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從學術論文到職場智能的兩難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新因材施教的新挑戰
「因材施教」是古老卻歷久彌新的教育理念。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強調教育應因應學生成長特質而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
然而,當我們進入一個以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為核心的21世紀,「材」的定義已經不再只是天賦或學習風格,而是職場所需的智能與能力。
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同時培養學生的職場即戰力,又不犧牲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品質,成為全球教育改革最艱鉅的課題。
台灣的高教與技職教育,正好處於這個拉鋸的戰場:教授升等指標仍以論文為主,學生卻需要職場技能;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的斷裂,使得「因材施教」陷入了新時代的兩難。
一、「因材」的現代詮釋:從個人特質到職場所需
- 古典型的因材施教
傳統的「因材施教」著重於觀察學生的資質與興趣,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啟發其潛能。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強調個別化與多元化。
- 新時代的「材」:職場智能
當代社會的「材」已不僅是性格或天分,而是職場所需的技能與智能。
•對理工科學生而言,「材」可能是半導體製程、AI程式設計、資料科學的實務經驗;
•對人文社會領域而言,「材」可能是跨文化溝通、數據分析、政策規劃與媒體識讀能力。
教育的終點不再只是「學術論文」或「學位證書」,而是學生在職場與社會中能否有效應用所學。
二、高教現場的兩難:論文至上與職場需求的斷裂
- 論文至上的評比機制
在台灣,多數高教與技職院校的教授升等、績效評比仍以論文數量與學術發表為核心指標。這使得教師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將心力投注於研究產出,因為這是升遷與資源分配的關鍵。
學生,尤其是研究生,自然成為論文生產的主力。於是,「教授為升等需要論文,研究生為畢業需要論文」的生態鏈,取代了培養職場智能的初衷。
- 產學合作的孤島現象
雖然政府與學界長期倡導「產學合作」,但真正落實的比例仍然偏低。主要原因包括:
•升等誘因缺乏:企業實習、專案研究難以轉化為論文發表,對教師升等幫助有限。
•制度設計偏差:研究經費與獎勵偏向純學術研究,產學合作被視為「次等」成果。
•學生需求錯位:許多學生的下一個「職場」是研究所,而非企業,因此實習對短期升學幫助有限。
- 技職教育的結構困境
技職體系原應培養職場技能,但在升學壓力下,也被迫跟隨「論文導向」。學生與家長更關注能否進入研究所,而非立即就業能力,導致實習制度形同虛設,學用落差更加擴大。
三、職場導向的成功案例:半導體實習的啟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生在第二年選擇進入半導體公司全職實習,雖然論文產出為零,卻獲得寶貴的職場經驗與技術訓練。
這些學生普遍表示,企業提供的設備與研究環境絲毫不遜於學校,甚至更貼近未來的工作需求。對比之下,教授與學校對於論文的要求,反而顯得與學生的職涯規劃脫節。
這個案例揭示了一個關鍵:當教育真正對接職場需求時,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滿意度會大幅提升,即使學術成果暫時停滯,也不影響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四、外籍研究生的對照組:論文仍是核心資本
與本地學生不同,外籍研究生多以回到母國學界或跨國研究機構為職涯目標,因此對論文發表與專利產出格外重視。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教授的研究需求高度一致,也因此成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生力軍。
這種差異反映了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對學術型學生而言,論文是必需;但對職場型學生而言,實務技能與產業連結才是核心。教育若一體適用,必然造成資源錯置與學習挫折。
五、因材施教的新策略:從「論文」與「職場」的對立走向融合
要突破現有困境,需要在制度、師資、課程與產業合作上進行全面改革:
- 雙軌升等與評比制度
•在教師升等與績效評比中,建立學術研究軌與產學實務軌雙軌制。
•學術軌重視論文發表;實務軌則重視企業合作、技術轉移、學生職場表現。
如此一來,教師可依專長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學生也能獲得多元培養。
- 職場智能為核心的課程設計
•在學士與碩士課程中,增加跨領域專案、實作課程與問題導向學習(PBL)。
•強制性實習可改為「彈性學分」,鼓勵學生依未來方向選擇研究或職場實習。
- 企業合作的制度化
•鼓勵企業參與課程設計與評估,讓課程內容直接對接產業需求。
•企業提供實習名額,學校提供學術輔導,雙方共同培養人才。
•產學合作成果可納入教授升等指標,例如專利數量、技術移轉金額、學生職場表現。
- 學生職涯分流與導引
