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

高中生拼考試的科學作息法 ——揭開困倦背後的真實情況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為什麼我們會想睡覺? 長久以來,科學界認為「疲倦」是因為體內某些化學物質累積過多。 最常見的解釋是: •腺苷 (Adenosine):清醒時,大腦神經元持續活動,副產品「腺苷」在腦內不斷累積。腺苷愈多,人愈困倦,形成所謂「睡眠壓力 (Sleep Pressure)」。 •褪黑素 (Melatonin):隨著天色變暗,大腦的視交叉上核 (SCN) 感受到光線減弱,指令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協助身體進入睡眠狀態。 這就是我們從白天到夜晚,逐漸變得疲倦、然後入睡的原因。 二、最新研究的新發現:大腦像「電路保險絲」 牛津大學團隊的新研究指出,真正引發睡意的「開關」可能不是腺苷,而是 大腦神經元的電力過載: 1.清醒時,神經元不停放電處理訊息,導致鉀離子不斷流失。 2.當內外電位差達到臨界點,大腦啟動「自我保護模式」。 3.就像保險絲遇到電流過大會熔斷,大腦會觸發睡意,強制神經元降速,避免過熱或耗盡能量。 換句話說,睡眠不只是「腺苷累積」,還可能是一種「大腦電路過載後的斷電保護機制」。 三、這對高中考生的啟示 對正在拼考試的高中生來說,這項研究給我們幾個重要提醒: 1.讀書讀到「腦袋發熱」是真的 長時間專注,大腦神經元會過度放電,這時「想睡」不是懶惰,而是大腦自我保護。 2.小睡就是幫大腦「重開機」 短暫休息能幫助神經元恢復正常電位,清除腺苷,同時讓腦袋重新運轉。20 分鐘午休或短暫打盹比硬撐更有效率。 3.規律作息是最佳讀書「增益器」 熬夜爆肝式念書會破壞大腦的保護節奏,反而降低記憶力與專注力。與其硬撐,不如把讀書安排在精神最佳的「黃金時段」。 四、未來的應用 這項發現除了幫助理解睡眠機制,還可能改變 失眠治療 的方向: •現在的安眠藥多針對化學傳導物質,但常伴隨副作用。 •若能研發「調控神經元鉀離子通道」的藥物,就有望以更安全方式誘導睡眠。 五、高中生考前作息三大黃金法則 ① 50+10 專注法則 •讀書 50 分鐘 → 休息 10 分鐘 •讀書時專心,不滑手機;休息時徹底放鬆,喝水、伸展、走動。 •這樣能避免大腦過載,記憶力更持久。 ② 20 分鐘午休法則 •午休不用睡很久,20 分鐘小睡即可。 •小睡能清除大腦疲勞,提升下午的專注力。 •小睡超過 40 分鐘容易進入深眠,醒來反而更...

台灣「2025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教育政策」如何落實?

作者:陳銀欉 先生 2025年台灣社會情緒學習的教育元年 2025年被視為台灣SEL教育的元年,象徵著在面對劇烈變動的社會環境中,教育不再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將「心」的教育置於核心地位。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能夠覺察並調節情緒,就如同擁有一張內在的導航圖,幫助孩子在困頓與壓力中找到平衡與方向。 1、什麼是SEL? 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是近年全球教育的重要趨勢,核心理念是: 幫助孩子與自己的情緒連結,理解並表達感受,進而建立健康自信與良好人際關係。 國際研究顯示: 接受SEL教育的學生,更懂得尋求幫助、展現同理心,在面對人生挑戰時具備更強的心理韌性。 2、SEL的五大核心能力 台灣的SEL政策亦聚焦於國際通用的五大面向: 1.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認識情緒、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價值。 2.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調節情緒、控制衝動、設定並實踐目標。 3.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理解他人觀點、同理心與多元文化尊重。 4.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有效溝通、合作解決衝突、建立正向關係。 5.負責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做出符合倫理與責任的選擇,評估行動後果。 3、台灣如何落實SEL教育? 1.納入課綱:將SEL核心能力結合108課綱的「素養導向」課程,例如在國語、生活、綜合活動等領域落實。 2.教師培訓:透過研習與課程模組,提升教師SEL教學設計與情緒覺察能力。 3.校園支持系統:建置支持學生心理健康的資源,如導師制度、心理師協助、同儕關係營造。 4.家庭與社區共育:推動親職教育、校園親師溝通,建立一致的情緒教育語言與價值觀。 5.數據回饋與評估:建立SEL實施成效評估機制,透過學生回饋、教師觀察與行為改變作為評量依據。 教育部為落實社會情緒學習(SEL)教育政策,已啟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並將SEL與12年國教精神結合,以期能有效推動,此計畫著重於以下幾個面向的落實: 1、將SEL轉化為具體課程並融入教學: SEL應從概念推廣進一步落實為具體課程,並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學校可與民間教育機構合作,將情緒教育課程引入,並透過...

什麼是我?

圖片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引言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其中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 個人根據與別人相處和個人自己以往生活經驗而獲得對自己的看法,其內容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描述(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另一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未必客觀真實,只是他自己認為他就是如此。 「自我」的定義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解釋,但總體而言,可以理解為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意識,包括對自身生理、心理、社會角色和價值的認知與感受。 它是一個連續且獨特的整體,與他人形成對比,並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發展和塑造。 1.心理學 在心理學中,「自我」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通常指個體意識中關於自身的基本特徵的總體概念,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 自我意識:關注個體對自身存在和身份的認知,包括對身體、心理狀態、社會角色和價值的認識。 自我概念: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包含了個體對自己各方面的知覺和評價,例如性格、能力、興趣、社會關係等。 2.社會學 在社會學中,「自我」的形成與社會互動密不可分,個體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模仿、評價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社會自我:指個體在社會互動中表現出來的自我,受到社會期望和規範的影響。 3.哲學 哲學上對「自我」的探討更偏向本體論和認識論,例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就強調了自我意識的存在性。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也常指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或行為,也就是「太過自我」。 總而言之,「自我」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涉及到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意識、對自身特徵的認知,以及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自我形象 二、自我的修行境界 「有我 → 忘我 → 無我 → 真我」的四境界洞察 這是一條從「現象界」走向「究竟本源」的修行之路,旨在揭示 自性清淨圓明與萬法究竟實相。 有我 —— 煩惱與分別的根源 定義:對一個獨立、恆常、真實存在的「我」的執著。 表現:以五蘊(色、受、想、行、識)為核心,自我中心,陷於二元對立(愛/憎、得/失、能覺/所覺)。 結果:產生煩惱與痛苦,心念被利害得失牽動,難以安住當下。 忘我 —— 專注帶來的短暫解脫 定義:高度專注時自我意識暫...

