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轉大人的準備
作者:陳銀欉 先生
《自我超越使命感》
提起 責任感:因果因緣
活出 方向感:自利利人
昇華 使命感:奉獻利他
展現 成就感:安心服務
發揮 榮譽感:悲智和敬
豁達 超越感:洞察世態
心胸豁達
法鼓山 果東合十 祈願共勉
《十大不足,修身養性》
一、核心觀念
當一個人內在不足時,人往往會在相對的外在行為上表現過度,形成一種「不足補多」的不平衡狀態。
從修身養性的角度來看,這既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鏡子,也是改善和提升人格的重要指引。
青春逐夢詩
晨曦映窗書聲起,
少年志遠向天飛。
勤讀經卷求真意,
修心養性鑄精輝。
風雨兼程莫言累,
青春逐夢敢爭輝。
未來花開待君摘,
自強不息創新圍。
二、十大不足
1.道不足者>多數
若缺乏對「道」——即人生根本原則、內在信仰或道德準則的追求,便容易陷入數量上的追求和表面功夫,迷失於俗務之中。
真正的修身養性應該從尋求和遵循「道」開始,這是內在穩定的根基。
2.德不足者>多欲
德行不足,內心空虛,便容易陷入無盡的慾望追求,彷彿用外在的物質欲望來填補內心的缺失。
培養德行、克制私欲,才能擺脫無休止的慾望束縛,獲得心靈的平靜。
3.氣不足者>多食
所謂「氣」,可以理解為內在生命力與精氣神。若氣不足,容易藉由過度飲食來尋求短暫的滿足。
應注重鍛煉身體、調養精神,讓內在的精氣充盈,而不是靠外在過度進食來彌補不足。
4.神不足者>多眠
這裡的「神」代表的是精神狀態與心智活力。當精神不振時,人可能會以過多的睡眠來逃避現實,形成消極狀態。
提升內在神采、保持精神集中和清醒,才是面對生活挑戰的積極態度。
5.智不足者>多疑
缺乏智慧常常使人對周遭事物產生過度懷疑,不信任自己的判斷,也容易被外界牽動情緒。
增強智慧和洞察力,既能讓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也能減少無謂的疑慮與焦慮。
6.能不足者>多慮
當自身能力不足時,容易產生過多憂慮和擔憂,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與焦慮之中。
通過學習與實踐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從而減少過度的憂慮與擔心。
7.愛不足者>多情
這裡的「愛」不僅指情感上的溫暖,更關乎內在的包容與慈悲。愛不足的人,往往情感用事,容易陷入情緒化的狀態,表現出過度多情。
培養內在的愛心和大愛精神,才能在情感上保持穩定,不被過度情緒牽制。
8.性不足者>多言
若一個人內在本性(或真實自我)不夠扎實,就會在言語上過多發散,往往缺乏深刻和內涵,反而顯得輕浮。
修身養性應以內在的沉澱和自省為主,少說多做,用行動彰顯真實的本性。
9.威不足者>多怒
威信不足、內在力量薄弱的人,常常以憤怒來掩飾自己的無力和自卑,藉怒氣來彌補內在缺乏。
真正的威嚴來自於內在的強大與穩重,而不是外顯的怒氣。學會內心平和,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
10. 量不足者>多怨
量,即胸懷與容納。胸襟狹窄的人,面對外界的不順或批評,往往容易產生怨恨,不懂得寬容。
擴大自己的心胸,學會包容和理解他人,這樣才能消除怨氣,獲得更寬廣的人生境界。
三、綜合反思與思考
這「十大不足」不僅是對人性各方面失衡的描述,更是對修身養性中需追求平衡和內在充實的提醒。它告訴我們:
1.不平衡的內在會在外在行為上產生補償現象,而這些補償往往適得其反,阻礙真正的成長。
2.自我完善的關鍵在於認識自身不足,並通過修身養性、持之以恆地改進來彌補內在的空缺。
3.內在素質的提升能夠幫助我們超越短暫的情緒反應,以更加從容和智慧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在現代生活中,物質與外在的成功常常被過度追求,但這十大不足提醒我們:
只有內在充實、道德、智慧、能力、愛心與胸懷得到真正平衡,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中保持堅定和安定。
修身養性不僅是一種自我約束,更是一種對內在平衡與和諧的追求。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這些警句中獲得啟發,認識自己的不足,並努力在生活中實現真正的自我完善。
四、《高中生的修身養性》
高中生在成年前的修養,其實就是在自我完善和成長中,不斷提升內在素質與外在能力,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下是幾個具體的方面與建議,提供高中同學參考。
1.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尋求「道」的指引:了解並堅守正直、誠信、責任和仁愛等核心價值,這些都是內在穩定的根基。
培養批判思維:在接受各種觀念時,多思考、多辨析,避免盲從。
2. 培養自律與時間管理能力
規劃學習與生活:學會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和生活作息,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克服拖延: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3. 強化身體與心理健康
定期鍛煉:運動不僅能強健體魄,也是調節壓力、提升精氣神的重要方式。
保持積極心態:面對壓力時,學會自我調適,如通過閱讀、冥想或與朋友交流來舒解情緒。
4. 拓展知識與興趣
全面學習:除了課本知識,適當涉獵文學、哲學、歷史和科技,豐富自己的視野。
