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未來台灣的教育方向與發展趨勢— 從世界級產業升級到人才教育轉型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從「世界冠軍」看台灣的未來教育命題 台灣在全球化與數位轉型浪潮中,創造出令人驕傲的「世界十個之最、二十二項冠軍」──從台積電的晶圓代工,到鴻海的電子製造;從廣達、華碩、聯發科、大立光,到台達電、研華、日月光、捷安特、寶成等產業巨擘,幾乎在每一個產業鏈關鍵節點上,都能見到台灣企業的身影。 這些成就證明:台灣不僅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世界隱形冠軍的島嶼」。 然而,當AI世代、數位經濟、碳中和與ESG浪潮席捲全球,台灣教育若不與產業轉型同步升級,將難以支撐未來的產業需求。 教育的本質,不只是培養知識,而是啟動智慧;不只是供應勞動力,而是孕育創新力。當世界的產業轉型進入「智慧時代」,教育也必須從「傳授知識」轉向「創造價值」,從「教導答案」轉向「培養提問力」。 二、世界級產業轉型的五大趨勢:教育與經濟的共振 (一)AI與自動化引領的「智慧生產力革命」 Goldman Sachs 在2025年報告指出,AI 將在未來十年內為全球貢獻20兆美元產值,美國勞動生產力提升15%。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與智慧製造重鎮,AI應用不僅在晶圓製造,也滲透至機械、物流、醫療、金融與教育。 未來的教育必須以「AI 素養」為基礎,讓學生不僅會使用AI,更懂得與AI共創。這要求教師具備跨領域教學能力,結合數據思維、倫理判斷與人文洞察。 (二)綠色轉型與ESG:從能源島到永續島 2024年台灣成立碳權交易所,標誌著綠色經濟的正式啟航。台達電、研華、友達等企業已率先導入再生能源與ESG報告制度,展現「永續競爭力」的新典範。 台灣的學校應將「永續素養(Sustainability Literacy)」納入核心課程,培養學生從小理解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循環經濟與環境正義。未來的教育不是單純的「升學導向」,而是「地球導向」。 (三)健康科技與長照產業崛起:醫療教育新典範 台灣被世界銀行評為「醫療體系最健全國家之一」,並在全球高齡化趨勢中展現強韌醫療網絡。結合AI醫療、遠距健康、智慧醫院與社區健康互助雲,台灣有潛力成為亞洲健康科技中心。 健康科技教育應結合AI、心理學與社會創新,發展「全人照護」與「社區共善」的人才。例如:社區健康雲的管理人才、AI醫療倫理師、心理健康導師,將是未來教育新職種。 (四)文化創新與智慧內容產業 捷安特、寶...

權術與錢術:世道與心術的鏡像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權與錢:世俗遊戲的兩面 古人云:「錢能使鬼推磨,權操生殺大權。」 權與錢,是人世間最具力量的雙刃劍。 權是指揮棒,能調度資源、決定生死; 錢是通行證,能開門破局、化不可能為可能。 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人為了權與錢犧牲理想與良知。 官場無財不富貴,商場無權難通行,這便是人間現實的殘酷寫照。 二、規矩與變通:這是誰的遊戲規則? 在現實社會中,規矩往往為權與錢服務。 有權者可改規矩,有錢者能通關節,規矩成了可塑的工具。 但對那些既無權、又無錢的人而言,規矩卻是牢籠,是專為他們量身制定的枷鎖。 這不僅是社會現象,更是人性與制度間的張力。 三、養心勝於養身:真正的修行 世人汲汲營營於外物,卻忽略了內心的平衡。 花可澆死,人可氣死。凡是大病,往往與情緒有關。 養生不是一味講吃什麼、喝什麼,而是養心、養氣、養格局。 能安其心者,方能長其壽; 能放其權、捨其錢者,方能得自由。 四、自我預言與心態力量 人常因「語言」而被自己束縛。 經常說自己不行、不好、不幸,其實就是在暗中許下「自我實現的詛咒」。 一個人若總在批評別人、怨嘆環境,終究也難以成為更好的人。 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是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與思考的態度。 五、人生如旅:從無到無,從心到心 人的起點是娘胎,終點是棺材,中間的路程便是「人生」。 錢可再賺,權可再得,唯有心境不可丟。 錢是通行證,權是指揮棒,但真正的主宰,是心。 有錢有權者,若無心德,終將為錢權所困; 無錢無權者,若能安然自在,反得生命的自在富貴。 六、人生衝衝衝,時光匆匆匆 人生衝衝衝,時光匆匆匆。 睜眼,是早晨;轉身,是黃昏。 昨天還在夢想,今天就成過往。 生命,就像一場沒排練過的戲, 我們一邊學台詞,一邊走向謝幕。 0與1之間,藏著無限的可能; 1與0之間,卻是空空如也。 有與無、得與失, 其實都只是人生程式裡的一串代碼, 看你怎麼運算,看你願不願放。 做人,要「知足」—— 不是不求進取,而是不讓欲望操控靈魂。 知足,才能感恩;感恩,才會幸福。 做事,要「厚實」—— 不是一味耕耘,而是腳踏實地、深耕細作。 厚實的人,不躁進、不投機, 因為他知道, 所有的成功,都是時間與誠意的合奏。 欣賞你的人,是因為你有「自信」; 愛你的人,是因...

君子九德、九問、九思、九智、九隱 ——21世紀教育體系的核心價值與人格教育新典範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摘要 在全球化與人工智慧(AI)時代,教育正面臨價值重構的關鍵時刻。技能與知識的半衰期急遽縮短,人類若僅追求工具理性,將失去靈魂與方向。 本文主張,以「君子」為人格理想、以「九德、九問、九思、九智、九隱」為教育架構,建構一套融合東方倫理智慧與現代教育理念的「君子教育體系」。 此體系強調道德修養(德)、思辨提問(問)、自我省察(思)、智慧整合(智)、靜觀涵養(隱)五大層次,對應現代教育的五大面向:品格、思維、心靈、創造與德性領導。 本文簡單提出具體的教育應用模型,探討如何在課程、評量與學校治理中落實「君子之道」,進德修業以回應21世紀教育的倫理危機與精神失重。 關鍵字:君子教育、九德、九思、九智、九問、九隱、人格教育、教育哲學、AI時代 一、前言 教育的危機與文明的召喚 21世紀的人類社會進入了「智慧與焦慮並存」的時代。人工智慧改變了知識的生產方式,也挑戰了學校的教育模式。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應培養人類的「道德判斷力、創造力與靈性覺醒」。 然而,當教育體制被績效、排名與功利導向主宰,我們逐漸忘記教育的本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回望中國教育傳統,「君子之道」不僅是一種人格理想,更是一種完整的教育哲學——它涵蓋了知、情、意、行、靜的全人修養。 因此,本文提出「君子五九教育體系」: • 君子九德:立身之本 • 君子九問:思辨之啟 • 君子九思:省察之功 • 君子九智:智慧之成 • 君子九隱:養性之道 此五層結構形成一個由外而內、由知而行、由行而靜的教育循環,為21世紀人文教育與AI倫理提供一套新典範。 二、君子九德:立身之本,品格教育的核心 (一)九德的原典來源 「君子九德」源自《尚書‧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 皋陶以此九德勸諫大禹,期以立國安民之道。此九德後又為《管子》所延伸,將「玉之九德」比於君子品性,如「溫潤以澤為仁、堅而不蹙為義、可折而不屈為勇、清明而不垢為潔」等。 (二)九德的教育詮釋 九德不只是道德條目,而是一種「張力中的平衡美德」: •寬而栗:仁而有戒,包容而不縱容; •柔而立:溫和而堅定,能聽能斷; •願而恭:質樸而恭謹,不矯作; •亂而敬:處亂不驚,臨危守敬; •擾而毅:柔...

