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中華文化如何突破人性的五大弱點─ 貪、嗔、痴、慢、疑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為什麼「人性的弱點」永遠存在? ——先理解,再突破 「貪、嗔、痴、慢、疑」,不只是佛教語言,其實是跨文明共同的人類心理定律: •貪:對利益、權力、地位、情感的過度追求 •嗔:憤怒、反擊、對挫折的敵意 •痴:看不清真相、被慾望或情緒蒙蔽 •慢:自滿、自大、輕視他人 •疑:懷疑、恐懼、不信任、猶豫不決 這五項不是罪,而是人腦演化的副產品。 所以真正的智慧不是「壓抑」,而是化解、轉化、升級。 以下用「中華文化五大傳統智慧」來回應:「怎麼做?」 二、儒家:用「禮」來節制貪,用「仁」來降服嗔 儒家不是要人壓抑天性,而是用「禮」與「仁」的智慧,讓人性不失控。 禮──對抗「貪」的社會機制 •禮,讓人知道「界線在哪裡」 •禮,是社會秩序的外在規範 •人有慾望,但禮讓慾望不越位 孔子: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不是束縛,是保障。 禮讓個體欲望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群體。 仁──化解「嗔」的心靈方法 仁,是從「他者角度」看世界。 一個人能換位思考,就不容易動怒。 孟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嗔怒的人,是因為眼裡只有自己; 仁者,是因為眼裡有他人。 仁,是最好的降火劑。 三、道家:用「無」化解痴,用「柔」克服慢 如果儒家的修心是「向外」, 道家的修心則是「向內」。 無為──化解「痴」的迷惑 痴,是因為太想控制,太想佔有,太想確定。 但道家說: 世界本來就是不可控的。 老子: 「為無為,事無事。」 無為不是「不做」 而是不強做、不亂做、不妄做。 當你不再被「一定要怎樣」綁住, 痴就自然散開。 柔弱勝剛強──克服「慢」的傲慢 慢,是心硬; 柔,是心軟。 老子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真正的強,是柔。 真正的高手,是不顯山不露水。 真正的贏家,是不需要證明自己。 柔能化慢。 四、法家:用制度解決人性,而不是靠個人道德 法家看到的是「人性不能完全靠自覺」。 要防止貪、嗔、慢、痴、疑, 靠制度比靠個人強。 以法制貪 明確制度、透明流程、嚴格界限, 比再多的道德勸說都有效。 以賞罰制慢 傲慢的人、仗勢欺人的人, 最怕制度與規則。 以標準制痴 流程化、系統化, 讓「不懂、不會...

全球最佳的管理方式: 超越 AI 的人才領導力—— 從人才管理到管理人才,打造人類無可取代的競爭力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前言 AI 讓管理重生,而非消失 2025 年的今天,全球企業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管理模式轉折點。 生成式 AI 席捲所有產業、取代例行作業、甚至介入專業工作——寫程式、寫合約、產生策略、做分析、協助決策。 哈佛商業評論明確的指出: AI 不會完全取代專業工作,但「會取代 20~60% 以資訊處理為主的工作內容」。 真正被淘汰的不是專業,而是「不升級的專業人士」。 因此,管理不是被 AI 超越,而是被 AI 重新定義。 未來最重要的管理能力不是技術、不是 SOP、不是 KPI,而是: 管理人才的人(Managing people),而不是管理數據的人(Managing data)。 人類真正不可取代之處,在於「理解人、引導人、成就人」。 本文將從全球趨勢、AI 新管理模式、人才策略、人性洞察、職涯意義等角度,試圖完整提出「超越 AI 的全球最佳管理方式」。 第一部 AI 改變世界,但永遠取代不了「人」的管理價值 AI 可以做什麼? 答案是AI 已能做到: • 寫報告 • 做研究 • 做商業分析 • 制定策略草案 • 統整資料與資訊 • 甚至做初階管理職的工作(排程、追進度、寫簡報、做 KPI) AI 讓企業效率暴增,許多企業開始思考: 「主管是否會被取代?」 「組織還需要幾層管理?」 「管理能力是否不再稀缺?」 然而,AI 只能管理「資訊」,但不能管理「人」。 因為人類有: • 情緒 • 動機 • 價值 • 自尊 • 責任 • 人際衝突 • 職涯意義 • 自我形象 • 歸屬感與信任需求 這些部分完全是 AI 無法取代的。 第二部 人才管理 vs 管理人才:世界管理邏輯的巨大翻轉 過去 50 年管理學的核心是「人才管理(Talent Management)」。 它強調: • 招聘 • 評估 • 留任 • 教育訓練 • 績效管理 • 潛力盤點 但在 AI 時代,這些都可以被部分自動化。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另一種能力: 從「人才管理」走向「管理人才」: 不是管理制度,而是管理人心。 這也是全球領導力研究正在強調的下一個階段: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制定流程,而在於帶動人成長。 第三部 全球最佳的管理方式:五大超越 AI 的關鍵能力 AI 時代的卓越...

