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AI時代的教育革新—— 從教師與人工智慧協作,到「學生–教師–AI」學習共同體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2025 年 11 月 22 日盛大舉行「2025 教育政策研討會——大 AI 時代的中小學教育革新:課程、教學與評量」,這不只是一場知識的洗禮,更像是一場關於教育未來的「集體預習」。
主辦單位是「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出席與會者橫跨教育部、地方政府、師資培育大學、中小學第一線教師,以及來自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 Inge Molenaar 教授。
從主題演講 Teacher–AI Collaboration: Towards the Hybrid Future(教師與人工智慧的合作:邁向協作的未來),到會議四大議題分場討論:「AI 應用於中小學課程革新」、「教學革新」、「評量革新」,以及「AI 時代師資培育的教育革新」,形成一幅極為立體的圖像。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論述:
AI 不是來取代老師的,而是迫使我們重問:到底什麼才是「教育真正應該做的事」?
綜合以下把這一天的討論報告轉化為一篇面向社會大眾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思考稿」初步草案,這不只是紀錄,更希望成為推動未來方案行動的起點。

一、大 AI 時代:教育面對的不是一個新工具,而是一場系統性變革

在 Inge Molenaar 教授與多位學者的談話中,有一句話不斷被強調:AI 不是一個小工具,而是一種像電力、電腦一樣的「系統技術」。

什麼是系統性的技術?
它不只是出現在課堂中某一台機器或某一個 App,而是會:
•重塑教室內的日常互動
•改變行政運作的方式
•改變學習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模式
•改變教師專業成長與師資培育的內涵
•甚至,改變整個社會怎麼看待「學習」與「成就」

因此,教育不可能只是「加一點 AI」就算跟上時代,而是必須重新設計一個「學習者、教師與 AI 技術共同演化的社會技術系統」。

黃昆輝董事長在閉幕總結時提醒:
教育不應該被動接受 AI 的衝擊,而要「發揮教育的主動功能,來引導 AI 對教育的影響」。
換句話說,不是問:「AI 會對教育做什麼?」
而是要問:「我們希望 AI 在教育裡扮演什麼角色?」

這是整場研討會最重要的起點,也是大 AI 時代教育革新的根本問題。

二、從「AI 會不會取代老師」到「老師如何駕馭 AI?」

過去幾年,社會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AI 會不會取代老師?」
這個問題本身,其實就已經把老師放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彷彿教師只是一種「可被機器複製的功能集合」。

Inge Molenaar 教授的主題演講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框架:
教師與 AI 的關係,應從「取代」走向「協作」。
她提出「教育 AI」與「一般生成式 AI」的區分:
•一般生成式 AI(如 ChatGPT)並非為教育設計,直接照單全收導入教室,風險很大。
•教育 AI 則是以教與學為目的設計,能在三個層次發揮作用:
1.微觀層次(micro):例如即時偵測學生的錯誤概念,給予適當提示。
2.中觀層次(meso):例如依據學生的學習歷程,規劃下一步練習。
3.宏觀層次(macro):協助教師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進度。

在這個架構下,教師仍然是關鍵決策者:
•是老師決定 AI 何時介入、介入多少、以什麼方式介入。
•儀表板(dashboard)可以幫老師看到誰落後、誰誤解了關鍵概念,但最後還是老師來做「教育的判斷」。

換言之:
AI 可以幫老師「看見更多」,但不能替老師「做最後的決定」。
這也意味著一個重要的轉折——
教師的專業,不再只是「懂學科」與「會教」,而是要學會:
•解讀 AI 提供的學習數據
•做出具教育意義的判斷
•在效率與素養、科技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

AI 不會取代老師,
但不懂 AI 的老師,將很難在未來的教室裡發揮最大專業價值。

三、課程革新:從「大鍋飯」到「單點套餐」的學習設計

在「AI 應用於中小學課程革新」場次中,與談者們提出一個非常有力的比喻:
過去的教育像「大鍋飯」,大家吃一樣的內容、同樣的教材、同樣的進度;
AI 賦能的課程,可以讓教學變成「單點套餐」,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組合。

臺中教育大學林政逸教授特別區分了兩個概念:
•AI 教育:教學生認識 AI 是什麼、如何運作
•教育 AI:用 AI 來改善教學、課程與評量

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只是多開幾門「認識 AI」的課,而是要思考:
如何利用 AI 讓「因材施教」真的變成日常,而不是掛在牆上的標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 OECD 都已經提出教師與學生 AI 素養架構。
國際趨勢很清楚:AI 不是要讓課程更炫,而是要讓課程更「貼近每個孩子」。

