高中教育若要面對AI時代的挑戰,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絕不僅止於知識與技能,真正的關鍵在於「領導力」的養成。
而領導力不僅是管理的技術,更是文化與文明的綜合體現。
以下是領導力的發展歷史、文化根源與教育應用,從根本理解其演化脈絡,進而在教育現場有系統地培育新世代領導者。

一、從統治到領導:領導力的歷史演化

  1. 部落時代的領袖(權力的本能)

在遠古社會,領導多源於體力、年齡、戰功與血緣。部落首領多半透過武力或父系繼承取得支配權。這種以「權威統治」為主的領導形式,是現代「職位型領導」的前身,即人們因身分地位而被迫服從。

  1. 帝國時代的領導(神授權威)

進入農業文明後,出現了法老、天子、神王、長老、頭目、巫師等角色。他們的領導被認為是神意或天命所授,領導力的正當性來自宗教或天理。此時期已出現對「德治」與「文化」的重視,例如中國的「君權天授」與儒家的「仁政」,是從權力邏輯過渡到價值導向的轉折點。

  1. 啟蒙運動後的領導(人民授權)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催生出民主政治與法治觀念,領導力從「上而下的統治」轉為「人民授權的信任契約」。如盧梭、洛克所倡「社會契約論」,認為領導的正當性來自民意與共識,領導者必須贏得人民的認同與信賴。

  1. 工業革命的管理者(績效為王)

進入工業社會,組織結構龐大,出現了「管理學」與「行政科學」。泰勒的科學管理法、法約爾的管理理論,將領導視為績效驅動的效率設計。此一時代重視的是「做事的人」而非「做人的人」。

  1. 現代領導力的五層級模型(以人為本)

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提出的五層級領導力模型,總結了當代對領導本質的再認識:
•第一層 職位(Position):權力來源是職務與頭銜,屬於最低層級的「被迫服從」。
•第二層 認同(Permission):部屬因為「喜歡你」而願意跟隨,建立在關係與信任之上。
•第三層 業績(Production):領導者因能創造成果而贏得尊重。
•第四層 育人(People Development):重點轉為「成就他人」,帶領他人成長。
•第五層 巔峰(Pinnacle):成為一個代表某種價值的象徵人物,被世人主動追隨。

以下是逐項說明:

任何事情的興衰成敗都與領導力有關。
當人們成為更好的領導者,這世界就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從過去的領導經驗,以及對我們所欣賞敬重的領袖之觀察,我們發現影響力的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它幫助過無數的人,我希望它也能幫助你。

第一個層次:職位(Position)

領導力的最基本層次是職位,這也是最低的層次。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不是只擁有權柄而已。真正的領導者是一個他人有信心且樂意跟隨的人。真正的領導者知道,職位和影響力之間的差別,當老闆和作領袖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層次:認同(Permission)

弗瑞德‧史密斯(Fred Smith)說:「領導力就是使人自願為你效力。」這就是第二層次領導力的本質:認同。認同的特徵就是良好的關係(Relationships)。這個層次的名言就是:「人們不在乎你知道多少,除非他們知道你有多在乎。」真正的影響力是從心開始的,士為知己者死!而不是從頭開始的。它是從彼此的連結中開始成長的,而不是條例或規定。

第三個層次:績效(Production)

幾乎任何人都能在領導力的前兩個層次取得成功。事實上,如果你關心人,並且願意學習如何與人一起工作,你就會開始獲得影響力。然而,那種影響力也僅止於此。若要更進一步,你必須進入生產績效的層次,功高可震主!

在第三個層次,人人都有成就,並且也能幫助團隊成員獲得成就。他們一起製造成果(Results)。組織機構裡的好事連連,生產力提高,目標達成,利潤增加,士氣提升。此外,人員的流動率會降低,團隊的向心力則會增強。領導者若能在這前三個層次裡有效地帶領,組織機構將會變得非常成功。

第四個層次:育人(People Development)

如果你對團隊的影響力達到前三個層次,你已經是很棒的領導者。你可以獲得許多的成就,成為一名成功的人士。但是,還有更高層次的領導力,因為偉大的領袖不是只把事情辦好而已。

領導者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有培育他人的能力。
成功者若後繼無人(Success without a successor),最終仍算失敗。領導者應該助人開發個人潛力,助人更有效率地工作,並且助人也能夠成為領導者。

第五個層次:巔峰(Pinnacle)

領導力的最後一個層次是巔峰。這個最高層次是基於聲望(Reputation),到達這個層次的人領導得非常好,終身發揮其領導力,並且投資在其他的領導者身上,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自己的組織機構之外,德高望重!

