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的大未來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針對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中國借機提升軟實力對於世界文化教育組織影響力的未來走向進行深度分析與反思
引言
中華民國前外交官戴瑞明(退休大使)表示
:上個世紀,著名的英國史學家湯恩比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是屬於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屬於美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世紀。」他說,為什麼中國人適合領導世界呢?因為中國人數千年來都相信「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如果這個世界是由具有這種「天下觀」的國家來領導,則更能達到和平共榮的理想目標,而不會像一六四八年〈西伐利亞和平條約〉所建立的「主權國家」觀念那樣,把本國的「國家利益」置於他國的「國家利益」之上,國與國之間利益相爭,永無休止。
湯恩比指出,「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世紀」是因為:
第一:中國人口在一九六四年已經有八億人口。人口的能量不祇是「人多好辦事」,即以地球上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華人的簡單事實而論,其影響力就不容忽視。
第二:從中國漢朝以降的「世界政府」、「世界精神」。中國人向來認為「天下一家」,世界各國都應生活在以世界共同利益為準則的世界主權秩序之中,而非由一個大國為世界建立的遊戲規則之中。
第三:西方「一神論」,具有「排它性」。我就是「真理」,我的價值就是「普世價值」,西方的「猶太教」即是如此;伊斯蘭教也主張以教規治理國家,教規就是國法,故西方國家之間常易發生衝突戰爭。反觀中國的宗教,則是具有「包容性」的,儒、釋、道一家,互相包容。
一、事件概要與背景
2025 年 7 月 22 日,美國宣佈將於 2026 年 12 月 31 日正式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這是美國繼 1984 年和 2017–2018 年後的第三次退出該組織,且也是川普第二個總統任期下的再度退出聲明 。
美國官方表示,繼續參與該組織已不符合「美國優先」外交戰略。
聲明中提及教科文組織推動「覺醒議程」、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支持巴勒斯坦會員資格,以及所謂對以色列的偏見傾向等議題,與美國價值觀和國家利益大相徑庭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麗·阿祖萊(Audrey Azoulay)對此深表遺憾,但表示該組織對此已有充分準備,強調其資金來源已趨多元,並無裁員計劃 。
中國外交部回應稱,美國此舉「不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行為」,強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為推動教育、文化、科學國際合作,維護文明互鑒與世界和平,中國將堅定支持該機構工作 。
中國新華社及財經媒體援引中國學者觀點指出,美國退出將長期削弱其軟實力,而中國正借機擴大國際影響力 。
二、「軟實力」概念解讀
軟實力(Soft Power)由哈佛教授約瑟夫·奈提出,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其文化影響、政治價值觀和政策合法性吸引他國,進而實現國家目標的能力 。它與傳統的硬實力(軍事、經濟)形成互補。軟實力的典型表現包括文化傳播(如好萊塢電影、孔子學院、韓流)、價值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女權)以及全球治理的道德正當性等。
在國際組織領域,尤其是聯合國系統中的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一個國家若退出,將削弱其參與規則制定、項目資助與治理話語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軟實力的全球投射。美國長期以來借力這些機構擴大文化和教育影響,但頻繁退出也帶來軟實力流失的風險。
三、美國退出對 UNESCO 制度與影響力的衝擊
(一)經費與項目運作受損
美國曾是教科文組織的最大資助者之一,曾提供機構預算的高達 20–25%,但近年僅佔約 8% 。此次退出雖然不會立即帶來停擺,但對於一些美資主導的教育項目、遺產保護、人工智能倫理規範制定等領域,仍有可能失血或者合作中斷。
儘管機構領導稱已有多元化融資準備,暫不影響日常運作,但在未來的項目優先級排序、標準制定平台等方面,美方退出會在制度層面導致話語與規範制定能力明顯弱化 。
