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4的文章

協助高中生畫出人生藍圖

圖片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壹、前言 在全球化和AI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現代的高中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每位學生的未來之路並不由他人掌控,而是應該由自己主導。 因此,我們提出「我就是我的人生CEO」這一理念,鼓勵高中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生涯藍圖,積極迎接未來世界的變遷,並成為能夠創造自身價值的優秀人才,挑戰未來。 貳、台灣大學前教授洪明洲分享 「詢問AI:未來老師如何在課堂教學?..AI給的答案如這張圖(如附圖)。 這張AI圖是使用 Please generate an image of a course in the near future. 為prompt,輸入人工智慧軟體 Dall-E3生成這張教室教學圖像。 【互動討論】是未來的主要教學模式,學生與老師圍成一圈,每位學生帶著筆電上課,隨時在筆電作筆記,同時查閱資料,給予全班回應,大牆壁show出老師的講義教材,學生當場實做的練習也會show在牆壁上。 不管是硬體教室或老師的教材、學生上課的能力、…目前都還達不到這張AI圖的水準。」 叄、如何協助高中生畫出人生藍圖? 首先,高中生的生涯藍圖應該是兼具彈性與前瞻性的,透過高中學校設立的「人生CEO養成規劃」,我們可以提供多元的學習與探索機會,幫助學生逐步認識自己,找到真正熱愛的領域,並掌握必要的技能。 這類輔導計劃包括講座、產業參訪、生涯規劃諮商等活動,以深入的職場體驗引導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特質與挑戰。 其次,根據每位高中學生的背景和性格,協助他們分配與運用時間,將「成功」具體化為可行的目標,高中學校可以設置「個人生涯規劃諮詢室」,邀請校內外的職涯輔導師提供定期諮詢,並建立個人規劃自我檢測平台,讓學生透過各種職涯量表與心理測驗更深入了解自己。 這種個人化的支持體系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開始探索自己喜好與專長,同時釐清需要克服的性格缺點,為未來的學習方向與人生抉擇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生面對全球教育模式的變化,如何超前部署? 在全球教育日益重視跨文化、跨學科學習的趨勢下,學生應該超前部署,為個人生涯進行更全面的規劃。 李開復博士曾指出,AI時代的競爭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還包含了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 因此,高中學生需要在學習中融入能夠創造機器無法替代的價值,如創造性思維、藝術審美和複雜問題解決能力。 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意味著他

高中生學科能力精進計畫 — 創新高中教育模式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前言 根據媒體報導新北市為提升高中生在學測及分科測驗的亮眼表現,並培育國際競爭力人才,教育局已連續三年推動「學科能力精進計畫」成果斐然,上學年度共有17所高中參與計畫,挹注近700萬經費培養學子學科能力有感升級,締造今年大學繁星入學有了亮眼的成績,經全國數據統計下,錄取繁星人數最多的前十所高中,新北市就囊括3間學校,充分展現計畫卓越成效。 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學科能力精進計畫目的是讓各校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色,適性安排規劃課後多元化課程,同時攜手大專校院,善用大學資源的升學生競爭力,培訓數理及語言競賽選手,藉此提升學生素質及學科能力,增加錄取頂尖大學的比例。 張明文局長進一步說明,在各校課後精進課程部分,樹林高中透過計畫推動的特殊選才與數理科技競賽專班,學生團隊不僅在全國科展榮獲特優,並在FRC國際機器人大賽中拿下澳洲全明星新秀獎,晉級休士頓總決賽; 林口高中的拔尖策略則聚焦數理科學班,繁星推薦上榜102人,創下全國第一,該校黃安竹同學成功錄取長庚大學醫學系,刷新應屆考上醫學系紀錄。 二、資源共享,創造綜效 在共享大學資源面向,以錦和高中與台大、師大、東吳及淡江大學合作舉辦營隊及短期課程;三重高中、清水高中、林口高中及明德高中則透過計畫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四校合作開設新興科技專班,明德高中李佳貞同學參加中央大學人工智慧物聯網的課程後,回饋自己對AI及資工領域的認識更深入,對未來生涯規劃大有助益。 「高中生學科能力精進計畫」是新北市教育局為提升高中生在大學學測和分科測驗成績,並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而設計的一項創新教育計畫。 該計畫不僅致力於強化學生的學科能力,還透過資源整合和多元教育方式,為學生提供適性學習的機會,提升學生在繁星入學等大學錄取管道中的表現。 三、計畫成果重點 「學科能力精進計畫」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多元課程設計和課後輔導,根據學生的能力與特質,進行適性規劃,提升其學科素養及大學錄取競爭力,該計畫涵蓋以下三大重點: 1、多元課後課程 各高中根據學生特質安排課程,特別著重於數理、語言、科技等領域的加強。 2、大學資源共享 與台灣頂尖大專院校合作,引入大學課程、短期營隊,為學生提供進階學習機會。 3、競賽與專業輔導 鼓勵參與各類數理及語言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學科精進,增加優異成績及國際競爭力。