二、東西方文化對領導力的理解與詮釋

  1. 東方儒家:以德服人,修身為本

中華傳統文化的領導理念,根植於《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強調「德治」,領導者必須先修自身,以身作則才能感化他人。孟子則提出「浩然之氣」,主張領導應具備天地正氣,以仁義為核心,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止於至善。

  1. 西方希臘:哲人王與理性統治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哲人王」概念,認為真正的領袖應是有智慧與德行的哲學家,而非僅靠權力維繫的君主。亞里斯多德則強調倫理、美德與公民參與,主張領導應結合理性與實踐。

  1. 基督宗教文化:僕人式領導

耶穌洗門徒的腳,象徵領袖應該「為人服務」而非「高高在上」。現代領導學中的「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正是源自此精神:真正的領袖,是以服事為目的,帶領眾人實現使命。

三、現代高中教育中的領導力養成策略

在高中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領導力不應只看成績與表現,更應強調人格發展、同理心與責任感的養成:

  1. 自我覺察與修身養性

透過反思、閱讀與哲學對話,讓學生了解自我價值與人生定位,建立道德感與使命感。

  1. 團隊合作與服務學習

實作中學會傾聽、溝通與協作,如志工服務、社團領導等,從中培養第二與第四層級的領導力。

  1. 目標導向與行動實踐

引導學生設定目標、規劃行動、解決問題,強化第三層「產出型領導」的能力。

  1. 榜樣學習與生命教育

邀請傑出校友、社會賢達與教育家分享生命故事,讓學生見賢思齊,走向巔峰領導力。

四、真正的領導,是教育最終的使命

在AI重塑未來的時代,唯有人性無可取代。領導力的核心即是喚醒人性最深層的良知、責任與勇氣。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是輸送知識,更要培養立足於天地之間,胸懷眾生的領袖。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人的終點,是引領他人成為引領者。這就是高中教育的責任,也是未來社會的希望。

實際案例分析: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總統的領導力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總統是當代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之一,但無論對他觀感如何,他在領導力上的展現——尤其是影響力、群眾動員、話語掌控與情境主導能力——確實符合並說明了現代領導力五層級模型的重要性。
他的成功與局限,也正好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各層級領導力的核心差異與價值。

一、川普的領導歷程:五層級的實例說明

  1. 職位層級(Position)——從總統頭銜而來的權力

川普在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後,自然取得了行政權與國家領導職位,這是最基本、最初階的領導權威。
然而,正如Maxwell所說,「如果你只是靠頭銜領導,當你離開位置,人們就會停止聽你說話。」
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領導魅力,這樣的權力無法持久。

  1. 認同層級(Permission)——民粹式的個人魅力與情感動員

川普擅長經營群眾情緒,許多支持者不是因為認同共和黨,而是因為喜歡川普的個性與風格:
•直白、敢言、不假掩飾
•批判菁英、媒體與建制派
•主張「美國優先」與國族情懷

這是一種情感型的領導,符合第二層「人們願意追隨你」的邏輯。
這種領導依賴情緒與個人魅力,一旦風格不合,極易造成分裂與對立。

  1. 業績層級(Production)——他對支持者承諾成果

川普在任內主打「減稅、創造就業、重建製造業、打擊非法移民」等政績,有些確實短期內見效,如:
•降低企業稅
•股市上漲
•增加藍領階層就業

這些都是第三層級「以成果服人」的表現。
然而許多政績是短期效果,或是排他性的(例如排除移民、削弱環保),因此無法形成持久共識。

  1. 育人層級(People Development)——失敗的地方

在這一層級,川普的表現明顯偏弱。他並未系統性培養未來領袖,也未建立持續性可繼承的團隊文化。
•白宮團隊人事頻繁更換
•很多共和黨大老與川普保持距離
•缺乏「育才」與「提攜後進」的戰略思維

若無法投資他人、讓人成長,即使曾創造聲勢,也難以留下正面歷史定位。

  1. 巔峰層級(Pinnacle)——一種價值象徵?或毀譽參半?

對支持者而言,川普成為一種反建制的象徵人物,代表「打破政治正確」、「美國精神」、「反全球化」等價值;
但對反對者來說,他象徵的是「分裂」、「極端」、「失序」與「威權」。
他確實「登上某種象徵性的高峰」,但這不是普世價值的巔峰,而是兩極化的標誌。

二、從川普學領導力:五層級的啟示

領導力層級—川普的表現—給教育的啟示

  1. 職位權力:
    高位起手,但無法單靠頭銜維持支持—不可迷信權威與身份,學生須培養內在實力
  2. 認同關係:
    情感連結強,造成極大追隨與極大反感—領導需建立關係與信任,但不操弄情緒
  3. 業績能力:
    有些短期成效,但缺乏長遠規劃—領導需用成果說話,需有長遠目標與社會責任
  4. 育人精神:
    缺乏組織與團隊育才規劃—真領導不是做給人看,而是培育他人成長
  5. 價值巔峰:
    兩極化象徵,無法成為共識性人物—領導應追求的是普世價值與道德典範

三、讓領導回到教育與價值的原點

川普的政治旅程,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如何「迅速攀升」到領導高位,也讓我們看到缺乏第四與第五層級的後果——領導力失去了永續性與正當性。這提醒我們,高中教育中的領導力養成,不能只教如何發號施令、如何達成目標,而是要教會學生:
•如何建立關係與信任;
•如何為他人與社會創造價值;
•如何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而非必須被服從的人。