(二)政治象徵與全球治理象徵
作為創始成員國之一,美國數次退出教科文組織構成明顯的政治信號,凸顯其對多邊主義機制定位的動搖。頻繁退出令國際夥伴對美方長期承諾與合作穩定性產生疑慮,也間接削弱美國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從國家治理模型與價值觀輸出角度,美國軟實力長期以其開放社會、學術自由、多元包容為基石。然而特朗普政府所指的「醒覺議程」、性別平權倡導、歷史敘事糾偏等議題,則被視為政治正確過度引導的體現,與當前美國政府口徑相背 。
(三)中國機會與影響力填補
中國已成為教科文組織的第二大資助國,且其人士擔任副總幹事等關鍵崗位,顯示中國自 2010 年後不斷深耕國際機構治理結構 。
中國將「一帶一路」倡議、文化遺產申遺、人工智能教育合作等與聯合國體系對接,通過項目資助、文化展示、國際會議主導等方式穩步提升在該機構的軟實力格局。
美國退出給中國留下結構性空間:從項目主導權到議題引領,再到規則話語制定,中國都可趁勢而入。
正如某些政策分析認為:美國留下的空白正在被其他大國填補,比如中國,這些國家懂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蘊藏的巨大軟實力機會。
四、中國軟實力策略解析
(一)文化遺產認定與世界遺產戰略
中國積極推動更多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 UNESCO 世界遺產名錄,試圖超過義大利餐廳成為擁有最多遺產國之一 。遺產名錄不僅具有旅遊吸引力,更具話語影響意義,是文化敘事與歷史闡釋權的象徵。
然而此舉也引發爭議,尤其是部分遺產位於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區,外界指控其申遺過程缺乏透明,遺產認定成為文化挪用與國家敘事工具的一部分 。這對中國軟實力既是機遇,也是國際觀察者與批評者關注的焦點。
(二)教育合作與人工智能規範
中國與科大訊飛等教育科技企業通過 UNESCO 平台,在亞洲、非洲開展高等教育與 AI 教育合作,包括數字學習、語言保護、職業教育等項目,借助教科文組織網絡逐步擴展全球影響力。
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參與 UNESCO 的 AI 道德規範制定,以國際化標準為媒介,將自身倫理政策,例如數據治理、隱私保護等塑造成新標準之一。這類軟實力操作能提升國家在全球規則制定中的發言權。
(三)高層人事與治理結構深耕
中國官員目前擔任 UNESCO 副總幹事等關鍵人物,積累制度內資源與話語權,與此同時,中國賦予習近平夫人彭麗媛為 UNESCO 特使,利用象徵性文化使者角色塑造對西方以外文化的認同感。
此外,中國對 UNESCO 管理層及會員國進行政治與資金遊說,通過拉動發展中國家支持其議題主張,以增強日益增長的國際文化影響力。
五、世界教育組織格局重塑:影響與展望
(一)多邊治理信任結構的撼動
美國退出 UNESCO 極大地折射出當代國際秩序下,多邊機制信任岌岌可危。尤其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倫理、教育公平、文化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的必要性日益迫切,但缺乏穩定主力支持國參與,會削弱聯合體效率與凝聚力 。
其他大國、地區聯盟或新興力量能否填補這些空白,正成為未來全球治理的新變量。
中國雖然試圖填補,但其主導的議程是否能獲得廣泛共識,仍需通過治理透明、公信力積累來證明。
(二)規則制定方向的轉變
在教材編寫、教育包容性、歷史敘述、科技倫理等層面,UNESCO 一向是議題主導平台。美國退出意味著未來這些方向可能以中國傾向的議題為主導,如「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中國式文化遺產觀、數據治理治理理念等。
這種規則話語權的改變,可能在未來對世界各國教育體系、文化政策與科技監管架構產生潛移默化影響。
(三)全球多極文化格局形成
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價值觀輸出主導全球軟實力場域。但隨著美國逐次退出多個聯合國機構,中國與其他國家將積極介入。如歐盟、日本、印度等國也可能提升自身參與度,構建多極文化治理格局。
UNESCO 未來有可能形成:
•由不同文化圈交替主導的議題圖譜;
•基於多年資助與合作積累形成的新興國家領導力結構;
•多邊機制內部的更複雜競爭關係,而非傳統西方對決東方。
六、東升西降的文化主流趨勢
美國第三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4、2017‑18、2025)不是偶發事件,而是體現其「美國優先」外交戰略的堅定延續。這一決定不僅削弱美國在文化與教育領域的制度參與感,也將其軟實力全球投射削弱。
川普政府認為,UNESCO 推動的 DEI、可持續發展目標、支持巴勒斯坦會員等議題與美國利益不符,其退出源於理念對立與政治文化衝突 。
