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孔子在偏鄉 ── 潘扶德博士與無悔的聖賢教育之路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偏鄉有光: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不滅

花蓮豐濱,臺灣東海岸的山海之間,有一所不大的國中。時間往前推二十多年,這裡曾有一位身影時常走在晨霧與海風吹拂的小徑上──他不是名師名校出身的明星校長,而是願意蹲下來、彎下腰,與偏鄉孩子一同寫字、讀書、生活的教育者!他的名字叫做潘扶德。

他不是高談闊論的學者型教育家,也不是媒體曝光頻繁的教育意見領袖,但他在教育現場所散發出來的誠懇與光芒,正如偏鄉早晨第一道日光,照進那些曾被主流忽略的角落。

潘扶德博士,一位真正「晦人不卷、有教無類」的現代孔子,將他一生奉獻給教育,從監獄更生到國際社會交流、從基層學校到博士殿堂、從公職退休到再度南渡南洋大學授課——他的教育願力從不曾休止。
2020年榮獲教育部「教育奉獻獎」,2021年更被推崇為「終身奉獻者」,這樣的榮譽,來自一條他默默走了幾十年的「教人以善」的道路。

二、從老梅大丘田望族走出來的「山海之子」

潘扶德博士出身於新北市石門區老梅「大丘田」潘氏望族,家風樸實、書香流長。有人說他本可在台北擁有更穩定、更光鮮的教職生涯,但他選擇往花蓮走,走向那個資源不足、交通不便、文化多元而教育相對弱勢的東部海岸。

不為名利、不為升遷,他選擇了孩子們最需要的地方。

長年服務花蓮縣政府教育局,從基層課員一路升任督學、課長,到豐濱國中擔任校長,潘扶德以教育為志業、以孩子為心。他曾在豐濱的偏鄉地區成立「教育基金會」,補助急難學生、支持營養午餐,甚至退休後仍持續資助各小學獎助學金。

他不只是一位教育行政者,更是站在偏鄉教育第一線的開拓者。
他說:「偏鄉更需要願意留下來的教育者,不只是教學,而是共同生活,走進孩子的世界。」

三、「退而不休」的終身教育行者

2005年從公職退休後,潘博士沒有選擇安逸,而是展開更寬廣的教育人生。他說:「退休不代表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這樣的話語,背後是他對教育的終身承諾。

他成為監獄教誨志工,走進花蓮監獄、正德高中協助收容人重建信心、重拾學習;他前往泰國博仁大學、格樂大學,受聘教授教育政策與戰略計畫、AI科技與教育治理等課程;他還出版多本教育思辨文集:《教育微言沉思錄》、《在深處轉彎迎向大道》、《啟知與揚善文選集》等,筆觸雋永,思維宏闊。

他是少數能夠將「教育實踐」與「學術研究」連成一線的人。他的博士論文《臺灣解嚴後毛高文博士對高等教育政策轉型之研究》,獲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優秀論文獎,這不是一紙榮譽,而是他對教育制度與歷史責任的深刻反思。

四、現代孔子的教育精神:以人為本,以善為教

潘扶德不是用嚴厲語調或獎懲制度管理學生,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感染、鼓舞與轉化。他秉持著聖賢教育的價值觀,堅持教育的根本不是考試分數,而是人格的養成與善念的栽培。

他堅信:
•教育不應是少數菁英的專利,而是每個孩子的權利;
•即使在資源貧乏的地方,也可以開出尊嚴與希望的花朵;
•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應是生命的陪伴者。

他常說的一句話:「教育,是點燃孩子心中那盞燈,而不是灌滿知識的桶子。」

這樣的理念,在每一場畢業典禮、每一場演講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溫度。
他在今年六月再度受邀參加豐濱國中第55屆畢業典禮,風塵僕僕趕來,只為了親手把一冊教育沉思錄交給孩子們,並送上禮金鼓勵偏鄉畢業生——這不只是物質的支持,而是一種信念的延續:教育的本質,是愛與成全。

五、時代的追問:我們還相信教育嗎?

在這個充滿速成焦慮與AI浪潮的時代,教育常被壓縮成「技能」或「考試成績」,教師被視為流程的執行者,而非引導生命成長的園丁。教育逐漸被市場化、工具化,孩子失去方向,師生疲憊不堪。

此時此刻,我們尤其需要像潘扶德博士這樣的人,提醒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他以身作則,告訴我們:
•教育不是短跑,而是一場生命的接力;
•教師不是執行公文的工具,而是點燃生命的火種;
•偏鄉不是邊緣,而是孕育信仰與韌性的所在。

當我們問:在AI時代、資源不均、偏鄉凋零的今天,教育還能有什麼價值?

