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定位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作者:陳銀欉 先生


21世紀面對AI與全球化時代的劇烈變動,今日高中生正站在人生轉折與歷史十字路口。
高中教育,不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是為了塑造健全人格與國家棟樑;學習,不僅是為了知識的累積,更是為了承擔未來社會的責任。在此背景下,我們重新思考「高中生的定位」,不僅是教育界的課題,更是國家未來的根本工程。

本文將從四個層次出發:
一、學生本位,禮義廉恥;
二、知識分子,愛國家,求進步;
三、使命感,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止於至善,重新定義高中生的存在價值與教育目標,為教育政策、教學實踐與青年發展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參照座標。

一、學生本位:禮義廉恥的現代詮釋

「學生」一詞,不僅是身份,更是一種修養與準備的狀態。儒家思想中「禮義廉恥」被譽為「國之四維」,是個人品德的根本。
對高中生而言,這四維精神可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實踐準則:

禮,是尊重,是與人為善。高中階段是品格養成關鍵期,透過同儕相處、師生互動,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守規矩、重團體,是「社會人」的起點。

義,是正義感與責任心。在社群媒體主導價值觀的時代,學生更應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隨波逐流,勇敢為正義發聲。

廉,是內在的自律與節制。誘惑無所不在,從網路沉迷到物質慾望,學生若無內在的廉潔,極易迷失方向。

恥,是道德的底線與自省的能力。懂得自我檢討、知恥近勇,是通向人格成熟的門檻。

因此,所謂「學生本位」,不只是尊重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更是協助學生在青春歲月中扎下人格的根基。這不只是教育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對下一代的承諾。

二、知識分子:愛國家,求進步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逐漸具備了自主思考與知識建構的能力。他們的學習不再只是記憶與模仿,更開始尋求意義與方向。此時,他們應被視為未來的知識分子種子。

知識分子不是象牙塔的孤島,而是連結社會與價值的橋樑。在台灣教育長期以「升學主義」為主的體制中,我們是否忽略了高中生也應培養社會關懷與家國情懷?
真正的知識分子,應具備以下三種精神:

  1. 批判精神:敢於提出問題,挑戰不合理的現象,從主動學習中尋求真理。
  2. 公共意識:關心社會議題,培養社會責任感,不做冷漠的旁觀者。
  3. 進步信念: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相信努力可以帶動社會進步。

若能從高中開始建立知識分子的志向,則學生將不只是考試的機器,而是承擔社會進步的光源。

三、使命感: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指一個人應當立志承繼天地正氣,學習古今賢人精神,成為具有理想與擔當的人。對今日的高中生而言,這句話或許遙遠,卻極為關鍵。

什麼是正氣? 是不因貧窮屈服、不因權勢而彎腰,是對生命與價值的堅持。而在面對AI技術浪潮、社群媒體操弄、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中,學生若無使命感,極易陷入虛無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泥淖。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而非填塞。學生若能被啟發出「使命感」,便能:
不僅為自己讀書,也為他人、為社會學習;
不只追求成功,更願意承擔失敗與責任;
不止滿足於當下,更立志成為時代的參與者與建設者。
此等使命,不是壓力,而是讓人生有方向、有重量、有光的信仰所在。

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高中教育的理想藍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思想,亦可作為高中教育理想藍圖的延伸:
修身:高中階段首重自我認識、自律能力與人格養成。教育不該只是技術訓練,更應涵養德性與氣質,讓學生懂得尊重自己、他人與生命。
齊家:學生不僅是個人,更是家庭的一員。透過孝順、感恩、溝通能力的培養,學生學會在家庭中扮演正向角色,建立穩定的情感基礎。
治國:高中生開始接觸公民課程、社會科學與政治議題,這是培養國家認同、民主素養、全球視野的重要時機。學生若能從學校出發,看見國家需要,方能將小我融入大我。
平天下: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培養世界公民意識。高中教育若能強化國際交流、永續發展、文化多元等課程,讓學生從台灣出發,放眼世界,則教育之志可遠矣。

結語:為未來而學,為社會而行

高中生不是尚未成熟的「半成品」,而是社會未來的種子。他們有思考的能力,也有改變世界的潛力。教育者、家長、政策制定者都應重新定位高中生的角色,從人格培養、知識建構、使命養成,到社會實踐,形塑一個具備文化根基與世界視野的青年世代。

今日我們如何教育高中生,決定了明日台灣的樣貌。願我們不僅培養知識的載體,更塑造德行的典範;
不僅培養升學的能手,更孕育承擔的勇士。讓我們共同努力,扶植一代有志青年,走出自我、擁抱世界,擔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使命。

最後我們「以浩然之氣,立高中生之本心」!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乃是天地之間最剛健正大、不卑不亢、充盈於內的精神力量。它不是一朝一夕所成,而是長期正心誠意、知行合一之所積也。

當代高中生,處於價值錯亂、資訊過載、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更須養此「浩然之氣」,以自立而立人,以達己而達人。他們若能以仁義為根、以正道為志,無懼外在考驗、不墮浮華風氣,自能立於不敗之地。

今日教育的使命,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心中的光。我們所要培育的高中生,應是具備浩然正氣的人──心中有道、行中有德、眼中有未來。他們將不再只是課本中的讀者,而是歷史的書寫者;不僅為考試而活,更為社會、為理想、為蒼生而奮鬥。

願我們共同努力,養成一代浩然少年,為未來立正氣,為社會注真誠,為世界開新局。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7-2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