真正的領導力,是教育的最高階段。領導不是炫耀,而是責任;不是操作人性,而是提升人心。這正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在21世紀這個急遽變動、科技飛躍、價值重構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定義「領導力」,不再將其侷限為權力、頭銜或績效的展現,而應視為一種深具人性、自覺與價值導向的影響力。
透過對五層級領導力模型的理解,以及川普現象的深度剖析,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個關鍵結論:

一、領導力不再是「位置」,而是「價值」

傳統的領導觀念,把焦點放在職務、命令與控制。但在21世紀,資訊透明、社群快速流動,權威不再等於影響力。
真正的領導力來自於「你是誰」以及「你代表什麼」。
領導力是一種人格資產,是一種信念體現。

二、領導力不是「服從」,而是「共鳴」

新的時代強調參與式民主、情緒智商與社會連結。
人們追隨領袖,不再是因為「你說了算」,而是因為「你懂我、你願意帶我成長」。這正是從職位型領導,邁向認同與育人型領導的關鍵。
領導力是喚醒,而非指揮;是鼓舞,而非管控。

三、領導力不是「為自己成功」,而是「讓他人成功」

在川普身上,我們看到極強的自我品牌與行動力,但也看到他未能有效育才、交棒與永續規劃,導致影響力高度個人化,卻缺乏制度性延續。
反觀高層級的領導者,真正關心的是:
在我之後,還能留下什麼?
領導力的成熟標誌,是願意為他人的成長與未來投資。

四、領導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道德召喚」

21世紀的領導力,終將回歸「道的追尋」——不只是做對的事,更是做「對人類有意義、有價值的事」。
教育中的領導力培養,不該只是教孩子如何領導別人,而是教他們如何先領導自己,再成就他人,最終影響世界。
這是一場由內而外的修煉,也是教育的最高使命。

五、教育應成為新領導力的孵化器
•在教室中種下責任感與自我覺察;
•在團隊中實踐共好與互信;
•在社會中服務與行動,落實價值與使命。

未來的高中教育,必須讓學生成為:
「不靠位階,而以人格贏得尊敬;
不只關心自我成功,更致力於眾人圓滿。」

【結語】

21世紀的領導力,是一種整合智慧、同理與責任的生命狀態。
它不建立在恐懼之上,而建立在信任之中;
不以控制為本,而以服務為根。
它的核心,不在「你有多少人聽命於你」,而在於——「當你離開後,留下多少人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這才是值得追求的新時代領導力,也是我們應在高中教育中播下的希望種子。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對「領導力」有一個極為深刻而本質的詮釋——領導力不是魅力、不是權力、不是天賦,而是責任與信任的實踐。

他說:

「領導者的本質不是說服人跟隨你,而是定義現實,並承擔結果責任。」

這句話為21世紀領導力的重建提供了核心價值觀與實踐方向。

一、從杜拉克的觀點出發:領導力的四大核心

  1. 領導是一種責任(Responsibility)

領導不在於發號施令,而在於主動承擔責任。
當組織面臨困境,領導者應是第一個站出來面對問題的人。杜拉克強調,真正的領導者,是願意為集體失敗負責、而不是將功勞據為己有的人。

  1. 領導是一種信任(Trust)

杜拉克說:「信任,是領導力的基礎。」沒有信任,就沒有跟隨;沒有跟隨,就無所謂領導。這種信任來自一致性(integrity)、品格與實踐,而非技巧與表演。

  1. 領導是定義現實(Define Reality)

杜拉克認為領導者的第一任務,是說出真相、看清情勢,不逃避、不美化,讓團隊對現實有清醒的認知,進而共同面對挑戰。
這需要誠實、判斷與道德勇氣。

  1. 領導是成就他人(Results through Others)

在杜拉克的理論中,管理的本質是「讓他人發揮最大價值」,而領導力就是幫助他人成長、發展、貢獻。「成就他人」,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

二、對高中教育的啟示:從控制者轉為賦權者

在AI與變動快速的時代,教育必須依循杜拉克對領導力的啟示,重新思考:
我們不是在培養「聰明的競爭者」,而是在塑造有擔當的引導者,這些人能:
•看見現實而不逃避;
•承擔責任而不推諉;
•說出真話而不討好;
•成就他人而不自滿。

三、彼得·杜拉克式的領導力,是新教育的靈魂

若我們以杜拉克的眼光審視未來社會,我們會明白——

領導力不是站在隊伍最前面,而是願意蹲下來拉人一把;
領導力不是你讓多少人服從,而是你啟發多少人自發行動;
領導力不是讓人仰望,而是讓人相信自己也能改變世界。

因此,真正的領導力,是教育最終極的成果。

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

「領導力是可以學習的,但前提是你願意先學會負責。」

這句話,是我們為21世紀教育寫下最深刻的註解。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8-1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