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加坡《華人企業家白皮書》洞見未來, 重新思考台灣教育的未來部署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為什麼教育必須從「學力」、「課程」、「預測」到「能力」全面轉型?
隨著全球化東移、區域經濟深化,以及AI浪潮持續改寫人才需求,教育不再只是培養「知識的載體」,而是國家競爭力與社會永續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專案所發佈的《全球華人企業家發展白皮書》成為一次指引未來產學政策的重要文獻。
該白皮書從華人企業全球化視角出發,揭示未來十年東協市場與華人經濟圈對人才與治理能力的四大關鍵趨勢。
本文嘗試對應此洞見,提出台灣與華人地區高中與大學教育政策的四大再設計方向,以期「教育能走在未來市場前面」。
一、高中教育:建立面對未來的「基本學力」
白皮書提及,在未來新興經濟體(尤其東協)中,青年人才不再只看分數與文憑,而看能否「跨文化溝通、數據理解與問題解決」。這對高中教育提出警訊:
過去的學力:偏重考科與標準化成績
未來的學力:是「行動力+問題意識+基礎素養」
1.重建高中基本學力指標:包含數據素養、論證能力、公民責任、第二語言應用、AI初階理解
2.翻轉學習模式:推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與跨科專題製作
3.融合在地與國際議題:如永續發展、數位轉型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4.新加坡中學已全面導入「Global Studies」課程,讓學生從15歲起即理解東協及全球動態。
二、大學教育:課程規劃必須跳脫學系思維,走向模組整合
白皮書指出,企業需要的是跨界人才,能同時理解「科技、管理、文化、市場」的複合能力。不再是某一學門的單線養成,而是整合型學習與組合型能力的時代。
過去的大學課程設計:以系所為本位,學生被動修課
未來的課程設計:以「問題導向」與「能力導向」為軸心
1.推動模組化學程(Modular Learning Pathway):學生可自由組合「科技+商業+語言+社會議題」模塊
2.跨系、跨院、跨國課程整合:鼓勵聯盟型學程(如亞太商管+東協法律+AI應用)
3.強化實戰場域導向:例如用課程解決企業真實問題、投入社會創新專案
4.若法律系學生能選修「東協經濟法+企業數據治理+ESG評鑑」,是否更貼近未來所需?
三、市場預測:教育必須接軌產業的「未來預期」
白皮書預測了2025年後全球華人企業關注的三大焦點:
1.永續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
2.數位韌性與資安治理
3.跨文化領導與在地理解
這些趨勢告訴我們:教育不能只是回應現在職缺,而要對應未來十年的「預期需求」。
1.與產業共構「未來人才地圖」:大學與高中共同研擬5年、10年後的職能模型
2.建立動態學程調整機制:課程設計每年盤點一次「未來職能落差」
3.大力投資師資再培訓:讓教師掌握AI應用、跨文化溝通、新興經濟體動向
4.台灣教育部可設立「預測型課程改革基金」,鼓勵高教實驗「2035人才需求先行學程」
四、超前部署:培養可以「創造機會」而非只「應徵職位」的人才
白皮書強調,未來的華人企業家,需具備「開創市場、組織資源、鏈結區域」的能力,而非單一技能者。換句話說,教育要培養「企業創新型人才」,而不只是就業者。
超前部署的教育核心:從「學力準備」轉為「機會創造力」
1.在高中導入「創新與創業教育」模組:讓學生從15歲就開始思考「我能解決什麼問題?」
2.大學提供「全球行動學習」(Global Action Learning):鼓勵學生赴東協、南亞、中東參與實作計畫
3.培養「轉譯能力」:不只是翻譯語言,而是能在不同文化與市場間轉譯觀點與策略
4.教育不只是求穩定,而是訓練青年在未知中創造新路。
結語
白皮書不是企業文件,而是教育改革的預警書
從《全球華人企業家白皮書》所揭示的市場與治理轉型趨勢來看,教育部門的任務早已不能只是「接住學生」,而要「預見未來、引領學習、配置人才」。
1.高中要培養「未來基本學力」
2.大學要設計「跨域模組課程」
3.政府與校方要根據「市場預期」超前佈署
4.教育的終點不再是職位,而是創造力與主動出擊的能力
在華人企業已走向全球的此刻,教育若還只停留在地方思維,將無法為下一代架橋通往世界。
因此,我們從教育市場化視角下,政府與學校應轉型為「人才投資經營者」。
在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深化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市場正逐步從「供給導向」(以課程、學校為中心)轉向「需求導向」(以學生未來價值為核心),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轉型思維:
- 學生 ≠ 消費者,而是「未來資產」
從全球教育市場觀點來看,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社會未來的「可投資資本」。教育機構必須以「提升個人市場價值」為目標,重新設計教育路徑。
建立「人才投資回報模型」,衡量教育投入與未來就業與創業成果的連結。
- 學校 ≠ 教學場域,而是「人才價值創造平台」
大學與高中不應只是教知識,更應成為跨產業、跨國界的人才孵化器。
其績效不應只由升學率或畢業人數衡量,而應評估學生「在市場中的表現力與可轉移性」。
引入「教育KPI市場化評估機制」,如創業率、跨域就業率、海外工作佔比等。
- 政府 ≠ 教育提供者,而應轉型為「教育投資與調節者」
面對教育市場化趨勢,政府角色應從「資源分配者」轉型為「策略規劃者與市場設計者」,負責確保教育投資的效率、品質與公平性。
推動「教育創新基金」與「公私協作機制」,導入市場機制(如投資回報模式、成果導向撥款),並促進教育公平與創新共存。
教育市場化不是讓教育成為商品,而是讓教育回歸「人力資源與社會價值的戰略投資本質」──唯有將學生視為未來競爭力的「長期資產」,教育才不會停留在課室與分數中,而能真正帶領個人與社會走向世界舞台。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資訊來源
《全球華人企業家發展白皮書》
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專案 | 全球首部《全球華人企業家發展白皮書》系列發佈!
https://www.nusembanews.com/?p=32424
Global Chinese Entrepreneurs Development White Paper
https://embac.nus.edu.sg/wp-content/uploads/sites/91/2025/04/Global-Chinese-Entrepreneurs-Development-White-Pap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