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心法:善護念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核心,也是智慧與定力的展現。《金剛經》中提到:「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簡單來說,一切修行法門可以歸納為兩個字——「護念」,即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使心念清明純正,遠離雜念與妄想。
1. 什麼是「善護念」?
佛法中說:「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這句話的含義是:
•念頭生起,如水上浮泡,剎那生滅,無有實相。
•若能清楚觀察念頭的起落,而不被執著牽引,便是真正的「護念」。
•「護念」到極致,即能體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進而契入無所住的智慧境界。
2. 達摩祖師的修行法則
達摩祖師來華傳禪宗,傳授「護念」的修行方法,有四句關鍵指導語:
1.外息諸緣 —— 放下外界一切干擾,不執著外境。
2.內心無喘 —— 內心如止水,不被妄念牽動,達至心息相依的寧靜境界。
3.心如牆壁 —— 內外隔絕,外境再亂,內心仍然清明不動。
4.可以入道 —— 這不是道的終點,而是進入佛法三昧的門徑。
3. 為何「善護念」能降伏其心?
金剛經問:「十方佛菩薩如何降伏其心?」
答案就是——善護念!
•當一個人真正做到「護念」,便是「正念」。
•若能不斷保持正念,便是修行中的「正定」。
•正念、正定具足,則可步入解脫智慧的道路。
4. 如何實踐「善護念」?
修行不僅在於靜坐,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護念」:
•護彼意 —— 時刻關照自己的心,不讓邪念侵入,不讓心念散亂。
•隨禪定 —— 讓內心如如不動,自然與禪定相應。
•離眾過 —— 在身、口、意上遠離一切錯誤行為。
5. 「菩提心」與改變命運
真正的修行不僅是個人的解脫,更在於發大願、立大志。
•菩提心 是求道的心,也是普度眾生的心。
•清凈波羅蜜 即是修行的總綱,讓心念時時清凈,達到圓滿的智慧與慈悲。
•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只要發心正確,努力不懈,就能自度度人,迅速成就。
結語:高中生如何落實「善護念」?
對於高中生來說,「善護念」可以成為智慧的指引:
•培養專注力 —— 學習時,不讓雜念干擾,專心一致。
•修正心態 —— 面對壓力與挑戰,保持冷靜,讓內心如牆壁,不被情緒操控。
•培養慈悲心 —— 對自己與他人都要懷抱善意,廣結善緣,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自我反省 —— 每天檢視自己的行為與念頭,時時調整,使心念趨於清凈與正向。
「善護念,改變命運」,不只是佛法的核心,也是人生成功的關鍵。
高中之道
高中之道,在立志高遠,在勤學不倦,在成就非凡。知志而後能專,專而後能勤,勤而後能進,進而後能悟,悟而後能通。
學問有根基,成就有秩序,知所輕重,則近於成功矣。
古之欲成大器者,先立其志;欲立其志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於深學。
學問精研而後見識廣博,見識廣博而後判斷明確,判斷明確而後行動果決,行動果決而後習慣堅定,習慣堅定而後品格端正,品格端正而後能力卓越,能力卓越而後事業有成,事業有成而後社會受益。
自學子以至於棟梁,壹是皆以學習為本。本不固而欲有成者,未之有也;所當重者輕,所當輕者重,終將無所成矣!此謂知本,此謂學問之道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畏考試落榜,如珍惜時光機遇,此之謂自律。故有志者,必慎其獨!庸者偷懶於無人察覺之時,敷衍於學業之外,遇師長則偽裝勤奮,見同儕則自暴自棄。
人若自欺,如掩耳盜鈴,徒勞無益!唯誠於心者,方能形諸行,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知識潤澤人生,德行成就品格,內心坦蕩則心境開闊,故有志者,必誠其志,精進不怠!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