高中教育是培養研究能力和領導力的基礎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高中階段不僅僅是學習課本知識的時間,更是為未來的研究能力和領導力奠定基礎的關鍵期。 現代社會對個人自主學習和創造力的需求不斷提升,而高中時期正是一個塑造這些核心能力的起點,贏在起跑點。 在研究方面,目前許多大學生、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傾向於尋找所謂的「最佳解法」或模仿前人的經驗。 然而,這些方案多數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所設計,未必適用於自身的研究背景,而且長期依賴他人的方法,會讓學生逐漸失去主動性,也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 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其實需要透過不斷的實踐和反覆試驗才能找到,而這些能力都可以從高中時期的基礎教育中培養。 此外,缺乏累積「自身數據」的意識和行動,也是學生常見的問題之一。 往往過度依賴他人數據分析可能會帶來風險,因為這些數據是否精確、是否適用於自己的情境,往往難以確認。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應該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實驗和實踐。 高中生應在學習過程中養成這樣的意識,逐步建立起對數據的敏感度和獨立收集、分析數據的能力,以降低不確定性,並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實用性。 研究的持續性也是一項人才培育重要素質,一些學生容易滿足於找到「可行的解法」而不再繼續優化,卻忽略了真正的研究工作是需要長期迭代、持續調整的。 這種「迭代升級」的心態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改進自己的方法,隨著經驗和數據的累積,逐漸提升自己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並在未來生涯規劃、學術或職業上保持競爭力。 在領導力方面,高中是建立自我認識和鍛鍊領導風格的重要階段。 首先,成功的領導力需要真實性,即忠於自我,但這並不意味著恣意妄為,而是指不斷跳出舒適圈,探索自己更多的潛力。 領導者必須時刻自我覺察,找到自己最真實且有潛力的面向,這樣才能贏得他人信任,發揮真正的領導影響力。 好奇心則是持續探索與學習的驅動力,尤其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時,更顯其重要。 高中生應養成多問問題、勇於挑戰未知的習慣,主動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培養開闊的視野和探索未知的勇氣,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最後,謙遜的態度是成功領導的基石,一個具備領導力的人,應該學會謙虛、承認錯誤,不將功勞歸於自己,而是看到團隊的力量,高中生若能在團體活動中學會這一點,將會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受人尊敬,並且擁有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總之,高中是培養研究能力

