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如何突破人性的五大弱點─ 貪、嗔、痴、慢、疑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為什麼「人性的弱點」永遠存在? ——先理解,再突破 「貪、嗔、痴、慢、疑」,不只是佛教語言,其實是跨文明共同的人類心理定律: •貪:對利益、權力、地位、情感的過度追求 •嗔:憤怒、反擊、對挫折的敵意 •痴:看不清真相、被慾望或情緒蒙蔽 •慢:自滿、自大、輕視他人 •疑:懷疑、恐懼、不信任、猶豫不決 這五項不是罪,而是人腦演化的副產品。 所以真正的智慧不是「壓抑」,而是化解、轉化、升級。 以下用「中華文化五大傳統智慧」來回應:「怎麼做?」 二、儒家:用「禮」來節制貪,用「仁」來降服嗔 儒家不是要人壓抑天性,而是用「禮」與「仁」的智慧,讓人性不失控。 禮──對抗「貪」的社會機制 •禮,讓人知道「界線在哪裡」 •禮,是社會秩序的外在規範 •人有慾望,但禮讓慾望不越位 孔子: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不是束縛,是保障。 禮讓個體欲望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群體。 仁──化解「嗔」的心靈方法 仁,是從「他者角度」看世界。 一個人能換位思考,就不容易動怒。 孟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嗔怒的人,是因為眼裡只有自己; 仁者,是因為眼裡有他人。 仁,是最好的降火劑。 三、道家:用「無」化解痴,用「柔」克服慢 如果儒家的修心是「向外」, 道家的修心則是「向內」。 無為──化解「痴」的迷惑 痴,是因為太想控制,太想佔有,太想確定。 但道家說: 世界本來就是不可控的。 老子: 「為無為,事無事。」 無為不是「不做」 而是不強做、不亂做、不妄做。 當你不再被「一定要怎樣」綁住, 痴就自然散開。 柔弱勝剛強──克服「慢」的傲慢 慢,是心硬; 柔,是心軟。 老子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真正的強,是柔。 真正的高手,是不顯山不露水。 真正的贏家,是不需要證明自己。 柔能化慢。 四、法家:用制度解決人性,而不是靠個人道德 法家看到的是「人性不能完全靠自覺」。 要防止貪、嗔、慢、痴、疑, 靠制度比靠個人強。 以法制貪 明確制度、透明流程、嚴格界限, 比再多的道德勸說都有效。 以賞罰制慢 傲慢的人、仗勢欺人的人, 最怕制度與規則。 以標準制痴 流程化、系統化, 讓「不懂、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