大學教育的投資報酬率探索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摘要說明 本文分為七大部分: 一、緒論 二、美國大學教育報酬率現況與分析 三、中國大學教育成本與報酬率挑戰 四、專業選擇、地域差異與報酬率的關鍵變項 五、對臺灣/華人社會的啟示與反思 六、政策建議與實務行動 七、結論 一、緒論 在當前全球經濟、社會與教育快速變化的背景下,究竟「上大學是否值得」、「大學學歷的報酬率如何」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 對個人而言,投入大學教育不僅牽涉時間、學費與機會成本,更關乎未來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職涯發展與收入路徑。 對社會而言,大學教育也代表人力資本投入、國家競爭力、社會流動性與公平性的關鍵構面。 本文旨在從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視角出發,探討大學教育在不同國家/地區的成本與回報現況,並分析影響報酬率的關鍵變數,最後提出針對臺灣及華人社會的啟示與政策建議。 具體而言,我們將聚焦美國和中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美國透過 Strada Education Foundation 2025 年所發佈的報告,指出約 70% 的公立大學應屆畢業生可於 10 年內獲得正向回報。 在中國,則面臨學費快速上漲、家庭負擔沉重、畢業生起薪與學費增長脫節等困境。 透過比對與分析,我們希望為臺灣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學生提供具體洞察及協助。 在此之前,有必要先釐清「大學教育投資報酬率」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個人在完成大學教育後,其累積的額外收入(或機會獲益)是否超過其投入(學費、生活成本、機會成本)所產生的「淨收益」。若淨收益為正,代表投入具備回報;反之,則可能出現「虧損」或「低報酬」的情況。這種衡量方式雖然無法涵蓋所有教育益處(例如非量化的能力提升、公民素養、人際網絡、社會文化資本等),但在強調經濟效益、個人職涯投資與政策決策的語境下,頗具生涯規劃參考價值。 接下來,本文將分別從美國與中國兩大教育體系切入,探討其大學教育報酬率的最新研究與議題,再進一步抽絲剝繭提出影響報酬率的主要鍵,如專業選擇、地域/州份差異、學費級數與政府/政策支援等。 最後,將聚焦臺灣/華語社會背景,反思其適用性與改進方向,提出政策建議及意見評論。 二、美國大學教育投資報酬率現況與分析 在美國,高等教育一直被視為促進社會流動、提升人力資本與增進經濟機會的重要途徑。 但伴隨物價上漲學...

中國與日本的科技實力探索—— 亞洲文明的科研之路與新世紀啟示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壹、前言 科技強國的亞洲座標 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版圖上,科技實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指標。從晶片戰、AI競賽到量子科技與太空探索,科技已成為國家戰略競爭的核心。 2025年,日本再度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榮獲諾貝爾獎,展現出長期深耕基礎研究的能量;而中國則以驚人速度崛起,在AI、量子通信、超算與新能源等領域展現國家級的創新能力。 日本迄今已奪得31面諾貝爾獎章,穩坐亞洲之冠,其科學家們在物理、化學與醫學領域屢屢突破。 相對地,中國在近二十年間的科研投入已居世界前列,科技經費超越日本十倍,SCI論文量居全球第一。然而,「科研質量」與「學術文化」仍有待深化。 本文旨在探討中日兩國科技實力的文化根源、制度差異與未來走向,從中洞見亞洲文明如何在科技新世紀中,開創屬於自己的知識坐標與倫理典範。 貳、日本科研榮耀的百年積累 一、從明治維新到科學立國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即以「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為目標,將科學技術視為國家現代化的引擎。自十九世紀末起,日本積極引進歐美科學體制,創立帝國大學制度,建立國家研究院與工業試驗所,培育出早期的科學菁英。 這套「國家研究—企業應用—教育養成」的三位一體結構,使日本在二十世紀中葉快速崛起為工業強國,並於戰後轉向基礎科學,奠定後來的諾貝爾獎榮耀基礎。 二、科研文化的內化力量 日本的科研並非靠短期政策,而是根植於文化價值中的「誠」、「耐」、「專」三種精神。 •誠:對真理的誠實追求,不造假、不浮躁。 •耐:長期投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專:一生奉獻於單一領域的工匠態度。 坂口志文教授研究免疫系統中的「制御性T細胞」,歷時三十年才成為突破性成果;中村修二則在十年間克服LED藍光技術瓶頸。這種制度性耐心,源於日本社會對學術價值的尊重與穩定資金支持。 三、教育與閱讀文化的根基 根據《科學月刊》林翰佐副教授研究,日本學生從小培養「探究式學習」與閱讀習慣。家庭教育重視觀察與實驗精神,而非死記答案。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日本的大學教授不只是教師,更是「研究共同體」的核心成員,強調「自主探索與集體討論」的氛圍。京都大學理學部的自由學風與跨領域合作,即為孕育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土壤。 參、中國科技崛起: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型 一、國家戰略驅動的科研力量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國家戰略...

