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獄」在教育中的影響與啟示 ——從沙特哲學視角探討人際關係與自我成長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在當代社會中,「他人即地獄」(L’enfer, c’est les autres)這句話已不僅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在其1944年戲劇《閉門》(Huis Clos)中的經典台詞,更是廣泛滲透到流行文化、心理學和教育領域的深刻箴言。
這句話源自劇中三位被困在一個房間裡的鬼魂,他們在等待下地獄的過程中,彼此的互動成為了最殘酷的折磨。沙特並非簡單地將他人視為敵人,而是強調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目光和他人的判斷,如何深刻影響個體的自我意識、自由選擇和存在感。這一概念揭示了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性:他人既是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同時也是枷鎖,限制我們的自由。

在教育領域,這句話的啟示尤為深刻。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學校作為一個微型社會,充滿了師生、同儕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網絡。在這些關係中,他人的注視和評價往往成為學生自我認知的催化劑,但也可能帶來壓力、焦慮和衝突。

根據沙特的哲學,教育應當幫助個體從「他人即地獄」的困境中解脫,轉向自我覺察和自由選擇。
本文將重新思考「他人即地獄」對教育的影響力與啟示,首先解釋其哲學內涵,接著探討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最後提出三項教育啟示。透過這一探討,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如何成為促進個人成長的工具,而非束縛的牢籠。

沙特「他人即地獄」的哲學內涵

我們想要理解「他人即地獄」在教育中的應用,首先需回溯沙特的哲學框架。
沙特的存在主義強調「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即個體不是被預設的角色,而是透過自由選擇來定義自己。然而,他人的存在打破了這種絕對自由。沙特在《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中詳細闡述,他人的目光(the gaze)將「我」物化為「他者」(the Other),使我從主體變成客體。這不是字面上的地獄,而是心理和存在上的折磨。
我們從以下提供的文獻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他人即地獄」的三層含義,這也成為本文探討教育影響的基礎框架。

第一層:感受層面或關係層面。他人的注視讓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自由被限制,從而感受到自由的存在。例如,在一個人獨處時,我們可能感覺無拘無束;但當他人出現時,他們的判斷會讓我們產生羞愧、恐懼或抵抗。這層含義強調,人際互動是自我認識的途徑,但也可能帶來痛苦[2]。

第二層:實質關係層面。在親密關係中,如愛情或師生關係,彼此的期望和佔有慾會形成牽制。如果無法認可這種拉扯,關係就會變成地獄。沙特以愛情為例,說明一方試圖控制另一方時,自由被剝奪;但透過相互理解,這種關係也能成為解放的機會[2]。

第三層:自我層面。如果個體無法正確對待自己,總是將失敗歸咎於他人,那麼自己就成為自己的地獄。這強調自我省察的重要性:透過內在對話,改變對自身的看法,才能獲得內在自由[1][3]。

這些層次並非孤立,而是交織成網。在教育中,這三層含義直接映射到學校環境:學生在老師的目光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在同儕互動中感受到壓力;在自我反思中尋找價值。
以下的文獻中提到,這句話因韓劇《他人即地獄》而流行,但其哲學深度遠超娛樂,提醒我們在教育中重視人際關係的複雜性[1]。

「他人即地獄」在教育中的影響力

教育是社會化的過程,充滿了他人的存在,因此「他人即地獄」的影響無所不在。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呼應了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由萊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個體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這在學校中表現為學生間的競爭、老師的評價和家長的期望,這些互動既推動成長,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首先,在師生關係中的影響。老師的目光往往成為學生的「他者」,學生在被觀察時,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努力改進。這是積極的一面:如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強調,師生互動是認知發展的鷹架(scaffolding)。然而,如果老師的評價過於嚴苛或偏頗,學生可能感受到被物化的痛苦,宛如地獄。例如,一位學生在課堂上被公開批評時,不僅感到羞愧,還可能內化負面自我形象,導致學習動機下降。
研究顯示,教師的負面回饋會增加學生的焦慮水平,影響學業表現(根據美國心理協會的數據,約30%的學生因師生衝突而產生壓力相關問題)。

其次,在同儕互動中的影響。學校是同齡群體的聚集地,他人的注視在這裡放大。沙特的「目光」概念解釋了霸凌現象:霸凌者透過貶低他人來確立自己的優越感,而受害者則被物化為「弱者」,陷入心理地獄。文獻中提到,如果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關係緊張會帶來漠視和不理解[1]。在現代教育中,這延伸到網路霸凌,學生在社群媒體上被評價時,感受到無形的壓力。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全球約20%的青少年因同儕壓力而經歷心理健康問題,這正是「他人即地獄」的寫照。

第三,在教育環境整體的影響。學校文化往往強化他人的影響,例如標準化考試和排名系統,讓學生不斷比較自己與他人。這雖然激勵競爭,但也可能導致燒盡(burnout)。沙特的哲學提醒我們,教育若忽略個體自由,會將學校變成「閉門」般的牢房。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更突顯這一點:缺乏面對面互動,學生仍透過螢幕感受到他人的判斷,放大孤獨感。
參考文獻中一位母親的故事,顯示期待他人(母親)的認同會帶來痛苦,這在教育中類似家長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導致孩子陷入自我懷疑[3]。