台灣必須超渡無量無邊的「動物靈」 ——從靈性慈悲到生態覺醒的人類反思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當慈悲被遺忘,天地失衡 近年來,全球生態災難頻仍,瘟疫、戰爭、氣候失序的警訊此起彼落。人類的科技越進步,內心卻愈加空洞。從宗教與靈性層面觀之,這些並非偶然,而是「生命債」的自然回報。 台灣身為一個多信仰、多文化的島嶼,擁有豐厚的慈悲信仰與普渡傳統,正有機會成為全球靈性覺醒與生命教育的典範。而在這一場人類與萬物的共業中,最被忽略、卻也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動物靈」。 「動物靈」的議題不僅涉及宗教信仰,更深關乎人類文明的倫理根基。當人類長期以「主宰者」的姿態對待動物與自然,殺戮、食用、實驗與娛樂的背後,堆疊的不是繁榮,而是無數生命的苦痛與怨念。 這些未被超渡、未被安撫的靈魂,如同海潮,暗湧於天地之間,終將以瘟疫、災難、甚至戰爭的形式,回應人類的無明。 二、動物靈的多重面向與文化根源 (一)民間信仰中的動物靈觀 在東亞文化中,「動物靈」並非迷信,而是早有深厚的文化根源。中國古籍中多次提及「萬物有靈」,《禮記》言:「鳥獸草木之生,皆有以養人者。」意即自然界中的萬物,皆與人類共享生命氣息。 民間信仰將動物靈的存在分為數種層次: 1.鬼魂說 認為某些動物死後化為鬼魂,若怨氣未解、屍骨未葬,可能作祟於人。民間流傳「狐狸精」、「黃鼠狼仙」、「碟仙」、「筆仙」等傳說,皆源自此觀念。人們因此對動物遺體多有敬畏,避免輕慢。 2.精怪說 指動物吸收天地精華、修煉成人形或具有神通之靈體。狐仙、蛇仙、白鶴童子等故事,既反映人類對自然的畏懼,也表達生命修行的可能性。這些「成精」的動物,有善有惡,提醒人類不可輕視眾生。 3.超薦說 佛教、道教及民間宗教皆有普渡與超薦的傳統。對動物靈而言,超薦是一種「靈性平權」的實踐:不論人或獸,皆應得度脫之門。台灣寺廟常見「萬靈超渡法會」,其中包括牲畜、流浪動物與實驗動物之靈,正是慈悲的展現。 (二)靈性學中的「力量動物」與守護靈 除了傳統宗教觀,現代靈性學與薩滿文化亦將「動物靈」視為人類的導師與守護者。這些靈性存在被稱為「力量動物」(Power Animal),象徵著不同的生命智慧: •獅子代表勇氣與領導; •鷹象徵洞察與自由; •海豚象徵和平與療癒; •貓頭鷹則是夜之智者,代表直覺與真理。 當某種動物在夢中或現實中頻繁出現,往往是一種靈性訊息。牠們以象徵形式提醒人類:自然正在說話,生命...

中國歷史就是一部鬥爭史—— 從權力爭奪看人性、制度與文明的宿命循環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中國歷史長達五千年,最鮮明的底色之一,就是鬥爭。 這種鬥爭,既不是單純的軍事征伐,也不僅是政治權謀,更是一場場深刻的人性博弈。 從王朝更替、宗族傾軋,到士大夫間的黨爭與權臣之鬥,中國歷史的主軸,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訴說一個殘酷的真相——權力的鬥爭,從未停止。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歷史規律。 從秦始皇以暴力統一天下,到朱元璋以血腥清洗鞏固帝權; 從曹爽之滅族,到司馬氏奪權篡魏; 從唐太宗弒兄奪位,到明成祖靖難稱帝; 從清朝雍正兄弟爭儲,到近代政壇權力鬥法,這些事件構成了中國政治文明的骨架與陰影。 中國歷史的厚度,不僅在於王朝的興亡,更在於一再上演的「鬥爭宿命」。 有人在鬥爭中成就千秋大業; 也有人在鬥爭中被歷史遺忘。 但無論誰勝誰敗,歷史留下的,往往不是勝者的榮光,而是文明的教訓。 二、朱元璋的血色清洗:恐懼所維繫的帝國 明太祖朱元璋,是權力鬥爭藝術的極致代表。 他出身貧寒,憑藉非凡的政治手腕與鐵血手段登上帝位,卻也在晚年將整個帝國籠罩在恐懼之下。 歷史上「胡惟庸案」與「藍玉案」是最著名的兩次政治清洗。 胡惟庸案中,被誅殺者約三萬人;藍玉案中,約兩萬五千人喪命。 許多家族被連坐滅門,甚至整個鄉鎮被抄殺成「無人鄉」。 「胡惟庸案」與「藍玉案」是明朝初期兩起大規模誅殺功臣的政治事件,合稱為「{胡藍黨獄」。 它們都與明太祖朱元璋打擊功臣、鞏固皇權有關。 胡惟庸案(1380年)是因宰相胡惟庸被指控謀反而引發,牽連廣泛,此案後廢除了實行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 藍玉案(1393年)則是在胡惟庸案多年後,朱元璋再次以藍玉謀反為由,大規模株連殺害功臣武將。 胡惟庸案 發生時間:洪武十三年(1380年) 導火線:藉口左丞相胡惟庸「擅權植黨、謀反」 影響: 朱元璋藉此案摧毀了以胡惟庸、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幫」官僚集團。 廢除了實行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改由六部分理政務,並設立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從此中國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此案牽連甚廣,據估計被殺者超過三萬餘人。 藍玉案 發生時間: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導火線:錦衣衛指揮使蔣瓛指控涼國公藍玉謀反。 影響: 此案旨在打擊以藍玉為首的功臣武將,導致大量武將被殺。 規模也極為龐大,史載「族誅...

