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引言 從「身」出發的人生哲學 「身」是人類存在最直接的載體。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提醒我們對人生的追問必須立基於具體的存在。西方哲學家梅洛-龐蒂則強調「身體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方式」,認為一切意識都必須經由身體而實現。 「修行十二不離身」正是一種從「身」出發的哲學思維。魂、覺、心、靈、愛、悟、識、道、志、願、修,皆以「身」為依歸。 若離身,則失去實踐;不離身,則思想得以落實。 二、魂不離身:存在的本源 柏拉圖在《斐多篇》中提出靈魂不滅說,認為靈魂才是人真正的自我。莊子則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將魂視為生死流轉的核心。 魂不離身,提醒我們在科技與資本支配的時代,不可將人淪為單純的「功能體」或「資料集」。靈魂的獨特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所在。 三、覺不離身:存在的清醒 佛教將「覺」視為菩提,意為「覺醒」。笛卡兒在《第一哲學沉思》中說:「我思故我在。」思,即是一種覺;覺,即是一種存在的確認。 覺不離身,要求人不僅要清醒地認識自我,也要清醒地認識世界。在資訊洪流中,覺醒比知識更重要,因為覺能導向真正的自由。 四、心不離身:倫理的根基 孟子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孫丑上》)心是倫理的起點。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則指出,德性不僅是理性的選擇,更需要情感與習慣的培養。 心不離身,提醒我們人不能淪為冷漠的工具理性存在。唯有存心,人類社會才有仁義,教育與政治才不致偏離人道。 五、靈不離身:超越的可能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指出,人是「感性世界中的存在者,亦是理性世界的成員」。這種二重性,正是靈性的展現。海德格爾則說,人是「向死而在」,唯有面對死亡,靈性才得以展現超越的力量。 靈不離身,就是提醒人不應僅沉溺於物質,而應保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正如伊曼努爾·康德所言:「有兩樣東西,我愈是思索,愈感到驚奇和敬畏: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六、愛不離身:宇宙的力量 《聖經·新約》言:「上帝就是愛。」佛教《法華經》言「以大慈悲心為本」。孔子則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愛是超越文化的普遍法則。 愛不離身,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反熵力量。沒有愛,教育淪為技術,法律成為冷酷規範,金融淪為純粹算計;有了愛,生命才可能超越自利,走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