教育方法論:學習地圖與有效學習策略探索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108 課綱下推行素養導向教學,強調生活實力與問題解決融入教學,以生活為本的新型態學習方式,使「教學」二字在學校教育中被重新定義,而運用學習策略乃是達成核心素養導向教學的其中一步。 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實施要點提到,為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並具體列出「動機策略」、「一般性學習策略」、「思考策略」、「後設認知策略」與「領域/群科/學程/科目特定的學習策略」等五項分類,期望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這些學習策略。 而在教育部特殊教育輔導團高中分團資料中,也將學習策略分為認知、動機與態度、環境與工具、後設認知四個向度,以及15個學習要點。 學習方法的方式與關鍵技巧 問題解決策略;技法;腦力激盪;水平思考;圖像思考;列舉法;屬性列舉法;檢核表法;六頂思考帽;六雙行動鞋;曼陀羅思考;心智圖法;魚骨分析法;檢核表技術;奔馳法;創意思考策略;問題解決能力;創意思考技術。 一、理念與重要性 學習方法優先於學習內容: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學習」。 快速學習 × 清晰思考: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快速吸收、理解、記憶知識,並具備整理與創造的能力。 教育改革方向:透過「帶好每位學生」實踐因材施教、精熟化學習與適性教育,讓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並創造新價值。 二、學習地圖的理論基礎 學習地圖是一種將訊息圖像化、結構化的筆記方式,結合文字、圖畫、色彩、情節、聲音等元素,符合人腦自然思維運作模式,便於記憶與理解。 加速學習六步驟(M.A.S.T.E.R.) 1.Mind(進入正確心智狀態) 動機、自信、意志力、正向期待。 2.Acquire(吸收資訊)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特性,逐步掌握知識要點。 3.Search(找出意義) 用多元智能探索知識內涵與價值。 4.Trigger(啟動記憶) 利用複習週期、故事化技巧、睡眠記憶法等鎖定長期記憶。 5.Exhibit(展示所知) 透過講解、練習、教別人來深化理解。 6.Reflect(反省學習過程) 評估進度、修正策略、將挫折轉為經驗資產。 三、學習地圖的製作原則 1.中心主題置中 清楚界定核心理念。 2.關鍵字為骨架 精簡關鍵詞作為分支主題。 3.由中心向外擴張 主分支維持 5–7 條,確保結構清晰。 4....

台灣大學錄取人數是全國高中競爭力指標

作者:陳銀欉 先生 114大學分發入學今日8/13放榜,國立台灣大學全數名額滿招,台大註冊組長李宏森表示,醫學系最低率取門檻288級分、牙醫285級分、電機229級分、法律系財法組則是297級分。 針對115學年大考名額規劃,總招生名額3483個,繁星名額的比例12.5%,個人申請51.1%,分發入學則降低為34.4%,與今年名額差不多。 台大統計,今年熱門科系的最低錄取分數,醫學系自費生門檻為288級分,比去年多1級分;牙醫系門檻為285級分,比去年增加2級分;電機系門檻與去年相同為229級分;資工系加成後門檻為240.5級分,比去年多2級分;法律系財法組297級分,比去年增加2級分。 錄取高中部分,分發管道錄取最多者仍為建國中學202人,比去年多1人,第二名北一女中135人,比去年減少1人,第三名師大附中106人,比去年減少14人。第四名為台中一中83人該校去年51人錄取台大,今年錄取人數大幅提升;第五名中山女中65人。私立高中以薇閣高中41人最多,但比去年減少70人,總排名第11名。 針對明年招生名額規劃,李宏森表示,目前規劃3483個招生名額,繁星管道維持12.5%,申請入學51.1%,分發入學34.4%,不含回流,整體名額規劃跟今年差不多,唯一可能因為AI名額有差異。(引述媒體報導) 台大錄取分發結果與高中教育競爭力分析 (以114學年度分發入學為例) 一、台大熱門科系最低錄取門檻(分發入學) 科系:最低錄取分數與去年差異 醫學系(自費生):288級分 +1級分 牙醫系:285級分 +2級分 電機系:229級分 無變化 資工系(加成後):240.5級分 +2級分 法律系財法組:297級分 +2級分 觀察分析: 醫、牙、法律財法組錄取分數持續上升,顯示頂尖科系競爭加劇。 電機系維持高競爭度但分數穩定,資工系有小幅上升,可能與AI領域熱度有關。 二、錄取高中排名(分發入學) 排名:高中名稱—錄取人數—與去年差異 1、建國中學 202人 +1人 2、北一女中 135人 -1人 3、師大附中 106人 -14人 4、台中一中 83人 +32人 5、中山女中 65人 — 私立第一:薇閣高中 41人 -70人(總排名第11) 觀察分析: 建國中學與北一女中仍穩居台大錄取榜前二,顯示傳統明星高中的穩定優勢。 台中...

領導不是職位,而是一種氣質: AI時代青年領導力的十堂必修課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在這個 AI 會寫文章、作曲、甚至幫你寫作業的時代,我們到底還有什麼是機器人取代不了的? 答案很簡單——人與人的信任、連結,以及能夠激發他人成長的能力。 領導力不是畢業後才需要學的東西,而是你在高中、大學時期就能開始培養的核心競爭力。領導力不等於頭銜,不等於當班長或學生會長,而是一種影響他人的氣質與能力。 Simon Sinek——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力思想家——用簡單而犀利的話,為我們勾勒出十個能改變人生的領導力觀念。 今天,我們就用故事、案例、還有一點點帶著刺的真心話,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十堂課,創造更好的未來發展前景,希望可以讓大家欣賞一下自己的生命力。 一、重新定義領導力: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低頭去看人 「領導不是大權在握,而是照顧那些把自己託付給你的人。」 很多高中生以為「領導」就是當班長,管人、下指令、開會坐在中間,甚至有點派頭。 但真正的領導者,不是管人,而是讓人願意跟著你走。 想想看,你尊敬的老師、教練或學長姐,他們是不是會關心你的成長,為你鼓勵加油,而不是只會指揮?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自己多厲害,而在於你能不能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變得更厲害。 如果你的朋友、隊友、社團夥伴願意因為信任你而投入更多努力,那你就已經踏上領導的第一步了。 二、追夢比爭奪更容易成功 「當我們追逐夢想,而不是爭權奪利的時候,我們的成就會更高。」 高中、大學的團體活動、比賽、專案,常常會出現「名額之爭」、「誰是主角」的暗潮。 但是,越是專注於搶功勞、卡位置,你越容易陷入內耗,最後什麼也沒做成。 最聰明的做法是——把注意力放在創造價值。 參加比賽不是為了打敗別人,而是為了做出真正有意義的作品;加入社團不是為了成為社長,而是為了把社團活動辦得更好。 當你專心把事做好,你的價值會被看見,機會自然會找上門。 「職位只是結果,夢想才是動力」! 三、讓夢想超越現實 「真正的創新者,是那些夢想比現實更鮮明的人。」 大部分人的思維是:先看條件,再想要不要做。 但領導者的思維是:先想清楚想做什麼,再去創造條件。 像 Elon Musk 推出電動車時,充電站還沒普及,成本又高,但他看到的是十年後的世界,而不是眼前的限制。 如果你有一個社團計畫、一個創業點子或一個公益行動,別因為「現在條件不夠」就放棄。 夢想要比現實更清晰,才有力...