幾個關鍵方向包括:
1.個人化學習:AI 協助根據學生的程度、動機與學習風格,調整內容難度與呈現方式,特別是對特殊教育與學習落後的學生,更可能成為翻轉關鍵。
2.資源生成與備課協助:短短幾分鐘內即可產出不同程度的教材、練習題、閱讀文本,讓老師從「重複製造教材」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設計活動與對話。
3.課程整合模式多元:可以是獨立設科、融入各學科、作為跨領域主題,也可以多種模式並行。

然而,課程革新的重點並不是「多用 AI」,而是:
讓 AI 協助課程變得更有彈性、更能回應真實世界與學生差異。

四、教學革新:把時間還給老師,把主體還給學生

在「AI 應用於中小學教學革新」場次中,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張明文提出了一個非常具突破性的觀點:
「我們把 AI 當作最優秀的下屬。」
新北市政府成立「AI 教育局」,行政上導入 RAG 系統(檢索增強生成),可以在三分鐘內完成公文草稿、新聞稿樣本,甚至布建六百多隻小型機器人做智慧客服。
這些做法,不只是「好玩」,而是明確地把 AI 放在「行政減量、教學創新」兩大目標上。

這帶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哲學:
•老師的時間是稀缺資源。
•如果 AI 可以處理許多「重複、例行、標準化」的事情,
老師就可以把時間用在:
• 個別關懷
• 差異化教學
• 深度討論與引導
• 觀察孩子的情緒與學習動機

同樣地,在第一線學校實務中,像臺中市翁子國小楊宗榮主任分享:
•AI 可以協助課前設計、課中教學、課後診斷與班級經營。
•對特教生而言,AI 在時間管理、學習提醒、後設認知輔導上,有非常大的幫助。
•課堂中,AI 可以扮演「提問者」、「同學」、「陪練者」等角色,協助學生延伸思考,而老師則有更多精力照顧學習動機較低、家庭支持較弱的孩子。

這樣的教學革新,有幾個共同的核心:
1.教師角色轉變:從單向知識傳播者,轉為學習設計者、引導者、協作者。
2.AI 不是主角,而是輔助者:老師若只拿 AI 來備課,其實只用到 AI 能力的 40%。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把 AI 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3.學生主體性提升:透過 AI 提供即時回饋、學習路徑建議,學生逐步學會設定目標、監控進度、調整策略,也就是所謂的「自我調節學習(SRL)」。

AI 可以讓教學變得更有效率,但真正的教育革新,是讓教學變得更有人味。

五、評量革新:從分數到「學習證據」的轉變

AI 在評量領域的應用,既令人期待,也令人擔憂。
在「AI 應用於中小學評量革新」場次中,幾位與談者的共識是:

AI 可以協助評量,但不能取代「評量的專業」。

臺南大學林素微教務長提醒:
一個好的評量,不只是打分數,而是要能偵測學生哪裡不懂、哪一個能力沒有建立,這背後需要的是對學科結構與學生學習歷程的深刻理解。

國教院曾建銘研究員強調:
•AI 的訓練資料多半來自英語世界,帶有文化與語料的偏差。
•AI 可能產出錯誤或迷惑性的資訊(假訊號)。
•因此,老師的專業判斷與批判性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在實務層面上,AI 的確已經在評量上提供許多可能:
•英語口說系統可以即時評估學生的發音、流暢度與完整性。
•AI 寫作評分與人類評分的一致性,已可達九成以上。
•數學與理化科可以透過動態模擬、立體圖像輔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
•因材網等系統,可以蒐集學生答題紀錄,讓教師看到每個孩子在哪些概念卡關。

這些工具讓評量從「期末一次考試」變成「持續的學習診斷」,
讓分數背後的「學習證據」變得更清晰,也讓老師更容易調整教學。

但所有的討論最後都回到一個重點:
AI 可以算分數,但只有人能理解「一個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評量革新的終點,不是 AI 自動打分數,而是:
• 透過 AI 收集與整理資料
• 透過老師的專業詮釋
• 幫助學生與家長更了解自己
• 讓評量回到「為學習服務」的原點

六、師資培育革新:在 AI 時代養成「會用 AI 的好老師」

AI 時代的教育革新,最後會落在一個最實際的問題上:

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老師?