總體而言,「他人即地獄」在教育中的影響是雙刃劍。它促進自我覺察,讓學生透過關係反思自己;但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心理傷害。教育工作者需認識這種影響,才能轉化為正面力量。

教育的啟示一:促進自我覺察與主體性

沙特的哲學啟示教育的第一項原則:促進自我覺察與主體性。他人的注視雖帶來限制,但也是認識自由的途徑。教育應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反思,從而維持真實自我。
在實踐中,這意味著融入反思性學習。例如,採用日誌寫作或小組討論,讓學生分析「他人如何影響我的行為」。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支持這一點:兒童透過社會互動建構知識,但需避免過度依賴他人。教師可設計活動,如角色扮演沙特的《閉門》,讓學生體驗「目光」的壓力,進而討論如何重獲主體性。

案例分析:在芬蘭教育系統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減少排名競爭。學生透過專案學習,面對同儕回饋時,學習自我評估。這降低了「他人即地獄」的負面影響,研究顯示,芬蘭學生心理健康指數高於平均水平(OECD數據)。
此外,教育應培養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質疑他人的判斷。沙特強調「壞信仰」(bad faith),即逃避自由選擇;教育可透過哲學課程,避免學生因他人期望而放棄真我。例如,美國的一些高中開設存在主義課程,學生討論「他人即地獄」,幫助他們在大學申請壓力下維持主體性。
總之,這項啟示強調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喚醒自我覺察。透過他人的關係,學生學會定義自己,而非被定義。

教育的啟示二:建立健康人際關係

第二項啟示是建立健康人際關係。沙特指出,如果無法從對方角度思考,關係就會變成地獄[1][2]。教育應培養換位思考和尊重,轉化衝突為成長機會。
在師生關係中,這意味著教師採用薩提爾模式(Virginia Satir)的溝通技巧,強調一致性(congruence)和共情。
參考文獻中提到,期待他人回應時,若得不到會痛苦;教師可透過積極傾聽,避免學生感受到漠視[3]。例如,實施「圈圈時間」(circle time),師生分享感受,減少誤解。
在同儕間,教育可推動反霸凌計劃。沙特的愛情比喻適用於友誼:佔有慾會牽制自由,教育應教導界限設定。
英國的「社交與情緒學習」(SEL)課程證實,教導共情可降低霸凌發生率20%(CASEL研究)。
家庭教育也需融入:家長的期望往往放大「他人即地獄」。學校可舉辦家長工作坊,討論如何避免將孩子物化為「成就工具」。
其實文獻中的母親-女兒故事,提醒家長若不改變,會成為孩子的地獄[3]。
在數位時代,這項啟示延伸到線上互動。教育應教導數位公民權,幫助學生管理社群媒體的目光,避免網路壓力。
總之,健康關係是教育的核心,透過理解和溫柔,學校成為天堂而非地獄。

教育的啟示三:自我接納與心理韌性

第三項啟示是培養自我接納與心理韌性。若過度在意他人,個體會成為「小丑」;教育應幫助學生與自己和解,提升自主性[1]。
這呼應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自我實現需先滿足自尊。教育可融入正念練習,讓學生練習自我對話,改變負面自我看法。研究顯示,正念課程可降低青少年焦慮30%(哈佛大學研究)。
在實踐中,學校可設立心理輔導室,教導「壞信仰」的避免。沙特強調,透過自省認識自己;教育可透過藝術療法,讓學生表達內在衝突。例如,繪畫或寫作「我的地獄」,幫助釋放壓力。
針對弱勢學生,如學習障礙者,他們常感受到他人的負面目光。包容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可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UNESCO報告指出,這能減少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中強調,不要將失敗歸咎他人,而是改變對自身的看法[1][2]。教育應鼓勵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由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讓學生視挑戰為機會。
總之,這項啟示使教育成為心理健康的堡壘,幫助學生成為自己的盟友。

結論

「他人即地獄」提醒我們,教育是人際關係的藝術。透過沙特的視角,我們看到他人的影響如何塑造自我,但也可能帶來束縛。教育工作者需轉化這種影響,促進覺察、健康關係和自我接納。最終,教育實現自由價值,讓學生從地獄中解放,邁向存在主義的真實自我。
在當今壓力重重的教育環境,這一哲學提供寶貴指引,值得每位教育者深思。

參考文獻
[1] 為何沙特說「他人即地獄」?不只是韓劇名稱3層哲學意思你懂 … https://dailyview.tw/popular/detail/24526
[2] 他人即地獄:透過關係刷新對自我的認知,不要成為彼此的 … https://vocus.cc/article/6692899afd8978000194cbe5
[3] 期待:他人即地獄 -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https://tinasatir.wordpress.com/2023/09/04/%E6%9C%9F%E5%BE%85%EF%BC%9A%E4%BB%96%E4%BA%BA%E5%8D%B3%E5%9C%B0%E7%8D%84/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9-2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然科學和數學參考書籍和線上課程的推薦

「成功燈塔行」引領成功學子航向理想的目的地

卡內基美隆大學羅博深教授談如何學習數學

史丹佛大學教授給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心態和方法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中華民國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校友陳銀欉,捐助母校壹佰萬元成立「特殊才藝獎助學金」

高中生的核心議題:大學申請排名的迷失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台灣大學試辦與高中合作進階課程

《定風波的智慧與運用》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