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虎添翼,AI智慧加持: 成為AI無法取代的那個人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育的真正使命,不只是學會使用AI,而是學會「不被AI取代」的能力。

在這個AI如影隨形、日新月異的時代,「會使用ChatGPT」只是起點,但遠遠不夠。真正的關鍵,是建立一套讓你在變化中仍能立足的職場思維與競爭定位。

我們不該僅僅學習讓AI幫我們完成工作,而是要成為那個能駕馭AI、與AI協作、甚至超越AI的人。

一、AI智慧的本質:不是工具,而是方法

當AI大量進入教育與職場,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太棒了,它可以幫我省時、省力、提高效率!」然而,如果只是這樣用AI,你只是被替代的速度「稍微晚一點而已」。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你怎麼用AI來排行程、寫報告,而是幫助你:
•建立不被AI取代的職場定位與核心價值
•重塑個人品牌與職能,在AI時代創造獨特優勢
•掌握AI思維,轉變工作方法,提升問題解決力
•學會與AI對話,引導出世界級知識與推理能力

這不是教你「怎麼做得更快」的教育訓練課程,而是一場「讓你走得更遠」的成長之旅。

二、用蘇格拉底式辯證法拆解AI的智慧

ChatGPT的強大,不在於它能回答問題,而在於它能「與你一起思考」。

AI的真正威力來自對話。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法,不斷地提問、追問、拆解、重構,正是我們與AI互動最有效的方式。從「提問」進階到「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開啟AI之門的關鍵鑰匙。

我們主張:AI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促進成長的對話方法。透過AI,我們可以快速吸收世界級知識、進行推理演練、發掘潛在觀點,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AI實戰篇:從「召喚術」開始,打造你的超級能力

為了幫助更多人掌握AI的實踐方法,我們設計了一套「AI召喚術」:
1.召喚術一:擬人化操作
為AI賦予人格與任務角色,讓對話更有方向與邏輯。
2.召喚術二:白話-黑話-對話
學會將模糊需求翻譯成AI能理解的提示語言,提升互動效率。
3.召喚術三:從自然語言到程式語言
不需工程背景,也能生成前端、後端程式碼,創建工具與應用。
4.召喚術四:AI協作與反覆優化
多角色AI協同合作,並透過自我反思提升答案品質。

這些方法,不是死板的技巧,而是開啟創意、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鑰匙。

四、教育的目的:讓你成為不可取代的那個人

•如果你是主管的執行者,教育讓你蛻變成幕僚長。
•如果你是被KPI追趕的上班族,教育幫你主導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是正在思索未來的學生,AI思維是你走向世界的船票。

這場技能競賽課程,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人生戰略的重啟。AI可以幫你做事,但只有你能選擇方向,決定意義,創造價值。

適合誰來學習?
•想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的知識工作者
•從事產品創新、教育訓練、創業與投資的人
•對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有興趣的探索者
•有意建立AI思維、強化推理與表達能力的實踐者

我們相信:

「會用AI」只是基本,
「用AI贏得未來」才是關鍵。
教育的本質,是學會釣魚,不是等人給魚。
AI時代亦如是──你要成為AI無法取代的那個人!

五、教育運用AI的趨勢

2024年12月間由史丹佛大學與世界銀行聯合進行的調查,針對4,278位美國成年人進行「使用生成式AI前後在完成各種工作任務所需時間」的比較。
分析結果呈現出令人驚豔的 AI導入效能提升幅度,不僅大幅縮短時間,更對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品質管理與智慧進步產生深遠影響。

(一)整體趨勢分析

項目——無AI平均時間vs使用AI平均時間 vs時間減少幅度

1.最明顯提升程式設計:129 分鐘 33 分鐘
減少 74%
2.撰寫(寫作)任務:80 分鐘 25 分鐘
減少 69%
3.複雜問題解決:122 分鐘 30 分鐘
減少 75%
4.技術設計:142 分鐘 39 分鐘
減少 72%

平均每項任務完成時間可減少 60~75%,AI不只節省時間,更是放大人類認知與創造力的工具。

(二)工作效率的顯著提升

1.時間節省:
•從撰寫、數學運算到系統分析,每一類任務平均節省 50至100分鐘。
•時間即資源,等同於每日可多處理2~3倍任務量。

2.人力配置優化:
•AI擔任「輔助者」角色,讓人類可專注於決策、創意與溝通等不可被取代的高階職能。
•減少冗長重複的資料處理與格式化流程(如報告、簡報撰寫、自動生成架構)。

(三)經濟效益的實質改善

預估收益

若一位專業人員平均時薪為 40美金,每天透過AI節省 3小時,一年(250個工作天)將創造:
3小時 x 40美元 x 250天 = 30,000美元的人力節約效益/人/年

對企業而言:

減少外包寫作、資料處理、人力外派等費用。增加可接案能量與產出量,拓展收入規模。

(四)品質提升與錯誤率下降

為何AI能提升品質?
•生成式AI具備大量知識參照庫與邏輯結構能力,避免人類認知偏誤、遺漏資訊。
•可在程式設計、系統分析、判斷決策中,提供更具結構與依據的建議。
•系統分析使用AI → 更快分析商業數據邏輯,並找出模式。
•判斷與決策 → AI可提供多樣情境模擬與風險預測,提高精準度。