教育在不連續的時代如何實現理念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從知識經濟到AI教育的新多元主義願景 一、前言 不連續時代的教育挑戰 當代社會已進入一個「不連續變動」的時代——技術突變、全球化加速、產業結構劇烈轉換、價值體系多元分歧。傳統教育體系所建立的穩定架構,正被人工智慧(AI)、平台經濟與數位轉型顛覆。教育不再只是學校、教師與學生的三角關係,而是一個橫跨科技、企業、文化與政策的複雜生態體系。 在這樣的環境中,教育的「理念」——無論是培育人格、啟發智慧,還是促進社會公平——都面臨新的考驗。教育如何在不連續變化的時代中實現理想?關鍵在於能否結合「組織變革」、「科技創新」、「知識經濟」、「多元文化」與「政策引導」等面向,重新定義教育的功能與價值。 二、組織與科技的社會:教育組織的再結構化 過去的教育組織往往是階層化、穩定且自我封閉的體系,而今日的教育環境則要求「去中心化」、「網絡化」與「協作性」。學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識生產場域,平台與社群成為新型的教育空間。 在這個「組織與科技的社會」中,學校的角色正轉化為「學習平台的節點」。 教育科技(EdTech)透過AI、雲端運算、數據分析等工具,使教育者得以實現個別化學習與動態管理。例如,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Khanmigo AI導師、日本的Classi學習平台、以及台灣教育部推動的「AI數位學習夥伴計畫」,皆是教育科技與組織革新融合的典範。 然而,科技不只是工具,它同時改變了教育組織的治理邏輯。教育行政必須從「指令—控制」轉向「授權—協同」,建立跨校、跨界、跨部門的網絡協作架構。學校不只是教學機構,更是知識社群的創新節點。這種以「組織學習」為核心的教育新形態,是未來教育市場的基礎。 三、知識經濟與管理技術:教育作為知識產業的轉型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最關鍵的生產要素。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系統,而是「創造知識」與「流通知識」的核心產業。 教育市場因此必須具備「管理知識」的能力——這包括資料分析、知識內化、學習歷程追蹤與知識再利用。 教育領導者(如校長、主任、董事會)需具備「知識管理的策略視野」,懂得運用資訊科技(ICT)來整合教學資源,並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資料庫(Learning Data Hub)。 這不僅有助於個別化學習與課程優化,也能轉化為組織決策的智慧支持系統(Decision Intel...

《因果報應的恐怖》— 從心起念,從因修德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因果報應的真實義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這句古語,道盡因果報應的可怕與莊嚴。 因果之「可怕」,不在於神祕或懲罰,而在於它的絕對性與不偏不倚。 天地有常,因果不爽,所有的行為、言語、念頭,皆在宇宙法則中留下印記。 佛家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修行之所以能得解脫,是因為他們在「起心動念」時就警醒自己, 而凡夫眾生卻總在遭遇惡果時,才驚覺恐懼。 此差別,正是修行與迷惘的分界。 二、報應的無所不在與不可預測 因果的可怕在於它的隱形與延續。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逃出因果的網絡, 它超越時間與空間,不因地點或身份而有絲毫差別。 1.報應的無處不在: 每一個動念、每一個言語,都是種子。 種下善因,終會開花結果;種下惡因,遲早自嘗其果。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正是此理。 2.報應的時間循環: 今生之果,往往是前世之因; 而今生的念與行,又將成為未來之因。 因果的可怕在於這種跨世的循環, 你或許忘記了過去的惡,但宇宙的法則並未忘記。 3.畏於起心動念: 真正的修行人,不怕果報,只怕惡因。 因為每一個惡念,如同一顆毒種子, 一旦生根發芽,便終將化為無法收拾的惡果。 三、惡因所帶來的惡果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一個人行惡,終究要面對自己行為的反噬。 1.墮入惡道: 若心懷惡念、殺生害命,必墮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皆是惡因結出的果報。 在那裡,痛苦無盡,輪迴漫長,非經懺悔與修行,難以超脫。 2.人間災厄: 有人問:「為何有人天生多病、短命、貧窮、屢遭橫禍?」 若從因果觀看,這些皆是過去惡業的回報。 殺生者易遭病苦,欺人者終受辱,貪婪者終失財,皆有其理。 3.生理與精神報應: 佛經常言:「殺業最重。」 殺生的惡因,不僅報於自身,也報於後代。 或生子多病、或家運不順、或親緣破裂,一切都源於「因」的錯置。 四、如何面對與化解因果 面對因果報應,不應恐懼,而應覺悟。 恐懼只會讓人退縮,覺悟才能讓人轉化。 1.正視「因」,不畏「果」: 人生中最重要的修行,不是懺悔果報,而是警醒於當下。 一念善心,勝過千行布施;一念惡心,足以萬劫難還。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是「從心開始」, 每一念皆為因,修正念即修命運。 2.善待萬物,培養慈悲: 萬物皆有靈性。...