多元發展:參與社團、文藝活動或志願服務,培養綜合能力和創造力,這有助於形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5. 提升人際交往與溝通技巧
學會尊重與包容:與同學、老師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
團隊合作:積極參與團隊活動,從中學會合作、互助與領導,這對個人成長至關重要。
6. 培養自我反省與內省能力
定期檢視自己:可以通過寫日記或與信賴的人交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與決策。
接受批評與改進:面對批評時,保持開放態度,從中找出不足並努力改進,這有助於不斷提升自我。
7. 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堅定意志
面對挑戰:在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學會冷靜思考,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抱怨。
積極進取:培養「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精神,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增強自信。
五、《高中生內心深處的修行》
以下是我整理了一個較為簡明的說明,供高中同學修行學習的參考:
行與空、識與空:一個簡明解讀
1. 基本概念
行與空不分離: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的意思是,所有的行動和現象(行)從本質上看,都沒有獨立固定的自性,正如「空」所表達的那樣。一切存在都處於無常、無自性的狀態,行動與空性本質上是同一體。
識與空不分離: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則說明我們的認知、意識(識)也同樣沒有獨立固定的本質,它與「空」是一體兩面的。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或思考事物時,這些認識並非牢固不變,而是隨著因緣條件而變化。
2. 為何這些概念難以理解?
內在運作難以把握:
「行」和「識」都是極其微妙的內在過程,並非表面現象那樣容易觀察。許多人自認為理解心經或佛法,卻可能僅僅停留在表面,隨意解釋而忽略了內在的奧妙。
行陰與無明:
我們常常提到「你色陰受陰了了,想陰也了了……這就是行陰」。
這句話意指,在我們的感知、思維與行為之中,存在一種微妙的作用力,叫作「行陰」。而這正是由無明(對真相的迷惑)所引起的,往往讓人誤以為自己是清淨的、正道的,其實卻深陷迷惑中。
3. 受、想、行、識之間的關係
分層與區別:
佛教中常講「受、想、行、識」,分別代表感受、思考、行動和識覺。
•「想」被視為識的一個表層現象,較為顯露、容易察覺;
•真正的「識」則更深奧,牽涉到我們內心更細微的運作。
•從「色」到「空」的體驗: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就意味著能夠洞察一切外在形態(色)與內在本質(空)的統一性,進而逐步理解並解脫受、想、行、識等更深層的束縛。
4. 給高中同學的啟示
謙虛與求知:
這些深奧的佛法語句提醒我們,即使看似簡單的「行」和「識」,實則蘊含著極高的智慧。對於正在求知成長中的同學來說,要謙虛地面對自己的無知,不斷學習與反思,避免流於表面理解。
內在與外在的統一:
我們在學習知識與生活經歷中,應該認識到外在世界和內在心靈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行」與「空」、「識」與「空」所說,一切現象都有其空性,而我們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不固執於某一種既定的觀念。
持續修行與自我超越:
理解這些概念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內觀。即便暫時無法完全明白其中奧妙,也不必氣餒,而應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追求心靈的自由與平和。
結語
綜合以上總結來說,「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這些語句告訴我們:看似不同的現象其實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本質——無自性和空性。
對於高中同學來說,這是一種提醒,讓我們在追求知識與成長的同時,也保持對內在世界的好奇和謙虛,不斷探索和反思,走向更高層次的自我認識。
高中生在成年前的修養,不僅僅是學業上的優秀,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成熟與品格的磨鍊。
通過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律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心、豐富的知識面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高中生能夠逐步形成穩定、積極而全面的自我,為成年後迎接更大挑戰做好準備。這是一個持續且全方位的過程,每個階段的成長都將成為未來人生路上的寶貴資本。
《行空識影》
行隨虛境無固執,
空隱真章萬象通。
識海深潛難盡語,
妄念縱橫幻影重。
無明織就行陰影,
受想輪回曉始同。
靜觀本心如清水,
修養真情得自在。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