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優先」的政策與理念——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的全球視野與台灣實踐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導論
教育優先的時代意義
「教育優先」(Educational Priority)是一種政策理念,主張政府應將教育資源優先投入於物質或經濟條件相對不利的地區或族群,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其背後的核心假設是:教育不僅是個人向上流動的途徑,更是國家長期競爭力與社會整體福祉的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但貧富差距拉大的現代社會,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往往成為世代複製的根源,形成貧窮陷阱與社會撕裂。
因此,教育優先不僅是一項教育政策,更是一種社會正義的實踐。它要求政府透過立法、預算與制度設計,針對弱勢區域與族群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協助學生突破家庭背景限制,保障每一個孩子都能平等起跑。
從1960年代的英國到21世紀的台灣,教育優先的理念逐漸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柱。
二、國際比較:多元路徑與政策內涵
教育優先的概念最早由英國提出,但不同國家在立法背景、政策工具與實施方式上呈現多樣化。透過國際比較,可以看見各國因應社會環境差異所採取的不同策略。
- 英國:教育優先區的濫觴
1967年,英國卜勞頓報告(Plowden Report)首次提出「教育優先區」(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 EPA)概念,認為貧困地區的學校因家庭背景不利,學生在語言能力、認知發展與學習動機上普遍落後,政府應加大資源投入,改善學校環境並提供補救教學。英國EPA計畫的重點包括:
•資源傾斜:給予弱勢地區學校較高的經費補助。
•家長參與: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強化家庭教育功能。
•師資激勵:提供津貼吸引優秀教師進駐困難學校。
此政策奠定了後來歐洲各國教育優先立法的典範,強調地區差距與家庭背景的雙重補救。
- 美國:從「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到績效導向
美國在2002年通過《沒有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其精神雖與英國EPA相似,同樣關注弱勢學生,但更強調教育績效與問責機制。NCLB要求各州建立標準化測驗制度,若學校長期未達標,政府得介入改進甚至重新編制。同時,家長可選擇將子女轉至表現較好的學校,藉由競爭促進學校提升品質。美國的做法兼顧了資源投入與績效問責,但也引發過度依賴測驗、壓縮課程多元性的爭議。
- 日本:個人助學優先
日本屬經濟富裕國家,區域教育差距相對較小,教育優先政策著重於個人層面的經濟支援。政府提供就學輔助金、育英獎學金與低收入家庭減免學費等措施,保障弱勢學生不因經濟困境而中斷學業。日本的經驗顯示,在高度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優先可轉向「個人助學」而非「地區補助」。
- 法國:教育機會均等的制度化
法國自1981年起推動「教育優先區」(Zone d’Éducation Prioritaire, ZEP)政策,目標是減少社會階層差距。政府透過指標選定弱勢地區,提供額外經費、縮小班級規模並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法國的做法強調制度化的資源分配,並透過嚴謹的法規保障長期性與公平性。
- 其他國家:北歐與新興國家
北歐如芬蘭,雖未明確使用「教育優先」一詞,但以「普及高品質教育」為核心,強調免費教育與教師高專業標準,實質上達到消弭差距的效果。相對地,拉丁美洲與東南亞的新興國家則多結合國際援助與在地社區參與,以彌補財政不足的挑戰。
三、台灣經驗:從實驗到制度化
- 政策起源與立法背景
