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從「放假」開始 ——寒暑假調整的背後
作者:陳銀欉 先生
近年來,台灣的大專校院正悄悄改變學期制度,帶來一場從「放假」開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多學校將學期縮短為16週,使寒暑假大幅延長,114學年度的學生更將迎來「史上最長寒假」。這不僅是一份行事曆上的調整,更折射出教育國際化、學習模式轉型的重要趨勢。
學期縮短,假期延長
教育部統計,114學年度全台已有12所大專校院推動16週學期彈性制。其中,台灣大學系統的台大、台師大、台科大自2022年起率先採行,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名校也陸續跟進。
以台大為例,新學期將於9月1日開學,寒假自12月22日開始,一路放到隔年2月23日,長達65天,創下全校歷史紀錄;中興大學則於9月8日開學,寒假自12月29日開始至2月23日結束,假期也有58天,同樣刷新紀錄。
國際接軌與學習自主的雙重目的
這項改革並非單純「放更長的假」。教育部表示,縮短學期的主要目的在於與國際接軌,方便外籍生提早返鄉過節,也利於國際交換與暑期研究計畫。許多歐美名校的學期長度多為16週,提早開學與放假有助於台灣學校與國際學術日程銜接。
此外,延長假期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契機。教育部鼓勵各校善用長假提供多元資源,例如開設跨領域工作坊、海外研習計畫或自主學習專案,讓學生透過探索、實習與國際交流,培養關鍵能力,而不僅僅是「玩更久」。
挑戰與反思
然而,16週學期也帶來挑戰。首先是教學品質的維持:課程時數不變但週數減少,教師需重新設計課程、調整評量方式,避免「壓縮教學」造成學習負擔。其次,長假期間如何避免學生單純休閒而缺乏學習計畫,也考驗學校與學生的自律與資源利用。
改革的深遠意義
從表面上看,這場改革似乎只是延長假期的福利,但它實際上是教育國際化與學習自主化的起點。當學校不再以「課堂時數」作為唯一標準,而是引導學生走向跨域實踐與終身學習,台灣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與世界接軌,培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新世代。
結語
「放假」不只是休息,更是學習的新場域。16週學期制讓台灣學生有更長的寒暑假,提供了更寬廣的時間去探索世界、累積實踐經驗,也提醒我們:教育改革的核心,不僅在於課堂內的知識傳授,更在於如何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國際視野。這場從放假開始的改革,也許正是邁向未來教育的第一步。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