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治理法制化倡議行動方案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2025教師節抗議事件中凸顯的問題,轉化為制度改革的具體行動方案,以促進教育環境的安全、公平與永續發展。 928 教師節全國教育權益保障協會日前批評「校事會議」已成為校長整肅異己的工具,並號召教師於 9 月 28 日赴教育部抗議,聲稱已有近萬名教師受到影響。 對此,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前於(9/19)發表聲明駁斥,強調「校事會議」依法召開,並非校長一人獨裁審議,外界不應誤導社會。 校長協會指出,依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第 12 條規定,學校在受理檢舉事件後,必須於七個工作日內召開校事會議。 會議委員至少五人,成員包括校長、家長代表、行政人員、教師會代表,以及教育、法律、兒少福利等專家或社會公正人士。 協會強調,這樣的設計正是為了確保審議多元,不可能如外界所指淪為校長整肅異己的工具。社會的關注與輿論,引起爭論。 一、問題核心:校事會議的黑箱與濫訴困境 近年來,全國多所學校教師反映「校事會議」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1.匿名投訴無門檻:任何家長或學生只要覺得「不舒服」,即使沒有受害者姓名,也可提出陳情,學校便須啟動調查。 2.程序欠缺專業審查:調查委員僅受過短期培訓,對被調查者的語氣或情緒都可主觀解讀為「不當」,導致判斷標準不一。 3.權責失衡:校事會議權力凌駕教評會、考核會,調查報告幾乎不可被推翻,造成教師名譽受損與教學熱情被摧毀。 這種制度形同「教育黑箱」,不僅打擊優秀教師的專業尊嚴,也破壞校園信任,長遠更削弱教育品質。 二、法制化改革的迫切性 教育部雖已回應年底前「優化校事會議機制」,但目前僅限行政修正,難以根治結構性問題。 要真正保障教師人權、維護教學秩序,必須 盡速完成《學校治理法》 或同等層級專法,以法制化方式建立: 1.公開透明程序:所有投訴與調查須有完整紀錄、公開流程、可申訴機制。 2.合理舉證責任:明定匿名檢舉須附具初步證據或具體事實,避免空泛指控。 3.專業審查標準:調查委員必須接受完整培訓與認證,建立一致的專業判準。 4.權責分工制衡:校事會議不得凌駕於教評會與考核會之上,須有外部監督與法律救濟管道。 三、四大改革訴求 根據教師團體與教育工會的呼聲,以下四大方向可作為法案核心: 改革訴求:具體措施——立法關鍵 1.尊重教師專業:禁止匿名空泛投訴,投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