突破 AI 時代的教育思維: 從「照做」到「追問」模式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在 AI 智能時代,資訊爆炸與工具便捷讓人容易陷入「照做」模式,失去深度思考與主動探索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是在培養能適應規則的「執行者」,還是能突破限制的「思考者」? 一、檢視我們的思維模式 1.照做型思維:被動執行、遵守規範、依賴既有答案。 2.追問型思維:主動提問、探究本質、創造新解法。 3.教育反思問題: 1.學生遇到規則,是盲目遵守還是探討原因? 2.學生是複製成功模式,還是創造超越? 3.他們在課堂上接受標準答案,還是能延伸出新問題? 二、職場與教育的共同盲點 1.只執行、不思考的習慣,在學校和職場同樣存在: •流於形式的作業與報告 •依賴範本的創作 •成功經驗的僵化套用 2.教育啟示: •學校若只強調「會做題目」,畢業生將成為「跑腿型人才」。 •必須在學習中創造「追問情境」,讓學生反思為什麼這樣做。 三、什麼是追問思維? 1.核心觀點: •What(表象):事情的表面行為與結果 •Why(本質):背後的動機、原因、邏輯 2.教育運用: •訓練學生區分表象與本質,例如: •「成績不好」的原因是能力不足,還是方法錯誤? •「不交作業」是懶惰,還是課題設計缺乏意義? 四、重構教育的世界觀 1.避免被表象迷惑:鼓勵學生挑戰「常識」與「慣例」 2.培養多對一思維:一個原因可以衍生多種表象,反之亦然 3.教育任務: •讓學生體驗跨領域問題的多重解法 •不只給「答案」,更引導「重新定義問題」 五、追問思維的實戰應用 1.在課堂溝通中: •教師提問要引導深度,而非只檢查記憶 •學生回應後要追問「為什麼你這樣想?」 2.在專題與提案中: •訓練學生提供多層次解法(松竹梅模型) •培養他們從使用者與受眾的角度重新設計方案 六、從教育改革開始 1.填鴨式 vs. 啟發式教育: •填鴨式提升平均值,但容易被 AI 取代 •啟發式培養頂尖創造者,但需要承受混亂與差異 2.啟示: •AI 時代,教育的價值不在於「教更多知識」,而在於「教會學生追問與自我學習」。 七、打造追問型思考力的教學策略 1.費米估算法:用有限資訊推論全局 2.情境模擬:改變問題設定,觀察學生反應 3.閱讀反思:從文本中找出隱藏的假設 4.錯誤反思:分...

教澤猶存 功在教育 緬懷台北大學創校 李建興校長

教澤猶存 功在教育 緬懷台北大學創校 李建興校長 國立臺北大學全體師生與校友,以無限哀思,緬懷一位教育界的長者、學術的耕耘者、行政的實踐者—首任校長李建興先生。 李建興前校長於2025年8月7日辭世,享壽85歲。 社會各界、師生敬表哀悼,他一生所播下的思想與精神,猶如春風化雨,在臺灣的教育田野中延續滋長,不曾須臾遠去。 輸在起跑點卻苦學向上的奮起人生 李建興校長出身寒微,童年孤苦,未滿周歲喪父,與祖母相依為命,7歲入學,小學6年只繳「貧寒證明書」,初中3年親戚支助,直到15歲初中畢業,結束寄人籬下,孤苦成長的歲月。 此後師範3年與師大4年全公費,美國碩士2年靠獎學金,師大碩士與博士在半工半讀中完成。幼時歷經飢寒交迫,這段刻骨的成長經驗,未曾讓他自怨自艾,反而激發出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對知識的渴求。他曾自述「全部學程皆輸在起跑點,長輩全是文盲,只靠自己探索。」這份堅毅的力量,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資產。 李建興 博士 完美師範人生 李建興,字榮生,臺灣宜蘭人 榮譽勳章 功績卓著 1.教育部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 2.教育部學術獎 3.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第一屆傑出校友獎 4.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傑出國際教育家獎 5.國家建設研究會出席代表:國內兩次、美南及全美代表 6.著作:現代社會學、技術職業教育的成本與效益、小學與社區、教育的收益等數十本書,另有我國教育投資之特性與策略等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三元及第 永遠感戴 根據李博士的自述「我接到母校要頒給傑出校友獎的通知,內心感到無限的感激與感謝。 我曾於民國八十五年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一百週年校慶獲頒傑出校友獎,又於1998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瀑校區頒給「傑出國際教育家獎」(International Distinguished Educator Award)三所母校三元及第,我何德何能?獲此殊榮,師長們的錯愛與教誨之情,只能永遠的感戴與敬謝。 我這個「五級師範生」就讀過三所師範校院,尤以母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就讀的時間最長,從民國五十一年~五十五年獲學士學位,民國五十六年~六十年獲碩士學位,民國六十一年 ~六十六年獲第一位國家教育學博士學位。 所以母校是我教育專業知識的主要源泉,更是我安身立命學術生涯的起始站。 我從母校出發不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科班生,更是教育行政與學術界永遠的一顆卒子。我從五十五...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從台積電工程師竊密案談起

作者:陳銀欉 先生 近日,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爆發一起驚人內部洩密案:多名前員工與在職工程師涉嫌偷拍、竊取世界領先的2奈米製程核心機密,並流向日本半導體設備業者,引發全世界與台灣國安高度關注。 台灣檢調已依《國家安全法》將其中三人羈押禁見,最高法院亦駁回抗告,確認此案進入司法程序。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涉案工程師皆來自國立清華大學,背景顯赫。 清大材料系特聘教授、國內首位開設「工程倫理」課程的周卓煇指出,這並非個案的「意外」,而是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忽視品格與專業倫理教育的結果。 他痛批學界過度功利,只重技術,缺乏教導學生「做人的基礎」 。 一、案例啟示:功利主義與倫理缺失的危機 在清華校園裡,周教授甚至曾聽聞學生以技術用於製造毒品只要不被抓到就「沒事」;更提及1980年代轟動一時的「飲水機下毒案」,學生為達目的不惜害人,揭示道德教育的缺口 。這些例子說明,若不教導倫理與歉疚感,技術才能將可能成為危險工具。 二、品德教育的當務之急 1.將品德教育納入核心課程 大學課程長期偏重專業能力,卻忽略了如何培育同時具備技術與人文反思能力的人才。 2.透過倫理課程強化價值內涵 以周卓煇教授開設的「工程倫理」為例:該課程透過經典案例與「抉擇七部曲」等方法,引導學生在專業與道德抉擇間建立清晰判準,培養成為「成熟益人的優質領導人」 。 3.重塑校園文化與教育使命 教育若只追求論文指標、技術排名,卻不看人的價值觀,最終不僅會傷害學生自身,更可能造成社會與國家層面不可彌補的損失。 三、為真.善.美·德注入教育 台積電這起牽涉國家安全與國際競爭力的洩密案,是台灣技術教育一大警訊。 唯有在中等、高等教育中回復「做人比會技術更根本」的教育理念,才能避免精英人才陷入道德淪喪的陷阱。 這不只是學校的責任,更應是教育政策、社會文化共同推動: 把科技與倫理重新連結,讓每位畢業生,既是技術專才,更是有擔當、有道德感的人。 四、品德教育與企業倫理:國家競爭力的根基 台積電工程師竊密案的嚴厲警示與提醒 台積電爆發工程師涉嫌竊取2奈米製程機密並流向海外的案件,不僅動搖了台灣企業信譽,更觸及國家安全底線。 令人震驚的是,涉案工程師皆畢業於國內頂尖學府,技術能力毋庸置疑,卻在品德與倫理上失守。 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煇的評論一語中的——這不是個人的偶發失德,而是教育...

