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啟動腦力革命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預見前景.啟動改變.掌握趨勢.順應未來
在這個資訊秒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被動等待」正在迅速被「主動轉變」取代。
我們活在一個如果你不主動改變,終將被世界改變的年代。
高中教育,作為青少年邁向成人社會的橋樑,正面臨一場深刻的「腦力革命」──我們不再只是教知識,更要啟發趨勢思維、創新能力與行動力。
一、時代的演進:誰不轉彎,誰就出局
歷史不斷重演,但教訓總被忽略。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一場產業淘汰賽:
•打火機出現了,火柴消失了;
•智慧手機問世,BB Call成為歷史;
•數位相機興起,膠卷不再有市場;
•WeChat、LINE普及,簡訊被人遺忘;
•ChatGPT問世,專業技術工作者的焦慮蔓延全球。
這不是誰奪走誰的生意,而是人們懂得擁抱新事物。
馬雲曾說:「我在做,你在看。」很多人輸在人生的,不是能力,而是對新事物的態度──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最後來不及。
二、變革的核心:教育能否走在時代前面?
我們的教育體制長期重考試、輕實作;重背誦、輕思考。這種模式曾經有效,但在生成式AI、元宇宙、區塊鏈、5G、綠能、智慧製造等新科技主導的未來社會中,已經力不從心。
高中教育必須從根本改變方向:
•教育不應只是傳授知識,而要啟發學生「改變世界的能力」;
•不只是學習課本,而要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調適;
•不只是應付考試,而要養成決策力、創造力、與同理心。
教育若不主動改革,最終會把學生推向「應試贏家、人生輸家」的宿命。
三、改變的法則:機會永遠只屬於行動者
今天這個時代,不再是資源最多的人勝出,而是最能適應變化、最能啟動行動的人佔上風。聰明人創造機會,平凡人等待機會,愚蠢人錯過機會。
你可曾注意到:
•郵局不改變,成就了宅配業;
•銀行保守,讓出市場給行動支付;
•教育體制停滯,補習班與線上學習平台應運而生;
•通訊產業沒創新,LINE 和 WhatsApp 從日本與矽谷取代了它。
甚至連情感關係也不例外:
•老婆不改變,成就了小三;
•老公不改變,成就了小王。
社會不會因你的「原地踏步」而停下腳步,只有改變才會帶來選擇的主動權。
四、啟動改變:你可以是那個引領未來的人
根據國際知名變革領導力模型《Change Catalyst》,有效的變革者擁有四大特質:
1.辨識改變的需求,移除障礙
看見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高中生應學會察覺學習、技能、職涯上的瓶頸,並尋求突破方法。
2.挑戰現況,接受變革的必要性
學會對現狀提出質疑,才有可能創新。不要只是問「老師怎麼教」,更要問「這樣的教法是否最適合我」。
3.主動出擊,召集同伴同行
改變不必獨行,善用社群、團隊、社團、競賽,把個人的夢想化為共同實踐。
4.成為他人的榜樣,帶動新局面
自己成為最先行動的那個人,會帶動其他人也開始改變。影響力,從改變自己開始。
五、知命識運:向未來借力,做對決策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真正成功的人,能從社會脈絡中看清「大勢所趨」,並依此調整方向。知命不是宿命,是對現實的認清;識運不是算命,而是懂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Think Big, Think Broad, Think Macro. ——George Soros
這是一種格局的開闊,也是一種決策的智慧。學會從全球趨勢、科技變革、社會現象中看出未來的方向,才能真正「順勢而為」。
六、AI對於世界的衝擊與危機
「AI教父」辛頓 (Geoffrey Hinton)日前受訪時曾表示,重複、枯燥的腦力勞動將優先被人工智慧(AI)取代,因此他認為,現在一個不錯的選擇是去當水電工。
除了水電工外呢?辛頓接受中國大陸陸媒訪問時說,寫電視節目劇本也行。
辛頓是著名的AI研究者,尤其以其在深度學習領域的貢獻而聞名。
