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 三民主義的內涵與當代啟示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今天2025年7月26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大日子,首次舉辦「立法委員大罷免」,我藉此機會可以回顧歷史與反思一下憲法保障人民權益及立國精神。
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以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核心,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留下的政治理念與價值基石,貫穿憲法精神與國家制度。
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套理念不僅奠定建國藍圖,更在現代台灣的民主法治與社會正義中持續發揮指引作用。
本文從歷史源流、核心內涵、憲法定位與當代意義四個面向,重新整理三民主義作為中華民國立國精神的精髓與價值。
一、歷史源流:三民主義的誕生
三民主義的形成源於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困境的深刻反思。
清末,滿清腐敗與列強侵略讓國家陷入分裂與屈辱。孫中山早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口號,奠定三民主義雛形。
1905年,他在《民報》與海外演講中正式提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旨在以政治革命與社會改革實現國族復興。
1924年,他在廣州發表三民主義系列講演(共16講),系統闡述這一政治藍圖,融合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勾勒出自由、平等、現代的民主共和願景。
二、三民主義的核心內涵
三民主義以民族、民權、民生為三大支柱,涵蓋國族認同、民主治理與社會公平,體現了孫中山對國家現代化的全面構想。
- 民族主義:國族自信與開放包容
民族主義旨在打破滿清與帝國主義的壓迫,追求民族自主與國族尊嚴。孫中山強調恢復中華文化認同、結束外來控制,並反對軍閥分裂,促進國家統一。他主張的民族主義並非狹隘排外,而是「以國家為本,兼納他國之善」的開放態度,追求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平等地位。
- 民權主義:人民主權與民主共和
民權主義以林肯「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為靈感,強調人民主權與政治平等。
孫中山反對封建專制,提倡選舉權、參政權與民主制度,確保政府由人民選出、為人民服務。這一理念為中華民國建立民主共和體制奠定基礎。
- 民生主義:社會公平與全民福祉
民生主義聚焦民眾生計與社會正義,透過土地改革(如《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實業發展、社會福利與公營事業,消除財富與權利的不平等。
孫中山設計的制度性改革,涵蓋產業振興、交通建設與社會保障,旨在實現經濟公平與全民福祉。
三、憲法定位與制度實踐
三民主義不僅是孫中山的個人理念,更是中華民國憲法的核心精神。
憲法第一條明確規定國家以三民主義為基礎,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定位。中華民國國歌首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進一步彰顯其全民共識的價值,官方解釋「吾黨」為「全體國民」,特別強調三民主義超越黨派,屬於全體公民的共同理念。
然而,三民主義的憲法定位也曾引發爭議,如是否淪為黨派教條。
經憲法與政協會議確認,三民主義具有客觀的國家性,成為凝聚國族認同與制度運作的基石。
四、當代意義:三民主義的現代轉化
在現代台灣,三民主義的立國精神依然具有深遠意義,面對多元社會與全球化挑戰,其核心價值提供靈活的指引框架。
- 歷史傳承與憲政意義
三民主義融合民族解放、民主治理與社會福利的理念,深植於憲政結構與公民教育。
學者沈清松視其為現代化政治哲學體系,石之瑜則從政治心理學角度指出,它凝聚國民的共同認同與歸屬感,成為國家意義的象徵。
- 應對多元社會的挑戰
台灣社會面臨族群認同、民主深化與社會福利重塑等議題,三民主義提供包容的價值框架。民族主義啟發文化自信與多元共存;民權主義支持民主參與與數位時代的公民權;民生主義則指引公平分配與包容性經濟發展。
- 面向未來的啟示
在全球化與AI科技浪潮中,三民主義的國家倫理、公平正義與人民參政精神,仍具指導力。它提醒我們平衡民族自信與全球開放,保障數位時代的公民權利,並推動公平治理與永續發展,確保社會進步不以犧牲弱勢為代價。
五、立國精神的行動召喚
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以三民主義為核心,融合自由、平等與博愛,承載了從革命到現代化的歷史記憶,更指引當代台灣追求民主法治與社會正義。民族主義賦予國族自信,民權主義捍衛人民主權,民生主義追求全民福祉。這套理念不僅深植於憲法與公民教育,更呼喚我們在多元時代中行動——深化民主、落實公平、實踐共治。
三民主義不是封存的遺產,而是面向未來的召喚。讓我們以國父的理想為基礎,打造更包容、公正、繁榮的民主社會,讓立國精神在每一個公民的實踐中,綻放出「靜水流深」的時代光芒。
《落實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與現代憲政思潮》