生態系統的變遷對於教育發展的影響力 教育體系進化到生態系統的探索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在AI時代,教育體系由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進化成為一個多元協作的生態系統,必須重新設計教學方式、教師角色與學習目標,以平衡技術發展與人的全面成長。 1.教育體系進化到生態系統的核心 從知識傳遞轉向培養「不可取代」的能力,如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利用生成式AI和個性化學習平台,實現因材施教和自適應學習,讓學生根據需求及興趣深入探索。 教師角色從單純教學者轉型為學習引導者與陪伴者,利用AI代勞重複性任務,專注觀察和支持學生個別差異。 教育不只是教學內容,更強調學習過程和能力發展,設計無標準答案的開放式任務,激發發問與自主學習。 生態系統強調不同教育環節和資源的協同合作,包括學校、教師、科技、政策與產學研鏈結,以推動整體教育創新。 2.平衡發展的關鍵 技術與人文兼顧,避免過分依賴AI導致學習淺嘗輒止,須保留培養深度思考和人文關懷的空間。 保障教育公平,確保各地學習資源與數位工具普及到位,避免數位鴻溝擴大。 制定政策支持教師培訓與數位轉型,形成可持續的教育生態系統。 保持教育的靈活性和彈性,讓學生能在快速變化的知識環境中找到自我發展的路徑。 AI時代的教育生態系統不僅是技術的結合,更是教學理念、師生互動及政策環境的全面協同,致力於培養具有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未來公民,在技術推動下實現教育本質的回歸與再造。 生態系統觀點強調教育發展並非單一機構、老師或學生可以獨力推動,而是需要整個社會不同角色共同參與、連結,共創一個支持教育發展的「教育生態系」。 教育生態系統裡,包括學校、家庭、社區、企業、政府等多元角色彼此互動、互為資源,像一張網絡支持著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這種做法實現了「集體影響力」,激勵創新與資源共享。 例如,教育組織TFT透過串連企業資源、公私協力、教育創新等方式,推進地區教育發展並解決不平等問題。 生態系統思維也帶入教學現場——無論國際教育、資優生計畫、或校園內拒學現象的協作因應,皆強調要從整體系統出發,理解個體、環境與各系統間的交互和影響,進而找到支持學生需求的多元方法。 一、生態系統與生命科學平衡共存 生命科學強調對生命現象、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間相互作用的研究。現代教育發展若忽視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平衡,將造成生態退化,逆向影響人類福祉和經濟發展。 科學界與教育界普遍認為,保護生態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 北區高中學生科學研究 人才培育計畫 — 數學組

 國立臺灣大學 北區高中學生科學研究 人才培育計畫 — 數學組 https://sites.google.com/math.ntu.edu.tw/mathntu/ 114 學生度招生簡章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看看。 Have fun.

半導體造山、AI造浪: 台灣未來教育的科技創新里程碑

作者:陳銀欉 先生 2025年8月2日,AI WAVE SHOW 2025在台北圓滿落幕,這場為期三天的盛會吸引超過五萬人參與,不僅為台灣AI產業立下新的里程碑,更彰顯了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人工智慧(AI)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從生成式AI到AI機器人、智慧農業到人機互動,這場展會以「場域為體,AI為用」為主軸,展示了超過300項AI解決方案,將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實際應用,為台灣的科技創新與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本文將探討台灣如何憑藉半導體與AI的雙軸優勢,透過政策引導、產學合作與教育創新,在全球科技浪潮中持續領航,並提出未來教育的超前部署競爭優勢策略。 台灣的戰略優勢: 半導體與AI雙軸引領 台灣長期以來以半導體製造聞名全球,台積電等晶圓製造巨擘的技術領先地位,讓台灣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核心。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數據,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占全球市場的20%以上,晶圓代工市占率更超過60%。這座由半導體產業堆砌的「科技高山」,為台灣在AI時代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生成式AI、機器學習與邊緣運算的快速發展,半導體作為AI硬體的核心,需求持續攀升。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如3奈米、2奈米)不僅滿足了高效能運算晶片的需求,更成為NVIDIA、AMD等AI晶片巨頭的首選合作夥伴。AI WAVE SHOW 2025展現了台灣如何將半導體優勢延伸至AI應用,形塑出「半導體造山、AI造浪」的產業格局。 這次展會中,超過300項AI解決方案涵蓋智慧製造、醫療、農業、安防等領域,其中近四成提供現場實機操作體驗,讓與會者親身感受AI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例如,某台灣新創展示的AI農業解決方案,透過感測器與機器學習技術,精準監控土壤濕度與作物生長狀況,提升農產效率達30%以上。 這類應用不僅展現技術實力,也突顯台灣在AI場域整合上的領先優勢。 場域為體,AI為用: 應用驅動的新典範 AI WAVE SHOW 2025的主題「場域為體,AI為用」,強調AI技術必須與實際場景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展會中,智慧製造展區展示了AI如何優化產線效率,例如某工廠導入AI視覺檢測系統,將瑕疵檢出率提升至99.5%,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智慧安防展區則呈現AI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技術,應用於機場、捷運等公共場域,大幅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在智慧農業領域,台灣企業結...

一代宗師 鶴駕歸真 敬悼大史學家 唐獎漢學獎得主 許倬雲院士

敬悼大史學家 唐獎漢學獎得主 許倬雲院士 2025年8月4日,享譽國際的史學大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 許倬雲教授,於美國辭世,享耆壽九十五歲。 消息傳來,舉國同哀,台灣教育與學術界無不深感哀悼,滿懷追思。 淵博睿智,為學術立典範 許倬雲教授1930年生於江蘇無錫,自幼聰慧好學,立志從文問史,少年時期歷經戰亂漂泊,卻始終未曾動搖其史學理想。 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先後任教於臺灣大學、匹茲堡大學,並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知名學府講座教授,足跡遍及中、美、港等地。 作為台灣史學界承先啟後的重要人物,他不僅建立了學術的高度,也拓寬了視野的深度,引領台灣歷史學步入國際學術殿堂。 漢學泰斗,融貫古今 2024年,許教授榮獲中華民國唐獎漢學獎,表彰其於漢學研究中的深遠貢獻。 唐獎基金會讚譽他為「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此評語實不虛言。 許教授長年關注中華歷史的深層結構與文明演進,主張「通史視野」、「文化對話」,著作等身,筆力雄健,思想深邃。其代表作《西周史(增訂版)》、《求古編》、《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等,皆為史學與漢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經典,已深植學術界與廣大讀者心中。 他的學術精神不拘一格,將歷史視為橋梁,串聯古今,穿越文化邊界,開創出嶄新的傳統漢學視域。其學問不僅於學界立標竿,更為世道人心提供思索與安頓。 筆耕不輟,關懷時局 晚年雖居海外,許教授依然筆耕不輟,持續以通俗而富深度的筆觸,將歷史知識轉化為公共資源。他始終堅持:歷史不應囿於象牙塔,而應成為生活的明鏡、社會的良藥。 他關心台灣社會,洞察時局、筆論時政,其文章常見報章媒體,辭意恳切,思路清明,筆鋒中不僅有知識分子的風骨,也有仁者關懷蒼生的溫度。許教授證明了,學術可以有情懷,文字可以有重量。 師表風範,溫厚長存 許教授與台灣出版界情誼深厚,返台總不忘與台灣多年合作的編輯朋友相聚餐敘,被出版人視為「半生老朋友」。 即便近年體弱多病,仍親筆來函賀喜,語意深情,令人動容。 他是一代宗師,更是一位謙和長者。他不僅啟迪了無數後進學子,也以人格與精神立下典範。 謹此敬悼 永誌不忘 在許教授辭世的此刻,我們懷念的不只是他淵博的學術與卓絕的文筆,更是他一生堅守的理想——讓歷史照亮人心,讓學問回歸...

