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5 社會情緒學習 (SEL) 教育政策」如何落實?
作者:陳銀欉 先生
2025年台灣社會情緒學習的教育元年
2025年被視為台灣SEL教育的元年,象徵著在面對劇烈變動的社會環境中,教育不再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將「心」的教育置於核心地位。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能夠覺察並調節情緒,就如同擁有一張內在的導航圖,幫助孩子在困頓與壓力中找到平衡與方向。
1、什麼是SEL?
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是近年全球教育的重要趨勢,核心理念是:
幫助孩子與自己的情緒連結,理解並表達感受,進而建立健康自信與良好人際關係。
國際研究顯示:
接受SEL教育的學生,更懂得尋求幫助、展現同理心,在面對人生挑戰時具備更強的心理韌性。
2、SEL的五大核心能力
台灣的SEL政策亦聚焦於國際通用的五大面向:
1.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認識情緒、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價值。
2.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調節情緒、控制衝動、設定並實踐目標。
3.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理解他人觀點、同理心與多元文化尊重。
4.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有效溝通、合作解決衝突、建立正向關係。
5.負責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做出符合倫理與責任的選擇,評估行動後果。
3、台灣如何落實SEL教育?
1.納入課綱:將SEL核心能力結合108課綱的「素養導向」課程,例如在國語、生活、綜合活動等領域落實。
2.教師培訓:透過研習與課程模組,提升教師SEL教學設計與情緒覺察能力。
3.校園支持系統:建置支持學生心理健康的資源,如導師制度、心理師協助、同儕關係營造。
4.家庭與社區共育:推動親職教育、校園親師溝通,建立一致的情緒教育語言與價值觀。
5.數據回饋與評估:建立SEL實施成效評估機制,透過學生回饋、教師觀察與行為改變作為評量依據。
教育部為落實社會情緒學習(SEL)教育政策,已啟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並將SEL與12年國教精神結合,以期能有效推動,此計畫著重於以下幾個面向的落實:
1、將SEL轉化為具體課程並融入教學:
SEL應從概念推廣進一步落實為具體課程,並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學校可與民間教育機構合作,將情緒教育課程引入,並透過師資培訓協助教師將SEL融入教學。
SEL的五項內涵,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負責任的決定,將是課程設計的核心。
2、深化校園文化:SEL不僅是課程,更應深化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這表示SEL的價值觀和原則需要融入學校的日常運作、師生互動以及班級經營中,而非僅限於特定課程時段。
3、人才培育與教師增能:加強教師在SEL方面的增能培訓,使其能將SEL應用於學生行為管理、聆聽與同理等議題。國家教育研究院也將研發相關指引與教學工具,以協助學校推動與教學實踐。
4、建立評估與回饋機制:制定有效的評估與回饋機制,以檢視SEL在學校推動、方案實施、教師融入教學以及班級經營等方面的成效。
•系統合作與在地化調適:
•跨單位合作:促進中央與地方政府、學術單位以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匯聚各方資源以提升效益。衛福部和教育部也將攜手推動SEL納入課綱。
5、學校家庭與社區連結:強化學校與家庭的連結,透過家庭教育和親師活動提升家長的SEL認知與實踐。同時,也鼓勵社區參與,建立夥伴關係,促進社區成員的交流與參與。
6、本土化與文化考量:在政策規劃與推動上,應考量台灣的社會文化情境並進行在地化調適。例如,將品德教育的內涵納入SEL,並發展符合本土概念與意涵的SEL教學內容,以避免僅培養技能而缺乏價值觀的培養。
7、以人為本並關注成人知能:政策推動應以人為本,並關注成人社會與情緒知能的展現,這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社會情緒知能提升。
台灣SEL教育政策的落實是一個多面向且系統性的工程,旨在透過課程、文化、人才培育和跨單位合作,將SEL的理念真正融入教育體系之中
《SEL不只是教情緒,而是教「成為人」的能力》
社會情緒學習,不只是「處理情緒」,而是培養孩子做決定、建關係、懂自己、也懂他人的整全能力。
透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與政策推動,SEL將不再只是輔助性學習,而是支持孩子迎向未來人生的核心素養。
打造情緒力與人文力兼具的下一代
村上春樹曾說:「穿過暴風雨,你不再是原來的自己。」成長的旅程亦是如此,特別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培養下一代擁有情緒力與人文力,不僅能幫助他們在複雜世界中站穩腳步,更能讓他們成為有溫度、有深度的個體。情緒力讓孩子理解與管理內心,與他人建立健康關係;人文力則賦予他們文化素養、倫理思考與對多元的尊重。
我們將探討如何從家庭、教育與社會環境出發,結合「言慢、性柔、德厚」的智慧,塑造兼具這兩種力量的下一代。
情緒力:學會與內心對話
情緒力是認識、表達與調節情緒的能力,是孩子在壓力下保持穩定、在衝突中維持關係的基石。從小教導孩子識別情緒,是第一步。
