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際教育趨勢與雙語2030願景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基於當前全球教育發展脈絡,針對「國際教育趨勢」的整理與分析,結合台灣高中雙語教學的背景,並融入史蒂芬·柯維的「第三選擇」與「八大習慣」理念,呈現國際教育的前瞻性趨勢,適合高中生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國際教育趨勢:面向未來的教育藍圖
「國際教育」正處於快速變革的時代,受科技進步、全球化需求及社會永續發展影響,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全球化時代的能力,以下是當前及未來的國際教育趨勢,並與台灣高中雙語教育及柯維的智慧對話,敬請大家參考。
- 雙語與多語教育成為主流
趨勢概述:隨著全球化加速,英語作為國際溝通語言的地位穩固,但雙語或多語能力逐漸成為競爭優勢。根據國際數據(如IIE Open Doors),亞洲學生(如中國、印度)占全球留學生的主要比例,顯示語言能力與國際移動性的關聯。
台灣現況:教育部推動「高中雙語實驗班」,目標2030年達140校,顯示對雙語教育的重視。然而,師資不足與課程特色不明仍是挑戰。
柯維連結:柯維的「知彼解己」(第五習慣)強調理解他人觀點,雙語教育不僅是語言學習,更是跨越文化的橋樑,幫助學生「看見自己」與「看見他人」。
未來展望:國際教育將更重視多語能力,結合區域語言(如英語、中文、日語)與全球語言,培養跨文化溝通者。
- 科技賦能個性化學習
趨勢概述:人工智慧(AI)與數位工具改變學習模式。根據2024年教育趨勢報告(如 Synthesia.io),AI可提供個人化學習計畫,適應不同學生需求,並減輕教師行政負擔。
台灣現況:雙語實驗班雖有外師支援,但數位化程度不一,部分學校課程仍依賴傳統教學,未能充分利用科技。
柯維連結:柯維的「以終為始」(第二習慣)鼓勵設定目標,科技讓學生能依個人志向調整學習路徑,實現「發現內在聲音」(第八習慣)。
未來展望:虛擬實境(VR)與增強實境(AR)將融入課堂,讓學生模擬國際情境(如聯合國會議),提升實境學習體驗。
- 永續發展融入教育核心
趨勢概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環境教育成為全球焦點。學校課程開始融入氣候變遷、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等議題,培養學生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
台灣現況:108課綱的多元選修為SDGs融入雙語教育提供了機會,但目前仍多集中於菁英班,未普及全校。
柯維連結:柯維的「統合綜效」(第六習慣)提倡合作創新,永續教育鼓勵學生與他人協作,尋找「第三選擇」,解決環境與社會挑戰。
未來展望:國際學校將更重視跨學科學習,結合科學、人文與語言,培養具全球公民意識的領導者。
- 實踐導向與全人教育興起
趨勢概述:傳統知識記憶已不足以應對未來,國際教育轉向實踐導向,強調批判思考、團隊合作與情感學習(參考國際學校領袖會議所述)。
台灣現況:雙語實驗班若無特色課程,易淪為普通班翻版。竹科實中等學校則成功結合雙語與實驗教育,注重全人發展。
柯維連結:柯維的「主動積極」(第一習慣)與「不斷更新」(第七習慣)呼應實踐教育,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並持續成長。
未來展望:教育將更強調職場技能與生活能力,國際證照(如IB)與實習計畫將成為高中生的常態選擇。
- 全球學生流動與在地化並存
趨勢概述:國際學生流動持續成長(如ApplyBoard 2025報告),但因政策(如英國限制學生簽證)與成本考量,更多學生選擇在地化的國際教育。
台灣現況:雙語實驗班吸引家長目光,但部分學校因招生壓力倉促上路,未能展現國際化特色。
柯維連結:柯維的「雙贏思維」(第四習慣)適用於教育資源分配,建議將雙語普及化而非集中菁英,實現共榮。
未來展望:混合式學習(線上國際課程+在地實體教學)將興起,台灣可借鑑竹科實中模式,打造具國際視野的在地教育。
二、對高中生的啟發
國際教育趨勢告訴我們,未來的世界需要的不只是成績,而是能適應變化、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合作的人。
柯維的「八大習慣」與「第三選擇」正是這樣的指南:
1.用「主動積極」抓住學習機會。
2.用「以終為始」規劃未來藍圖。
3.用「第三選擇」化解衝突,找到創新解方。
台灣的雙語教育正在起飛,但需要更多師資、科技與理念支持。作為高中生,你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雙語能力、關注全球議題,並用科技探索興趣,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關鍵角色。
國際教育正朝多元化、科技化與永續化邁進,台灣的高中雙語教學若能克服挑戰,結合國際趨勢與在地需求,將為學生開啟通往世界的大門。
三、台灣高中雙語教學課程SWOT分析
背景概述
台灣教育部推動「高中雙語實驗班」已邁入第五年,作為「雙語2030」政策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