美國內華達州「火人祭(Burning Man)」 的教育意義探索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美國內華達州火人祭(Burning Man,又名火人節)是一年一度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舉辦的活動,九天的活動開始於美國勞動節前一個星期六,結束於美國勞工節(九月第一個星期一)當天。 火人祭這名字始於週六晚上焚燒巨大人形木像的儀式。這個活動的精神指標被許多參與者描述為是對「社區意識、藝術、激進的自我表達,以及徹底自力更生的實驗」。 美國內華達州火人節(Burning Man Festival)是一場融合藝術、自由與社會實驗的年度盛會,其舉辦地為內華達州黑岩沙漠(Black Rock Desert)。 火人節的精神不只是一場嘉年華或音樂節,更是一種文化運動、生活哲學,甚至是一種「臨時性烏托邦的嘗試」。 「火人祭」起源於1986年拉里·哈維(Larry Harvey)、傑里·詹姆斯(Jerry James)和幾個朋友在舊金山的貝克海灘開始的夏至營火儀式,他們在沙灘上豎起9英尺(2.7公尺)高的木製人像和另一座較小的木狗,然後將之點燃。 活動連續進行了幾年,1990年時被警方以無許可證為由中斷,於是他們移往內華達州的黑石沙漠舉辦。 活動由非營利組織Burning Man Project主辦,參加人數每年遽增,2019年有七萬人參加了火人祭。 2020及2021年,因應COVID-19疫情,這個活動改為在線上舉辦。 由於被稱為「火友」(Burner,又名「火人」)的參與者各自懷有不同目標,因此活動並沒有單一焦點。 活動的特色取決於參與者,當中包括社群、藝術、荒誕行為、去商品化和狂歡,無論目標為何,參與至上。 以下為其精神意義與運動思維的整理: 一、火人節的精神意義(Spiritual Meaning) 自我表達與內在探索(Radical Self-Expression & Discovery) 火人節提倡「徹底的自我表達」,不論是裝扮、藝術、音樂、舞蹈,都是心靈的一種延伸與實踐。 這不僅是一種創造力的釋放,更是對社會規範的挑戰與靈魂的探索。 「燒毀火人」儀式的象徵意義 每年活動的高潮是在最後一晚焚燒一尊巨大的「木製火人」雕像,象徵釋放執著、淨化自我、重生的可能性。 對許多參與者來說,這是一種精神淨化的儀式,如同某種當代的「洗禮」或「告別」。 無宗教的靈性空間...

現代高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 領導力培養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現代高中教育若要面對AI時代的挑戰,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絕不僅止於知識與技能,真正的關鍵在於「領導力」的養成。 而領導力不僅是管理的技術,更是文化與文明的綜合體現。 以下是領導力的發展歷史、文化根源與教育應用,從根本理解其演化脈絡,進而在教育現場有系統地培育新世代領導者。 一、從統治到領導:領導力的歷史演化 部落時代的領袖(權力的本能) 在遠古社會,領導多源於體力、年齡、戰功與血緣。部落首領多半透過武力或父系繼承取得支配權。這種以「權威統治」為主的領導形式,是現代「職位型領導」的前身,即人們因身分地位而被迫服從。 帝國時代的領導(神授權威) 進入農業文明後,出現了法老、天子、神王、長老、頭目、巫師等角色。他們的領導被認為是神意或天命所授,領導力的正當性來自宗教或天理。此時期已出現對「德治」與「文化」的重視,例如中國的「君權天授」與儒家的「仁政」,是從權力邏輯過渡到價值導向的轉折點。 啟蒙運動後的領導(人民授權)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催生出民主政治與法治觀念,領導力從「上而下的統治」轉為「人民授權的信任契約」。如盧梭、洛克所倡「社會契約論」,認為領導的正當性來自民意與共識,領導者必須贏得人民的認同與信賴。 工業革命的管理者(績效為王) 進入工業社會,組織結構龐大,出現了「管理學」與「行政科學」。泰勒的科學管理法、法約爾的管理理論,將領導視為績效驅動的效率設計。此一時代重視的是「做事的人」而非「做人的人」。 現代領導力的五層級模型(以人為本) 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提出的五層級領導力模型,總結了當代對領導本質的再認識: •第一層 職位(Position):權力來源是職務與頭銜,屬於最低層級的「被迫服從」。 •第二層 認同(Permission):部屬因為「喜歡你」而願意跟隨,建立在關係與信任之上。 •第三層 業績(Production):領導者因能創造成果而贏得尊重。 •第四層 育人(People Development):重點轉為「成就他人」,帶領他人成長。 •第五層 巔峰(Pinnacle):成為一個代表某種價值的象徵人物,被世人主動追隨。 以下是逐項說明: 任何事情的興衰成敗都與領導力有關。 當人們成為更好的領導者,這世界就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從過...

社會經驗法則:在風險社會中修煉智慧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風大水深的世界,該怎麼站穩腳步? 當我們走出大學校園、步入職場與人際漩渦,才會真正理解一件事:「成長的代價,往往是沉默與清醒」。在這個充滿變數、競爭與不確定性的社會裡,許多年輕人學會了「社交的撤退主義」,也有人在試錯中漸漸懂得「沉默是保護自己最好的盾牌」。 以下是將從邏輯思維模式出發,系統整理「社會經驗法則」,歸納為六大面向:人際關係、生存策略、言語節制、自我提升、職場智慧、心理底線,提供給正在摸索社會規則的年輕人,這是一份值得參考的行動指南。 一、人際關係:距離產生安全,分寸換來尊重 人際關係向來是社會適應的關鍵。太熱絡容易灼傷自己,太冷淡又可能失去資源。真正成熟的人,懂得保持一種「進退有度」的分寸感。 同學聚會,不去;五人以上酒局,盡量不參加。 與其為了面子參與無效聚會,不如將時間用於充實自己。成年人的社交,講求價值交換與情緒保護,不是為了追憶青春,更不是為了喝悶酒而彼此敷衍。 不跟任何人走太近;跟任何人都保持一定距離。 距離是一種保護,也是判斷力的基礎。社會交往中,越界容易產生依賴與猜忌,最終反目成仇。心理學家榮格曾說:「親密關係中最健康的距離,是彼此都能保有獨立。」 選對人,比改變人重要一萬倍。 勉強他人不如修煉自己。真正的關係,是在彼此價值相容的基礎上自然契合,而非試圖說服與塑形。 二、生存策略:不被看見也能活得體面 這個時代不是誰聲音大誰就對,而是誰能在沉默中穩住腳步。社會法則不寫在書裡,而藏在每一個細節與選擇中。 朋友圈,少發;別人的朋友圈,少看。 社交媒體是「展示性場域」,更是情緒投射的放大器。少曝光是一種低調的自我保護,也能避免被不必要的比較綁架。 沒回應,就是拒絕。 社會不再有「拒絕說明書」。不回應,本身就是態度,這是成年人世界裡的隱性語言,必須學會解讀與接受。 別在背後說人壞話;不吐露太多心事。 口是禍門,言多必失。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知道什麼可以說,什麼應該沉默」,有些話,一旦說出,就失去了選擇權。 除了生死,都是皮外傷。 社會很殘酷,你若脆弱,誰替你堅強?學會放大格局、縮小委屈,是現代人心智成熟的基本功。 三、言語節制:少說,是保護;沉默,是力量 說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風險管理。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沉默寡言。因為他們知道,語言若無...

