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公民教育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作為世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

在全球數位化與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的浪潮下,教育正經歷一場深刻且全面的轉型。
尤其是「公民教育」,在AI時代不僅要延續對憲政制度、法治精神、公共倫理的基本教養,更必須升級為具備全球視野、數位素養與科技倫理的新型公民素養,讓每一位學生能在未來擔任「數位社會的理性公民」,更進一步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本篇文章嘗試以公共事務與國際關係的見解為核心,結合AI時代的教育挑戰,從制度設計、數位治理、全球責任、公民素養等四大面向,提出AI時代的公民教育改革願景。

一、AI時代的公共事務:從「治理效率」走向「數位正義」

按公共事務的推動,應以提升人民福祉為依歸,不應淪為地緣政治、政黨對立的工具,而應以法治為基礎,講究政策的可執行性與社會整體利益。這樣的觀點,正好回應AI時代公共治理的核心課題:

  1. 科技與治理的整合挑戰

AI技術被廣泛運用於決策分析、公共管理、資源分配,甚至預測治安與選舉行為。若缺乏透明、負責與合憲的機制,極可能淪為數位極權或官僚強權。未來公民需學習辨識「AI治理的界線」,理解政府使用技術時應受到何種規範制衡,強化對數位政策的民主監督。

  1. 數據治理與隱私倫理

公民教育需融入「數據倫理」:當個人數據成為政府、企業、平台治理的基礎資源,未來的公民應具備數位主權意識,能參與關於資料使用、隱私保護、演算法透明等議題的討論。
這已超越傳統公民課程,需整合科技、人文與法治思維。

  1. AI政策素養與民主參與

未來的公共事務不再只是修法、選舉、陳情等形式,而會延伸至是否支持AI導入哪些領域?是否贊同以演算法介入教育或司法?這些都需要有知識基礎的民主對話。
AI時代的高中生應被培養出具有「科技參政力」的新公民角色。

二、公民教育的制度基礎:以憲政法治奠定數位治理根基

公民社會以憲政精神、法治國原則為治理的基礎,面對台海兩岸關係與國際爭端更強調「不畏強權、堅守正義」。這樣的理念在AI時代轉化為以下三種教育意義:

  1. 以憲法為公共決策的指導原則

未來的AI政策無論是警政偵防、教育評量或行政效率提升,都需回歸憲法中的基本人權保障、權力分立與比例原則。
學生需被教導如何在技術應用與法治原則之間找到平衡,理解「不能因為技術可以做,就代表應該去做」。

  1. 建立民主防火牆:反操控、反極權

AI演算法與社群平台容易造成「回音室效應」、資訊茧房與假訊息泛濫,進而影響選舉與輿論。高中課程可融入「媒體素養與民主防衛」,使學生理解言論自由的邊界、資訊可信度的判斷,並警惕數位操控對民主的侵蝕。

  1. 學生實作憲政模擬與數位論壇參與

高中生可透過模擬國會、模擬市政會議、AI治理模擬平台進行「數位時代的法治實踐」,學習制定符合人權原則的公共政策。透過跨學科模組(法律+公民+科技+倫理),建構「數位時代的法律公民」。

三、世界公民的視野:培養兼具國際責任與在地行動的青年

世界公民在評論國際關係時,堅持以台灣人民福祉為核心,以法治與務實應對全球挑戰。
面對AI全球化,教育也需從本土走向世界,形塑以下的世界公民責任觀:

  1. 具備全球視野的科技公民

AI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跨國合作與倫理框架,如OECD的AI原則、聯合國AI人權倡議等。高中課程中,應鼓勵學生了解國際科技政策與倫理規範,成為能參與全球數位規則建構的未來人才。

  1. 面對全球風險的集體意識

從氣候變遷、貧富差距到數位落差,未來的世界公民必須理解「AI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教育中應加入「全球風險治理模擬」,訓練學生在數位平台上討論糧食分配、氣候災害、技術援助等問題,並養成跨文化溝通能力。