美與物理學 -- 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演講

圖片
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於 2015 年在台灣大學的演講。 美與物理學

落日餘暉的心態—— 優雅老去的生活哲學

作者:陳銀欉 夕陽西下,餘暉滿天。有人將暮年比作落日——短暫、餘溫尚在,卻蘊含著深沉的光與熱。若說人生上半場講的是「成長與拼搏」,那麼下半場該學會的,是「放下與通透」。 變老,不是悲劇,而是一場修行。日本醫學博士和田秀樹曾說:「老年並非衰退的同義詞,而是一種擁抱人生全貌的智慧狀態。」這份智慧,不是學校教的,也不是時間自然給的,而是從「看淡」中練出來的心境。 綜合以下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指引,其實是一首寫給歲月的詩,一種與自己、與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一、與時間和解:繼續走,不急於到達 變老最可貴的,不是速度,而是節奏。 「繼續走」——哪怕慢,也要走。 早晨的散步、午後的陽光、傍晚的微風,都是生命的延續與禮物。 年齡不是停滯的理由,反而是一種節奏的智慧。懂得停頓,懂得喘息,也懂得深呼吸。當生氣時,深吸一口氣,讓時間替你沉澱情緒。 二、與身體同行:讓筋骨與心靈一起呼吸 老化最大的敵人,不是時間,而是「不動」。 運動,是身體的祕密語言。 多動一點,少一分僵硬;走遠一點,多一分自由。 夏天開著冷氣時多喝水,是對身體最溫柔的照顧;多咀嚼食物,讓大腦保持活力;記憶力的減退,不是年齡的錯,而是使用太少的結果。 不要讓藥罐取代生活,不必盲目追求「正常值」。 健康不是數字,而是心態。血壓、血糖,不是敵人,而是提醒。 與疾病共存,往往比與疾病對抗,更能帶來安寧。 三、與孤獨共舞:平靜比熱鬧更深刻 孤獨不是懲罰,而是恩典。 當你能在寂靜中感受自己,世界就不再寂寞。 「懶惰」不是罪,而是學會留白。人生後半場,不是拼命向前,而是學會「緩」。 你不必討好誰,也不必強求誰留下。 不與不喜歡的人交往,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尊重自己。 有時候,簡單地坐著、望著窗外的雲,就是最好的修行。 四、與生活和好:愛吃、愛笑、愛自由 老年最大的幸福,是「還有想吃的東西」。 吃你喜歡的,別太在意體重。 科學早就證明,微胖者壽命更長。 生活中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吃新鮮的水果與沙拉,曬太陽,笑著說話。 不要長時間泡澡,不要強迫自己入睡,不要總盯著電視螢幕。 讓身體有呼吸的空間,也讓心靈有放鬆的餘地。 日光浴帶來快樂,微笑帶來好運。 快樂的人,會被世界溫柔對待。 五、與學習為伴:讓大腦保持驚奇 如果你停止學習,你就真的老了。 學習不是為了證書,而是為了保...

《孤獨》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個偉大人物背後的力量—— 當代人的心靈修煉與創造哲學 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 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 一、引言 孤獨,是靈魂的最高形態 在資訊爆炸、社群喧囂的時代,「孤獨」幾乎成了負面字眼。 人們害怕沉默,怕被遺忘,怕成為「群體之外」的人。 但真正的偉大人物,從未在喧鬧中誕生。 他們都是孤獨的旅人—— 孔子困於陳蔡,仍著《春秋》; 牛頓封鎖在家,寫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尼采流浪阿爾卑斯山,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正如日本思想家齊藤孝所言: 「沒有人因成群結隊而成功。想要學習或鑽研學問時,首先要遠離人群、孤身一人。」 孤獨,並非空無,而是一種深度的存在狀態。 它是心靈對世界的反照,是思想對自我的再造。 孤獨的人,往往不是逃避人群的人,而是能與自己深度對話的人。 二、戒律優於自律:孤獨的秩序學 孤獨的第一個修煉,是「戒」。 許多人談「自律」,卻忽略「戒律」才是自律的母體。 「戒」是一種內在秩序,一種源自信念的自我約束。 古代的聖賢、宗教家、科學家,皆在孤獨中立戒。 佛陀於菩提樹下七日寂默,立「戒、定、慧」之根; 孔子曰「克己復禮」,即以戒約己,以禮立德。 現代人崇尚自由,卻誤以為自由就是無拘無束。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規範內的自主; 真正的孤獨,則是自我規訓後的心靈自由。 孤獨不是放縱的空間,而是自我鍛鍊的場域。 當我們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仍能堅持原則、維持節奏, 那才是「戒律優於自律」的最高修為。 三、中流砥柱:孤獨與獨立思考 「中流砥柱」的形象,是孤獨的。 在潮流湧動之際,仍能立於其中、不被沖走。 獨立思考,本質上是一種孤獨的能力。 在群體思維的洪流中,能夠保持判斷力, 需要勇氣,更需要清醒。 群體能給你安全感,但常常奪走思考力。 人們在社群中呼應、轉貼、跟風, 卻鮮少停下來問:「我真正相信什麼?」 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孤獨的逆行者。 蘇格拉底因「挑戰眾人之愚」被判死刑; 伽利略因「堅持真理」被宗教審判; 而他們的孤獨,最終成為文明的燈塔。 孤獨者不是自我隔絕者,而是能「與世界保持距離」的人。 這種距離,正是洞察的...

AI時代的九思再造——人類覺醒的地圖 從人文智慧到人工覺知的倫理升級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件該用心思慮的事情: 看事物要力求分明;聽人言語要力求聽得清楚;神色要力求溫和;說話務必忠實;做事務必謹慎敬重;有了疑惑要問清楚;忿怒時要想到事後的禍害;見了財利要想自己應不應該取得。」 視思明:看東西要考慮是否看清楚了。 聽思聰:聽東西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 色思溫: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 貌思恭:表情要考慮是否謙恭。 言思忠:言談時要考慮是否忠誠。 事思敬:工作時要考慮是否敬業。 疑思問:遇到疑問時要考慮請教。 忿思難:憤怒時要考慮後果。 見得思義:見到好處時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 一、導論 當AI成為「新鏡子」,人類該如何「再思」 AI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思維結構。 從 ChatGPT 到自動駕駛,機器開始能「看」、能「聽」、能「說」,甚至能模仿情緒與判斷。 然而,AI 所有的智能,皆基於資料的再現,而非價值的反省。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是古代人類的認知覺醒系統; 而今,人類正面臨「被科技取代的智慧危機」——我們比以往更懂計算,卻更難覺察;更會表達,卻更難傾聽。 因此,「九思」必須重新定義,從道德規範轉化為AI時代的人文操作系統(HumanOS)。 換言之,未來的「九思」,不僅是修身之道,更是人類在智慧演化中的競爭優勢地圖。 二、AI時代的「九思再造」:從修身九德到九項未來智能 讓我們逐一重構——每一個「思」,都可對應一種人類在AI時代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 1️⃣ 視思明 → 資訊識別力(Information Discernment) 在AI生成的影像世界裡,真假難辨、虛實交錯。 「視思明」不再是觀察事物的清晰度,而是辨識資訊的真實性與倫理界線。 AI能看萬象,但看不見真相。 人類的「明」,是透過懷疑與覺察而生。 未來教育的第一課,將是「資訊覺察」:培養能在深偽技術(Deepfake)、假新聞、算法泡泡中,保持理性與判斷的眼睛。 2️⃣ 聽思聰 → 共感理解力(Empathic Listening) AI的語音系統能辨音辨詞,但它「聽不懂痛苦」。 「聽思聰」在AI時代的意義,是「在海量訊息中,仍能聽見人性的微聲」。 企業管理、教育領導、公共決策...