從110學年的50校增至111學年的55校,遍及16縣市,預計112學年達60校,2030年目標140校。每校實驗班招收35人,配1名外籍教師,課程要求50%英語授課,三年內每週10%課堂採雙語。然而,政策推行中也顯露問題,例如7校僅辦1年即退場,凸顯規劃不足與執行挑戰。
據統計,以雙語或英語教育為課程特色的實驗教育單位,在 2019 年前每年至多 2 個,現在已超過 20 個,當中有教育理念扎實,符合「實驗教育三法」精神的學校,卻也有些被認為「像是美語補習班」,聚焦培養學生特定技能,而未顧及整體成長。
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s)
- 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
- 教育部提供補助與外籍教師配置,吸引學校參與。
- 國教署推出教師增能學分班及支持系統(如彰化師範大學計畫),提升師資能力與辦學品質。
- 家長與市場需求
- 「雙語」具招生吸引力,家長重視英語能力與升學、就業連結。
- 如台北市社區高中(百齡、成淵)已開發雙語特色課程,顯示市場潛力。
- 成功案例啟發
- 新竹高中、板橋高中等校穩健準備,先培育教師社群與課程,再申請設班,展現潛在翻轉排名的可能性。
- 竹科實中等實驗學校結合雙語與國際教育,招生表現亮眼。
弱點(Weaknesses)
- 師資不足與品質不均
- 部分學校過分依賴單一外師,難以支撐整體教學需求。
- 家長反映師資不如預期,未能有效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 未與教師充分溝通即開班,導致內部反彈(如北部某校退場)。
- 課程規劃欠缺特色
- 部分學校雙語課程與普通班無異(如南部某校),缺乏創新與吸引力。
- 高二選班群問題導致轉班潮,顯示初期規劃未考慮學生多元需求。
- 資源分配不均
- 目前資源集中於少數菁英學生,未能普及全校,與國中小雙語基礎教育經驗脫節。
機會(Opportunities)
- 108課綱與國際議題結合
- 高中多元選修可融入SDGs等全球議題,適合發展雙語普及課程,擴大影響力。
- 如陽明高中將雙語實驗班綁定財經班群,結合學生性向與市場需求。
- 社會趨勢與競爭壓力
- 中小學及大學陸續轉型雙語(如4所雙語大學),高中若不跟進恐失招生優勢。
- 國際化趨勢下,雙語能力成為學生競爭力的關鍵。
- 實驗教育模式的借鑑
- 竹科實中等學校成功結合雙語與實驗教育,提供可複製的經驗。
- 雙語實驗班若融入全人教育理念,可提升品質並符合家長期盼。
威脅(Threats)
- 政策執行壓力與KPI導向
- 由上而下的KPI要求,導致學校倉促上路,品質難以保證。
- 如部分學校未準備好即掛牌,淪為招生噱頭而非實質教育改革。
- 家長與社會迷思
- 「外國月亮比較圓」的觀念,過分強調外師外貌而非教學能力,影響評估標準。
- 家長對雙語成效失望,可能降低支持度。
- 實驗教育定位模糊
- 近年雙語實驗學校激增,但部分淪為「美語補習班」,偏離全人發展初衷。
- 若無法釐清教育理念,恐削弱雙語實驗班的長期信譽。
4.成功案例分享: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
竹科實中成立於1983年,創校背景為1980年代初期,台灣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當時,政府為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決定在新竹設立科學工業園區。
為了吸引海外高知識分子,國科會、教育部及園區管理局共同籌劃,投入相當於籌辦一所國立大學的預算,創建竹科實中,擁有高中部、國中部、國小部、幼兒園部以及雙語部,讓他們可以放心養育子女,提升回國誘因。
四、高中附設「國際班」發展成效分析
一、現況概述
目前台灣高中附設「國際班」的發展與教育部「雙語2030」政策及國際化教育需求密切相關。
截至111學年(2022-2023),全國已有55所高中設立雙語實驗班,112學年預計增至60校,目標2030年達140校。此外,部分學校如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竹科實中)、陽明高中等,結合國際課程(如IB、AP)或雙語教育,打造特色國際班,吸引家長與學生目光。
政策推動:每校國際班(以雙語實驗班為例)獲補助招收35人,配1名外籍教師,課程要求50%英語授課,三年內每週10%課堂採雙語。
招生吸引力:「國際班」因標榜雙語或國際化,常成為學校招生利器,尤其在都會區與科技園區周邊學校(如竹科實中)表現突出。
二、發展成效
- 正面成效
升學與競爭力提升
- 竹科實中等學校因雙語與實驗教育結合,近年升學成績亮眼,成為竹苗地區熱門選擇。其創校背景(1983年為吸引海外人才設立)與雙語部的成功,顯示國際班能有效提升學生國際視野與大學申請競爭力。
- 陽明高中將國際班綁定財經班群,針對社會組學生英語能力較強的特點,結合商管趨勢,學生在學測與國際證照(如SAT)表現優異。
家長認可與需求
- 家長普遍認為英語能力與升學、就業高度相關,國際班提供額外資源(如外師與雙語課程),滿足需求。如台北市承德路沿線的百齡高中、成淵高中,均因雙語特色吸引學生。
國際化準備
- 部分學校(如新竹高中)融入SDGs等國際議題,學生參與模擬聯合國或國際交流,增進全球公民意識,與國際教育趨勢接軌。
- 數據支持