中國則借此乘勢而入,通過資金填補、關鍵崗位任命、項目主導、話語發聲等方式,全方位提升軟實力影響力,尤其在世界遺產、教育合作、AI 規範等領域積極佈局,然而這一路徑也伴隨著爭議,涉及文化挪用、人權透明度、歷史敘事政治化等議題。
對全球而言,美國退出教科文組織是多邊主義信任的大考,也為世界教育與文化治理體系帶來重塑契機。未來多極文化格局可能形成,但這不僅是權力轉移,也是一場思想與規範角力。能否建立一個既具包容性、公信力、又兼顧規則正當性的全球教育文化治理體系,將取決於聯合國機構自身改革與成員國多邊協作能力。
對中國而言,能否將短期的影響力提升轉化為長期的軟實力增長,關鍵在於其是否願意接受國際社會的審視、提高治理透明度、尊重文化多樣性。對美國而言,若未來再度加入或重新定位其參與策略,如何重建軟實力及有效重塑國際領導力,是擺在其外交決策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未來新中華文化的主場優勢
當我們從「東西文化」的視角切入,來評析中國未來的國際影響力,特別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美國退出後所留下的空間,中國的角色不僅是國力的再分配,更是一場「世界文化秩序重構」的開端。
這不僅是資源與地位的競逐,更是文明價值觀的較量,是「誰來定義世界」的深層博弈。
一、東方文化的復興?中國在世界舞台的文化轉向
東方文化講求「和而不同」、「尊重秩序」、「集體與和諧」,但是在中國的國際敘事中,這些理念正逐步轉化為全球治理的新語彙:
•「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推動全球發展合作的核心論述;
•「一帶一路」倡議不只是基礎建設計畫,更是一場跨文明對話的試圖;
•文化輸出透過《三體》、《長安三萬里》、《典籍𥚃的中國》等作品,形塑一種既古典又現代文明的中國敘事。
這種文化自信,不再只是唐宋文明的懷舊,而是以「東方智慧」的方式進入全球公共治理體系——如人工智慧倫理、中醫藥文化、儒家教育觀等領域,都開始在聯合國機構中爭取話語空間。
二、西方文化的疲態:自由主義的內部崩解
與此同時,西方文化正面臨一場內部裂解:
•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主義陣營,因「覺醒運動」(wokeism)與多元價值衝突,逐漸失去一致性與全球吸引力;
•言論自由與政治正確之間矛盾重重,導致文化政策搖擺;
•川普式民族主義更將美國從國際組織中逐步抽身,顯示其軟實力正在流失。
這種價值真空,讓世界開始尋求新的文化引導力量。西方不再能像冷戰後那樣,主導全球意識形態與教育議程。
三、中國的文化優勢與挑戰:
東方文明的再出發
優勢:
-
歷史深度與文化連續性: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使其在推動文化對話時有更深的底蘊與象徵力。
-
非西方國家的文化共鳴:非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對「非殖民語言」、「非美式教育」的渴望,使中國的文化模式更具吸引力。
-
組織動員力強:中國能快速部署教育資源、文化交流項目、線上學習平台,對UNESCO等國際機構而言是一種實質貢獻。
挑戰:
-
文化政治化風險:部分國際觀察家認為中國文化輸出夾帶政治目的,可能被質疑為「文明霸權」或「意識形態擴張」。
-
開放性與自省能力不足:相比西方學術強調批判與反思,中國文化敘事常顯得過度自我肯定,缺乏普世說服力。
-
人權與普世價值的摩擦:西方仍質疑中國在教育、言論、文化治理中的自由度,這在全球價值爭議中是一道鴻溝。
四、未來走向:東西文明的新合流?
值得深思的是,中國未來能否不只是「替代西方」,而是走向真正的「文明融合」?
•如果中國能將儒釋道文化的「和」、「空」、「善」轉化為真正開放、包容、多元的全球治理語言,那將超越西方啟蒙傳統的「理性中心主義」;
•若中國能在人工智慧、倫理教育、全球治理中提出具有東方視角、但又能被世界普遍接受的框架,那將是真正的「軟實力重建」;
•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中國是否願意擺脫「輸出」心態,而是與世界共同「共構新文化規則」。
五、結語
誰將定義下一個「世界文化中心」?
歷史上曾有多個文化中心:古希臘、阿拉伯世界、唐宋長安、啟蒙歐洲、冷戰後的美國。
未來的世界文化中心或許不會再是單一文明的主導,而是東西文化深層對話與融合的成果。
美國退出UNESCO,不只是放棄一個國際組織的席位,更象徵一種世界文化重心的轉移。而中國,若能以東方文明之厚重,結合現代治理之創新,真正建構出「文明互鑑」的平台,那麼它不只是填補了美國留下的空白,更可能定義新的世界文明時代。
這將不是一場勝負的戰爭,而是一場深度的文明選擇。
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在多元中求共識,在差異中尋共榮,決定了中國未來的軟實力成敗,也決定了東西文明的真正未來。
資訊來源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50724/unesco-china-us/zh-hant/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