高中生升學策略的建議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專注優勢,避免盲目選擇 高中生在面臨高中畢業後的升學抉擇時,通常有五種主要的升學管道可供選擇:個人申請入學、繁星推薦、分發入學、特殊選才,以及出國留學。 然而,不少學生錯誤地認為必須同時嘗試所有管道,這樣做不僅增加了壓力,還可能忽略自身的長處與興趣,導致在升學過程中迷失方向。 因此,根據自身特質進行選擇,找到最適合的升學路徑,是關鍵所在。 一、個人申請入學:綜合能力強者的最佳選擇 如果高中同學在學業、社團活動、人際互動等方面均衡發展,並且善於表達自己,個人申請入學是適合的途徑。 這一管道不僅依賴學測成績,還看重學習歷程檔案和面試表現。但選擇這條路徑時,學生應聚焦於自己的興趣與特長,並選擇與之契合的學校和科系,展示出自己的獨特才能。 二、繁星推薦:學業成績穩定者的優勢 對於學業成績排名在前50%的學生,繁星推薦入學是一條值得考慮的路徑。 這項制度旨在促進區域均衡,減少資源落差,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有平等的機會進入理想的大學,繁星推薦特別適合那些在校內成績穩定,但可能資源有限的學校學生。 三、考試分發入學:擅長考試的首選 如果高中同學擅長考試,但不喜歡準備繁瑣的材料或進行面試,考試分發入學可能是你的最佳選擇。但這一途徑主要依賴學測和分科測驗成績,因此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應試能力,同時,選擇這條路徑的學生應提前了解自己對於未來學習領域的興趣,避免大學選課時陷入迷茫。 四、特殊選才:在特定領域出色者的專屬通道 如果你自己在某一領域持續深耕,並有卓越表現,或者是屬於特殊境遇的學生,特殊選才是一條理想的升學途徑。 此管道並不依賴學測成績,而是根據學生在文化活動、社會參與或研究成果中的出色表現來選拔,這一管道更適合那些在非學科領域中展現出熱情與堅持的學生。 五、出國留學:具備外語能力的國際化選擇 隨著國際化教育的普及,出國留學已成為越來越多台灣高中生的選擇,對於家庭經濟狀況允許且外語能力強的學生來說,直接申請國外大學是個不錯的途徑。 目前高中學校的國際班及資優教育的學生,通常有更多機會進入世界各地的名校,開拓全球視野。 夢想成真 高中生實現夢想成真,既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策略性規劃的旅程,以下是幾個關鍵步驟與原則,能幫助你真正將夢想化為現實: 1、明確夢想,設定具體目標 夢想必須具體化才能得以實現,模糊的想法無法引導行動,因此,先將夢想

高中生應該具有哲學的素養 -- 未來高中課程設計理念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時代,高中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價值判斷能力和道德素養。 因此,哲學作為探究基本問題的學科,理應成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哲學能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審視問題,讓他們在面對人生和社會的複雜挑戰時,具備更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和道德價值觀。 哲學的定義:多樣而開放的思想體系 哲學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因為它本身就是對各種根本問題的探索包括存在、知識、價值、心靈、語言與倫理。 哲學家對於哲學的定義存在分歧,從柏拉圖到羅素,從亞里斯多德到牟宗三,各自對哲學的性質和範疇給予了不同的解釋。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言,哲學是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一種思維方式,試圖以理性而非權威為基礎來探討人類未知的領域。 以批判思維與倫理觀為核心 哲學教育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維和倫理觀念的培養。這些技能不僅幫助學生掌握邏輯推理、反思性辯論,也使他們在面對人生決策時能夠保持清晰的道德判斷。高中哲學課程應引導學生了解形上學、倫理學和認識論等哲學基礎,從中學會觀察問題的多面性,並以理性和批判的態度進行思考。 跨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哲學和科技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但也帶來了新的倫理問題,若要成為具備全局視野的全球公民,學生需要在理解科技原理的同時,也要學習道德哲學。 國際上已有大學開設專門探討AI與哲學的課程,例如英國東北大學的「哲學與AI碩士班」,倫敦國王學院則將開設「人工智能與哲學學位」,這些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強調倫理與技術的平衡。 高中哲學教育的實施方式 在高中階段,哲學教育可以通過跨學科的項目或選修課來實施。課程內容可以涵蓋人類思想史、倫理議題和科技倫理等方面。 譬如,讓學生探討AI與人類工作、道德決策的影響,並通過辯論和專題研究來加強他們的理解和思維。 透過這樣的課程設計,高中學生將具備更全面的思考能力和更高的道德標準,為日後在職場和生活中的挑戰做好準備。 在知識迅速更新的今天,高中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從多元角度去理解世界,讓他們擁有分析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哲學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還能使他們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公民。 教育界的園丁先生 陳銀欉 敬述