潘扶德用他的一生,無聲地回答我們:「只要一個孩子還願意學習,只要一位老師還願意陪伴,教育就從未終止。」

潘扶德 博士
國家頒發「教育終生奉獻獎」

潘扶德博士的教育理念與人生哲學,展現出他對教育的深遠貢獻與對人生態度的睿智洞見,以下是對其教育理念簡述供大家參考。

潘扶德博士的教育理念

1、智慧與仁愛的融合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以山象徵智慧,沉穩而高遠;以水象徵仁愛,柔和而奔流。
山與水的交融隱喻教育需結合理性與情感,才能達到全面的啟發與關懷。
「山水有情,人間有愛」: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提倡在教育中建立和諧、關愛的氛圍。

2、信念與包容

「以山的姿態,堅守心中的信念」:無論面對什麼挑戰,都要有堅定的信念。
「以水的胸懷,擁抱世間的萬象」:以開放與包容的心態接納多元的世界,這正是教育應具備的寬廣視野。

3、提倡教育、科學與文化

他不僅專注於教育本身,還著眼於科學與文化的發展,體現了全面而長遠的社會責任感。

人生哲學與態度

1、得失悲喜的坦然面對

「得失悲喜,坦然面對」:提醒人們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冷靜與平衡,不因喜悅而張狂,不因悲痛而消沉。
這是一種高度自律與內心成熟的表現,也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刻洞察。

2、正面敘述的教育原則

「以正面敘述為優先」:認為在教育中應該用積極、正面的方式表達,因為這更容易被不同背景與理解能力的受眾接受,避免誤解。
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種尊重多元認知的態度。

3、能量與省思的辯證

他指出,「能量與量能」、「省思與反思」在某些情境下意義相近,但理解因人而異,需要具體情境來引導正確的認知。

潘扶德博士的智慧不僅體現在他對教育的無私奉獻,也表現在他對人生態度的深刻反思。
他的理念讓人們看到,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培養心靈與品格的過程。
在他的引導下,「山水有情,人間有愛」的世界,將更和諧與美好。

六、結語

真正的教育,總有人默默守護

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你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就立刻回報你,但如果你持續做正確的事,總有一天,會有人記得你曾經為孩子點亮過一盞燈。

潘扶德博士就是這樣的典範——不爭一時掌聲,只願守住教育的初衷。他的名字或許不常出現在媒體版面,但他所點燃的,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未來之光。

讓我們記住他的故事,也讓我們記得:
「教育無它,唯愛與榜樣而已。」

潘扶德 博士 簡介

1、學歷

一、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
二、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
三、博士: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博士
四、其他:
(一)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督學、課長研習結業
(二) 美國Upsala college劇場管理研習結業
(三) 澳大利亞sydney university公共關係研習結業
(四) 東歐四國文化建設教育參訪與觀摩
(五)台灣傅爾布萊特推薦申請行政類獎學金赴美國文化人才培育研習

2、現職

泰國Krirk University國際學院教育專業客座教授暨碩博士論文導師
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正德高中進修學校教學輔導

3、經歷

ㄧ、泰國博仁大學CAIC教育專業教授。
二、國光商工高職校長。
三、花蓮縣立豐濱國中校長。
四、花蓮縣政府執行秘書,教育局督學課長,秘書室新聞主管及府會總聯絡人。
五、花蓮縣立文化中心推廣組長兼人事。
六、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推廣組幹事兼主任

4、傑出事蹟

一、教育部頒教育奉獻獎(2014)
教育部頒教育奉獻獎(2020)
二、臺灣省政府頒公務人員工作模範獎(1990)
三、花蓮縣政府頒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1987)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頒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1990)
臺灣省政府連戰主席頒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1991)
四、台灣省政府精英200優秀公務人員政府傳播類(1997)
五、花蓮縣豐濱鄉公所頒榮譽鄉民證(2005)
六、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典獄長頒教學著作績優獎(2008)
七、教育部頒輔導地方遊藝場業工作績優獎(1993)
八、臺灣區國語文競賽獲社會組作文第一名獎(1990)
九、銓敘部全國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五年評前五名(1994-1998)
十、行政院研考會及台灣省政府研考會教育專案計畫獎助五篇(1994-1999)
十一、臺灣省立台東社教館頒終身學習楷模獎(2005)
十二、花蓮縣花蓮市模範父親(2015)
十三、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評優等博士論文獎(2016)
十四、國立基隆高中92週年慶頒傑出校友獎(2019)
十五、新北市石門區老梅國民小學120週年慶榮頒傑出校友(2020)
十六、中華民國金舵獎/矯正教育志工(2020)
十七、花蓮縣教育會暨台灣省教育會英雄榜(2021)
十八、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正德高中頒資深教學優良獎(2021)
十九、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終生奉獻獎(2021唯一受獎得主)

資訊來源
國立東華大學
https://share.google/4EffRXo9eEM6C6CYg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誌
2025-7-28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