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發掘「隱性潛能」:成功的關鍵不在天賦,而是品格與成長力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當你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有沒有想過——影響你未來成就的,不是天生的聰明才智,而是某些「隱藏的能力」?這些能力決定了你能否在學習、職場與人生道路上持續突破,而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隱性潛能》一書中,正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發掘並培養這些潛能。
《隱性潛能》這本書的作者是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格蘭特的上一本書,就是大家搶著借閱的暢銷書《逆思維》。
這次他在新書裡加入更多社會科學研究,讓新書的可信度再創顛峰!《隱性潛能》整本書的核心思想是以下這句話:「想成為某領域中的菁英,重點不在於你的起點有多優秀,而是在於你走了多遠。」意思是那些從小就一展長才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後贏家;而那些從小看起來不聰明、出身不怎麼好,但是一路堅持過來的人,更有可能成為最後贏家。
什麼是「隱性潛能」?
格蘭特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成就並不僅取決於天賦,而更取決於學習能力與品格技能。
他將這些後天養成的能力稱為「隱性潛能」,也就是許多人往往忽略,但卻真正決定我們未來高度的關鍵。
他強調:「進步主要取決於學習的效果,而不是你投入了多少努力。成長與天賦無關,而是與你培養的品格有關。」換句話說,你的成功不是由你的出發點決定,而是你如何在過程中前進、突破與提升。
影響人生成就的四大品格
書中提到一項涵蓋一萬多名學生的研究,探討「學校教育品質」對於「成年後收入」的影響。
結果發現,小時候由經驗豐富的老師教導的學生,在 20 歲後的平均年收入比其他人高出 1,000 多美元。但奇妙的是,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學業成績更好,而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更強的品格技能。
研究發現,影響未來成就的關鍵品格包含以下四種:
1.積極主動(Proactivity)——願意提問、勇於嘗試、不害怕請教老師。
2.利他社會行為(Sociability)——懂得與他人合作,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他們在職場更容易獲得幫助。
3.自律(Discipline)——能專注於目標、克制衝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4.決心(Perseverance)——遇到困難時不輕言放棄,願意咬牙堅持到底。
這些品格,與你的智商、個性無關,而是你在成長過程中是否願意主動學習、接受挑戰並持續前進。
真正決定成就的,是學習能力
很多企業領導者在選才時,仍然過度關注應徵者的學歷、證書或天賦,而忽略了學習能力與適應力。亞當・格蘭特特別提到,「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具備高吸收能力的人,擁有以下特質:
•主動學習,願意接觸新知,不受傳統框架限制。
•尋求回饋,從錯誤中調整,不斷提升自己。
•適應變化,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能靈活應對挑戰。
這種能力,遠比天生的聰明更能幫助你在未來持續成長!
高期望 vs. 高韌性:哪一個更重要?
談到成功,許多人認為「對自己有高期望」是必要的。但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卻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中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擁有過高期望的人,通常韌性較低。而韌性,才是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降低對自己的期待?格蘭特的解釋是:「我們應該設定高遠的志向,但保持適度的期望。」過高的期望會讓人產生理所當然的心態,而忽略了成長過程中的挑戰與努力。
因此,真正的成功來自於——不斷挑戰自己,接受挫折,並且持續成長。
如何發掘自己的「隱性潛能」?
如果你想要發掘並培養自己的潛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開始:
1.回顧自己的進步歷程——想像五年前的你,看到現在的自己,會不會覺得驕傲?學會欣賞自己的進步,而不是只盯著還沒達成的目標。
2.勇敢嘗試新事物——不要害怕失敗,因為每一次挑戰,都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3.尋求回饋,不斷調整——真正優秀的人,不是沒有缺點,而是能迅速修正錯誤,不斷精進。
4.培養堅韌的品格——遇到困難時,告訴自己:「這不是阻礙,而是成長的養分。」
結語:成功來自於不斷挑戰與成長
美國政治家布克・華盛頓曾說:「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達到了什麼高度,而是看他克服了多少障礙。」
每個人都有「隱性潛能」,這與你的天賦、出發點無關,而是取決於你願意在過程中學習多少、成長多少、堅持多久。
所以,與其擔心自己「有沒有天賦」,不如開始培養品格,提升學習能力,讓自己擁有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成長的力量。
真正的成功,不是來自你的起點,而是來自你在過程中走了多遠!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