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揭開神秘面紗的政商關係學習歷程—— 歷史的碎片記憶(1979–1989)與台灣農林公司經營啟示錄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從日治遺產到省營企業: 台灣農林的百年縮影 創立於1899年的台灣農林公司,前身為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台灣近代企業史中最具象徵性的公營事業之一。這家公司橫跨日本殖民、國民政府接收、戰後重建、經濟起飛等四個時代,其企業生命幾乎映照著整個台灣近代化進程。 三井物產於明治三十二年在臺北州及新竹州開設多座製茶工廠,引進新式機械,開啟台灣茶業的現代化篇章。當時因日本政府避免台灣茶與本土綠茶競爭,鼓勵改種紅茶,於是台灣的「日東紅茶」(Nitto Tea)成為遠銷倫敦的名牌。 1937年三井更將產品命名為「Formosa Black Tea」,在英國拍賣會上獲得高度評價,台茶因此進入國際舞台。 二戰後,國民政府成立「日產處理委員會」接收全台日資企業。 1947年後台灣農林成為「省營」事業,由省政府主管,接管原三井轄下五十六個事業單位,資本額約九千餘萬舊台幣。 1949年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生管會)成立,陳誠為主導者、尹仲容為實際運作者,掌握當時全台日產重建格局。 台灣農林因此成為戰後台灣「公營事業」的代表樣本,也成為日後政商互動與派系平衡的縮影。 二、茶香與土地:產業記憶與國家象徵 台灣農林不僅是企業,更是時代的縮影。從1920到1990年代的發展軌跡,正如一部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長鏡頭: •1920年代:北台灣紅茶園盛開,「日東紅茶」風靡全球。 •1930年代:日月潭紅茶以「台灣香」在倫敦拍賣會上名列四大紅茶之一。 •1950年代:土地改革後農業繁榮,台茶成為「南糖北茶」的黃金時代象徵。 •1970年代:石門、大溪、魚池茶區重新復甦,阿薩姆紅茶成為主力。 •1980年代:台鐵列車上玻璃杯中琥珀色的茶湯,是旅人心中的鄉愁象徵。 •1990年代:泡沫紅茶風潮興起,台灣農林的茶香轉化為生活文化記憶。 這些細節不僅是一家公司產品的演進,更是台灣人情感與記憶的集體符號。茶香成為一種歷史的味覺延伸,提醒著我們在全球化浪潮中仍須尋根。 三、胡龍寶董事長的政治智慧與省營格局 胡龍寶,這位從地方政治走上省營事業領導階層的傳奇人物,正是那個時代「政商關係」的最佳觀察樣本。 胡龍寶出身台南農業世家,早年為臺南縣長,後任省農會總幹事,解決離職互助金危機,重建制度信譽。 1978年在蔡鴻文議長推薦下出任台灣農林公司董事長,任內推動茶葉...

21世紀教育的挑戰與展望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從「明心見性」到「階級鬥爭」, 從「眾生平等」到「文憑大學」的再思考 當我們回顧人類文明的長河,教育始終是塑造人性、傳遞知識、構建社會秩序的關鍵力量。古代孔子提出「有教無類」,主張不分貴賤、才德皆可教;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平等願景。如今,面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數位革命與環境危機交錯的時代,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教育如何回應階級結構、權貴秩序的再編,以及大自然的反撲? 以下是我從幾個主要面向,探討21世紀未來教育可能面臨的挑戰、可能的轉折路徑與理想願景。 一、大自然的反撲:環境、災變與教育的壓力 生態危機對全球教育的即時衝擊 近年來,氣候異常、極端氣候、疫災嚴重、自然災害頻傳,甚至可能威脅學校設施、交通、校園安全與師生健康。教育機構必須具備更多的 風險應變能力:停課機制、線上備災教學、校園防災設計等。 否則,即使擁有先進課程,學生也可能無法穩定就學。 課程與價值導向的重塑壓力 大自然的反撲提醒我們:人類與自然不是割裂的。未來教育將不可避免地被迫融入生態與永續觀念。 學校課程設計需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人與自然共生」。傳統的知識系統(人文、理工、社會)可能需要重新配置:生態思維、環境倫理、永續行動必成為核心能力。 資源不平等加劇的風險 環境災變、自然資源匱乏在不同地理區域分布不均,弱勢地區受災更甚。 教育資源(師資、設備、網路連線)本就存在城鄉落差,若無補強,將進一步放大教育不平等。未來教育體系必須兼負「彌補災後教育落差」的責任。 二、孔子的「有教無類」:願景與現實的拉鋸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意味著教育應屬於所有人,不因出身、階級或背景而被排除。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平等主張。但在現實中,教育則長期被階級、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本所塑造。 教育體系中的階級重構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教育常被視為向上流動的管道。高階階層家庭投入更多資源(補習、海外交流、文化資本投資),使得子女在學校競爭中佔有優勢。 結果往往使「有教無類」淪為口號,而非制度保障。 文憑化時代:大學、學歷與選拔體系的邏輯 在追求公平的願景下,教育卻被迫走上「文憑為王」的道路。一紙學位證書象徵社會資源分配門票,使得許多家庭將重心放在學歷而非真正的學習。 教育成為一種競爭機制,而不僅是人性啟發與潛能塑造。 教育改革與體制抗力 ...

痛失典範人物,敬表哀悼

驚悉侯金英董事長辭世,心中無限感慨與不捨。侯董事長高齡九十五歲,仍以「上班為樂」,堅持每日到遠東銀行,展現了「高年級職業婦女」的風範。她身形挺拔、神采奕奕,簡潔俐落的褲裝,搭配淡藍色珠光眼影,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自信與優雅;談話溫柔卻堅毅,遇到趣事更能忘情開懷大笑,讓人完全感受不到歲月的痕跡。 金融界的卓越推手 侯金英董事長出身於台南幫「祖師爺」侯雨利之家,終身伴侶則為前中央銀行總裁梁國樹先生。 本人曾於1984年與梁國樹教授同任彰化銀行,當時梁教授擔任董事長,我擔任專任董事。我們攜手奮力完成金融改革重建任務,推動金融工程現代化,為台灣金融市場奠定了創新與穩定的根基,這段經歷至今仍深刻於心。 侯董事長一生超過六十載奉獻金融業,更在政大財稅系與銀行系執教長達三十六年。她桃李滿天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前財政部長呂桔誠等,皆曾受她教誨。可以說,侯董事長是台灣金融教育與金融發展的關鍵推手,被譽為最重要的金融領袖推手之一。 老人典範人物的生活哲學 故侯董事長以積極、快樂的態度面對人生,她也向世人展現了「高齡工作」的獨特智慧,值得現在老人們的學習與效法,她的生活智慧啓示後人良多。 自然作息:不必設鬧鐘,自然醒即是晨曦,精神飽滿迎接新的一天。 自在通勤:我們一般人,坐公車、捷運免費搭乘,每日上下班如同旅行。 豁達心境:即便偶爾被年輕主管提醒,也能笑看雲淡風輕,行雲流水。 超脫願景:對於職場的大餅不再執著,健康心境不生內耗。 快樂哲學:活得簡單、健康又開心,將工作當作生活的樂趣,活到老學到老! 結語 故侯金英董事長的一生,是台灣金融業與教育界的光輝篇章。她以智慧與毅力,書寫了女性在金融界的傳奇;更以淡然、樂觀的生活態度,成為後輩的典範。 值此追思之際,謹致上最深的哀悼與敬意。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悼 20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