數位神經系統於教育的運用及發展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比爾蓋茲於1998年提出的「數位神經系統」概念,對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和關聯性尤其值得深思,特別是在人工智慧(AI)及數位技術迅速進展的背景下,當我們展望未來教育的發展時,數位神經系統不僅僅代表資訊技術的應用,更涉及了教育的轉型和智慧心靈的提升,以下是數位神經系統與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分析及特色,供大家參考。  一、數位神經系統對教育的啟示 數位神經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種資訊流通的高度協調體系,它強調即時、精確的資訊傳遞,並能有效地運作於複雜的組織環境, 將這一系統應用於教育領域,我們可以預見到以下幾個重要趨勢。 1、即時回饋與個性化學習 數位神經系統的優勢之一在於它能夠快速回饋資訊,這與當前教育中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謀而合。 通過AI和數據分析,教育工作者者能夠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個人的需求制定差異化的學習計劃。 這種自動化和個性化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速度與方式。 2、全通道的資訊流通 教育的核心在於知識的傳遞與吸收,而數位神經系統通過整合資訊傳遞路徑,能夠讓知識更加透明和可及,在未來的數位化教育環境中,學生將不再局限於書本或課堂,數位技術將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學習來源,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的應用,擴大了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二、教育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儘管數位神經系統帶來了許多優勢,教育也面臨著某些挑戰,特別是如何在數位化過程中平衡技術應用與人性化關懷。 這些挑戰包括心靈的物化、資訊過載及人際關係虛擬化等問題。 1、避免心靈的物化與虛擬化 當數位技術廣泛滲透到教育時,過度依賴技術可能會導致學習者的心靈被物化,失去對生命智慧的關注。 比爾蓋茲的數位神經系統強調資訊流的即時性與精確性,但佛法中的智慧強調對內在覺知的培養,因此,教育系統在推動數位化時,應特別注意如何平衡技術與人性,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心靈發展。 A 、融入道德教育 在技術課程中融入心靈覺知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技術時不忘思考其倫理與社會影響。 B、人機協作的平衡 引導學生認識AI和數位技術的工具性,將其視為輔助智慧增長的工具,而非取代人類心靈的主宰。 2、資訊過載與選擇性學習的挑戰 在數位神經系統下,資訊傳遞迅速且大量。然而,過多的資訊可能會導致學習者不知所措,無法有效消化與應用這些資訊。 A、教導資訊素養 幫助學生學

分享我國高中教育特色課程 — NPDL 深度學習經驗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壹、引言 現今我國高中各校正在致力推動以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的新課綱,為提升新課綱實施成效,據報國內共29所學校組成四校群聯盟並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簡稱NPDL)。 期望借鏡該教育組織中發展完善、以素養學習為導向之相關課程,轉化其發展經驗,深化新課綱的課程深度及教學廣度,建立新教案模式並推展至其他學校。 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將我國優秀高中職校的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的成果推展於國際,讓臺灣優秀的教育發展經驗貢獻於國際社會,讓我國新課綱共好的理念接軌於世界,推展於國際社會,貢獻心力。 各個高中老師透過NPDL系統的學習設計四要素(教學實踐、學習夥伴、學習環境及數位利用),理解每個學生的優勢,引導學生發揮學習力,共創更好的教育價值。 貳、我國高中教學個案分享 NPDL(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是一種重視跨學科、實際應用、以及挑戰性的學習模式,旨在幫助高中學生透過問題解決與探索,深度理解所學內容,以下是對NPDL深度學習的幾個重點經驗分享與學習筆記。 一、教學設計的轉化 NPDL強調教學設計的關鍵在於創造出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深度學習任務,這些任務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跨學科性 任務通常需要不同學科的知識,這能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運用。 2、具挑戰性 這些任務不僅僅是記憶與重複信息,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出創新的解決方法。 3、學生自主探索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觀議課與教師回饋 教師可以參考「深度學習教學檢核表」,用來評估教學是否符合深度學習的目標。 在觀議課過程中,這種檢核表提供了具體的反思與改進空間。 透過這種回饋機制,教師能不斷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學生能夠進行深度的知識吸收與應用。 三、高優計畫列入深度學習 NPDL被列入「高優計畫」的深度學習子計畫中,這表明教育改革方向越來越關注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並強調運用深度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成效。 四、NPDL的6C核心能力 NPDL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6C能力,這些能力是學生在21世紀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以下是記憶口訣與解釋: 公創品 批溝協(Public C