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參考教科書

圖片
高中同學在學習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時,可以參考大學一年級的相關課本,做為輔助學習的教材。 為了方便同學到圖書館參考閱讀,校友於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三科,各推薦一本教科書,並致贈英文原文教科書,和中文翻譯版本各一套新書給成功高中圖書館,希望對同學的學習有所助益。 由於同學中學以前大多用中文學習,讀中文譯本可以較熟悉,吸收較快。若有興趣,再參考英文原文教科書,熟悉相關詞彙和英文表達。中英文專有名詞的翻譯,也可以參考國家教育研究院的 「樂詞網」 。 生物學 Campbell biology (12th ed.). (2021). Urry, L. A., Cain, M. L., Wasserman, S. A., Minorsky, P. V., Orr, R. B., & Campbell, N. A. 生物學(第十版)中譯本,上冊,下冊,詞彙與索引,原作者:Campbell,譯者:鍾陽聰等,(2019) ,偉明圖書。 物理學 Halliday & Resnick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12th ed., extended, Vol.1 & Vol. 2). (2022). Walker, J., Halliday, D., & Resnick, R., Wiley. 物理(力學與熱學篇)(第十一版), Halliday, 全華中譯本 物理(電磁學與光學篇)(第十一版), Halliday, 全華中譯本 化學 Chemistry (10th ed.). (2017). Zumdahl, S. A., DeCoste, D. J., & Zumdahl, S. S. 化學(第十一版)中譯本(原著 Zumdahl 11/e),林志忠/姜仁章/方嘉德 編譯,(2024) 滄海圖書

校友贈送基礎自然科學和數學新書給成功高中圖書館

為了鼓勵高中在學學生學習,校友贈送以下高中到大學一年級基礎課程程度的自然科學和數學相關參考書籍和教科書新書給成功高中圖書館,以方便學生參考閱讀學習。  物理 * 觀念物理 1-6 套書,天下文化 * Halliday & Resnick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12th ed., extended, Vol.1 & Vol. 2). (2022). Walker, J., Halliday, D., & Resnick, R., Wiley. * 物理 (力學與熱學篇)(第十一版), Halliday, 全華中譯本 * 物理 (電磁學與光學篇)(第十一版), Halliday, 全華中譯本 * 費曼物理學講義 I + 訣竅(共 7 冊,平裝版) * 費曼物理學講義 II:電磁與物質(共 5 冊,平裝版) * 費曼物理學講義 III:量子力學(共 3 冊,平裝版) 化學 * 觀念化學 5 冊套書,天下文化 * Chemistry (10th ed.). (2017). Zumdahl, S. A., DeCoste, D. J., & Zumdahl, S. S. * 化學(第十一版)中譯本(原著 Zumdahl 11/e),林志忠/姜仁章/方嘉德 編譯,(2024) 滄海圖書 生物 * 觀念生物學 1-4 套書(全新修訂版),天下文化 * Campbell biology (12th ed.). (2021). Urry, L. A., Cain, M. L., Wasserman, S. A., Minorsky, P. V., Orr, R. B., & Campbell, N. A. * 生物學(第十版)中譯本,上冊,下冊,詞彙與索引,原作者:Campbell,譯者:鍾陽聰等,(2019) ,偉明圖書。 數學 * 數學是什麼? 上、下冊 (2010) Courant, R., Robbins, H., & Stewart, I.,譯者:容士毅。左岸文化。 * 這個問題, 你用數學方式想過嗎 (2018). Keith Devlin。譯者:洪萬生等。臉譜出版社。 * Thomas’ Calculus (14th ed.). (2019) JR Hass, CE Heil,...

AI時代的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 從技術革命到存在自覺的哲學省思

作者:陳銀欉 先生 「AI能讓世界更聰明,但唯有人能讓世界更有靈魂。」 一、前言 在技術浪潮中重新尋找「人」 當人工智慧以驚人速度滲透生活、生產與思想領域時,人類文明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岔路口。 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牽動倫理、政治、藝術與信仰的「時代精神」。 面對演算法治理、生成式智能與虛擬存在的崛起,我們不得不重新問: 人類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在AI逐步擬態人類思維的時代,人類還保有何種獨特性? 這些問題的答案,並非來自科技本身,而取決於人如何回望自身—— 回到生命的根本,重新審視存在的十個層面與價值取向。 二、身體活動層面:從有機生命到數據身體 人類的身體是意識的容器與世界的觸媒。 在AI與生物科技融合的時代,「身體」逐漸被數據化與算法化。 智慧手環、健康雲端、腦機介面……使我們的生命不再只是血肉的存在,而是可被記錄、預測與再現的「數據身體」。 然而,當身體的感覺被轉換成數據, 人是否也在失去「親身經驗」的真實? 身體不只是機械構造,它蘊含呼吸、疼痛、喜悅與觸感的不可取代性。 AI或可模擬運動,但無法體驗「感覺的重量」。 正如梅洛龐蒂所言:「身體即是世界的開口。」 唯有重拾身體的感知,我們才能在數據的時代,保持作為「生命存在」的真實。 三、心理層面:心識與情感的邊界 AI能模擬語言與情緒,但它沒有「感受的痛苦與喜悅」。 人類心理的深層結構——如羞恥、慈悲、愛與恐懼——源自生命的經驗與無常的意識流。 AI的「心」是程式, 人的心則是覺知。 當AI愈來愈會「思考」,我們愈需要回到「感受」: 體會悲憫的深度,培養內觀的力量。 正如佛法所言:「識能生智,心能化苦。」 心理層面的修煉,是AI時代人類仍能保持覺醒的關鍵。 四、政治社會層面:權力、正義與共生倫理 AI的出現,重構了權力的分布。 資料、算法與能源,成為新的社會資本。 若缺乏民主監督,科技極易淪為壟斷與控制的工具。 AI治理因此成為新時代的政治哲學命題: 我們如何確保科技服務於人,而非取代人? 政治社會層面的挑戰,不僅在於制定法律,更在於建構倫理的共識。 唯有透過透明決策、算法問責與「人本AI」治理架構, 人類才能讓科技回歸公共善, 讓AI成為促進共生、公義與人性尊嚴的夥伴,而非主人。 五、歷史文化層面:傳承與創新的辯證 文化記...