父母可用繪本如《情緒小怪獸》或「情緒詞彙表」,引導孩子說出「我感到挫折」而非籠統的「我很生氣」。例如,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發脾氣時,問:「你現在是什麼感覺?可以說說為什麼嗎?」這樣的對話幫助他們將模糊的情緒轉化為具體的語言。
調節情緒同樣重要。教孩子簡單的技巧,如深呼吸(4秒吸氣、4秒吐氣)、暫停思考或寫日記,能讓他們學會在情緒高漲時冷靜下來。父母的示範至關重要:當你因為工作壓力而煩躁時,可以說:「我現在有點沮喪,讓我先冷靜一下再談。」這樣的行為讓孩子看到情緒是可以被管理的。
此外,培養同理心能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透過角色扮演或討論故事主角的感受,例如問:「如果你是《小王子》裡的小狐狸,會怎麼做?」家庭聚會時,讓孩子分享「今天讓你開心的事」或「有沒有幫到別人」,也能潛移默化地增進他們的關懷意識。
人文力:涵養價值觀與文化素養
人文力是理解文化、尊重多元與具備倫理思考的能力,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閱讀經典是有效途徑。讓孩子接觸《小王子》、簡易版《論語》或歷史故事,並討論其中蘊含的價值觀。例如,讀完《小王子》後,問:「小王子為什麼那麼愛他的玫瑰?」引導孩子思考愛與責任的意義。
接觸多元文化能拓寬視野。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藝術展或文化節,了解不同族群的故事。例如,參觀原住民文化展覽後,討論尊重差異的重要性;或觀看紀錄片《地球的守護者》,探討環境倫理。這些體驗讓孩子從小明白世界的多樣性與共存之道。
批判性思考是人文力的核心。教孩子質疑資訊來源,例如問:「這個說法有證據嗎?」當他們在社群媒體看到誇張言論時,引導他們查證並思考背後動機。這樣的訓練讓孩子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培養獨立判斷力。
家庭與社會的協力
家庭是塑造下一代的第一現場。父母應以身作則,展現情緒力與人文力。例如,在爭執時使用「我訊息」(如「我覺得不安」而非「你錯了」),或分享幫助他人的經驗。晚餐時,與孩子聊聊一天中如何解決問題或善待他人,讓他們在日常中學習。
學校與社區也扮演關鍵角色。學校可開設情緒教育課程或人文選修課,如哲學討論或志工服務,讓孩子在實踐中成長。鼓勵孩子參與社區清潔或慈善活動,能讓他們體會「德厚」的價值。此外,在數位時代,教孩子辨別網路上的情緒操弄(如誇張標題),並限制螢幕時間,鼓勵面對面互動,有助於增進同理心與真實連結。
融入「言慢、性柔、德厚」的智慧
「言慢、性柔、德厚」這三種底氣,不僅是中年的修養,也適用於下一代的培養。言慢,教孩子在說話前慢下來思考,例如問:「我這樣說會傷害對方嗎?」讓他們學會用傾聽代替爭辯。性柔,鼓勵孩子以合作取代競爭,例如在團隊作業中學會妥協,說出「我們可以一起解決」而非「我必須贏」。德厚,則從小事做起,如幫鄰居拿包裹、為晚歸的家人留盞燈,讓善意成為習慣,悄悄積累成生命的厚度。
打造情緒力與人文力兼具的下一代,是一場需要耐心與實踐的旅程。透過家庭的示範、學校的引導與社會的支持,孩子能學會與內心對話、尊重多元價值,並在日常中實踐善意。這些特質無法速成,但若日日耕耘,終能讓他們成為「靜水流深」的個體——既有內在的穩定,又有外在的溫度,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
在知識快速演進、社會高度變動的時代,唯有內在穩定與外在連結能力並重,孩子們才能真正走得遠、站得穩。
SEL(社會情緒學習)不僅是一種教學法,更是一種培養完整人格的教育哲學。
當台灣正式邁入SEL教育元年,這不僅是一項政策的起點,更是一場深遠的文化運動。
它呼籲我們將「人」放回教育的核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做出良善選擇,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未來的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如何成功,更要教會他們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與人共處,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人的人。
而這,正是SEL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附件:
SEL & Mental Health
教育部公告「補助大專校院辦理社會情緒學習與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期建立師生「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技巧、負責任的決定」等核心能力。
自即日起至114年9月30日期間受理申請:
1、學生人數「2萬人以上」:補助上限125萬元。
2、學生人數「1萬至2萬人」:補助上限110萬元。
3、學生人數「5仟至1萬人」:補助上限98萬元。
學生人數「未達5仟人」:補助上限85萬元。
辦理事項:
1、現有課程融入。
2、辦理強化社會情緒學習與心理健康促進活動。
3、辦理大專校院及家長「自殺防治守門人培訓」。
4、提升學校人員社會情緒學習與心理健康促進專業知能。
5、補助校外精神科醫師駐校服務(諮詢)鐘點費。
教育部並明文「應由主任秘書以上層級」規畫及辦理此補助計畫。
經由教育部及各大專院校的努力,支持並賦能師生們心理健康專業,並未來年輕一代進入職場,都具備強大心理健康韌性。
資訊來源
FW :
https://depart.moe.edu.tw/ed2800/News_Content.aspx?n=2E151E70BC281056&sms=A78DD0CC73F324FD&s=CF66BC6527C52880
https://reurl.cc/VWMM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