台灣自1995年起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針對偏遠地區、原住民族比例高、低收入戶及學習弱勢學生比例高的學校,提供專款補助,改善學校設備、增聘師資、推動親職教育及課後輔導。補助依據十項評估指標,由教育部核定施行,並透過地方政府執行。
- 計畫內容與成效
台灣教育優先區計畫主要包括:
•資源補助:購置教學設備、修繕校舍、增聘教師與輔導員。
•學習扶助:課後輔導、暑期營隊、語文加強課程。
•親職教育:協助弱勢家庭建立正向教養觀念。
•文化回饋:尊重原住民族語言與文化,減少文化隔閡。
多年的推動使偏鄉學校的學習環境大幅改善,學生中輟率下降,升學率提高。尤其在花東、屏東、南投等縣市,教育優先政策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的重要支柱。
- 持續挑戰
然而,台灣的教育優先仍面臨幾個問題:
•少子化與學校減併:學生數減少導致資源重新分配,偏鄉學校面臨被迫合併的壓力。
•師資流動率高:偏遠地區教師留任困難,影響教學品質與計畫延續性。
•家庭結構弱化:單親、隔代教養等家庭問題日益嚴重,學校補救力有限。
•政策短期化:年度補助經費不穩定,地方政府執行彈性受限。
四、教育優先的理論基礎
教育優先不僅是一套行政措施,更有其深厚的理論支持:
-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
源自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差異原則」,主張社會資源應優先分配給最弱勢者,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公平競爭。教育優先區即是這一理念的實踐,透過資源傾斜補償弱勢學生的起跑差距。 -
社會資本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認為,家庭與社區網絡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深遠。教育優先政策強調社區參與與家長教育,正是為了提升社會資本,形成支持學習的正向網絡。 -
人力資本與國家競爭力
經濟學家舒爾茲(Schultz)指出,教育投資是提升人力資本的關鍵。對弱勢地區加大教育投入,不僅促進社會公平,也能培養更多優質勞動力,長遠提升國家競爭力。
五、當前挑戰與政策建議
- 挑戰一:財政與資源分配
少子化導致教育預算成長受限,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持續傾斜給弱勢學校,是政策設計的核心難題。
推動「教育公平基金」,將菸捐、科技業捐助等特別稅收專款專用,確保教育優先經費穩定。
- 挑戰二:師資穩定與專業發展
偏鄉教師流動率高、專業發展機會有限,影響教學連續性。
建立「偏鄉教師長期服務獎勵」制度,提供升遷積分、研究經費與專業進修補助,並透過數位教學支援都市教師遠距協同教學。
- 挑戰三:多元文化與在地需求
原住民族、移工子女等族群的語言與文化需求日益多樣,教育優先政策需避免單一化。
將多元文化教育納入教育優先區計畫核心,鼓勵地方課程發展,並培育具多語能力的教師。
- 挑戰四:績效評估與長期監測
目前台灣教育優先計畫多以行政數據為主,缺乏長期追蹤學生學習成果與社會影響的機制。
建立全國性教育公平指標,如學生升學率、職場適應度、社會流動性,並透過大數據與縱貫研究進行持續評估。
六、未來展望:從補救到前瞻
教育優先政策的最終目標,不應僅是「補救落差」,更要成為推動教育創新與社會進步的前瞻策略:
- 數位化轉型
利用AI與線上學習平台,讓偏鄉學生能接觸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突破地理限制。 - 社區共學平台
結合學校、圖書館、社區大學,打造「學習型社區」,讓教育優先從學校延伸至整個生活環境。 - 終身學習與家庭教育
教育優先不僅是兒童政策,也應涵蓋成人教育與親職教育,從家庭層面打破世代貧窮的惡性循環。 - 國際交流與在地連結
鼓勵教育優先區學校與國際機構建立交流計畫,培養學生全球視野,同時強化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全球最佳教育政策指標》
綜合以上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及台灣等國的經驗,可以歸納出全球最佳教育政策應追求的核心指標與實踐方向如下:
1️⃣ 教育公平與機會均等
•資源傾斜制度化:建立明確的法律與財政機制,確保偏鄉、弱勢族群能獲得優先補助,避免政策受政黨輪替而中斷。
•公平衡量指標:使用學生學習成果、社會流動率、中輟率等多元指標,取代單一測驗成績。
2️⃣ 高品質師資
•專業培育與長期留任:提供專業進修、升遷積分及獎勵制度,確保弱勢學校吸引並留住優秀教師。
•跨域能力養成:鼓勵教師具備跨學科與多元文化教學能力,以因應AI與全球化時代的需求。
3️⃣ 社區與家庭參與
•家長教育與社區共學:強化親職教育,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合作網絡,提升社會資本。
•公共學習空間:打造社區學習中心、圖書館與數位平台,延伸學習場域。
4️⃣ 終身學習與數位轉型
•普及數位資源:運用AI與線上學習平台,縮小城鄉與世代差距。
•終身教育指標:將成人教育、技能再培訓與家庭教育納入教育政策評估,形成「從幼到老」的學習社會。
5️⃣ 國際化與文化自信
•多語教育:培養學生具備至少一種國際通用語言與母語雙重優勢。
•文化創新力:在全球化中保留在地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轉譯與國際交流能力。
七、全球最佳教育政策的關鍵指標總表
指標類別:核心指標——成功案例
1.公平:資源傾斜比例、弱勢學生升學率、教育流動率——英國EPA、法國ZEP
2.品質 :師資專業認證、教師留任率——芬蘭教師制度
3.參與:家長參與度、社區共學場域數量——日本育英制度、台灣親職教育
4.數位化:偏鄉網路覆蓋率、線上課程使用率 ——愛沙尼亞數位學習
5.國際化:多語能力指標、跨國學習計畫數量 ——新加坡雙語政策
全球最佳教育政策的共同核心,不在於單一國家的模式,而在於公平、品質、參與、創新與國際化的綜合平衡。唯有同時保障弱勢優先與全體提升,並結合數位科技與終身學習的前瞻布局,教育才能真正成為驅動國家競爭力與社會正義的雙引擎。
台灣若能以此為指標,持續優化教育優先政策並推動跨域創新,將有機會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教育典範。
八、教育優先是世界文明的基礎
教育優先是文明世界的基礎,因為教育是培養人才、傳承文化與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沒有良好的教育制度,一個社會難以形成共通的知識體系與價值觀,文明也難以穩固與延續。
教育塑造了個人的知識能力與思辨素養。透過系統性的學習,人們能夠理解自然、社會與人文現象,具備解決問題和創新發展的能力。這些能力是文明持續進化的基石。
教育是文化傳承與價值觀塑造的核心管道。文化價值、歷史記憶和倫理準則透過教育得以傳遞,形成社會認同與凝聚力。文明因此得以穩定且豐富。
優先發展教育能促進社會公平與包容。普及且優質的教育使不同背景的人有平等機會成長,減少階級鴻溝與歧視,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教育推動科技與制度創新,是文明走向現代化和全球化不可或缺的力量。當一個社會將教育擺在優先位置,便能持續培育具有前瞻性和跨領域視野的人才,帶動整體文明向更高層次邁進。
教育優先推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社會公平與創新發展,是文明得以繁榮、持續與演進的根本條件。
結論
「教育優先」作為社會正義的實踐
教育優先的精神在於不讓任何孩子因出生地或家庭背景而失去夢想的權利。無論是英國的EPA、美國的NCLB,還是台灣的教育優先區計畫,其共同目標都是消弭社會結構造成的教育不平等。
對台灣而言,教育優先不僅是偏鄉扶助計畫,更是國家長期發展戰略:
•在經濟層面,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強化國家競爭力。
•在社會層面,它促進向上流動,降低貧富差距,維持社會穩定。
•在文化層面,它體現民主社會對弱勢者的照顧,彰顯社會正義的價值。
未來,台灣的教育優先政策必須從補救思維邁向前瞻布局:由「資源輸送」轉向「系統轉型」,結合數位科技、多元文化與終身學習,讓教育不只是改變個人命運的工具,更成為驅動國家進步與社會幸福的核心力量。
唯有如此,「教育優先」才能真正成為21世紀台灣最堅實的國力支柱。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