高中教育,啟動腦力革命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預見前景.啟動改變.掌握趨勢.順應未來 在這個資訊秒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被動等待」正在迅速被「主動轉變」取代。 我們活在一個如果你不主動改變,終將被世界改變的年代。 高中教育,作為青少年邁向成人社會的橋樑,正面臨一場深刻的「腦力革命」──我們不再只是教知識,更要啟發趨勢思維、創新能力與行動力。 一、時代的演進:誰不轉彎,誰就出局 歷史不斷重演,但教訓總被忽略。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一場產業淘汰賽: •打火機出現了,火柴消失了; •智慧手機問世,BB Call成為歷史; •數位相機興起,膠卷不再有市場; •WeChat、LINE普及,簡訊被人遺忘; •ChatGPT問世,專業技術工作者的焦慮蔓延全球。 這不是誰奪走誰的生意,而是人們懂得擁抱新事物。 馬雲曾說:「我在做,你在看。」很多人輸在人生的,不是能力,而是對新事物的態度──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最後來不及。 二、變革的核心:教育能否走在時代前面? 我們的教育體制長期重考試、輕實作;重背誦、輕思考。這種模式曾經有效,但在生成式AI、元宇宙、區塊鏈、5G、綠能、智慧製造等新科技主導的未來社會中,已經力不從心。 高中教育必須從根本改變方向: •教育不應只是傳授知識,而要啟發學生「改變世界的能力」; •不只是學習課本,而要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調適; •不只是應付考試,而要養成決策力、創造力、與同理心。 教育若不主動改革,最終會把學生推向「應試贏家、人生輸家」的宿命。 三、改變的法則:機會永遠只屬於行動者 今天這個時代,不再是資源最多的人勝出,而是最能適應變化、最能啟動行動的人佔上風。聰明人創造機會,平凡人等待機會,愚蠢人錯過機會。 你可曾注意到: •郵局不改變,成就了宅配業; •銀行保守,讓出市場給行動支付; •教育體制停滯,補習班與線上學習平台應運而生; •通訊產業沒創新,LINE 和 WhatsApp 從日本與矽谷取代了它。 甚至連情感關係也不例外: •老婆不改變,成就了小三; •老公不改變,成就了小王。 社會不會因你的「原地踏步」而停下腳步,只有改變才會帶來選擇的主動權。 四、啟動改變:你可以是那個引領未來的人 根據國際知名變革領導力模型《Change Catalyst》,有效的變革者擁有四大特質: 1.辨識改變的...

高中教育的點子農場: 「AI智慧體」如何建構教育的未來?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在數位浪潮全面席捲的當下,AI不再只是科幻小說裡的輔助角色,它正走進教室、走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場域。 如何將AI智慧體轉化為培養創造力與批判思維的「共同創作者」,正是當代高中教育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從AI助教走向AI共學夥伴 現行高中教學仍多以講授、記憶與解題為主,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缺乏即時回饋、個別輔導與探究導向的學習路徑。「AI智慧體」具備自然語言對話與知識整合能力,能隨時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提供語文練習、歷史事件解析、數學題目邏輯指引,甚至陪伴討論人生選擇與價值判斷。 試想,一位高三學生在準備升學時,AI能根據其過往學習紀錄與興趣傾向,提供多元志向的發展建議;或當學生對氣候變遷感興趣時,AI可引導其建構跨領域專題計畫,整合地理、化學與社會探究,逐步激發其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 二、AI不是取代老師,而是擴大「點子農場」 AI不是「取代」老師,而是協助教師擴張其教學場域。傳統教學像是灌溉式農場,而AI的引入則像是打造一座「點子農場」:教師透過智慧體協作,不再僅限於教材的傳授,而是設計啟發式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創作與反思。 舉例來說,文學課可藉由AI生成多版本詩句,討論不同語感風格的意義;公民課則能利用AI模擬議會辯論角色,學生扮演不同利害關係人,進行多元價值碰撞與協商練習。這些創新教學法,皆以「人機對話共學共創」為基礎,讓課堂更具生命力。 三、高中教育需要重新定義「學習歷程」 在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推動下,高中生須建立個人化的學習軌跡。但許多學生與家長將此視為負擔,甚至流於形式化。若能導入AI智慧體,引導學生更早開始自我探索,並藉由對話型互動了解自身潛能、關心社會議題,則學習歷程將不再只是升學門票,而是成為一場深刻的自我形塑旅程。 此外,AI可記錄並分析學生的學習偏好、思考習慣與專題進展,協助教師客製化指導策略,真正實現「教學適性化」的理想。 四、AI教育倫理不可缺席 當AI介入教育體系,我們也需關注其倫理議題與公平正義:誰有權存取AI?資料如何被使用?學生的學習歷程是否會被過度分析與評價?這些問題需從高中階段就開始思辨與建構,使下一代成為有智慧、有責任的科技公民。 同時,教師與學校也需提升AI素養,並引導學生學會「問好問題」,而非僅僅「問出正確答案」。AI的價值,端視使用者的創造力與倫理底線。 五、AI的發展歷史沿...

世界文明的大未來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針對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中國借機提升軟實力對於世界文化教育組織影響力的未來走向進行深度分析與反思 引言 中華民國前外交官戴瑞明(退休大使)表示 :上個世紀,著名的英國史學家湯恩比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是屬於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屬於美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世紀。」他說,為什麼中國人適合領導世界呢?因為中國人數千年來都相信「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如果這個世界是由具有這種「天下觀」的國家來領導,則更能達到和平共榮的理想目標,而不會像一六四八年〈西伐利亞和平條約〉所建立的「主權國家」觀念那樣,把本國的「國家利益」置於他國的「國家利益」之上,國與國之間利益相爭,永無休止。 湯恩比指出,「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人的世紀」是因為: 第一:中國人口在一九六四年已經有八億人口。人口的能量不祇是「人多好辦事」,即以地球上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華人的簡單事實而論,其影響力就不容忽視。 第二:從中國漢朝以降的「世界政府」、「世界精神」。中國人向來認為「天下一家」,世界各國都應生活在以世界共同利益為準則的世界主權秩序之中,而非由一個大國為世界建立的遊戲規則之中。 第三:西方「一神論」,具有「排它性」。我就是「真理」,我的價值就是「普世價值」,西方的「猶太教」即是如此;伊斯蘭教也主張以教規治理國家,教規就是國法,故西方國家之間常易發生衝突戰爭。反觀中國的宗教,則是具有「包容性」的,儒、釋、道一家,互相包容。 一、事件概要與背景 2025 年 7 月 22 日,美國宣佈將於 2026 年 12 月 31 日正式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這是美國繼 1984 年和 2017–2018 年後的第三次退出該組織,且也是川普第二個總統任期下的再度退出聲明 。 美國官方表示,繼續參與該組織已不符合「美國優先」外交戰略。 聲明中提及教科文組織推動「覺醒議程」、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支持巴勒斯坦會員資格,以及所謂對以色列的偏見傾向等議題,與美國價值觀和國家利益大相徑庭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麗·阿祖萊(Audrey Azoulay)對此深表遺憾,但表示該組織對此已有充分準備,強調其資金來源已趨多元,並無裁員計劃 。 中國外交部回應稱,美國此舉「不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行為」,強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