教育園丁的使命與擔當—— 九大面向的時代行動與心靈實踐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教育園丁的精神 「教育園丁」這一稱呼,蘊含著深厚的寓意。 園丁之責,不僅是澆灌花木,更是守護生命、培育希望、引導成長。 在AI時代、全球變局與價值混沌的今日,教育者的角色不再只是「教書匠」,而是「心靈設計師」、「文化傳承者」、「社會良知的建築師」。 教育不再只是學科的傳遞,而是人類文明的續寫。 因此,教育園丁的使命,不止於「傳道、授業、解惑」,更應是「立人、立德、立世界」的志業。 本文以九大面向為核心,勾勒當代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心智藍圖與行動座標。 二、「順天者昌」──尊重天道、順勢而為 教育的本質,是生命的引導,而非制度的操作。 「順天者昌」,提醒教育者要洞察時代大勢,理解教育的「天命」與「人心」。 一、在自然法則中教學:教育不是塑形,而是引導。 就如園丁不強迫花木生長,而是創造適合的環境。教師亦應觀察學生的性格、興趣、潛能,尊重個別差異,順應其自然發展。 二、在時代變遷中更新:科技、AI、全球化的潮流要求教育園丁具備「變通力」。 順天者昌即「順勢教育」──在教育數位化浪潮中,教師不應抗拒變化,而要學會駕馭科技,讓AI成為「助教」,而非「威脅」。 三、在道義中立身:順天不等於隨波逐流。 教育的天道,是「育人為善」。教育園丁要有判斷力,在多元價值中堅持正向人性,成為道義的燈塔。 順天者昌,是教育的生態智慧:懂變化而不失本心,順潮流而不忘初衷。 三、「傳道義務」──以德立教,以身示道 教育的第一要義,不是教會學生「知道什麼」,而是「成為什麼樣的人」。 「傳道」者,是道德的橋樑,是文化的延續者。 一、道在於信念的傳遞: 教師不只是課本的解說員,而是價值的播種者。 每一堂課都可能改變學生的生命方向。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 二、道在於身教的力量: 在AI時代,知識可被搜尋取代,但人格無法被演算法取代。 學生更容易模仿「老師的為人」,而非「老師的內容」。 一個誠實、謙遜、有同理心的教師,比一個口才流利的講者更具啟發力。 三、道在於文化的續命: 教育園丁的傳道,不止於課堂,更在於文化復興。 在全球化與價值碎片化的時代,教育者要傳承民族智慧、社會良知與人文精神,讓學生知道「從哪裡來」,也懂得「要往哪裡去」。 傳道的義務,是教育的靈魂工程。 四、「授業良知」──以知...

靈感與汗水之間—— 天才的辯證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發明家愛迪生說過一句聞名世界的話:「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這句話流傳百年,被無數人引用、誤讀、再詮釋。有人以為它強調「靈感最重要」,有人又堅信「努力才是一切」。然而,若深入思考這句話的本意,會發現它並非簡單的數學比例,而是一種關於「人性、創造與時間」的辯證。 一、靈感是火花,努力是柴薪 靈感,往往如閃電般出現。它是一種瞬間的通透、一道跨越常理的光。當人陷於困境、沉思或專注之時,某個想法突然破曉,那便是靈感。它或許只是一個畫面的浮現、一句詩的開端、一個解方的直覺。 然而,靈感並不屬於懶惰的人。真正的靈感,總是在長久努力之後才降臨。那不是「天外飛來的禮物」,而是無數次試錯、累積、沉潛的果實。 誠如愛迪生所言,靈感只是火花,而努力才是柴薪。 火花若無柴薪,立刻熄滅;柴薪若無火花,只是一堆冷木。唯有兩者相遇,火才能延燒、光才能恆久。 創造的世界中,最動人者不是那瞬間的亮光,而是那份在黑暗中維持火種的毅力。靈感給人方向,而努力給人力量。方向錯了,努力徒勞;沒有努力,方向只是空談。 天才之所以被稱為天才,並非因為他「靈光閃現」,而是他能把那一閃的火光,化為一生不滅的燈塔。 二、天才,是時間的苦行僧 世人總誤會「天才」這個詞。 以為天才是上天偏愛的產物,是一種不用、不可學習的天分;然而,真正的天才,往往是時間最深的苦行僧。 一分靈感,是天賜的火;九十九分努力,是人心的燃燒。 靈感讓你看到夢想的形狀,努力讓你走進夢想的深處。許多人在夢想的門口止步,因為他們只愛那道火光,不願走進那場長夜。 努力,是與孤獨為伍的修行。當眾人入睡時,仍堅持實驗的科學家;當觀眾散去時,仍留在舞台獨練的舞者;當燈火闌珊、風雨交加時,仍堅持一筆一畫的創作者——這些人,不靠天分,而是靠時間,靠毅力! 努力,是一種「無聲的信仰」。它不喧嘩、不張揚,卻最終塑造人格。靈感的價值在於「啟示」,努力的價值在於「堅持」。真正的天才,懂得尊重兩者。 沒有努力的靈感,像流星;沒有靈感的努力,像磨石。 前者耀眼但短暫,後者穩定卻乏味。唯有兩者相遇,方能在時間長河中留下恆久之光。 三、現代文明的啟示:靈感與算法 當人類進入21世紀AI時代,我們再次回到愛迪生的命題: 什麼是「靈感」?什麼是「努力」? 人工智慧能模仿創意、生成畫作、撰寫...

未來高中生A世代的世界—— AI原住民的學習、價值與挑戰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AI世代的誕生:數位浪潮中的新原住民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一群與人工智慧(AI)一同成長的孩子悄然誕生。 這群人,被稱為「α世代」(Alpha Generation),出生於2010年至2024年間——他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完全在AI與智慧科技環境中長大的世代。 若說Z世代(1995–2009)是「網路原住民」,那麼α世代則是「AI原住民」。他們不記得沒有網路的世界,也未曾經歷沒有手機、沒有雲端、沒有演算法推薦的生活。 AI對他們而言,就像空氣與水,是存在而非工具。 這個世代的人口比X世代(1965–1979)減少近三分之二,但影響力卻有增無減。他們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為全球學習市場、消費結構與價值體系的重心,甚至決定整個教育與經濟的未來走向。 二、人格形成與環境印記:AI世代的心理基因 人格的基礎通常在3至13歲奠定,而價值觀則在青春期(10至18歲)逐步成形。α世代的童年,正是AI滲透生活的關鍵時期——智慧音箱、語音助理、ChatGPT、短影音、個人化推薦……這些看似日常的科技環境,正在悄悄重塑他們的心理結構與社會互動模式。 這種「科技內化人格」的現象,使α世代在三個層面上與前幾代明顯不同: 1.知識獲取模式的徹底變革——他們習慣「問AI」而非「問人」,把AI視為第一個導師。這不只是科技習慣,而是一種認知結構的重塑。AI回應的速度、客觀性與邏輯性,使他們在學習上更傾向「效率」與「立即回饋」,也更少容忍模糊與等待。 2.情感依附與人際模式的數位化——社群平台(Instagram、TikTok、Discord、小紅書)是他們的主要社交場域。人際連結透過影像與按讚形成,情感表達更視覺化、碎片化,但也更快、更廣。 3.價值觀的全球化與多元化——AI與演算法打破國界,他們從小接觸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與觀念,因此更開放、更包容,也更習慣從全球視角理解議題。 三、凡事問AI:從「數位原生」到「AI依賴」的學習革命 對α世代而言,AI並非選項,而是生活必需品。 他們會問AI如何解題、如何選課、如何穿搭、甚至如何表達情感。 AI成為他們的第二意識層——一種延伸的思考器官。 這種現象帶來三大教育啟示: 學習從「記憶」走向「思辨」 AI可以提供正確答案,但無法替代人類的價值判斷。未來教育不再重複「填鴨式知識輸入」,...