歷史典範人物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傑出校友相見歡 曹永和院士與黃成業學長的友情故事,跨越了三十年的年齡差距,展現了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前身為台北州立第二中學)的校友情誼的力量。 這種長久而深厚的友誼,不僅展現了兩人在學術與人生中的共同追求,也反映了校友之間的情感傳承,令人感動與敬佩。 曹永和院士的學術貢獻與影響 曹永和(1920-2014)是台灣著名的歷史學家,專攻台灣荷西統治時期歷史,並提出了「台灣島史觀」的學術理論。 他打破了過去以漢人為主體的台灣歷史研究框架,將台灣島本身作為獨立的歷史舞台,研究島上所有族群的互動與影響。 他認為,無論是外來殖民者還是原住民,都是台灣歷史的參與者,這一觀點對台灣近代史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永和通曉多國語言,包括英語、日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這讓他能夠深入研究台灣荷蘭統治時期的文獻,並參與荷蘭萊頓大學的《熱蘭遮城日誌》編校工作。 他以其專業知識和學術熱情,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認可,並多次榮獲國際榮譽,包括荷蘭皇家勳章和日本旭日中綬章。 成功校友友情的典範 曹永和與黃成業的深厚友情,雖然他們年齡相差30歲,但在多年來彼此間保持了良好的互動與支持,這種跨越時間的友誼代表了校友之間無形但強大的連結。 不僅是學術上的共同探討,更是在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共鳴。 台灣史學與曹永和的「台灣島史觀」 曹永和的「台灣島史觀」是其學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他強調台灣這座島嶼本身即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無論何種族群或政權,所有在此生活的人都是歷史的主角。 這種「以地範史」的研究方法,使得台灣史學不再局限於單一族群或政治角度,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台灣的歷史發展。 曹永和院士的學術貢獻和他與黃成業學長的友情故事,讓我們見證了台灣歷史學界的深度與廣度,也體現了成功高中校友之間的珍貴情誼,這段友情故事正是對學術追求與人際情感的完美詮釋。 中華民國台北市成功高中校友會 第一、二、三屆監事暨校友代表 陳銀欉 敬述

教育本體論的實踐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我在教育界服務近二十年以上,我的中心思想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成長是教育的關鍵因素,人品為教育核心價值,訓練為謀生能力的一技之長,教練生存模式,競爭模式,成功模式,成就功業!為了鼓勵他人求進步,設立奬學金是為鼓勵表現優異成績! 教育本體論展現了深厚的理念與實踐基礎,強調教育的核心在於促進個人成長,並認為人品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透過教育訓練,個體能夠獲得謀生的技術,進一步應對現代社會的生存與競爭挑戰,這種以助人為樂、成長為關鍵、激勵進步的教育模式,不僅幫助學生獲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 我們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僅造就了無數優秀人才,也為社會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發展上述的教育理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促進教育理念的實踐與深化。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我的理念是強調成長與品格培養,因此可以設計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從學業、技能、品格等多方面培養學生。 教學應從「助人為樂」的理念出發,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從自身成長中感受到學習的價值。 2、加強品格教育 在現行公民社會課程中融入品格教育,設立專門課程或活動,如社會責任、誠信與道德、團隊合作等,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為未來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技能導向的實務訓練 針對不同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設置更多的實務課程與技術培訓,與產業界或社會組織合作,建立實習機會,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應用於實際工作中,提升其實戰能力,並為未來職場做好準備。 4、推動競爭與合作並重的學習環境 創造一個能促進學生之間競爭與合作的學習環境,競爭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合作則能培養其團隊精神,設置學術競賽或團隊項目,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並從彼此的學習中汲取經驗。 5、獎學金與表彰制度 為鼓勵學生追求卓越,設立明確的獎學金及表彰制度,對於在學術、品德或技能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支持與獎勵,這種制度可以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挑戰。 6、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是教育理念的實踐者,為了更好地貫徹你的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方法,定期提供教師進修機會,強化其在品格教育、職業訓練等方面的教學能力,並鼓勵創新教學。 7、與社會連結,深化實踐 將學校與社會需求結合,透過與企業、政府及