根據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結果,台灣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表現名列前茅(2018年排名第4),顯示教育基礎穩固。
- 國際班的雙語教育進一步強化英語能力,為學生參與國際競爭奠基。
- 竹科實中畢業生多錄取海外名校,顯示國際班在拔尖教育上的潛力。
三、挑戰與限制
- 師資與課程品質不均
師資問題:部分學校過度依賴單一外師,外師素質參差不齊,且校內教師雙語能力不足。北部某校因未與教師溝通即開班,導致內部反彈,一年后退場。
課程雷同:南部某校國際班課程與普通班無異,學生與家長失望,粉絲專頁淪為「線上廢墟」。缺乏特色課程,難以實現國際化目標。
家長迷思:部分家長認為「外國臉孔」才算雙語教育,對成效評估過於表面化。
- 資源分配不均
國際班資源集中於菁英學生,普通班學生難以受惠。如家長反映,若資源普及全校(如國中小課室英語模式),整體英語能力提升會更顯著。
都會區(如台北、新竹)國際班發展較成熟,偏鄉學校因師資與經費不足難以跟進,擴大城鄉差距。
- 學生適應與轉班潮
北部某校因未綁定特定班群(如自然或社會組),高二學生選組時轉回普通班,引發混亂。陽明高中校長蔡哲銘坦言,學生高一難以確定志向,課程規劃需更彈性。
四、成功案例與經驗分享
竹科實中:結合雙語與實驗教育,課程涵蓋IB與AP,吸引科技新貴子女,畢業生多錄取海外名校,顯示國際班若有明確理念與長期規劃,能顯著提升成效。
板橋高中:採穩健策略,先建教師雙語社群與三年課程規畫,再申請設班,避免倉促上路,成為潛在典範。
陽明高中:針對財經班群設計國際班,結合學生英語優勢與市場需求,穩定發展兩年后成效初顯。
薇閣高中國際班100%錄取全球全美排名前50名國際名校
- 薇閣高中錄取國外知名大學成果,全國頂尖!錄取全球知名大學包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全球排名第8/全英排名第3)、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球排名第10/全美生物醫學排名第1)、加州柏克萊大學(全球排名第10/全美商學排名第2)、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錄取競爭最激烈的國際名校,錄取率僅有2%)、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全球排名第14)、密西根安娜堡大學(全球排名21)、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全球排名25)、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全球排名36)、紐約大學(全球排名34)、加州聖地牙哥大學(全球排名40)、埃默里大學(號稱美國南哈佛,全美排名20)、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排名第1)、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排名第2)、香港大學(亞洲排名第5)、香港科技大學(亞洲排名第6)、香港中文大學等全球頂尖名校。
五、未來展望與建議
1.成效評估:目前缺乏長期追蹤數據(如國際班畢業生的大學錄取率或英語能力成長),建議教育部建立評估機制,檢視政策成效。
2.師資增能:擴大雙語教師培訓(如在職學分班),並鼓勵校內教師參與課程研發,減少對外師依賴。
3.普及化與在地化並進:參考國際趨勢(如混合式學習),將雙語資源推廣至全校,並結合在地需求(如科技或文化議題),提升整體教育品質。
4.學生主體性:融入柯維「主動積極」與「以終為始」理念,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設計,找到個人興趣與國際化的連結。
台灣高中「國際班」在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與國際視野方面具潛力,尤其在資源充足與規劃完善的學校(如竹科實中、薇閣中學、陽明高中),成效顯著。然而,師資不足、課程品質不均與資源分配失衡等挑戰,限制了整體發展。與國際教育趨勢相比,台灣國際班需更注重科技應用(如AI個性化學習)與永續發展議題,並從菁英教育走向普及化,才能真正實現「雙語2030」的願景。
對高中生而言,國際班是通往國際舞台的跳板,但成功關鍵在於學校與學生能否共同找到「第三選擇」——超越傳統教育的創新路徑。
五、結論與建議
台灣高中雙語實驗班具備政策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優勢,但師資不足、課程特色不明與資源分配不均是主要挑戰。
未來可透過以下方式改善:
- 強化師資培訓與團隊合作:擴大增能計畫,鼓勵校內教師社群研發課程,避免單靠外師。
- 普及化與差異化並行:參考國中小經驗,將基礎雙語教育推廣至全校,同時保留菁英實驗班的拔尖功能。
- 結合108課綱創新:融入國際議題與學生性向,設計具特色的三年課程,減少轉班問題。
- 明確實驗教育定位:強調全人發展而非單一技能,提升雙語教育的長期價值。
如此,高中雙語教學才能從招生噱頭轉為真正的教育革新,實現「雙語2030」的願景。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