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全球華人教育發展白皮書》大綱 (Global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White Paper)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倡議2025年度發佈|華人優先 × 超前部署 × 教育韌性 × 世界大同

指引未來,華人優先

本白皮書獻給所有致力於推動全球華人教育發展的教育者、決策者、企業家與社會創新者—
我們深信:教育,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壓艙石,是走向世界的真正通行證。
為保障全球華人學習及受教育之權利,確立華人教育基本方針,以健全華人教育體制。

這是一份寫給「全球華人教育共同體」的未來戰略藍圖;
這是一場跨越地理與制度界線的知識革命;
這是一部融合文化根基、創新能力與世界視野的教育發展實錄。

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華人教育之實施,應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學方法,尊重人性價值,致力開發個人潛能,培養群性,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

一、背景與使命:打造華人教育未來共同體

世界格局正在重構,教育成為競爭核心
全球AI與綠能轉型浪潮下,教育不再只是培養知識,更是國力、文化與認同的再造工程。

全球華人無分性別、年齡、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應該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並扶助其發展。

全球華人教育的三重挑戰
1.高分低能:過度重視考試導向,忽略創造力與批判思維。
2.人才外流:頂尖學生與教師持續向西方移動,形成知識真空。
3.文化失根:全球化衝擊下,教育內容與母語文化脫節,缺乏精神支柱。

全球華人教育白皮書的使命:
以華人文化為根、全球視野為翼、數位轉型為徑,
倡議建構一個能面對21世紀挑戰的全球華人教育新典範,新使命,新未來。

二、願景與核心原則(4C願景架構)

原則——內涵說明

1.Culture(文化自信) :回歸儒道佛教育智慧,建立東方教育價值觀與人文精神
2.Competency(能力導向):發展創造力、批判思維、跨領域整合能力與科技素養
3.Character(品格領導) :重視情緒教育、公民意識、利他精神,培養全球化的世界公民
4.Connectivity(全球連結):建立跨國教育合作體系,打造全球華人教育數位生態系

全球華人國家應建立現代化之教育制度,力求學校及各類教育機構之普及,並應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之結合與平衡發展,推動終身教育,以滿足全世界華人國民及社會需要。

三、全球趨勢解析:教育熵增與反熵策略

1、AI與大數據改變教育形態:

1.個人化學習成為可能,但也帶來「大腦外包」與思考力流失。
2.教育必須重視深度學習、軟實力、道德智慧。

2、全球南北教育落差擴大:

華人教育體系若不變革,將在數位落差與國際話語權中被邊緣化。

3、教育市場化崛起:

1.頂尖教育資源私有化、品牌化,公立教育困境加劇。
2.必須超前部署華人公益教育與開放教育模式。

四、八大策略部署:打造華人教育新模式

策略名稱——核心目標

1️⃣ 教育內涵回歸:強化人文底蘊與文化素養,重建東方知識價值觀
2️⃣ 科技賦能學習:引入AI教學、VR實境、數位平台提升教學效率與互動性
3️⃣ 華人人才共育:建立全球華人教師社群與人才庫,進行區域性輪調
4️⃣ 教育金融創新:推動教育信託、學習投資基金,支持長期人才培養
5️⃣ 素養與品格並重:將SEL(情緒教育)與全球公民教育納入正式課綱
6️⃣ 在地深化與全球連結:鼓勵學生根植本地、走向世界,實施教育雙軌制
7️⃣ 教育外交與智庫合作:建構「華人教育外交」平台,與世界對話
8️⃣ 跨境教育平台建設:建立華人共享線上教育平台,整合華語教育資源

五、華人韌性:教育精神的壓艙石

「鎮肚重」:穩定教育航程的力量

如同古船的壓艙石,我們主張教育的真正穩定力量來自:
1.內在價值觀的培育(仁、義、禮、智、信)
2.終身學習的習慣與信仰
3.領導者的教育使命感

我們要為下一代放置更多看不見但關鍵的「鎮肚重」:品格、理想、堅持與智慧。

六、落實機制:倡議建立全球華人教育發展聯盟(GCEDA)
1.推動成立「全球華人教育發展聯盟」
•跨國智庫、學校、企業、基金會協作
•年度教育指標發布(GCEI指數)
2.每年發佈《華人教育指數報告》
•評估全球華人地區教育公平、韌性、創新與文化內涵
3.舉辦年度「華人教育創新峰會」
•匯聚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科技平台、資金單位共議未來

