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燈塔行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高中是獨立的開始,也是離家的練習
──從「目送」到「放手」,談高中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每年夏天,一批批高中新生興奮而忐忑地走進校園,也有許多家長在校門外依依不捨地目送。這個場景看似尋常,實則蘊藏著人生最深沉的一課——放手,是親情的真正修行;而高中是獨立的真實起點。

高中教育的本質:讓孩子學會管好自己

許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進入高中,還是小孩。」但事實上,高中階段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課本裡的知識,而在於人生角色的轉換,轉大人。

這是一場從「被照顧」到「自我照應」的演練;
是一場由「依賴管理」到「自主管理」的轉型。

若說國中是服從與規範的階段,那麼高中,應該是嘗試承擔與選擇的起點。如何管理自己的作息?如何處理朋友與師長之間的關係?如何面對時間壓力、成績落差、內心掙扎?這些都不是誰能替他們做的——這是每一位青少年人生的試煉。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與教育者,懂得把孩子當大人對待,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

「目送」的哲學:從擁抱到祝福的距離

龍應台曾在《目送》中寫道:「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當年在年少時讀這句話,只覺得有點哀傷;如今大家當了父母,才讀出領會其中的溫柔與深情——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從來都不是牢籠,而是港灣;是養育,不是擁有。

高中!就是這段「目送之路」的開端。從他自己訂鬧鐘起床,到自己完成報告、規劃考試進度,甚至開始思考未來要讀哪所大學、走什麼路。這些看似平凡的決定,正是人生第一次的真正選擇。

也許他會跌倒、會迷路,但那都不是失敗——那是學習自我掌舵的過程。

家,從未散去,只是形態變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離家後,才驚覺:「這個家,好像散了。」但我們要明白:家,從來不是一張飯桌或一棟房子,而是一種彼此成全的心意與喜悅。

當孩子踏上求學或人生的新旅途,與父母的聯繫不再是三餐四季的關懷,而可能只是一句「我很好」的訊息。有人感慨:「孩子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而是一場盛大的借過。」這話雖淡,卻真切。

所謂「兒行千里母難求」,這一代的距離,從空間上的別離,變成心靈上的疏離。若不能學會放手,就只剩懷舊與埋怨;但若能微笑著祝福,彼此就都能走得更遠。

自主管理是最好的離家練習!

因此,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孩子永遠依靠我們,而是讓他有一天能站在沒有我們的地方,仍然活得穩定、自信、溫柔而堅定。

高中三年,除了學科學習,最該學的是:
•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生活?
•如何面對壓力與孤獨?
•如何與自己對話,找到價值與方向?
•如何為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行動負責?

也許這些,才是真正支撐孩子一生的能力。

讓高中生活成他自己的模樣

父母子女一場,本是一段互借光陰的同行。當他轉身奔赴屬於他的人生,我們該做的,不是拼命挽留或替他規劃未來,而是靜靜守候,笑著目送,並隨時準備在他需要時,成為那個永不崩塌的港口。

「孩子不是風箏,不需你死死攥著線頭;他是候鳥,注定要飛向你看不見的山川湖海。」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塊「壓艙石」,穩穩地藏在他生命深處,不需常被提起,卻始終是他航行不倒的底氣。

願每位高中生,都在這段旅程中,成為真正能管好自己、活出自己、承擔自己的人,邁向成功之路。

《高中生成功的藍圖:從高中起步,照亮自己與世界》

高中階段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的轉捩點。
這不只是脫離家庭庇護、走向自我探索的起點,更是建構人生版圖、勾勒未來藍圖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每個人都像一盞尚未完全點亮的燈泡,蘊藏著潛力、方向與能量。
問題是——你的光,要照向哪裡?你的光,夠不夠亮?

成功不是一種運氣,而是一盞慢慢蓄電的燈。我們試圖嘗試提供一份「成功的藍圖」,幫助高中生思考如何透過人格、能力、資源與行動,點亮屬於自己的光,成為照亮他人與世界的那一盞燈!提供同學們參考。

一、能力建構:點亮人生的電源系統

每個人都是一個「燈泡」,若要發光,就必須接上正確的電源。
這些電源,來自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1. 人格修養:照亮長遠的基石

「人格修養」是所有能力的根本。誠信、責任感、同理心,不只塑造一個人的風範,也決定了人際關係的質量與人生的穩定度。從每天的反思、自我要求、閱讀思辨性書籍開始,都是提升內在修為的重要方法。

  1. 知識與技能:照明的輸出能力

知識與技能是提供價值的管道,是照亮他人最直接的方式。高中生可透過設定短期目標(如修完一門課程、完成專題報告)、實踐所學(如參與社團、競賽),來強化學習的深度與應用力。

