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公民素養的核心教育課題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從媒體、政治與法律的交織理解現代民主社會

在AI、社群媒體與全球政經劇烈變動的當代社會,培養具備判斷力、責任感與法治意識的青年公民,是當前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標。
我們透過橫跨媒體、政治與法律領域的專家學者討論所展開的深入研究與公共實踐,可以萃取出三大核心教育面向,成為高中公民教育的重要指引。

一、媒體素養:理解媒體的力量與陷阱

媒體不只是資訊的載體,更是政治與輿論的塑造者,高中生應具備以下媒體素養基礎:

  1. 媒體作為民主社會的「第四權」
    •應理解媒體監督政府、揭露真相與促進公共對話的角色。
    •例如:新聞調查報導揭發貪污案、揭露政策漏洞等。

  2. 媒體偏頗與假訊息的辨識力
    •學習批判性閱讀,認識「立場新聞」、「標題操作」與「選擇性報導」。
    •討論:為何一則新聞在不同媒體上呈現完全不同的立場?

  3. 媒體對政治與憲政的影響
    •理解「媒體審判」與「輿論壓力」可能對司法獨立與政治公平造成衝擊。
    •引導討論:媒體報導是否能提前「定罪」?這對司法有何影響?

  4. 建立媒體識讀與資訊辨別能力
    •強調媒體素養不只是技術訓練,更是公民素養。
    •鼓勵學生使用多元媒體來源、自主查證與理性分析。

二、政治與法治:從制度到價值的公民理解

  1. 憲政精神的內涵
    •理解「權力制衡」、「依法行政」、「法律保留」等民主憲政基礎。
    •實例: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比較、釋憲制度的功能與限制。

  2. 政黨與法律規範
    •探討政黨在民主制度中的角色及其法律約束(如《政黨法》、《選舉法》)。
    •分析:政黨是否應該被法律規範?哪些行為是濫用權力?

  3. 權力濫用與法治的邊界
    •以實際政治爭議為案例,如政黨惡鬥、黨產歸屬爭議,探討法律應如何調節政治對立。
    •問題討論:當法律變成政治工具,民主會出現什麼問題?

  4. 司法的獨立性與挑戰
    •認識法院與法官的角色,討論如何在政治壓力下維持公平審判。
    •探討:什麼是「政治審判」?學生可就歷史或當代案例思辨其正當性。

三、公民責任與行動力:從思辨到參與

  1. 法律的價值不僅是規範,更是民主精神的載體
    •引導學生思考:遵法之外,公民是否還有改變不合理法律的責任?

  2. 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行動導向
    •不鼓勵盲從或仇恨式政治參與,而是培養有知識、有判斷、有倫理的公民。
    •學生可學習:如何撰寫意見書、提案、參與模擬法庭或市政討論。

  3. 結合人生哲學與制度意識
    •教育不只是制度知識的灌輸,也應回應學生的人生困惑與道德選擇。
    •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看似無力的社會裡,我們如何找到改變的力量?」

四、延伸教材討論內容

教材或討論題目:
•個案研討:台灣近年重大司法或媒體爭議事件。
•模擬公民行動:假設你是一位市議員,如何處理社區媒體誤導資訊問題?
•設計公民倡議:學生小組針對校園內某項制度提出改革建議並發表。

五、結語

為什麼高中生更要懂得「媒體 × 政治 × 法律」

在碎片化、加速化的當代社會,民主的危機往往不是從外來威脅開始,而是來自我們對制度的冷漠與資訊的錯誤理解。
當媒體成為操弄,當政治變成鬥爭,當法律失去信任,整個民主制度便失去穩定根基。

因此,高中公民教育的使命,不僅是讓學生會背條文、會考試,而是讓他們具備分辨是非、理解制度、勇於參與的能力。

唯有下一代具有足夠的批判思維、法治素養與公民責任感,我們才能確保媒體自由不是謊言,政治參與不是口號,法律制度不是空殼。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7-14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