七、教育零拒絕:從人權出發,重構華人教育體制

在我們的社會中,仍有許多孩子因為家庭遷徙、身份限制,或行政體制的不周延而被排除在正規教育之外。
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個案,不如說是一種制度性的遺漏,更是一項人權的缺口。

以台灣為例,許多勞工家庭因工作遷徙頻繁,孩子不得不隨之轉學甚至中斷學習。雖然依據《國民教育法》與強迫入學條例,地方政府會根據戶政資料造冊並主動通知入學、追蹤未入學學生,甚至對未讓孩子入學的家長處以罰則,但問題是:那些未被納入戶籍資料的小孩呢?如果孩子是未婚生、非婚生、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及時辦理戶籍登記,他們往往就「消失」於體制的雷達中,無法就學,也無法被追蹤。

這樣的困境,在某些國家卻早已被制度性解決。例如美國,無論學生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甚至是非法移民,只要孩子出現在學校門口,學校就有義務接納他,提供教育資源。因為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所揭示的普世原則——教育是基本人權,國家必須落實「零拒絕」。

這裡的「零拒絕」,不只是體制上的開放,而是一種價值上的堅持——無論背景、身份、家庭結構,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視為值得教育、值得栽培的完整個體。

那麼,為什麼在華人社會,類似的理念實踐起來會有如此落差?原因或許包括法律制度設計不周、文化價值觀差異、甚至基層行政運作的彈性與資源匱乏。然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正將「教育權」視為不可讓渡的核心價值?

一個孩子能否平等進入學校,不應取決於戶籍資料、父母身份,或行政流程的便捷程度;而應是整個教育體系必須守住的底線。

此外,在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教育的內涵也值得被重新檢視。當國家或體制試圖以單一的價值觀來規劃教育內容時,就可能構成對學習自由的壓迫。學校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決定?這些問題,都與受教權息息相關。

因此,保障孩子的教育權,不僅止於入學的權利,更關乎整個教育體系是否公平、開放、且能容納多元觀點。

世界華人社會若要面對這些挑戰,不能只是修補表面的制度缺陷,更需要一套以人權為核心、以「零拒絕」為底線的整體教育觀。
這正是我們倡議制定《世界華人教育基本法》的初衷——以宏觀視角檢討教育制度,以普世價值為軸重構教育理念,為所有華人子女打造一個真正無人被遺落的學習環境。
讓我們從今天起,不只談教育的成績與競爭,更談教育的公平與尊嚴。

結語:華人優先,教育自強,世界大同

教育的終極目的:通向世界大同的道路

自古以來,聖賢理想不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不是幻想,而是一代代人透過教育的修為所共同奔赴的方向。

真正深遠的教育,從來不只是為了讓一個孩子獲得考試的高分、拿到一紙文憑,更是要點燃他內心對世界的好奇、對人類的慈悲、對生命的敬畏。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人類彼此理解、共榮共生、和平共處。

當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尊重差異、欣賞多元、心懷仁愛,世界就少一些衝突,多一些連結;
當每位教師都以誠懇與智慧點亮心靈的燈塔,社會就不再迷失於功利與仇恨。

「世界大同」不只是政治理想,它首先是一種教育信仰:相信人性本善,相信文明可以對話,相信知識與品格的力量能穿越國界、語言與宗教的藩籬,將全人類串聯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教育的世界觀,不是贏在起跑點
而是彼此扶持,共同到達終點。

願我們今日所教、所愛、所放手的每一位孩子,
在未來的歲月裡,不只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是一個讓世界更好的人。

如此,教育才不辱其名,文明方可延續,世界才能真正走向大同。

教育不是考出分數,而是育出未來。
全球化不是放棄本根,而是擁抱多元中的自信。
全球華人教育的願景不只是競爭力,而是文明承擔力、文化創造力、與人類共好的智慧。
從此刻開始,讓我們共同扛起這塊屬於未來的「壓艙石」。

華人優先,教育先行;
華人自強,文明共榮。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7-1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