在「AI 時代師資培育的教育革新」場次,多位師培大學副校長與教育局長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提醒:
1.效率與素養要並重
AI 可以大幅提升效率,但也可能造成「認知降載」——
基本算數、寫字、拼字、組織句子、思考結構如果完全交給 AI,久而久之,人可能喪失主體性與基本能力。
2.基礎素養仍不可被放棄
在任何時代,閱讀力、寫作力、數感、批判思考、情意與價值判斷,都不會因為 AI 的出現而失去重要性,反而更需要被刻意強化。
3.程式設計教學必須轉型
過去禁止學生用 AI 寫程式,將會變成過時做法。
未來反而應該要求學生使用 AI 生成程式碼,再去理解、修改、優化,並說明「自己比 AI 多懂了什麼」。
程式教學的核心,將從「手寫語法」轉為「理解邏輯與架構」。
4.師培課程必須系統性納入 AI 素養
•不只是開幾門 AI 通識課,而是讓所有師培生在各科教學法中,實際練習如何用 AI 設計教學、診斷學習、引導學生自學。
•透過營隊、實作課,操作 AI 口說、AI 寫作、影像辨識等工具,體驗未來教室的樣貌。
•讓未來老師畢業時,不只是「會教課本」,而是「會運用數位平臺與 AI 做差異化教學、做學習診斷」。
5.在職與資深教師的價值被重新看見
有趣的是,調查發現:
資深老師在 AI 時代反而更有優勢,
因為他們擁有深厚的 PCK(教學內容知識),只要願意學 AI,就能把專業乘上一個更大的槓桿。
因此,師培與在職進修,不是要淘汰既有經驗,而是要讓經驗透過 AI 放大。

師資培育的革新,說到底就是一句話:
我們不是要培養「懂一點 AI」的老師,而是要培養「能與 AI 協作的專業教育者」。

七、台灣的機會:讓 「AI 賦能的教育」成為下一個國家品牌

這場研討會最打動我們的是閉幕時黃昆輝董事長的一個願景:
「讓 AI 賦能的教育,成為臺灣的一項特別品牌和驕傲,如同半導體產業。」

這不是一句漂亮的口號,而是很務實的國家定位:
•我們已在半導體產業走在世界前端;
•若能在教育 + AI 的結合上走出自己的路,
台灣不只是「世界工廠的一部分」,
更可以成為「世界未來教育的實驗場與示範場」。

從這次研討會可以看到,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良好基礎:
•國家級平臺如「因材網」「Cool English」,逐步累積具價值的學習資料與教學資源。
•教育部開發的「e 度」等教育專用生成式 AI,嘗試將教學法與學科知識內嵌於系統之中。
•新北市成立 AI 教育局,臺南市大力投資載具與差異化教學,地方政府已開始以「系統性」視角看待 AI。
•多所師培大學主動設計新型態課程,讓師培生在校時就接觸 AI 與自適性學習工具。
•現場教師已經用 AI 輔助特教、班級經營、個別指導,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

當然,困難也很真實:
• 載具不足
• AI 工具更新太快
• 教師焦慮與壓力
• 著作權與倫理問題尚待釐清
• 城鄉與學校間資源落差可能因此擴大

這也是為什麼,基金會提出要成立 task force 小組,整理 AI 教育綜合建言,甚至思考國家級 AI 推動總體計畫與跨部會協作。

若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台灣完全可以把自己定位為:
「以人為本的 AI 教育國家」:
一個以學生為主角、以教師為專業核心、
以 AI 為助力,而非主宰的教育體系。

八、未來教育的 GPS

「未來教育的 GPS」並不是指一套單一的系統,而是一個象徵性的概念——在大 AI 時代,引導教育不迷航、不漂流、不失速的三大坐標。

就像開車需要 GPS 才能找到方向,
教育面對 AI、科技、全球化與少子化的衝擊,也需要一套「定位系統」來指引前行。

綜合以上資訊提供以下整理出最具國際共識、最能代表臺灣未來教育願景的 GPS 三大核心指標:「未來教育的 GPS:Growth × Purpose × Skills。」

G — Growth:成長力(全人發展)

未來教育的核心不是成績,而是「可持續成長的能力」。
AI 可以取代工具,但無法取代一個會進化的人。

成長力包含:
• 自我調節學習(SRL)
• 終身學習能力
• 反思能力、韌性(resilience)
• 面對未知的適應力
• 自己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教育的任務不再是「教知識」,而是培育能自己學、樂於學、持續學的人。

→ AI 做加速器,人類做成長的主角。

P — Purpose:方向力(價值與使命)

AI 可以算出選擇,但不能替人決定「為什麼」。

未來教育要回答的是:
孩子為什麼而學?為什麼而活?為什麼做選擇?

