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心理韌性研究與實踐 ——從科學證據到全球教育的行動藍圖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一個時代的必修課
世界在後疫情時代、極端氣候、經濟不確定性與科技衝擊,讓「心理韌性」成為全球關注的核心議題。
「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指的是個體在面對壓力、逆境或重大變遷時,仍能維持心理健康、有效調適並最終恢復甚至成長的能力。
2025年9月13日,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舉辦「心理韌性研討會——探究心理韌性本質與養成環境的建構」,無論是實體或線上,都吸引滿場專家、學者與關注心理健康的民眾共襄盛舉。
這場研討會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台灣心理健康行動的新起點。
二、挑戰模型:從風險到成長的動態曲線
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 Zimmerman 教授 在會中介紹了著名的 「挑戰模型」(Challenge Model)。
該模型指出:
•在面對初期風險時,負向結果(negative outcome)往往先呈下降趨勢;
•但當風險累積到某個「臨界點」後,負向結果會隨風險遞增而急速上升。
這個模型如同半導體的導通條件,唯有「閘極電壓」突破臨界值,電流才能順利流動。
心理韌性亦然——個體在壓力下若能跨越「臨界點」,便可能將挑戰化為成長的契機;反之,若未獲得適當支持,負面結果將急遽惡化。
挑戰模型提醒我們,逆境並非全然有害,適度的壓力與挑戰反而是韌性成長的養分。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個體及環境必須提供足夠的心理資源與社會支持,協助當事人跨越那道「臨界門檻」。
三、台灣經驗:921地震的長期追蹤研究
台灣大學 陳淑惠教授 在研討會中分享她針對 921 大地震災區居民長達五年的追蹤研究,數據令人深思:
1.7.4% 居民屬於「慢性創傷」(Chronic traumatized),長期受心理困擾影響。
2.36.9% 居民雖經歷災難,但最終完成復原。
3.55.7% 居民展現高度心理韌性,幾乎不受事件影響。
這項研究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多數人具備天生的心理韌性,即使面對巨大創傷,仍能維持心理健康並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陳教授引用的定義簡潔有力:
“Resilience is all about being able to overcome the unexpected.”
——心理韌性就是克服不可預期事件的能力。
這句話不僅是科學結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四、國際脈動與在地實踐
- 社會情緒學習(SEL)
我國教育部近年積極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強調自我覺察、情緒調節、人際關係與責任決策能力。
研究證實,SEL 課程能顯著降低學生的焦慮與攻擊行為,並提升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
- 心理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
源自澳洲的 心理健康急救(MHFA),由 Betty Kitchener 與 Anthony Jorm 所創立,旨在培訓一般民眾識別精神健康問題並提供初步協助。
台灣自 2014 年引入後,已在社區與職場推動多年,對自殺防治與憂鬱症早期介入成效顯著。
- 自殺防治守門人
台大李明濱教授倡議的「自殺防治守門人」計畫,透過培訓基層民眾辨識自殺危險訊號並即時轉介,成功降低了多起自殺事件的發生。
- 仍待突破之處
儘管上述課程已為台灣社會打下基礎,但如同研討會中多位學者指出:
「賦能並強化國人心理韌性」的策略仍嫌不足。
現行方案多聚焦於單點介入,缺乏跨領域整合與系統性培訓,也未能充分涵蓋家庭、職場及社區等多層面需求。
五、心理韌性的多層次養成
心理韌性並非單一技術,而是一個多層次、多面向的養成過程,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
(一)個人層次:自我調節與內在資源
1.認知重評:學會以不同角度看待困境,將挑戰視為學習機會。
2.正念練習:透過冥想、呼吸或覺察訓練,提升情緒調節能力。
3.身體健康: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是心理韌性的基礎。
(二)家庭層次:安全依附與支持網絡
研究顯示,童年時期的安全依附關係是韌性的重要預測因子。家人間的情感支持、正向溝通及衝突調解能力,能顯著降低心理疾患風險。
