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馨生的第一縷光: 一場以人為本的制度實踐之旅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參加「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暨實務研討會」紀實
在制度與人心之間,總有一道縷光,溫柔卻堅定地穿透幽暗。
今年,正值《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修正施行兩週年,我們參加臺灣高等檢察署共同舉辦【穿透馨生第一縷光: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暨實務研討會】,邀請近四百位來自司法、醫療、社工、教育、心理與法律領域的專家與實務工作者齊聚一堂,開啟一場關於制度、政策與人心的對話。
這不僅是一場研討會,而是一次制度落實與跨域合作的深刻見證;不只是理念的交流,更是實務者面對「脆弱中的人」所給予的最深承諾。
兩年制度深耕,兩天專業凝聚
「兩年,是制度落實的時間;兩天,是跨領域專業的凝聚。」這是本次研討會最深刻的註腳。
開幕式會中,法務部黃世杰次長指出:「真正的保護,必須是早期發現、即時介入、整合協助與持續關懷。」這樣的四層次思維,也正好回應了我們對被害人保護的願景——不是災後補償,而是災前防護與災中陪伴。
衛福部林靜儀次長則強調,司法是兒少保護最後的一塊拼圖,它不能獨立運作,而必須結合所有人的專業與陪伴,方能完整構築安全與支持的網絡。
一起走過的真實案例:從電話到返國的承諾實踐
研討會中最動人的一段,是第四場專題分享:「高雄外籍母子車禍案」。這是一場從高雄地檢署通報的第一通電話開始,到心理支持、法律扶助、跨文化溝通、生活照顧,直至完成返國安排的跨域協作歷程。
沒有一個人能獨自完成所有支持,但正因為有一群人肩並肩站在一起,才讓這對來自他鄉、身陷事故的母子,感受到來自這塊土地的溫暖與接納。
這不只是制度的執行,更是對「一路相伴」的深切實踐。每一通電話、每一次探訪、每一筆協助資源的串接,都是我們共同守護人性尊嚴的具體展現。
犯保的未來,不只是保護,更是同行與共感
研討會閉幕時,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張斗輝董事長說得深具啟發:「我們致力將保護服務推進至『即時關懷,一路相伴』,讓被害人在最脆弱的時刻不再孤單。」
他進一步指出,未來我們必須持續強化「跨域合作的橋樑角色」,特別是在「重傷被害人」的服務上,更需要整合司法、醫療、心理、社福與社區等資源,建立一個穩健、有感、溫暖的支持體系。
這樣的願景,不僅止於法條的落實,而是要讓法典背後真正承載「人」的痛苦、需求與盼望。
讓制度有情,讓關懷永續
此次研討會也特別採用全電子講義,響應環境永續的理念,象徵著保護與關懷,不只體現在人際,也延伸到我們對自然與社會的責任。
更令人欣慰的是,研討會中不乏來自學術界、醫療體系與民間單位的代表,共同表達對制度推動的支持與願景。
這樣的攜手,不只是行政與專業的結合,更是一場社會力量的動員。
結語
站在馨生的起點,照見制度的溫度
「穿透馨生的第一縷光」,是一次歷程的總結,更是一個新起點。
當我們願意走進人心最深處的痛楚,當我們願意放下部門與專業的界線,當我們願意以人為本、以愛為核,那麼制度,就不再只是文件上的規範,而是社會最深層的承諾與守護。
我們站在馨生的起點,讓每一個被害人都不再孤單,讓這道縷光照進更多需要的角落。
資訊來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710002594-260402?chdtv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710/2993859.htm
2025-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