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神秘面紗的政商關係學習歷程—— 歷史的碎片記憶(1979–1989)與台灣農林公司經營啟示錄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從日治遺產到省營企業: 台灣農林的百年縮影 創立於1899年的台灣農林公司,前身為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台灣近代企業史中最具象徵性的公營事業之一。這家公司橫跨日本殖民、國民政府接收、戰後重建、經濟起飛等四個時代,其企業生命幾乎映照著整個台灣近代化進程。 三井物產於明治三十二年在臺北州及新竹州開設多座製茶工廠,引進新式機械,開啟台灣茶業的現代化篇章。當時因日本政府避免台灣茶與本土綠茶競爭,鼓勵改種紅茶,於是台灣的「日東紅茶」(Nitto Tea)成為遠銷倫敦的名牌。 1937年三井更將產品命名為「Formosa Black Tea」,在英國拍賣會上獲得高度評價,台茶因此進入國際舞台。 二戰後,國民政府成立「日產處理委員會」接收全台日資企業。 1947年後台灣農林成為「省營」事業,由省政府主管,接管原三井轄下五十六個事業單位,資本額約九千餘萬舊台幣。 1949年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生管會)成立,陳誠為主導者、尹仲容為實際運作者,掌握當時全台日產重建格局。 台灣農林因此成為戰後台灣「公營事業」的代表樣本,也成為日後政商互動與派系平衡的縮影。 二、茶香與土地:產業記憶與國家象徵 台灣農林不僅是企業,更是時代的縮影。從1920到1990年代的發展軌跡,正如一部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長鏡頭: •1920年代:北台灣紅茶園盛開,「日東紅茶」風靡全球。 •1930年代:日月潭紅茶以「台灣香」在倫敦拍賣會上名列四大紅茶之一。 •1950年代:土地改革後農業繁榮,台茶成為「南糖北茶」的黃金時代象徵。 •1970年代:石門、大溪、魚池茶區重新復甦,阿薩姆紅茶成為主力。 •1980年代:台鐵列車上玻璃杯中琥珀色的茶湯,是旅人心中的鄉愁象徵。 •1990年代:泡沫紅茶風潮興起,台灣農林的茶香轉化為生活文化記憶。 這些細節不僅是一家公司產品的演進,更是台灣人情感與記憶的集體符號。茶香成為一種歷史的味覺延伸,提醒著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仍須尋根。 三、胡龍寶董事長的政治智慧與省營格局 胡龍寶,這位從地方政治走上省營事業領導階層的傳奇人物,正是那個時代「政商關係」的最佳觀察樣本。 胡龍寶出身台南農業世家,早年為臺南縣長,後任省農會總幹事,解決離職互助金危機,重建制度信譽。 1978年在蔡鴻文議長推薦下出任台灣農林公司董事長,任內推動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