(五)智慧工作能力的進步(Cognitive Augmentation)

生成式AI對於人類工作智慧帶來三大進化:
1.思維升級(Cognitive Scaling):如快速腦力激盪、架構整理、邏輯演繹。
2.知識擴展(Knowledge Bridging):結合跨領域知識(AI能同時理解財務+科技+語言結構)。
3.創意引導(Creative Prompting):刺激更多想像力、寫作風格、設計創意的誕生。

(六)危機意識抬頭

根據國際知名求職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過去3年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飆升三成,比其他階段的勞工都高。牛津經濟研究院最近也直言:「入門級職缺,正在被AI以比從前更快的速度取代。」

投資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今(7/2日)發文警告,稱人工智慧(AI)將導致許多「聰明學生」失業。
羅伯特清崎今稍早在社交平台X發文指出,近代史上最大的變革,AI將導致許多「聰明學生」失業,並對仍背負學生貸款的人構成嚴重威脅。

羅伯特清崎稱,AI不能解僱他,因為他根本沒有工作,藉此強調傳統教育體系和就業模式在AI時代可能失去競爭力,並鼓勵人們主動採取行動,避免成為時代變革下的受害者。
羅伯特清崎也重申,自己多年來不遵循「窮爸爸」所提倡的典型路徑,即上學、拿高分、找穩定工作、繳稅還債、存錢並投資於股票和基金。而是遵循「富爸爸」的建議,選擇成為企業家、投資房地產、活用負債,並以黃金、白銀與比特幣取代傳統儲蓄方式。
文章最後,羅伯特清崎呼籲大眾,要好好照顧自己,投資自己,並學會獨立思考,稱這「不是尋常的時代」。(引述自由電子報)

(七)巨人哲學思想的案例分享

1、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創辦者,市值2053.29億台幣。
哲學思想精神「把每一顆螺絲做到最好,就是我的信仰。」
童子賢看似溫和,卻有一種「要把每顆螺絲做到最好」的頑固。
他的和碩如同一台可靠的工程車,默默耕耘代工領域,無懼競爭,不浮躁,也不妄動。他深知,成功從來不是只屬於舞台中央的明星,而是一場團隊協作的耐力賽。
他不愛張揚,更像一位在場邊緊盯數據的工程型車手。他的和碩,如一輛性能穩定的車隊後盾,在每一次競爭中默默守住品質的底線。他深知,勝負往往藏在細節裡,一顆螺絲、一處設計、一個交期,都是決定勝敗的關鍵。他不追求舞台中央的掌聲,卻把「準時、準確、可靠」當作核心速度。他的信念,不是超越別人,而是永不鬆動的自己。

2.張忠謀,台積電創辦人,市值28.14兆台幣
哲學思想「一個人如果能夠找到自己擅長的事,這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更實際。」
張忠謀,一如賽車場上的領航者,寧可慢工出細活,也要打造最先進的晶圓製程。
他把台積電變成全球最強大的半導體代工廠,心中深藏著「成功不必在我,但責任必須在我」的信念,如同賽車手知道,不是每一圈都要超越,卻每一圈都要零失誤。

他的賽道不在柏油路上,而在數奈米的矽晶圓之中。他不是那種高速拚搏的熱血車手,而像一位沉穩的領航者,掌握節奏,掌握未來。即使在風暴四起的全球半導體戰場,他依然選擇慢工出細活,堅持技術為先。每一項製程升級,都像是一次完美入彎,毫釐不差。
他打造的不只是台積電,更是一種「技術信仰」,讓世界因他而重新定義台灣。

3.黃仁勳,輝達創辦人,市值3.74兆美金
,他的精神意義:「我不是預測未來,我是創造未來。」
黃仁勳則像那位在最後一圈全力加速的冠軍車手,對GPU的執念猶如對極限速度的追求。他敢於在AI還未成顯學時豪賭未來,正如布萊德彼特不惜冒險去挑戰不被看好的車隊。他的黑皮衣和熱情演講,是彎道超車的宣言,也是「絕不認輸」的最佳註腳。

他像一位全油門衝刺的車神,無懼風險,只問速度。他不穿賽車服,而穿皮衣;不開引擎,而是操控晶片。他用GPU改寫了AI的歷史軌跡,像是在彎道中完成一場不被看好的超車。面對無人敢走的領域,他選擇「跑第一個」。他不是為了安全而設計,而是為了加速未來而燃燒。他用一個演講點燃全球科技圈,也用每一張NVIDIA的路線圖,畫出一個世代的賽道。

結語:AI導入是「新工業革命」的起點

這張圖表清楚顯示:
•AI不取代人,而是擴張人類智慧與效率的倍增器。
•對教育、企業、政府單位而言,若未全面擁抱AI,將快速落後於生產力革命的洪流。
•組織必須重新定義工作流程與人才培養策略,從AI輔助走向「人機共創」。

張忠謀的晶片讓世界的AI與手機運轉、黃仁勳讓AI的大腦會思考、童子賢打造全球筆電與電腦核心,這三個人是台灣的三顆引擎,讓世界感受「台灣製造」的精準與溫度。
「人生不是比誰快,而是看誰能不回頭地,跑完自己的那一圈。」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