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大而美法案」看高教挑戰與台灣青年突圍之路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當全球高等教育進入寒冬,台灣年輕世代如何走出自己的亮點之路?

一、美國高教的關鍵轉折:從「夢想通道」走向「高牆迷宮」

2025年7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法案,被媒體譽為「大而美法案」(The Big and Beautiful Act),但對高等教育界而言,這項法案無異於一場地震。
根據美聯社與《紐約時報》報導,此法案包括三項核心內容:
1.對大學校產基金擴大課稅
2.撤銷部分學生貸款保護機制
3.限制研究生聯邦學貸金額上限

在表面上,這些措施是為了解決高等教育資源浪費與學生債務累積等長期問題。但在實質上,卻可能導致高教機會的進一步壓縮,並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教育隔閡。

高等教育:再也不是普惠式的上升階梯?

美國高等院校協會(AAC&U)主席帕斯奎瑞拉(Lynn Pasquerella)就指出,法案「可能讓大學變得更讓人負擔不起」,進而衝擊經濟及種族多元性。這不僅使得窮人更難翻身,也意味著一個長久以來被視為「夢想通道」的高等教育系統,正逐漸轉變成「高牆迷宮」。

法案特別針對研究生的借貸做出限制:碩士生不得超過10萬美元、博士或醫學院學生不得超過20萬美元。對某些高學費專業學位來說,這幾乎等同於「拒學令」。而最具爭議的,是一項新規:若畢業後的收入未達某門檻,該學位就不被列入聯邦助學金適用名單。

這等於為「有價值的學位」畫下財務紅線,而某些重要但回報慢的專業,如社會工作、人文科學、教育等,將被制度性地邊緣化。

美國教育協會(ACE)發言人范史密斯(Fansmith)批評指出:「不是所有科系都能用財務報酬來衡量其價值。」學習英文、歷史或藝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文化、為了社會、為了人類文明的傳承與深化。

二、哈佛與普林斯頓的課稅:打擊「財富世襲」的象徵?

法案另一個令人矚目的焦點是對坐擁巨額校產基金的大學加稅,例如哈佛、普林斯頓等,凡是人均校產超過200萬美元者,其投資收益將被課以8%稅率。這一方面表達了對高教「財富世襲」的不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共財政對於教育資源再分配的焦慮。

然而,這是否會造成一種「富校更保守、窮校更困窘」的結果,則仍值得觀察。美國高教進入結構性變革期,許多原本仰賴學貸政策的學校及學生,勢必面臨新的適應與轉型壓力。

三、台灣經驗的對照案例:
青年謝X X 的逆風飛翔

相較於美國高等教育正在面對的結構性壓力與政治角力,台灣卻出現了一位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青年:謝X X。

畢業於成功大學附屬台南高工建築科的他,是全國技能競賽的數位建築建模選手。高中畢業後,他並未選擇立即升學,而是參加勞動部與教育部合推的「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先進入職場擔任BIM(建築資訊模型)工程師,年僅20歲便升任為經理,並在短短兩年間存到大學學費,最終透過特殊選才考進高雄科技大學土木系。

謝X X 的故事是職能教育與產業實務成功接軌的範例。他的經歷證明,不以傳統升學路線為唯一途徑,台灣年輕人一樣可以站上世界舞台。他不僅擁有實務經驗,還懂得溝通協調與專案管理,更重要的是,他清楚自己的興趣、方向與志向。

這是一條不依賴高貸款、不進入高學費陷阱的「務實型升學之路」。

四、高教改革的啟示:從制度設計到價值回歸

  1. 教育政策不該以財富為篩選條件

美國「大而美法案」無疑是試圖導正過度學貸泡沫與教育失衡的現象,但卻忽視了教育的本質:提供所有人實現自我潛能的機會。當高教變成只有「報酬高」的專業才值得投資,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將被經濟邏輯綁架,導致文化、倫理、公益精神等核心價值凋零。

  1. 台灣可以發展雙軌型教育系統

台灣正面臨高教少子化、校系過多與學用落差等問題,但正因如此,更應學習如謝X X 所代表的技能導向 + 實作導向 + 彈性升學的系統。未來的高等教育,不應只強調紙上成績,而應融合職能、場域經驗與多元升學管道。

  1. 年輕世代要具備「非典型升學勇氣」

在教育制度尚未全面升級前,青年要有自我探索的勇氣與實踐力。不依賴傳統高教系統,不代表放棄學習;透過就業探索、產學合作、數位學習等方式照樣可以「逆風飛翔」。

五、結語

教育的未來,需要社會整體再思考

無論是美國的「大而美法案」,或台灣青年如謝X X 的逆襲故事,皆揭示了同一件事:
高教不再是單一路徑,也不能只由市場機制主導其價值。

我們需要重新問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是在培養就業機器,還是成全人的發展?
•高等教育,應該是社會資源的競技場,還是全體公民的起點?

或許下一代的教育藍圖,不該只是「好學歷=好工作」,而應是「好學習=好人生」。
這不僅是政策的選擇,更是價值的抉擇。

當代年輕人面對的世界,既充滿挑戰,也蘊藏機會。
美國的「大而美法案」告訴我們:高等教育正從無限擴張轉向有限資源競爭,學歷不再保證未來,唯有實力與行動才是通行證。
面對這樣的局勢,我給年輕人三個方向建議:

一、學會靈活選擇,而不是盲目升學

傳統「學歷至上」的思維正在鬆動。不是每一條成功的路都從名校出發。像謝X X這樣先就業、再升學、累積實戰經驗的模式,正是未來主流。他證明了:不是非得拿到博士,才能改變命運,而是先成為有價值的人,再選擇合適的學習形式。

二、培養不可取代的能力,而不是可被取代的知識

AI與自動化時代正在重構人才市場。
與其死記硬背知識,不如強化「四大核心力」:
•學會學習(終身學習能力)
•有效溝通(跨領域合作與表達力)
•專案執行(從計劃到成果的整合力)
•價值創造(用創意解決問題)

三、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不是別人定義的成功

未來的競爭不只是智力比拼,而是誰更認識自己、願意嘗試、敢於轉彎。你的背景不是你的限制,你的選擇才是。無論是先就業、創業、海外打工或技職升學,只要方向明確,腳踏實地,就是高峰的起點。

年輕朋友,這個世界不再需要千篇一律的優等生,而需要能在風浪中駕馭自己航道的「學習型冒險者」。別怕繞遠路,別怕失敗。
願你在人生這張空白圖紙上,畫出屬於你最獨特、最自信、最溫暖的一筆,充滿希望的未來藍圖。

不是世界太難,是我們太習慣走別人走過的路。
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你,值得一個不一樣的未來發展前景。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7-6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