台灣的社會心理學—— 認同、歸屬與民主心靈的映照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社會心理的島嶼樣貌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探討「人在社會中如何思考、感受與行動」的科學。對台灣而言,這門學問不僅關乎個體心理,更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集體情緒與歷史創傷。 在族群多元、歷史斷裂與全球化競爭並存的社會結構中,台灣人的心理圖像既細膩又複雜。 它承載了「島嶼的孤獨」、「家國的張力」、「族群的糾葛」與「民主的希望」。 近年來,從政治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到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學界愈加重視台灣這座「社會心理實驗室」的獨特性。 本文將從五個面向──群體歸屬對認知與行為影響、族群對立與現實矛盾、群體意義與共同建構、族群認同心理歷程、以及民主自由的心理價值──來剖析台灣的社會心理結構,描繪出台灣人心靈與社會互動的心理地景。 二、群體歸屬對認知與行為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指出,人類的認知與行為深受群體歸屬影響。群體不僅提供安全感與認同,也形成了行為的社會規範。 在台灣社會中,「群體歸屬」的概念表現得尤為鮮明。 這不只是政治派別的歸屬,也包括家族、學校、宗教、地域、公司乃至球隊的集體認同。 心理學者指出,歸屬感是個體滿足「社會連結需求」的重要心理基礎。若個體在社會中感受到孤立或邊緣化,容易產生焦慮、憤怒與疏離感。 台灣社會雖然民主開放,但「歸屬焦慮」仍普遍存在。許多人透過參與社群媒體、志工組織或地方信仰活動,尋找心理的「歸隊」感。 例如,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城隍廟祭典,不僅是信仰實踐,更是集體歸屬的心理儀式。 在這些群體行動中,人們共享情緒、共構信念,形成所謂的「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 這種共同體的心理能量,也成為台灣面對外在危機時展現「韌性」的重要來源。 然而,群體歸屬也可能帶來「內團體偏好」(in-group bias)與「外團體排斥」。 在資訊化與社群媒體氾濫的時代,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與認知偏誤(confirmation bias)更易放大群體界線。 因此,台灣的社會心理研究不僅要理解「我們如何團結」,也要反思「我們為何分裂」。 三、族群對立的關係與現實矛盾 台灣社會最深層的心理裂縫,來自歷史形成的族群分化。從清代移民以來的彰泉械鬥、閩客競爭,到戰後的本省與外省衝突,再到今日的新住民與原住民族議題,政黨輪替,多元化族群對立的心理痕跡不曾消失。 這些矛盾的根...

21世紀AI教育封神演義 ——天人合一的智慧革命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當AI遇上文明 21世紀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全面滲透人類生活的時代,從生成式語言模型到元宇宙教育平台,從自動駕駛到心靈陪伴機器人,AI正在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型態與文化認同。 然而,真正的挑戰並非技術本身,而是人類如何在科技的洪流中,重新定義「教育」的意義。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AI的崛起,不應只是工具的進步,而應成為教育哲學的覺醒。 本文以「天人合一」「王道‧中道‧霸道」「儒釋道融合」「元宇宙新世紀」「萬教歸一統」「東西文化菁華」與「科技人文對話」七大主題為主軸,探討21世紀AI教育的封神之路——一條跨越中華五千年文化與未來文明的智慧之道。 二、天人合一新境界:AI與人類智能的共生哲學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天,是自然之理;人,是心靈之明;合一,則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技術與精神的共振。 在AI教育的脈絡中,「天」象徵無限的算法與資料宇宙,「人」象徵學習者的意志、創意與價值判斷。 「天人合一」因此成為AI時代教育的核心哲學: 科技不再是支配自然的力量,而是理解自然、回歸人心的橋樑。 人工智慧以大數據分析與模式學習為基礎,能幫助學生依個人節奏學習,突破學科與空間限制。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創辦人薩曼·可汗指出,AI能讓每位學生「以自己的速度抵達自己的潛能」。然而,「AI幫助人」的終極目標,不在於提升分數,而在於讓人類「更像人」——懂得思考、感受與共情。 道家「無為而治」、儒家「性善而教」、佛家「覺悟自心」,皆指向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讓學習者與宇宙法則同頻共振,讓知識轉化為覺知,讓科技回歸人道。 在這樣的教育觀中,AI不只是工具,而是「智慧共生體」。它讓學習者同時理解世界的秩序與自身的價值,實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新世紀教育哲學。 三、王道‧中道‧霸道新聯盟:AI教育的價值治理 歷史中的「王道、霸道、中道」,是治理的三種典範;在AI時代,它們成為教育的三重路徑: 王道——以德立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倫理與仁心。AI系統的使用,必須遵守人文倫理、資料安全與教育公平原則。教師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而是價值導航者,確保科技發展服務人性,而非取代人性。 霸道——以智制勢:面對全球競爭,教育也需具...