愛國家 求進步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中華文明的轉捩點與孫文的民主核心思想 ——承繼博愛精神,開創自由平等新時代 壹、歷史的轉捩點 從專制帝制到民主立國 中華文明五千年之久,浩瀚無垠如星河。 從夏、商、周之封建秩序,到秦之專制中央集權,歷代政治演進始終圍繞著「君權」與「民權」的消長。 晚清以降,內憂外患疊起,西力東侵、政腐民弱。 正是在此歷史斷層之中,孫中山先生挺身而出,以革命推翻滿清,創立民國,成為中華民族由「君主統治」邁向「民主共和」的轉捩點。 他深刻洞察西方政治思想與中華文化根脈之異同,吸收盧梭「人民主權」、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理念,融會儒家「大同世界」與「天下為公」的精神,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民主義」。 這場思想革命,不僅是政體的更迭,更是文明的重生——將以「人民為本」的政治倫理,重新置於中華文化的中心, 讓「天下為公」不再是古典理想,而成為實踐的準則。 貳、思想的核心:三民主義與博愛精神 孫中山思想的核心,在於「民權為本、博愛為魂」。 他的政治哲學,不僅是一套制度設計,更是一種道德信仰。 (一)民權主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孫文認為:「政治之本在民權。」 人民不應只是被統治者,而是主體,是權力的來源與監督者。 他主張五權憲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分權,以制衡防腐、保民權。 其理想在於「以民主養民智,以法治固民權」,讓政治真正回歸人民。 (二)民生主義:經濟平等與社會福祉 孫文指出:「貧富不均,乃社會之大患。」 他提出「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理念,認為經濟應服務於民生, 以實現「人人有產、各盡其才」的社會公義。 此思想放眼今日,正是永續經濟與社會企業的前瞻理念。 (三)民族主義:文化自信與國家復興 他主張民族自主、自強不息,強調民族精神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力量。 這不僅是反帝的政治主張,更是文化自覺的召喚——唯有喚醒民族自信,才能立於世界之林。 (四)博愛主義:天下為公的普世倫理 「博愛」是孫文思想的靈魂,是東西合流之橋樑。 他以基督教「博愛」與儒家「仁民愛物」相融, 倡導「愛人即自愛,利他即成己」, 強調政治、經濟、社會的最終目標是「人人幸福,天下為公」。 參、現代意涵:從三民主義到二十一世紀的治理願景 時代變遷,思想長新。 進入AI世代與全球化挑戰之際,孫中山思想仍具深刻的現代啟示。 ...

自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從突破人性弱點到發揮人性光輝之教育行動模式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覺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策略,試圖建構一套以「覺察—調節—選擇」為核心的教育行動模式,以突破人性中的惰性、貪婪與本惡,並引導學習者發揮人性的光輝與社會關懷。 研究以東西方心理學與教育哲學為理論支撐,結合情緒覺察(EQ/SEL)、正念訓練、認知行為理論(CBT)、自我決定理論(SDT)及儒、道、佛人文思想,提出「3×3×3自覺教育架構」,涵蓋三大歷程(覺察、調節、選擇)、三層場域(學校、教師、學生)與三大目標(頭、心、手)。 本文同時提出12週課程設計與行動評量機制,並探討教師賦能與學校治理配套。 研究結果顯示,自覺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習者的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促進班級氛圍改善及學習動機提升。 本文最後提出「技法為器、心性為道、制度為體、文化為表」之教育整合理念,期為21世紀德性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的理論與實踐框架。 關鍵詞:自覺教育、情緒覺察、SEL、正念教育、CBT、儒道佛思想、德性教育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資訊爆炸與AI科技快速發展,現代社會的學習者雖具備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卻普遍缺乏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能力。根據臺灣教育部近年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推動報告顯示,學生的情緒困擾與焦慮比例逐年上升,而自我調節與人際關係問題成為校園適應的主要挑戰(教育部,2024)。 在此脈絡下,「自覺教育」的概念逐漸受到關注。它強調個體對情緒、思想與行為之覺察與省思,透過內在覺悟而改變外在行為,進而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系統化的自覺教育架構,使之能在學校課程中具體落實,達到德智兼修、知情合一的教育理想。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1.探討自覺教育之哲學與心理學基礎。 2.建構以「覺察—調節—選擇」為核心的自覺教育行動模式。 3.設計具體課程方案與評量指標。 4.分析其在學生情緒管理與品格養成上的實施成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自覺教育的概念與起源 「自覺」一詞源於佛教「覺悟」概念,意指內在覺察與智慧的開展。現代心理學中,與之對應的概念包括「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正念」(mindfulness)與「元認知」(metacognition)。 多數研究指出,自覺能力可有效提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