現代孔子在偏鄉 ── 潘扶德博士與無悔的聖賢教育之路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偏鄉有光: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不滅 花蓮豐濱,臺灣東海岸的山海之間,有一所不大的國中。時間往前推二十多年,這裡曾有一位身影時常走在晨霧與海風吹拂的小徑上──他不是名師名校出身的明星校長,而是願意蹲下來、彎下腰,與偏鄉孩子一同寫字、讀書、生活的教育者!他的名字叫做潘扶德。 他不是高談闊論的學者型教育家,也不是媒體曝光頻繁的教育意見領袖,但他在教育現場所散發出來的誠懇與光芒,正如偏鄉早晨第一道日光,照進那些曾被主流忽略的角落。 潘扶德博士,一位真正「晦人不卷、有教無類」的現代孔子,將他一生奉獻給教育,從監獄更生到國際社會交流、從基層學校到博士殿堂、從公職退休到再度南渡南洋大學授課——他的教育願力從不曾休止。 2020年榮獲教育部「教育奉獻獎」,2021年更被推崇為「終身奉獻者」,這樣的榮譽,來自一條他默默走了幾十年的「教人以善」的道路。 二、從老梅大丘田望族走出來的「山海之子」 潘扶德博士出身於新北市石門區老梅「大丘田」潘氏望族,家風樸實、書香流長。有人說他本可在台北擁有更穩定、更光鮮的教職生涯,但他選擇往花蓮走,走向那個資源不足、交通不便、文化多元而教育相對弱勢的東部海岸。 不為名利、不為升遷,他選擇了孩子們最需要的地方。 長年服務花蓮縣政府教育局,從基層課員一路升任督學、課長,到豐濱國中擔任校長,潘扶德以教育為志業、以孩子為心。他曾在豐濱的偏鄉地區成立「教育基金會」,補助急難學生、支持營養午餐,甚至退休後仍持續資助各小學獎助學金。 他不只是一位教育行政者,更是站在偏鄉教育第一線的開拓者。 他說:「偏鄉更需要願意留下來的教育者,不只是教學,而是共同生活,走進孩子的世界。」 三、「退而不休」的終身教育行者 2005年從公職退休後,潘博士沒有選擇安逸,而是展開更寬廣的教育人生。他說:「退休不代表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這樣的話語,背後是他對教育的終身承諾。 他成為監獄教誨志工,走進花蓮監獄、正德高中協助收容人重建信心、重拾學習;他前往泰國博仁大學、格樂大學,受聘教授教育政策與戰略計畫、AI科技與教育治理等課程;他還出版多本教育思辨文集:《教育微言沉思錄》、《在深處轉彎迎向大道》、《啟知與揚善文選集》等,筆觸雋永,思維宏闊。 他是少數能夠將「教育實踐」與「學術研究」連成一線的人。他的博士論文《臺灣解嚴後毛高文博士對高等教育...

21世紀教育轉型與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在AI經濟時代,資訊科學(Computer Science)該怎麼教,才能讓學生不只是使用科技,而是能夠創造、駕馭與反思科技? 一、問題本質:資訊科學教育不能只是「程式設計訓練」 過去的資訊教育常聚焦在: •學會語法、寫出程式(如C++、Python) •操作工具(如Office、Scratch) •培養電腦應用能力(資訊素養) 但這樣的學習方式已經 落後於AI經濟與科技進化的速度。 未來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語言,而是學會怎麼理解科技的邏輯、參與設計與應用流程,甚至思辨其倫理與社會影響。 二、AI經濟時代的資訊科學教育,要有以下「五化」特質: 基礎素養化(Computational Literacy) •不只會寫程式,更要理解背後的運算邏輯、資料結構、演算法設計。 •強化學生對「資訊如何運作」的認知,就像我們學數學不只是為了計算,而是理解邏輯與模型。 跨域融合化(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I/CS 教育要和數學、語言、藝術、倫理、社會學融合,從單科轉為問題導向學習。 •例如:「用機器學習分析文學情感」、「用AI探討醫療偏誤」、「設計具備倫理判斷的自駕模擬器」。 設計思維化(Design-Oriented Learning) •學生不是被動寫程式,而是從使用者角度思考:什麼問題需要被解決?我如何用科技來回應? •推動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開源專案協作、黑客松、創客空間等實作機會。 道德反思化(Ethics & Governance) •教育不能只教「AI怎麼做」,更要問「AI該不該做?會造成什麼影響?」 •納入 AI 倫理、偏誤、公平性、監管討論,讓學生理解科技與人類責任之間的張力。 系統思維化(Systems Thinking) •理解 AI 與數位科技背後的「資料-模型-應用-治理」全鏈條邏輯。 •學生不只是消費者,而是有能力參與未來科技治理的系統設計者與公民參與者。 三、具體課程內容建議(適用於高中至大學) 項目:主題模組——教學目標 資訊與運算思維:演算法設計、邏輯推理、問題分解——建立計算思維的底層能力 程式語言入門:Python/JavaScript/AI工具——從語...

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 三民主義的內涵與當代啟示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今天2025年7月26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大日子,首次舉辦「立法委員大罷免」,我藉此機會可以回顧歷史與反思一下憲法保障人民權益及立國精神。 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以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核心,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留下的政治理念與價值基石,貫穿憲法精神與國家制度。 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套理念不僅奠定建國藍圖,更在現代台灣的民主法治與社會正義中持續發揮指引作用。 本文從歷史源流、核心內涵、憲法定位與當代意義四個面向,重新整理三民主義作為中華民國立國精神的精髓與價值。 一、歷史源流:三民主義的誕生 三民主義的形成源於孫中山對中國近代困境的深刻反思。 清末,滿清腐敗與列強侵略讓國家陷入分裂與屈辱。孫中山早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口號,奠定三民主義雛形。 1905年,他在《民報》與海外演講中正式提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旨在以政治革命與社會改革實現國族復興。 1924年,他在廣州發表三民主義系列講演(共16講),系統闡述這一政治藍圖,融合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思想,勾勒出自由、平等、現代的民主共和願景。 二、三民主義的核心內涵 三民主義以民族、民權、民生為三大支柱,涵蓋國族認同、民主治理與社會公平,體現了孫中山對國家現代化的全面構想。 民族主義:國族自信與開放包容 民族主義旨在打破滿清與帝國主義的壓迫,追求民族自主與國族尊嚴。孫中山強調恢復中華文化認同、結束外來控制,並反對軍閥分裂,促進國家統一。他主張的民族主義並非狹隘排外,而是「以國家為本,兼納他國之善」的開放態度,追求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平等地位。 民權主義:人民主權與民主共和 民權主義以林肯「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為靈感,強調人民主權與政治平等。 孫中山反對封建專制,提倡選舉權、參政權與民主制度,確保政府由人民選出、為人民服務。這一理念為中華民國建立民主共和體制奠定基礎。 民生主義:社會公平與全民福祉 民生主義聚焦民眾生計與社會正義,透過土地改革(如《平均地權》、土地國有)、實業發展、社會福利與公營事業,消除財富與權利的不平等。 孫中山設計的制度性改革,涵蓋產業...

