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中學生為什麼不再閱讀?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與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現代高中學生的閱讀習慣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書籍,曾經是知識與文化的主要載體,現在卻逐漸被視為過時的媒介,以下將從技術、教育制度、社會價值觀和心理影響四個層面分析,並探討可能的解決之道,供大家參考。
一、智慧型手機:注意力的分散者
智慧型手機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核心工具,使碎片化資訊成為主流。
社交媒體、短影音平台(如TikTok與Instagram)以高度吸引力的內容奪走了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威廉漢姆指出:「現在『無聊』已經變得不自然,讀書無法與短影音競爭。」
閱讀耐心的下降,書籍需要深度專注,而這與社交媒體提供的即時滿足背道而馳。
依賴快速摘要,AI工具提供快速摘要服務,讓學生能在不真正閱讀的情況下完成學業需求,進一步弱化閱讀習慣。
二、教育制度的轉向:功利主義與閱讀量減少
1、課堂中長篇閱讀的比例大幅下降。
例如,美國教育偏向訓練學生「理解資訊」、「給出論點」,而非深入閱讀完整文本。
2、教師因時間壓力與學生需求,傾向於教授摘錄內容,甚至完全摒棄長篇經典著作。
3、淺層學習,摘錄與短文閱讀無法培養深度批判性思維和同理心。
4、教學質量降低,教授逐漸降低對學生的期望,例如縮減每週閱讀作業頁數,長篇經典如《罪與罰》甚至被排除出閱讀清單。
三、社會價值觀轉變:實用主義至上
當前的教育和社會更關注實用技能,如就業能力,而非人文素養,學生普遍認為花時間閱讀長篇經典無法直接提升職業競爭力。
閱讀的重要性被邊緣化,學生將更多時間投入課外活動和實用技能培訓,而非探索文化與哲學內涵。
成績通膨削弱學術要求,如哈佛學生近80%成績為A等,進一步降低學生深度學習的動力,分數甜的教授受歡迎程度增加。
四、閱讀的消亡:個人與社會的危機
1、思維深度缺失:短時間閱讀無法激發批判性思維、自我反思及情感共鳴。
2、同理心的喪失:書籍能將讀者帶入異於自身的世界,從而培養多元視角和包容心,這些能力在碎片化資訊中難以獲得。
3、淺薄的世代:習慣接收碎片資訊的人易受煽動,難以深入理解複雜議題,導致社會討論流於表面。
4、民主與穩定的威脅:批判性思維的匱乏可能使人更易接受極端思想,加劇社會分裂和政治動盪。
五、解決之道:鼓勵重拾深度閱讀的價值
1、重塑教育
鼓勵閱讀完整文本,將經典著作重新納入課程核心。
結合科技與閱讀,例如利用Podcast或電子書,引導學生接觸深度內容。
2、家庭與社會的參與
家長以身作則,與子女共同閱讀並討論書籍內容。
社會推廣閱讀運動,提升閱讀的文化價值。
3、限制分心科技
在學校與家庭中規範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時間,為學生創造專注環境。
鼓勵利用數位工具來輔助,而非取代閱讀。
4、職涯與人文素養平衡
教育體系中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幫助學生了解深度閱讀如何提升長期競爭力與生活品質。
六、科技改變教育模式
科技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教育模式,使閱讀變得更方便、多元和個性化,但也帶來了某些挑戰,以下是科技如何影響未來教育模式的幾個主要方面,提供大家參考。
(一)數位化閱讀的普及
1、電子書與電子書平台
如Kindle、Kobo、Google Books等平台提供了電子書的便利性,讓讀者隨時隨地攜帶數百本書籍。
減少對紙本書的依賴,節省印刷成本與資源。
縮短閱讀與購書的距離,全球書籍幾乎可以即時取得。
便利的搜尋功能讓讀者可以快速定位到關鍵內容。
2、聽書與有聲書
像Audible、Spotify和其他播客平台讓讀者能以聆聽代替閱讀。
聽書適合多任務操作,例如運動、通勤時。
但可能降低專注力,聽者更容易錯過細節或內涵。
3、多媒體互動書籍
增加動畫、視頻、聲音的數位書籍,例如兒童電子繪本或教育書。
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特別吸引年輕讀者。
可能弱化傳統文本中的想像力發展,因為視覺效果替代了文字的想像空間。
(二)碎片化資訊與閱讀方式
1、短篇文章與內容聚合平台
例如Medium、Reddit、Flipboard或微信文章,提供短小精悍的內容。
滿足快速獲取資訊的需求,但不利於深度學習。
讀者越來越依賴「重點摘要」,而非全面理解。
2、AI工具與摘要服務
如ChatGPT、SummarizeBot等,幫助生成書籍或文章摘要。
節省時間,幫助學生和專業人士快速掌握重點。
減少自主閱讀原著的動機,可能削弱思辨與批判能力。
(三)社交媒體與群體閱讀
1、線上書籍討論社區
例如Goodreads、豆瓣等,讓讀者能分享書評、參與讀書討論。
提升閱讀的社交屬性,增加對書籍的興趣。
但可能過度依賴其他人的評價,而非形成自主觀點。
2、直播與短視頻推薦書籍
像TikTok的#BookTok社群,通過短視頻分享閱讀心得。
推動某些書籍的銷量(例如《我們的名字叫紅》在#BookTok爆紅)。
但推薦的書籍通常為流行作品,可能忽視經典或深度著作。
(四)個性化與數據驅動的閱讀體驗
1、智能推薦系統
電子書平台或書店網站利用算法根據閱讀歷史推薦書籍。
幫助讀者探索新作品,符合個人興趣。
但可能造成「資訊孤島」,讀者只接觸與自己偏好相符的內容。
2、閱讀應用程式與追蹤工具
應用如Libby、Scribd提供閱讀進度追蹤,設定年度閱讀目標。
激發讀者動力,讓閱讀目標更具體化。
但目標驅動可能使閱讀變得功利,弱化純粹的享受。
(五)教育模式的轉變
1、數位教材與課程整合
電子教材、互動學習平台(如Khan Academy)逐漸取代傳統書籍。
簡化學習資源獲取,提高教育公平性。
但可能削弱學生的紙本閱讀專注力與批判性思考能力。
2、AI助教與閱讀輔助
AI工具能分析學生閱讀表現,提供個性化的閱讀建議與評估。
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弱點補強能力。
但可能讓學生過於依賴技術,失去自主探索能力。
未來的趨勢與展望
科技的雙刃劍
科技無疑為閱讀帶來了便利與多樣性,但同時也讓閱讀面臨淺化的風險,要讓科技成為促進深度閱讀的工具,而非其對立面,需要讀者、教育者與科技開發者的共同努力,未來的關鍵在於找到科技與傳統閱讀的平衡,讓深度閱讀與數位化工具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文化與思維的進步。
從閱讀走向未來
當閱讀不再只是技能,而成為培養深度思維、同理心和文化智慧的途徑時,我們才能真正避免淺碟世代的誕生。
智慧型手機與科技雖不可避免,但重塑閱讀文化,依然是對下一代最重要的教育投資。
中華民國台北市成功高中校友會
第一、二、三屆監事暨校友代表
陳銀欉 敬述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