  1. 推動社會行動的青年實踐者

世界公民不只是觀念,更應體現於行動。高中階段應培養學生從地方出發、關注AI科技對弱勢群體的影響、參與地方政府政策回饋,或與國際組織(如Amnesty、UNESCO)進行線上志工、議題倡議等,讓學生實踐「科技人道主義」。

四、公民素養的核心更新:從知識傳授到能力養成

回應世界公民的主張,未來公民教育不應只是知識灌輸,而應轉向四項素養能力的培養:

《素養項目——說明》

1.理性判斷力——區分真假資訊、理性參與公共討論、拒絕情緒煽動。
2.科技倫理感——面對AI決策、演算法預測,能辨識風險與倫理界線。
3.制度思維 ——知曉政府如何運作,理解制度設計對公平正義的重要性。
4.全球責任意識——對於氣候、貧窮、科技正義有共鳴,具備國際同理心。

這些能力需要跨學科融合(法政、倫理、科技、語文)、跨情境應用(線上模擬、論壇參與、社會行動)與多元評量(反思日誌、行動方案、政策提案競賽)來培養。

五、AI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公民?

信公理,不畏強權;公義在,則邦國舉。
這樣的精神,正是AI時代最稀缺的價值:理性與公義的守護者。

在未來這個人機共處、資訊爆炸、價值紛亂的社會中,公民教育的任務不再只是教導如何投票,而是要養成一群懂制度、守法治、識科技、有情懷、敢擔當的世界青年。
他們不僅能參與民主治理,更能共同推動世界更公平、更智慧、更永續的未來。

這是AI時代留給教育最嚴峻卻最重要的命題。而我們,必須現在就開始行動。

世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是一個相對抽象但具有深遠意義的概念,它強調個人作為全球社群一員,在促進人類共同福祉、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角色。
請參考以下是一些核心的責任與義務,結合全球視角與實際行動:

  1. 尊重與促進人權
  • 世界公民應尊重每個人的基本人權,無論其種族、性別、宗教或國籍。這包括支持平等、自由和尊嚴。
  • 積極反對歧視、壓迫和不公,支持國際人權宣言等全球性原則,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包容與尊重。
  1.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 認識到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家園,世界公民有責任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 採取實際行動,如減少碳足跡、支持可再生能源、參與回收和節約資源,並推動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
  1. 促進和平與全球合作
  • 作為世界公民,應致力於促進不同文化、國家之間的和平與理解,避免衝突和暴力。
  • 參與對話、支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的工作,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反對戰爭和極端主義。
  1. 社會正義與經濟公平
  • 認識全球貧富差距、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世界公民應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
  • 支持公平貿易、慈善捐助、志願服務,或參與解決貧困、教育不平等的行動,推動全球經濟的包容性。
  1. 文化多樣性與相互理解
  • 尊重和欣賞全球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
  • 學習其他文化、語言,參與跨文化交流,避免文化偏見或刻板印象,並促進全球社群的團結。
  1. 積極參與與公民行動
  • 世界公民應關注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移民問題、全球健康),並積極參與解決方案。
  • 通過投票、倡導、志願服務或教育他人來影響政策和社會變革,支持全球治理和國際法。
  1. 個人行為與全球影響
  • 責任:認識到個人行為(消費、旅行、社交媒體使用等)可能對全球產生影響。
  • 義務: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例如支持道德企業、減少浪費,並在數位空間中傳播正面信息,抵制假新聞和仇恨言論。
  • 教育自己:了解全球議題,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並學習如何在個人層面做出貢獻。
  • 地方行動,全球影響:從自身社區開始,參與地方的環境保護、社會正義或文化交流活動。
  • 使用科技:利用像X這樣的平台,關注全球事件,分享知識,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進行建設性對話。
    世界公民的責任與義務並非強制性法律要求,而是一種道德和倫理承諾,旨在讓個人意識到自身行動對全球社群的影響,並積極為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7-10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