全國高中教育盛事 × 台灣AI願景: 以教育領航,打造未來競爭力

作者:陳銀欉 先生 2025年7月24日,教育部舉辦「114學年度國立高中校長聯合布達交接典禮」,為全國高中教育寫下嶄新的一頁。 此次共有40位校長完成遴選交接,其中11位連任、12位轉任、17位新任,象徵著一棒接一棒的教育薪火持續傳承。 教育部長鄭英耀親自主持儀式,他在致詞中特別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有9成以上人才,都是在地教育體系培育出來的。」這不僅展現台灣教育的扎實成效,也反映出台灣在全球高科技領域中,憑藉本土人才締造驕人競爭力的潛力與自信。 教育是國力的根基,校長是人才培育的舵手 鄭部長感謝17位卸任校長長年深耕,為國育才,並期勉新任與續任校長持續強化專業領導力。 他強調: •校長的領導與辦學績效,攸關整體教育品質與國家社會發展。 •在生成式AI快速進化的時代,教育領導者必須思考如何將新興科技有效整合入課程設計與校務推動。 •面對資源有限、變局加劇的現實環境,跨校、跨縣市合作整合資源,將是創新人才培育的關鍵路徑。 此外,鄭部長特別關懷「非山非市與偏鄉地區」學校的教育公平問題,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即便學校規模小,教育資源與關愛不應缺席。 世界AI產業發展模式: 台灣邁向世界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高中教育人才與產業鏈接策略 —— AI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成為新核心。 AI並非單一技術,而是牽動產業升級、勞動轉型、社會結構重塑的關鍵力量。 台灣若能建立具系統性與前瞻性的AI產業發展模式,將躍升為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 一、AI產業模式:跨域整合、創造新價值 台灣應以「產業驅動、科技引導、教育支撐、人才為本」為原則,推動三大重點: 1.聚焦AI+半導體、ICT與智慧製造,打造垂直應用創新場域(如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校園)。 2.推動政府、產業、學界三方共創AI生態系,實現公私協力與資料共享。 3.深化「AI+X」跨域整合策略,讓AI成為驅動各行各業升級轉型的引擎。 二、AI人才培育:教育轉型的急先鋒 教育部推動AI納入國家教育政策主軸,核心策略包括: •從小紮根AI素養:將程式設計、資料分析與邏輯訓練納入中小學課綱,培養數位思辨能力。 •調整大學與技職體系課程結構:強化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演算法倫理等核心課程,結合實作與跨域能力。 •推動AI在職培訓與終身學習制度:建立「AI學習護照」,促使勞動力持...

高中生的定位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圖片
作者:陳銀欉 先生 21世紀面對AI與全球化時代的劇烈變動,今日高中生正站在人生轉折與歷史十字路口。 高中教育,不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是為了塑造健全人格與國家棟樑;學習,不僅是為了知識的累積,更是為了承擔未來社會的責任。在此背景下,我們重新思考「高中生的定位」,不僅是教育界的課題,更是國家未來的根本工程。 本文將從四個層次出發: 一、學生本位,禮義廉恥; 二、知識分子,愛國家,求進步; 三、使命感,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止於至善,重新定義高中生的存在價值與教育目標,為教育政策、教學實踐與青年發展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參照座標。 一、學生本位:禮義廉恥的現代詮釋 「學生」一詞,不僅是身份,更是一種修養與準備的狀態。儒家思想中「禮義廉恥」被譽為「國之四維」,是個人品德的根本。 對高中生而言,這四維精神可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實踐準則: 禮,是尊重,是與人為善。高中階段是品格養成關鍵期,透過同儕相處、師生互動,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守規矩、重團體,是「社會人」的起點。 義,是正義感與責任心。在社群媒體主導價值觀的時代,學生更應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隨波逐流,勇敢為正義發聲。 廉,是內在的自律與節制。誘惑無所不在,從網路沉迷到物質慾望,學生若無內在的廉潔,極易迷失方向。 恥,是道德的底線與自省的能力。懂得自我檢討、知恥近勇,是通向人格成熟的門檻。 因此,所謂「學生本位」,不只是尊重學生的需求與興趣,更是協助學生在青春歲月中扎下人格的根基。這不只是教育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對下一代的承諾。 二、知識分子:愛國家,求進步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逐漸具備了自主思考與知識建構的能力。他們的學習不再只是記憶與模仿,更開始尋求意義與方向。此時,他們應被視為未來的知識分子種子。 知識分子不是象牙塔的孤島,而是連結社會與價值的橋樑。在台灣教育長期以「升學主義」為主的體制中,我們是否忽略了高中生也應培養社會關懷與家國情懷? 真正的知識分子,應具備以下三種精神: 批判精神:敢於提出問題,挑戰不合理的現象,從主動學習中尋求真理。 公共意識:關心社會議題,培養社會責任感,不做冷漠的旁觀者。 進步信念: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相信努力可以帶動社會進步。 若能從高中開始建立知識分子的志向,則學生將不只是考試的機器,而是承擔社會進步的光源。 三...

東西文化的菁華大智慧、大格局、大戰略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易經》三變思想:不易、變易、簡易 在《易經》中,變化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特別重要的是「三易」之義: 不易:本體不變,是原則、核心、天道的穩定性。 變易:因應時局的變化,是手段與策略的靈活性。 簡易:大道至簡,是智慧的提煉與行動的明快果斷。 一、川普總統的「領導策略」與《易經》關係分析 (一)「萬變應不變」——川普的核心信念不動如山 在本體層面,川普堅守若干「不變」的戰略思想,例如: •「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是他不動的信念。 •反全球化、反移民、打擊中共等,都是從其核心「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而來。 •執政期間無論遭遇何種國內外挑戰,他仍始終堅持自身敘事與價值觀,這體現了《易經》中的「不易」之道。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川普自認為「時來我就出手」,正是潛藏本質力,伺機而動。 (二)「不變應萬變」——川普用固定話術應對變局 川普常見的策略是: •針對不同議題,他反覆使用相同話術、邏輯、情緒策略。 •面對變動,他不迎合、不妥協,而是強化自己的敘事權與主導權。 例如: •面對疫情,他堅持「中國病毒」的稱呼。 •面對民主黨與媒體,他反覆強調「假新聞」、「深層政府」。 這種「不變應萬變」的做法,在《易經》中類似於: 「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飛龍掌握天時,展現王者之勢。川普自視為天命之人,以不變核心應對萬變局勢。 (三)「萬變應萬變」——川普在操作層靈活應對,策略多變 川普雖然核心理念堅定,但他在戰術層面極為靈活: •隨時換掉顧問(如國安顧問博爾頓、白宮幕僚長等) •用社群媒體直接與選民溝通,跳過傳統主流媒體 •與金正恩握手、退出巴黎協定、與伊朗對峙、對中打關稅戰,一再突破外交與內政傳統套路 這體現出《易經》中「變易」的精神: 「觀變於陰陽而立萬物」——隨時觀察天下局勢,制器以應變。 也可以對應《易經》的「離卦與兌卦之用」——善用言語、媒體、象徵,產生社會能量,轉化敵我局勢。 (四)川普的領導哲學是「不變應萬變」為主體,「萬變應萬變」為工具 《層次—川普作法—易經觀點》 1.本體(價值觀):堅守美國優先、民族主義 —不易 2.策略(回應變局):固守話術、情緒煽動—不變應萬變 3.操作(戰術手法):彈性人事、社群操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