  1. 財富與資源:支持行動的後盾

儘早培養財富觀念與資源整合能力,能使人更從容地面對未來。高中階段可從學習預算管理、參與打工、投入公益等行動中,累積實務經驗與社會資源。

  1. 人脈與影響力:放大光芒的鏡面

「單打獨鬥」的成功越來越難以實現。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參與社群、發表觀點,都是培養影響力的重要方式。高中生不妨多參加志工服務、校內活動,練習與人協作、溝通與領導,練習付出的勇氣和毅力。

  1. 地位與責任:成為他人依靠的燈塔

若有一天你站上舞台,請記得那是為了服務更多人。地位與權力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承擔。從高中開始練習領導、主動解決問題,能為未來奠下堅實的領袖素養。

二、行動設計:從想法到成果的實踐藍圖

目標不是寫在筆記本裡的夢話,而是要轉化為具體行動、清晰步驟的執行計畫。

  1. 設定目標:你的光,要照向誰?

找出你想影響或幫助的對象,是社區、家庭、弱勢族群,還是整個社會?目標要具體明確,最好符合 SMART 原則(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限)。

  1. 拆解目標:把大燈泡分成小元件

成功不是一躍而上,而是由一系列微小但穩定的行動組成。將一項大目標拆解成月、週、日的行動項目,並設定檢查點,能幫助你保持動力與方向感。

  1. 建立習慣:讓發光成為日常

無論是閱讀、練習技能,還是維繫關係,最關鍵的是「持續」。善用習慣堆疊法,例如「早餐後閱讀30分鐘」,能使進步變得自然且可持續。

  1. 面對挑戰:讓燈泡不熄滅

挫折是必經的考驗。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失敗」,而是「失敗後怎麼做」。預先準備應對策略、找到情緒出口、與他人分享困難,都是保持前進能量的方法。

三、利他的心:照亮他人,反照自己

真正的成功,不是你走多遠,而是有多少人因你而走得更遠。從幫同學解題、分享學習經驗,到參與志工、推動公益,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其實正是最有力的光。

點亮自己,然後點亮別人。當你能為他人帶來改變,這份光就會反照回你的人生,帶來更深層的成就感與意義感。

四、心態驅動:點燈的手,不可以放下

人生路上,沒有誰能保證永遠順風順水。
要成為那盞永不熄滅的燈,需要以下三種心態:
初心感:時刻記得你為何而發光。
感恩心:感謝助你一臂之力的人與事,這能帶來源源不絕的內在動力。
意義感:問自己:「我希望為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光?」當答案清楚,腳步也會堅定。

做事態度:九份努力
把事情做好是成功最根本的條件。
一個人不努力,有再好的人緣也是枉然。
做人是過程比較重要,做事是結果比較重要,處處都是學問,時時都要努力。

事情要成功以前,往往有一個很難超越的障礙,愈到後面,往往愈困難。
很多時候,會功敗垂成,
持續忍耐,方能成功。
心上一把刀,體會忍耐真義。
忍人所不能忍,才是能成大功的人。
將忍耐培養成習慣,別人讓你難堪,則先檢討自己,培養忍耐的功夫。

結語:成功燈塔行

照亮自己的航程,也引領他人的方向

每個人都是一盞尚未完全點亮的燈,等待透過學習、修養、行動與利他精神,逐步蓄能、發光。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許你會迷航、會搖晃,甚至熄滅一瞬,但只要記得自己的初心與目標,終將成為一座穩定、明亮的燈塔。

「成功燈塔行」不是一場為了炫目的獨行,而是一段為了照亮更多人的同行之路。你走得越穩,光就越遠;你照亮得越多,也會越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

願每一位高中生,從今天起啟程,在自己的世界裡穩穩發光,並在別人的人生裡,點亮方向。

這條路,叫做——「成功燈塔行」。

高中不只是求學階段,更是一段照見人生可能性的過程。每一位青年都是一盞尚未完全點亮的燈,只要願意努力充電、積極行動,終有一天,會成為照亮他人、指引方向的燈塔。

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畫出屬於自己的成功藍圖,點亮心中的光,照見更廣的世界。
而這份光,不只是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世界的希望。

《成功的故鄉》

你是天空,無言的召喚,
你是父親,沉默的誓言。
你是光明,失散的孩子,
追尋故鄉,不滅的信仰。

寂寂遠方,行行遊子,
過了千山,仍聞稻香。

漫漫長路,終有盡頭;
心之所向,便是故鄉。

但願黑夜,終將消散;
但願誓言,永不悔改。

但願初心,不曾遺忘;
但願明燈,從未熄滅。

身歸來兮,心安在兮,
千山萬水,仍是故鄉。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7-20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如何運用基本哲學技巧評讀學術文章,學習新知識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