在全球政治風起雲湧、民主社會面臨挑戰的此刻,台灣正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界點。作為中華民國的承載者,台灣不僅要回應自身的歷史責任,更要落實「立國精神」,並與時俱進地擁抱當代憲政思潮。
本文嘗試從中華民國的核心價值出發,探索台灣如何以「三民主義」為本,發展出符合民主、人權、公平與創新的本土治理模式。
一、從三民主義出發: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
中華民國立國於三民主義,亦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這不僅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政治哲學,更是我國憲法明文確立的國家核心理念。
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立國之精神,實施民主共和之政體。」
民族主義的現代詮釋:包容與多元的台灣認同
在當代台灣,民族主義不再只是對抗外來侵略的號召,而轉化為一種「建立本土認同、尊重族群多元」的努力。無論是閩南、客家、原住民族或新住民,都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與成長。透過文化平權、語言政策與歷史教育,我們正努力建構一個具有共識與歸屬感的「台灣共同體」。
民權主義的實踐:民主制度與人民主權的深化
民權主義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憲政制度是其具體實現形式。台灣自解嚴以來,歷經多次總統直選、公民投票與政黨輪替,已建立堅實的民主制度。然而,真正的民主不止於投票,更需深化透明治理、資訊公開、公民參與與數位民主的發展。唯有讓人民能真正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治理,才能實踐民權主義的本質。
民生主義的挑戰與前進:實現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
民生主義講求「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在當代台灣的脈絡下,應該轉化為縮減貧富差距、落實居住正義、健全社會福利制度。從長照2.0到社會住宅、從稅制改革到高齡化社會的應對,政府與社會皆應共同努力,將「照顧人民基本生活」變為制度常態。
二、憲政制度的落實與改革
孫中山所設計的五權憲法體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是一項制度創舉,旨在防止權力集中。然而在實際運作中,部分權力機關(如考試院、監察院)功能逐漸與現代治理需求脫節,引發改革呼聲。
台灣近年已進入修憲與憲政轉型的公共討論,包括:
•是否調整為內閣制或半總統制以強化國會責任制;
•檢討考試院與監察院的憲政定位;
•推動憲法法庭與人權保障機制的實質化。
這些努力皆旨在讓憲法真正成為一部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能保障自由與公平的活文件。
三、回應現代憲政思潮:從制度到價值
現代憲政強調程序正當性、實質正義與公共參與。
台灣作為亞洲自由民主的典範,已逐步將以下理念納入治理實務:
- 公民參與與開放政府
台灣發展出獨特的「vTaiwan」與「Join」平台,讓人民能直接對法案與政策表達意見。
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實施預算參與,開啟了民眾與政府良性對話的新模式。
- 人權保障的制度化
《國際人權兩公約》已納入台灣法制,並建立審查與報告制度。憲法訴訟法的通過,亦讓人民能更直接挑戰違憲法規,保障基本權利不受侵害。
- 數位民主與資訊透明
在假訊息與深偽技術蔓延的時代,台灣在推動數位韌性與民主透明方面頗有成效。公部門開放資料、建構資訊揭露平台,都是民主深化的重要一環。
四、立國精神的延伸:教育、公義與文化建構
「立國精神」不是抽象口號,而應滲透在教育、法治與文化建構之中。近年推動轉型正義、原住民族歷史教育、語言平權政策,都是試圖回應歷史不義,並讓國家認同更具包容性。
教育部課綱改革納入人權、法治、科技倫理等議題,亦展現出在教育中落實民主價值的努力。民眾日常生活中對性別、族群、環保等議題的關注,正反映出台灣公民社會對「立國精神」的現代詮釋。
五、面向未來:台灣的立國精神如何延續與創新?
台灣所面對的,不只是如何守住既有民主制度,更在於如何「創造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
在國際間,台灣越來越被視為自由與創新的象徵,未來可從幾個方向進一步發展:
1.將台灣認同制度化:透過修憲、正名與公民教育,讓台灣人民對國家具有真實與正當性的歸屬感。
2.持續推動公平正義:尤其是青年世代、勞工、新住民與高齡人口的權益保障。
3.擁抱科技變革與AI時代的倫理治理:使台灣在數位與人權間取得平衡,建立具前瞻性的憲政價值觀。
結語
三民主義不只是歷史,更是未來的羅盤
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並非只是過去革命的記憶,而是一項不斷被詮釋、更新與實踐的價值核心。
三民主義若能真正與台灣當代社會接軌,則可作為我們共同生活的基石,凝聚國族認同、捍衛民主自由,並開創更公平與有尊嚴的社會。
落實這樣的立國精神,需要政府的決心、公民的參與、學界與社會的共同討論。
而台灣,正是最有條件將歷史理想化為現代制度的地方——我們的民主,仍在書寫中,我們的國家認同,也正在誕生。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