高中生參與營隊活動效益分析

圖片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根據聯合報報導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日前奉勸學生不要再花錢參加大學營隊,內容多是玩樂性質,對申請入學沒有加分。 但教育部官方調查指出,112學年學習歷程檔案「多元表現」的評閱重點,正包括活動參與經驗;教育部解釋,不希望學生只檢具證明、為做而做,而是觀察學生能藉由活動提出反思。 中山大學教育所教授施慶麟說明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畫時提到,書審教師認為個人能力展現、多元表現、申請動機,及學生檢具的書審資料與準備指引相符合程度,都是申請入學書面審查評閱重點。 據112學年調查,個人能力展現方面,書審教師選擇的審查內容包括學生能力與人格特質、反思能力;多元表現方面,書審教師則看重學生多元能力,且有佐證較佳,也看重競賽表現和活動參與經驗;申請動機則看學生對學系的興趣與了解,以及學習計畫和生涯規畫。 媒體詢問,既然多元表現方面,書審教師多看「活動參與經驗」,包括營隊、社團等,是否和葉丙成的說法相左?施慶麟表示,不希望學生只檢具書面證明,而是反映於素養提升及活動後能否提出反思,學生可用精練的文字於學習歷程自述上撰寫,也相信書審教師不會只看學生參與的營隊次數。 高教司司長廖高賢則表示,如果學生參加營隊進而了解科系,「我們是鼓勵的。」但學生若只為增加學習歷程檔案營隊參與數,或希望提升書審分數、作為審核通過依據,則沒有直接關聯;活動有助於提升素養,才會成為判斷依據。 個人淺見分析如下: 以上這篇報導探討了高中生參加營隊是否對申請入學有加分效果的問題。 雖然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建議學生不要浪費金錢參加多數為玩樂性質的營隊,認為對大學申請無助,然而,教育部官員和專家表示,參與活動的經驗是學習歷程檔案中的一部分,重點在於學生能否透過活動提升素養並進行反思,而非僅檢附證明。 大學書審教師會評估學生的多元表現、反思能力及申請動機,營隊參與並非直接加分,除非能體現出對科系的理解與素質成長。 因此,我認為這篇報導內容圍繞著「高中生參加營隊是否對大學申請入學有加分效果」的討論,特別針對了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的建議,以及教育部與相關專家的看法,以下是我的分析和意見: 一、葉丙成次長的觀點 葉丙成次長建議學生不要再花錢參加大學營隊,因為他認為這些活動多為玩樂性質,對申請大學入學並沒有直接的加分效果,這反映了對部分營隊質量及其與大學申請直接相關性的質疑。 二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圖片
用電腦和 AI 輔助數學學習 人類使用工具或機器協助計算的歷史,從幾千年前的算盤,到今日的電腦,計算工具隨著科技文明而進步。 計算機或是電腦,在今日社會,已經是很普遍且不可或缺的工具。善用電腦輔助數學學習或計算,可以更方便也更有效率。然而,在台灣目前的中學數學升學考試裡,仍然不能使用計算機或電腦,數學考試限制只能用手算,於是,許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缺乏用電腦來計算的學習經驗。 徒手計算與用大腦做原始思考,在初學數學時,具有培養觀念,建立對數學的內觀的作用。然而,適度地引入電腦來輔助學習與計算,應是很務實的學習方法。若能善用電腦來處理單純「計算」的部份,也可把時間和腦力留給學習數學的其它概念和應用上,在解決真實問題時,也更有效率。 TED 演講:Teaching kids real math with computers Conrad Wolfram 在這個主題為 "Teaching kids real math with computers" 的 TED 演講裡,介紹了如何善用數學軟體來幫助數學的教學。 Youtube 在演講中,他提到了學習數學的四個步驟: 提出正確的問題: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 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 計算:解決數學問題。 解釋結果並將其應用回現實世界。 講者認為當代的學校數學教學,花了很多時間在教學生做「計算」,也就是第 3 個步驟,有些學生因為複雜的計算而對數學感到卻步。然而,計算正是電腦的強項,若能使用電腦來輔助計算,學習者可以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提出適當問題,如何形成數學問題,以及如何應用數學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這個影片的講者 Conrad Wolfram 是 Stephen Wolfram 的弟弟。Stephen 是英國數學家,也是數學符號運算軟體 Mathematica 的發明人,Mathematica 是商業軟體,需要付費購買才能使用。 在免費的自由軟體世界,也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