揭開神秘面紗的政商關係學習歷程—— 歷史的碎片記憶(1979–1989)與台灣農林公司經營啟示錄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從日治遺產到省營企業: 台灣農林的百年縮影 創立於1899年的台灣農林公司,前身為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台灣近代企業史中最具象徵性的公營事業之一。這家公司橫跨日本殖民、國民政府接收、戰後重建、經濟起飛等四個時代,其企業生命幾乎映照著整個台灣近代化進程。 三井物產於明治三十二年在臺北州及新竹州開設多座製茶工廠,引進新式機械,開啟台灣茶業的現代化篇章。當時因日本政府避免台灣茶與本土綠茶競爭,鼓勵改種紅茶,於是台灣的「日東紅茶」(Nitto Tea)成為遠銷倫敦的名牌。 1937年三井更將產品命名為「Formosa Black Tea」,在英國拍賣會上獲得高度評價,台茶因此進入國際舞台。 二戰後,國民政府成立「日產處理委員會」接收全台日資企業。 1947年後台灣農林成為「省營」事業,由省政府主管,接管原三井轄下五十六個事業單位,資本額約九千餘萬舊台幣。 1949年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生管會)成立,陳誠為主導者、尹仲容為實際運作者,掌握當時全台日產重建格局。 台灣農林因此成為戰後台灣「公營事業」的代表樣本,也成為日後政商互動與派系平衡的縮影。 二、茶香與土地:產業記憶與國家象徵 台灣農林不僅是企業,更是時代的縮影。從1920到1990年代的發展軌跡,正如一部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長鏡頭: •1920年代:北台灣紅茶園盛開,「日東紅茶」風靡全球。 •1930年代:日月潭紅茶以「台灣香」在倫敦拍賣會上名列四大紅茶之一。 •1950年代:土地改革後農業繁榮,台茶成為「南糖北茶」的黃金時代象徵。 •1970年代:石門、大溪、魚池茶區重新復甦,阿薩姆紅茶成為主力。 •1980年代:台鐵列車上玻璃杯中琥珀色的茶湯,是旅人心中的鄉愁象徵。 •1990年代:泡沫紅茶風潮興起,台灣農林的茶香轉化為生活文化記憶。 這些細節不僅是一家公司產品的演進,更是台灣人情感與記憶的集體符號。茶香成為一種歷史的味覺延伸,提醒著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仍須尋根。 三、胡龍寶董事長的政治智慧與省營格局 胡龍寶,這位從地方政治走上省營事業領導階層的傳奇人物,正是那個時代「政商關係」的最佳觀察樣本。 胡龍寶出身台南農業世家,早年為臺南縣長,後任省農會總幹事,解決離職互助金危機,重建制度信譽。 1978年在蔡鴻文議長推薦下出任台灣農林公司董事長,任內推動茶葉...

21世紀教育的挑戰與展望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從「明心見性」到「階級鬥爭」, 從「眾生平等」到「文憑大學」的再思考 當我們回顧人類文明的長河,教育始終是塑造人性、傳遞知識、構建社會秩序的關鍵力量。古代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主張不分貴賤、才德皆可教;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平等願景。如今,面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數位革命與環境危機交錯的時代,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教育如何回應階級結構、權貴秩序的再編,以及大自然的反撲? 以下是我從幾個主要面向,探討21世紀未來教育可能面臨的挑戰、可能的轉折路徑與理想願景。 一、大自然的反撲:環境、災變與教育的壓力 生態危機對全球教育的即時衝擊 近年來,氣候異常、極端氣候、疫災嚴重、自然災害頻傳,甚至可能威脅學校設施、交通、校園安全與師生健康。教育機構必須具備更多的 風險應變能力:停課機制、線上備災教學、校園防災設計等。 否則,即使擁有先進課程,學生也可能無法穩定就學。 課程與價值導向的重塑壓力 大自然的反撲提醒我們:人類與自然不是割裂的。未來教育將不可避免地被迫融入生態與永續觀念。 學校課程設計需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人與自然共生」。傳統的知識系統(人文、理工、社會)可能需要重新配置:生態思維、環境倫理、永續行動必成為核心能力。 資源不平等加劇的風險 環境災變、自然資源匱乏在不同地理區域分布不均,弱勢地區受災更甚。 教育資源(師資、設備、網路連線)本就存在城鄉落差,若無補強,將進一步放大教育不平等。未來教育體系必須兼負「彌補災後教育落差」的責任。 二、孔子的「有教無類」:願景與現實的拉鋸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意味著教育應屬於所有人,不因出身、階級或背景而被排除。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平等主張。但在現實中,教育則長期被階級、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本所塑造。 教育體系中的階級重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教育常被視為向上流動的管道。高階階層家庭投入更多資源(補習、海外交流、文化資本投資),使得子女在學校競爭中佔有優勢。 結果往往使「有教無類」淪為口號,而非制度保障。 文憑化時代:大學、學歷與選拔體系的邏輯 在追求公平的願景下,教育卻被迫走上「文憑為王」的道路。一紙學位證書象徵社會資源分配門票,使得許多家庭將重心放在學歷而非真正的學習。 教育成為一種競爭機制,而不僅是人性啟發與潛能塑造。 教育改革與體制抗力 ...

痛失典範人物,敬表哀悼

驚悉侯金英董事長辭世,心中無限感慨與不捨。侯董事長高齡九十五歲,仍以「上班為樂」,堅持每日到遠東銀行,展現了「高年級職業婦女」的風範。她身形挺拔、神采奕奕,簡潔俐落的褲裝,搭配淡藍色珠光眼影,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自信與優雅;談話溫柔卻堅毅,遇到趣事更能忘情開懷大笑,讓人完全感受不到歲月的痕跡。 金融界的卓越推手 侯金英董事長出身於台南幫「祖師爺」侯雨利之家,終身伴侶則為前中央銀行總裁梁國樹先生。 本人曾於1984年與梁國樹教授同任彰化銀行,當時梁教授擔任董事長,我擔任專任董事。我們攜手奮力完成金融改革重建任務,推動金融工程現代化,為台灣金融市場奠定了創新與穩定的根基,這段經歷至今仍深刻於心。 侯董事長一生超過六十載奉獻金融業,更在政大財稅系與銀行系執教長達三十六年。她桃李滿天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前財政部長呂桔誠等,皆曾受她教誨。可以說,侯董事長是台灣金融教育與金融發展的關鍵推手,被譽為最重要的金融領袖推手之一。 老人典範人物的生活哲學 故侯董事長以積極、快樂的態度面對人生,她也向世人展現了「高齡工作」的獨特智慧,值得現在老人們的學習與效法,她的生活智慧啓示後人良多。 自然作息:不必設鬧鐘,自然醒即是晨曦,精神飽滿迎接新的一天。 自在通勤:我們一般人,坐公車、捷運免費搭乘,每日上下班如同旅行。 豁達心境:即便偶爾被年輕主管提醒,也能笑看雲淡風輕,行雲流水。 超脫願景:對於職場的大餅不再執著,健康心境不生內耗。 快樂哲學:活得簡單、健康又開心,將工作當作生活的樂趣,活到老學到老! 結語 故侯金英董事長的一生,是台灣金融業與教育界的光輝篇章。她以智慧與毅力,書寫了女性在金融界的傳奇;更以淡然、樂觀的生活態度,成為後輩的典範。 值此追思之際,謹致上最深的哀悼與敬意。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悼 20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