•在大學二年級或研究所初期,協助學生進行職涯測評,依興趣與目標分為學術型與職場型。
•學術型學生以論文研究為主,職場型學生以企業實習與專案成果為重,兩者皆可取得學位。
六、新時代因材施教的價值核心
在這樣的改革下,「因材施教」不再只是教師根據學生性格調整教學,而是教育制度依據學生未來職涯需求提供多元路徑。
•對學術型學生,因材施教的「材」是研究能力與學術深度;
•對職場型學生,因材施教的「材」是實務技能與職場智能。
唯有承認學生需求的多元,教育才能真正以學生為中心,避免「一刀切」的弊病。
七、教育的終極目標:學術與職場的共生
教育的核心,不應只是培養研究者,也不只是訓練勞動力,而是讓每一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活出價值。
•學術研究提供知識創新的土壤;
•產業實務提供社會進步的動能;
•教育的責任,是在兩者之間架起橋樑,而不是設下高牆。
新時代的因材施教,不是放棄論文,而是將論文與職場智能視為不同但同等重要的成果,讓學生能在多元的選項中選擇自己的未來。
八、從「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
教育理念的歷史演進
- 有教無類:教育平等的起點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教育的基本精神——人人皆可受教。在貴族壟斷知識的時代,孔子首度打破階級限制,強調只要願意學習,不論貧富貴賤,都應享有教育的權利。
這一理念的核心是教育機會均等,它回答了「誰可以受教」的問題:所有人都應該被教育。
現代民主社會的普及教育制度,無論是義務教育、學費補助或教育公平政策,皆源於此一思想。
- 因材施教:教育個別化的深化
若說「有教無類」解決了誰可以學的問題,「因材施教」則回應了如何學的問題。
孔子在教學中觀察學生的性格、興趣與資質,對不同弟子提出不同問題與作業。例如子路剛毅好勇,孔子勸其謹言慎行;顏回虛心好學,孔子則鼓勵其深入思考。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差異化教學:教師不僅要教,更要懂得「怎麼教」,依據學生的能力與特質調整教法,讓每個人都能在適合的路徑上成長。
新時代的新模式:從「個別差異」到「職場導向」
進入21世紀,教育面臨的挑戰早已超越古典時代的貴賤之分與個人資質的差異。科技革新、產業快速更替、跨領域整合的趨勢,使得「因材」的定義從學習特質擴展到職場所需智能。
•在義務教育階段,「因材」仍以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多元能力為核心,例如翻轉教室、分層教學、素養導向課程。
•在高等教育階段,「因材」更必須回應職場需求:培養學生面對未來工作的跨域能力、解決問題的實作力,以及持續學習的自我驅動力。
新模式的關鍵在於:
1.有教無類仍是基礎——教育機會必須平等,人人都能進入學習的門檻。
2.因材施教仍是方法——教師要因應學生特質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多元選修與自主學習空間。
3.職場導向則是時代使命——教育不再只是培養知識傳承者,而要培養能夠解決真實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的人才。
教育實踐的三層螺旋
如果用一個螺旋來描述教育發展,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層:平等(有教無類)
保障教育機會,讓每個人都能進入學習之門。
•第二層:差異(因材施教)
尊重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學與多元課程。
•第三層:適用(職場導向)
將教育成果與社會需求連結,培養實際可用的職場智能。
這三層並非取代關係,而是疊加與深化:沒有第一層的平等,就沒有後續的差異化與職場導向;缺乏第二層的差異化,就無法有效銜接第三層的職場智能。
回歸教育的本心
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因材施教」,再到今天強調職場智能的新模式,教育的核心始終如一:以人為本。
•有教無類提醒我們:教育是權利,不是特權;
•因材施教告訴我們:教育是引導,不是灌輸;
•職場導向的新模式則要求我們:教育是賦能,不是單純知識傳授。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教育必須在公平與差異之間取得平衡,在學術與實務之間建立橋樑,讓每一個學子都能在自己的「材」上找到方向,在社會與職場的浪潮中自在航行。
結語
從兩難到雙贏
當前台灣高教所面臨的困境,不僅是制度的問題,更是價值選擇的試煉。如果仍以單一的論文數量作為評比標準,教育將繼續與職場所需脫節;但若一味追求職場即戰力,又可能犧牲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國際競爭力。
真正的解方,不是二選一,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職場智能為終點、以多元路徑為手段的因材施教。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術研究者安心深耕知識,讓職場導向的學生獲得真實能力,最終培養出既能創新理論又能實踐價值的「雙棲人才」。
教育的終點,不是論文的頁數,也不是薪水的高低,而是每一位學子能帶著智慧與能力,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這,才是新時代因材施教的真正意義。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