(三)學校與職場:系統化課程與文化
學校:在課程中融入 SEL、壓力管理與同儕支持,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能力。
職場:推動心理健康政策、員工協助方案(EAP)與彈性工時,減少職業倦怠與心理壓力。
(四)社區與社會:政策與資源
1.社區韌性中心:結合地方政府與 NGO,提供諮商、團體治療及危機介入。
2.全民培訓:將心理健康急救納入全民教育,如同 CPR 一樣普及。
3.媒體倡議: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報導規範,避免污名化。
六、打造「韌性台灣」的行動藍圖
根據研討會的討論與國際經驗,以下策略值得納入政策規劃:
1.跨部會整合:教育部、衛福部、勞動部與地方政府協力,建立全國心理韌性培訓平台。
2.分齡培訓:從幼兒到高齡,各年齡層設計不同的韌性課程與評估工具。
3.科技應用:運用 AI 與數位平台,提供線上心理支持、匿名求助與大數據監測。
4.研究與評估:持續追蹤介入效果,建立本土化指標,形成循證政策。
5.文化轉型:推廣「挫折教育」,讓社會理解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減少對心理困境的污名。
七、結語與建議
從個人到國家,共築台灣「韌性之島」
「心理韌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套可以學習、可以訓練、可以被社會支持的能力。
從挑戰模型的啟發,到921地震的實證,再到台灣現行政策與國際經驗,我們看見一個清晰的方向:
唯有強化個人、家庭、學校、職場與社區的多層次韌性,才能打造一個真正健康的台灣。
感謝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七十年的努力,讓這場研討會不僅是慶典,更是一個全民運動的號角。
願這份跨世代的集體智慧,化為一座座堅韌的心靈堡壘,陪伴每一位台灣人,在不確定的世界裡,依然能安然前行、勇敢成長。
最後我以「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的未來發展為核心,呼應前述的心理韌性研究啟示,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初步研究結論。
SEL引領全世界未來教育的新坐標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未來,教育的核心已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培養面對變局的韌性與情緒智慧。
SEL所強調的自我覺察、情緒管理、同理心、負責決策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正是21世紀學習者必備的「核心生存力」。
未來十年的全球教育趨勢將呈現以下方向
1.系統化課程與縱向銜接
SEL將從幼兒園到大學,建立完整的課程架構,並與學科學習相互融合。語文課不僅學表達,更訓練情緒溝通;科學探究不只解題,更培養團隊協作與壓力調節。
2.科技輔助的情緒學習
AI情緒辨識、VR情境體驗、線上心理支持平台,將成為SEL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不再只是課堂的知識傳遞者,而是引導學生在虛實交錯的世界中學會自我調節的「心靈教練」。
3.與心理韌性培訓整合
SEL不僅提升學習動機,更是心理韌性的基礎工程。從校園到家庭、從個人到社區,SEL將與心理健康急救、守門人計畫等政策交織,形成完整的預防與介入網絡。
4.文化轉化與價值重塑
SEL推動的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文化。當教育現場將「情緒覺察」視為與學科知識同等重要的能力,孩子們將在尊重、共情與合作中成長,社會也將更具包容與韌性。
全球教育者的使命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SEL不只是教學策略,而是一場教育哲學的革新:
教孩子面對未來的最好禮物,不是告訴他答案,而是培養他在不確定中依然能安然、勇敢並持續學習的能力。
當SEL全面融入課程與校園文化,學校將不只是知識殿堂,更是培養心理韌性與情緒智慧的孵化器。
這將是台灣教育邁向「韌性社會」的關鍵一步,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負的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2025心理韌性研討會實錄
Zimmerman, M. A. (Challenge Model)
陳淑惠等921災區長期追蹤研究文獻資料
教育部社會情緒學習(SEL)計畫官方版本
台灣心理健康急救(MHFA)官方資料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