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現實,遺憾,重煉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高中生超前部署畢業後工作技能
——提早認清學歷不等於學力!
一、故事背景
中國大陸一名擁有北大、清華及牛津大學等多個學位的中國學霸丁遠昭,去年在新加坡的博士後研究員職位不獲續約,失業後轉當外送員,引發網友對學歷與職業選擇的廣泛討論。
他在網路影片中勉勵高考(大學聯考)學子,不論成績好壞,心態要放平,因為「大家以後的工作都差不太多」。
綜合媒體報導有關丁遠昭先生的影片及媒體報導,丁遠昭於1985年出生,是眾人眼中的學霸。
2004年他以近700分的成績入讀清華大學,攻讀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畢業後,考進北京大學,取得能源與資源工程碩士學位;之後,再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
2018年,他又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多樣性碩士;之後他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
2024年3月,丁遠昭的研究員合約到期後未獲續簽,在求職過程中,投出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無奈之下,他選擇在新加坡當外送員,每天工作11至12小時,風雨無休,平均每天賺新幣50至100元(約新台幣1,140至2280元),周日收入最高可達新幣254元(約新台幣5793元)。
丁遠昭在影片中展示了自己的學歷證書作為證明,並分享對高考生的建議:「高考成績好壞並非決定一切,考得不好不必悲觀,考得好也不代表未來工作差異很大。像送外賣這樣的工作,服務社會、養活自己、付出汗水、獲得回報,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段影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人感嘆「真實世界,殞地現實」,質疑「送外賣也要博士學位了」以及「讀大學的意義何在」;也有人認為,丁遠昭不僅僅是送外賣,而是主動選擇了這份工作,肯定其積極心態。
報導稱,丁遠昭的轉變案例,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教育體制、社會價值觀念、工作環境等方方面面對當代人的影響。這個故事提醒,當社會變遷、經濟挑戰帶來的衝擊,年輕人需要具備更多面向的能力,包括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與應變能力、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等。(取材於網路報導文章)
二、理想、現實、遺憾與重煉
高中生如何超前部署畢業後的工作技能?
——提早認清:學歷≠學力,學力≠生存力
(一)從學霸到外送員:一位博士的「現實煉金術」
2024年,一位來自中國的高學歷博士——丁遠昭,因合約到期未獲續聘,無奈成為新加坡的外送員。他在影片中公開自己的背景:清華學士、北大碩士、南洋理工博士、牛津碩士、新加坡國大博士後。如此華麗的履歷,最後卻在街頭風雨中穿梭,靠每日送外賣維生。
他不是流浪漢,也不是被社會淘汰的失敗者。他選擇在困境中,不自怨自艾,仍然勉勵青年學子:「高考成績不決定一切,將來大家的工作,其實差不多。」他的話,宛如一記耳光,打在了那些以「唯成績論命」的社會價值觀上,也打醒了我們對「學歷」的過度信仰。
這起事件成了網路熱議的話題。有人冷嘲熱諷:「博士送外賣?那還讀什麼書?」也有人深表敬佩:「他活得比很多人都清醒,知道要靠自己。」但更多人開始思考: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的教育到底該教什麼?
(二)什麼是學歷?什麼又是學力?
「學歷」是一張證書,象徵曾經完成某段學業的認證;而「學力」則是一種綜合實力,包括理解力、應變力、創造力、表達力與生活能力。學歷是一種「被動記錄」,學力則是「主動發揮」。
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制度,往往只鼓勵孩子追求學歷,卻忽略了學力的養成。
丁遠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即使手中握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學歷,如果缺乏轉化知識的能力、欠缺市場適應力,仍可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迷失方向。
(三)學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會的五種能力
為了讓高中生有更務實的準備,以下五種能力應該提早「超前部署」,不再等待大學或社會來教:
- 自我認識與職涯規劃能力
高中生應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與性格特質。可透過性向測驗、生涯探索課程、參與實習與職場觀摩活動等方式建立初步認識,避免盲從升學。
- 社會實踐與解決問題能力
學會在真實世界中行動,而不是只活在課本裡。志工服務、創客活動、參與社區計畫,都是培養行動力與責任感的良機。
- 數位工具與跨界應用能力
從基本的文書處理、簡報設計,到數據分析、社群經營、AI應用,這些都是未來工作的基礎語言。不需專精,但必須懂得操作與應用。
- 溝通合作與領導能力
無論是上台簡報、團隊協作、或面對不同價值觀者的對話,都是職場不可或缺的「軟實力」。這些能力只能靠參與社團、競賽、模擬會議、專題製作中磨練。
- 財務意識與生存能力
懂得如何記帳、設定理財目標、具備基本的保險與稅務概念,更進一步學會時間管理、壓力調適、飲食自理與生活規劃,這些才是真正「活下去」的關鍵技能。
(四)學歷的黃金與現實的鐵銹:認清教育的真相
在東亞文化中,「考上好學校」似乎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徑。家長拼命補習,學校強調段考與排名,學生被迫接受「高分低能」的成長模式。許多人到了大學,甚至畢業後,才恍然大悟:學校只教會了「考試」,卻沒教會「做人」。
丁遠昭的遭遇,不是個案,而是縮影。無論他是否選擇送外賣,其實更應被看作是社會價值崩壞的反射。當知識失去應用價值,當博士也找不到對應工作,這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體教育與社會結構的危機。
(五)如何在現實中重煉理想?
對高中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放棄理想,而是學會「重煉」理想——將它燒進現實的爐火中淬鍊、調整與更新。
以下三點,提供給所有正在摸索未來方向的青年參考:
- 學會自我價值創造,而非等待社會定義你
你不只是「考幾分的人」,也不只是「念哪一校的學生」。問自己:「我能提供什麼價值?我能幫助誰?我能解決什麼問題?」這些比你的畢業證書更關鍵。
- 與其羨慕,不如行動:知識不如技能,技能不如態度
有些人天生聰明、有背景;但多數人靠的是後天努力。不要只羨慕別人的學歷與光環,應該立刻培養可落地的技能——修圖、剪片、寫作、簡報、專案管理、銷售技巧……只要開始學,就有機會超車。
- 允許自己失敗,但不允許自己放棄
「送外賣」不是丟臉,是一種堅持活著、對社會仍有所貢獻的方式。未來世界沒有所謂的「鐵飯碗」,人生也不保證一路順風。唯有你對世界的善意與堅持,才能在風雨中不被擊倒。
(六)教育的真義:不是為了「勝出」,而是為了「活出」
讓我們回到教育的初心:我們教育孩子,是為了他們能有能力去生活、去貢獻、去改變世界,而不只是為了考試勝出或取得文憑。現今社會不再只看你來自哪裡、念了哪所學校,而是看你能不能解決問題、影響他人、持續成長。
所以,請高中生們記住:
•不是成績不好才要學技能,而是成績再好也要學技能;
•不是考不上大學才找出路,而是上了大學仍需思考方向;
•不是等畢業才找未來,而是現在就要行動,超前部署。
結語
丁遠昭的案例!不只是他,也是我們!
理想很美,現實很硬,遺憾總有,但「重煉」才是人生真正的成長。
丁遠昭的故事不是結束,而是一面鏡子,要我們面對真實的世界與自己。只要你願意學習、行動、不放棄——學力比學歷重要,能力比履歷重要,勇氣比名氣重要。
2026年下一個踏出校園的人,就是你們!
請問你們準備好了嗎?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