辛頓曾於2018年獲得圖靈獎,目前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2024年以「通過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辛頓近日首度訪問中國,出席由中國大陸官方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據新華社報導,辛頓26日在WAIC發表演講時指出,回顧過去60年AI發展歷程中的兩種模式,一種是邏輯型,認為智能的本質是推理,以規則操縱符號表達即可實現;
另一種以生物為基礎,認為智能的關鍵在於神經網絡的連接。
辛頓表示,根據符號AI理論,句子可轉化為精確的邏輯表達式,但他認為實際上人們不是這樣理解句子。
他以樂高積木為喻,闡釋詞語的動態組合。
「用樂高積木可搭建出任何形狀,其組合維度可達上千種,這本質是一種建模,語言也是如此。」辛頓說,每塊積木就是一個詞,雖然有成千上萬個形狀各異的詞語,但每個形狀都有一定靈活性,能夠根據上下文進行變形,與其他詞語契合。
每個詞都有許多形狀奇特的「手」,需要與其他詞語「握手」才能組合。所以,語言理解更接近於蛋白質折疊的立體構象過程,而非簡單的邏輯符號轉換。
辛頓說,電腦科學有軟硬之分,即便硬體毀滅,軟體中的知識永存,且分享方便。而人類知識傳播效率低,如通過講話每秒最多傳遞約100比特(bit)的信息。若能源便宜,電腦運算的優勢更明顯。
「這引發我的深切憂慮。人類已習慣作為頂級智慧存在,很難想像被更高級智慧主導。就像飼養小老虎作為寵物,我們必須確保其長大後不會反噬。」
辛頓說,AI在醫療、教育、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價值不可替代,單方面禁用AI不現實,建議各國自主開發AI技術,但共享「保持AI良性」的研究成果。
他指出,訓練超級AI時,如何能讓它既擁有超凡智慧,又甘於輔助人類,這是值得全球通力合作的重大議題。
會後在接受上海《第一財經》採訪被問及,除水電工,還有哪些腦力勞動不會被AI取代時,辛頓笑著回答:「比如寫電視節目劇本這件事」。
辛頓今年6月中接受播客《The Diary Of A CEO》專訪時表示,工業時代技術革命(如ATM)無法與AI革命相提並論,因為前者替代的是體力勞動,而AI替代的是認知勞動。
辛頓以其侄女的工作為例稱,他侄女處理一封投訴信因有AI的輔助,從過去的25分鐘驟降為5分鐘,這代表一個人可以完成過去五個人的工作。他預期,未來「一個人+AI助手」的組合將能完成原本需要10個人的工作,其中律師助理、客服中心之類的工作最危險。
辛頓當時還說,「現在一個不錯的選擇是去做水電工」,這類藍領工作被AI取代的風險比較小。
辛頓並稱,在公平分配的社會中,如果生產力大幅提升,每個人都應該過得更好。但如果能用AI取代很多人,那麼被取代的人將過得更糟,而能提供AI以及使用AI的公司會過得更好,這將擴大貧富差距。
因此對於「AI能將創造新就業」的論點,辛頓表示懷疑。他認為,一旦AI足以完成大多數腦力工作時,人類能做的事情將所剩無幾,「你必須具備極高技能才能從事AI無法勝任的工作。」(引述媒體報導)
牛津、哈佛都開始用客製化AI助教正重塑高等教育
(金融時報報導)AI在高等教育興起並迅速普及,包括ChatGPT、Claude都為教育設計客製化的AI產品,吸引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或共同研究計畫。
為何還需要教育版?因研究證實使用標準版AI的學生,表現不如使用調整版的學生!
同一時間,學生所擔心,AI對求職的衝擊也浮現了。
結語
成為那個主動改變的人
「人生苦短,莫負今生;活在當下,享受人生。」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應付,而是為了創造、實現、綻放。
如果你今天還在觀望新事物,只願意活在過去的安全區,將來你只會成為下一波被取代的對象。這不是恐嚇,而是現實。
你可以成為快樂的投資人,不只是金錢的投資,而是「自我成長」的投資人。你可以打造一個充滿意義的未來,只要從現在起,啟動你的改變行動力!
預見前景,啟動改變,掌握趨勢,順應未來!
這不只是未來教育的口號,而是每個人都該啟動的行動計畫。
我誠摯祝福你,在這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年代裡,開啟屬於你自己的腦力革命,走上屬於你自己的成功之路!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