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中學生為什麼不再閱讀?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與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現代高中學生的閱讀習慣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書籍,曾經是知識與文化的主要載體,現在卻逐漸被視為過時的媒介,以下將從技術、教育制度、社會價值觀和心理影響四個層面分析,並探討可能的解決之道,供大家參考。 一、智慧型手機:注意力的分散者 智慧型手機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核心工具,使碎片化資訊成為主流。 社交媒體、短影音平台(如TikTok與Instagram)以高度吸引力的內容奪走了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威廉漢姆指出:「現在『無聊』已經變得不自然,讀書無法與短影音競爭。」 閱讀耐心的下降,書籍需要深度專注,而這與社交媒體提供的即時滿足背道而馳。 依賴快速摘要,AI工具提供快速摘要服務,讓學生能在不真正閱讀的情況下完成學業需求,進一步弱化閱讀習慣。 二、教育制度的轉向:功利主義與閱讀量減少 1、課堂中長篇閱讀的比例大幅下降。 例如,美國教育偏向訓練學生「理解資訊」、「給出論點」,而非深入閱讀完整文本。 2、教師因時間壓力與學生需求,傾向於教授摘錄內容,甚至完全摒棄長篇經典著作。 3、淺層學習,摘錄與短文閱讀無法培養深度批判性思維和同理心。 4、教學質量降低,教授逐漸降低對學生的期望,例如縮減每週閱讀作業頁數,長篇經典如《罪與罰》甚至被排除出閱讀清單。 三、社會價值觀轉變:實用主義至上 當前的教育和社會更關注實用技能,如就業能力,而非人文素養,學生普遍認為花時間閱讀長篇經典無法直接提升職業競爭力。 閱讀的重要性被邊緣化,學生將更多時間投入課外活動和實用技能培訓,而非探索文化與哲學內涵。 成績通膨削弱學術要求,如哈佛學生近80%成績為A等,進一步降低學生深度學習的動力,分數甜的教授受歡迎程度增加。 四、閱讀的消亡:個人與社會的危機 1、思維深度缺失:短時間閱讀無法激發批判性思維、自我反思及情感共鳴。 2、同理心的喪失:書籍能將讀者帶入異於自身的世界,從而培養多元視角和包容心,這些能力在碎片化資訊中難以獲得。 3、淺薄的世代:習慣接收碎片資訊的人易受煽動,難以深入理解複雜議題,導致社會討論流於表面。 4、民主與穩定的威脅:批判性思維的匱乏可能使人更易接受極端思想,加劇社會分裂和政治動盪。 五、解決之道:鼓勵重拾深度閱讀的價值 1、重塑教育 鼓勵閱讀完整文本,將經典著作重新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