Purpose 包含:
• 人文素養
• 道德判斷與倫理思辨
• 世界公民責任
• 對世界、對自己、對他人的意義感
• 學習與人生的使命感

AI 是工具,但教育要培養能「駕馭工具、不被工具駕馭」的人。

→ AI 給答案,人類創造方向。

S — Skills:能力力(跨域與未來技能)

未來教育最需要培養的,不是記憶力,而是能與 AI 共學的能力。
包含:

  1. AI 時代的核心技能
    •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 邏輯思維
    • 創造力
    • 問題解決
    • 資訊素養、數位素養、AI 素養

  2. 與 AI 協作的技能
    • Prompt 設計
    • AI 工具應用
    • 資料素養與資料判讀
    • AI 風險判別(偏誤、假訊息)

  3. 人與人最珍貴的能力
    • 同理心
    • 溝通協作
    • 領導力
    • 情緒管理
    • 公民責任感

→ AI 做事情,人類用能力讓世界更好。

一句話總結:「未來教育的 GPS」
G:成長力(Grow)
P:方向力(Purpose)
S:能力力(Skills)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 AI 時代教育不迷航的定位系統:
•Growth:讓孩子「成為能成長的人」
•Purpose: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學」
•Skills:讓孩子「具備可以創造未來的能力」

未來教育不是把 AI 放進教室,
而是把 人 放回教育的中心。
AI 是工具,教育是文明。
AI 能強大,但「懂成長、有方向、有能力」的孩子,才能引領未來。

結語

大 AI 時代的教育,不是把人讓位給機器,而是讓人更像人

這場研討會最後回到一個很樸實、卻極有力量的總結:
教育的主角,是坐在教室裡的學生。

AI 可以很聰明,但它沒有「教育愛」;
AI 可以很有效率,但它沒有「對一個孩子生命的承諾」;
AI 可以分析行為軌跡,但它不會為孩子多等三分鐘、不會在孩子失落時拍拍他的肩膀。

所以,面對大 AI 時代的教育革新,我們真正要捍衛的不是「老師的工作權」,而是:
•人的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平衡與融合;
•教師專業與 AI 技術的互補;
•孩子主體性與學習尊嚴的維護。

如果 AI 能夠:
•幫老師批改作業、生成講義、整理學習數據,
•幫行政系統寫公文、處理例行業務,
•幫學生規劃學習路徑、提供練習與回饋,

那麼教師與家長就可以把更多時間,用在:
•陪孩子對話
•陪他們探索世界
•陪他們面對挫折
•陪他們練習成長

這,才是大 AI 時代教育革新的真正目的。

不是讓機器取代人,而是讓人有機會更像人;
不是讓技術主宰教育,而是讓教育指引技術的方向。
如果有一天,台灣真的能打造一個:
以學生為中心、
以教師為關鍵、
以 AI 為助力的「學生–教師–AI」學習共同體,
那麼,大 AI 時代帶來的,就不只是衝擊與焦慮,
而會是台灣新的教育驕傲,也會是我們送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教育未來,取決於我們今天怎麼使用 AI;
未來教育,則決定了在 AI 無所不在的世界裡,人還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謂 「教育未來」,談的是制度與系統:
我們是否願意運用 AI,重構課程、教學、評量與師資培育,
讓每一所學校成為一個真正能「看見每個孩子」、支援每一位老師的智慧學習場域?
我們是否有勇氣把行政的重複、測驗的機械化工作交給 AI,
讓教師專業回到教育的核心——引導、啟發、陪伴與創造?

而 「未來教育」,談的是價值與方向:
在一個 AI 可以寫作業、改考卷、規劃學習路徑的時代,
我們還願不願意耐心陪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負責、學會關懷他人?
在一個演算法可以預測行為、推薦內容的世界,
我們是否仍堅持教孩子保有懷疑的勇氣、選擇的能力與對真理的追求?

教育未來,需要 AI 的賦能與系統的革新;
未來教育,卻更需要人文的堅持與對孩子的信任。

如果說,大 AI 時代是一場世界文明的轉彎——那麼,教育未來 就是我們為這個轉彎所設計的道路,
而 未來教育,則是走在這條路上的一個個具名的孩子、老師與家庭。

當台灣願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核心、以 AI 為助力,把「教育未來」的技術想像,
化為「未來教育」的人本實踐——
那麼,大 AI 時代就不只是風險與焦慮,
而會是我們重新發明教育、重新定義成長的一次歷史契機。
讓 AI 成就教育的未來,
也讓教育守護人類的未來。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11-24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

📢 哈佛大學台灣高中生英語領導營隊 HUTLC 報名開放!

中華民國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校友陳銀欉,捐助母校壹佰萬元成立「特殊才藝獎助學金」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

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參考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