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引言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其中包括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
個人根據與別人相處和個人自己以往生活經驗而獲得對自己的看法,其內容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描述(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另一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未必客觀真實,只是他自己認為他就是如此。
「自我」的定義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解釋,但總體而言,可以理解為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意識,包括對自身生理、心理、社會角色和價值的認知與感受。
它是一個連續且獨特的整體,與他人形成對比,並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發展和塑造。
1.心理學
在心理學中,「自我」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通常指個體意識中關於自身的基本特徵的總體概念,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
自我意識:關注個體對自身存在和身份的認知,包括對身體、心理狀態、社會角色和價值的認識。
自我概念: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包含了個體對自己各方面的知覺和評價,例如性格、能力、興趣、社會關係等。
2.社會學
在社會學中,「自我」的形成與社會互動密不可分,個體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模仿、評價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社會自我:指個體在社會互動中表現出來的自我,受到社會期望和規範的影響。
3.哲學
哲學上對「自我」的探討更偏向本體論和認識論,例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就強調了自我意識的存在性。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也常指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或行為,也就是「太過自我」。
總而言之,「自我」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涉及到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意識、對自身特徵的認知,以及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自我形象
二、自我的修行境界
「有我 → 忘我 → 無我 → 真我」的四境界洞察
這是一條從「現象界」走向「究竟本源」的修行之路,旨在揭示 自性清淨圓明與萬法究竟實相。
-
有我 —— 煩惱與分別的根源
定義:對一個獨立、恆常、真實存在的「我」的執著。
表現:以五蘊(色、受、想、行、識)為核心,自我中心,陷於二元對立(愛/憎、得/失、能覺/所覺)。
結果:產生煩惱與痛苦,心念被利害得失牽動,難以安住當下。 -
忘我 —— 專注帶來的短暫解脫
定義:高度專注時自我意識暫時消失(心理學稱「心流」)。
特徵:心無旁騖,能所交融,伴隨愉悅感。
限制:屬於暫時、有條件的心理狀態;
一旦專注活動結束,自我意識與煩惱隨即回歸。
價值:如同一扇窗,讓人得以窺見「無我」的自在。 -
無我 —— 究竟的智慧與實相
定義:洞見五蘊因緣和合、無實體、無自性的真相。
本質:非消滅自我,而是徹見「我」原本不存在。
洞見:
1.能所不二——覺性自現自見。
2.煩惱因「我」的幻相而生,幻相破,煩惱自滅。
地位:禪宗「見性」的前提,破除執著才能顯現真實面目。 -
真我 —— 萬法體用不二的圓融
定義:禪宗所謂「本來面目」,超越一切名相與言語的本覺。
特性:
•體:清淨圓明、不生不滅,是萬法的本質。
•用:五蘊與世間萬象,是本覺隨緣顯現的虛幻作用,如夢如幻。
關係:體與用不一不異,圓融無礙。
《從執著到圓融》
自我的悟境是:
1.徹見五蘊本質無我。
2.洞察五蘊雖無自性,卻是本覺的顯現。
3.超越一切二元對立,安住於清淨圓明的本覺真我中。
修行的目的,不是創造一個新的自我,而是回到本來面目——從「有我」的執著,經「忘我」的暫歇與「無我」的洞見,最終歸於「真我」的自在圓滿。
三、結論
在自我心理學中,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也稱為自我建構、自我認同、自我觀點或自我結構等,Self-concept) 是關於自我的信念的集合。
一般來說,自我概念反映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
自我概念與自我意識不同,自我意識是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被定義、一致,且當前適用於一個人的態度和性格(Disposition)的程度。
自我概念也不同於自尊:自我概念是一個人自我的認知或描述性組成部分(例如「我的特質是…」),而自尊是評估性的和固執己見的(例如「我對於自己的特質感覺很好」)。
自我概念由自我圖式組成,與自尊、自我認識、社會自我(social self)互動,形成整體的自我。它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我,其中未來的自我(或可能的自我)代表了個人對自我可能成為什麼、想成為什麼或害怕成為什麼的想法。可能的自我可能會激勵某些行為。
人們對過去或未來自我的看法與他們對當前自我的看法有關。
時間自我評價理論(temporal self-appraisal theory)指出,人們傾向於遠離負面的自我並更多地關注正面的自我來保持正面的自我評價。
此外,人們傾向於相對不積極地看待過去的自己(現在的我比以前更好」),而更積極地看待未來的自己(在未來我會比現在更好)。
生命的意義,對於自我的價值
生命的核心意義,不在於守護一個固執的「我」,也不僅僅是短暫忘卻自我的瞬間,而是要透過洞見「無我」,進而歸返「真我」——那本來清淨圓明的覺性。
- 「有我」提醒我們:
自我意識是生存的基礎,但若過度執著,將被二元對立與煩惱綑綁。這是生命課題的起點。 - 「忘我」告訴我們:
在專注與投入中,自我可以消融,我們得以體驗自在與流動。它像一道曙光,讓人窺見生命更寬廣的可能。 - 「無我」啟示我們:
當徹見自我只是因緣和合的幻相,就能放下執著。這是智慧的轉折點,讓我們走出痛苦,體會到生命並非為「我」而活,而是與萬法同體。 - 「真我」圓滿我們:
真正的「自我」不是對立於世界的孤立存在,而是萬法的本覺,是不生不滅的生命本源。當體會到「真我」,生命的意義不再是追逐,而是安住於圓融無礙的大自在。
生命的意義,就是一場「認識自己」的旅程:
•從 執著的有我 出發,
•經歷 忘我 的契機,
•藉由 無我 的智慧而解脫,
•最終歸於 「真我 」的圓滿自在。
因此,生命並不是要去「尋找一個新的自我」,而是要徹見「本來的自性」。
真正的自我,從未失落,只待我們看見。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