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修習「大學之道」?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三句話構成了「大學之道」的核心精神,並形成一個層層推進的體系:明德 → 親民 → 止於至善。
明朝王陽明認為,這三者不是並列關係,而是由內而外、逐步提升的修養過程。
蔣中正亦贊同此見解,並進一步將之發展為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指導。
一、明明德:修己以存天理,去人慾
- 明德的本質
「明德」指的是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與天性,但這種本性可能因後天的氣質習染與物慾污染而受到蒙蔽。因此,「明明德」就是要讓自己的內在本性保持清明,避免被貪欲、驕奢、名利、權勢所影響。
- 朱熹:「存天理,去人慾」
朱熹認為,人若不修身反省,便容易因外在誘惑而迷失本性。因此,修明「明德」的關鍵在於:「存天理,去人慾」,即保持內心純潔,去除貪婪與私欲。
- 蔣中正的詮釋:「實踐真理,實現道德」
蔣中正強調,「明德」不只是內在的自省,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讓內在光明的德性得以展現並發揚光大。透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過程,使自己的人格趨向完善。
高中生如何實踐?
•每日反省:每天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控制慾望:避免沉迷物質享樂,保持自律。
•行善積德:樂於助人,培養善良品格。
二、親民:推己及人,影響社會
- 「親民」的兩種詮釋
•朱熹:將「親民」解釋為「新民」,意指透過教育與德行提升,使民眾不斷進步、日新又新。
•王陽明:認為「親民」即親近民眾,與人民建立緊密關係,藉由以身作則來感化與影響社會。
•蔣中正:認為兩者無本質差異,因為親近民眾的目的,正是為了幫助他們提升品德與智慧,使社會日益進步。
- 為何「新民」需從「親民」開始?
如果不與民眾接觸,即便有高尚的思想與品德,也無法傳播與影響社會。因此,只有先「親近民眾」,才能「化民成俗」,改變社會風氣,促使國家與文化進步。
高中生如何實踐?
•關心社會議題:參與公益活動,主動關懷弱勢群體。
•分享知識與價值觀:用自身行為影響同學與朋友,帶動正向風氣。
•建立領導力:在班級或社團中發揮影響力,推動有意義的活動。
三、止於至善:持續進步,追求卓越
- 何謂「止於至善」?
「止」意指確立方向與目標;「至善」則是最完美的境界。因此,「止於至善」意指人在修身與影響他人之後,仍應不斷追求卓越,使一切事物達到最佳狀態。
- 蔣中正的詮釋:兩層含義
•「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極」 → 不斷提升,追求完美。
•「擇善固執,止其所止」 → 確立道德準則,堅持不移。
- 王陽明:「至善即良知,良知即真理」
王陽明認為,「至善」就是內心的「良知」,即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人只要能夠堅守內心的良知,就能在為學、處事、立業上堅持正道,而不會見異思遷、迷失方向。
高中生如何實踐?
•設定高標準:不滿足於現狀,持續精進學業與品德。
•堅持正確價值觀:在困難與誘惑面前,不輕易動搖原則。
•勇於挑戰極限:不怕失敗,不斷突破自我,以達到更高境界。
高中之道
高中之道,在明志向,在力行學,在止於卓越。
知志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勤,勤而後能專,專而後能悟,悟而後能進。學問有根基,成長有步驟,知所輕重,則近成功矣。
古之欲成大才於世者,先正其品行;欲正其品行者,先立其志向;欲立其志向者,先修其習慣;欲修其習慣者,先端其態度;欲端其態度者,先篤其勤學;欲篤其勤學者,先求其理解;求理解在於思辨。
思辨而後知識深,知識深而後態度正,態度正而後習慣良,習慣良而後志向定,志向定而後品行端,品行端而後學業進,學業進而後前途廣,前途廣而後人生達。
自優等生以至於普通人,皆以勤學修身為本,其根基不固而欲成功者,未之有也;其所重者輕,而其所輕者重,亦無此理焉。
《大學》的核心思想不僅適用於國家治理,更是每個人修身立命、影響社會、追求卓越的終身指南。
對於高中生而言,若能從自我修養做起,再逐步影響他人,最終堅守信念並持續進步,便是真正落實「大學之道」。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