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倡議高中教育加速永續轉型與創新工程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打造面向未來的教育願景聯盟行動藍圖 在全球氣候危機、科技變革與人口轉型的時代風暴中,教育已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樞紐。 特別是高中階段,正是青年價值觀、世界觀與未來志向形成的關鍵期,如何推動「高中教育的永續轉型與創新工程」,成為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可逃避的使命。 為此,本文提出一套兼具戰略與實踐導向的系統框架:透過建立教育願景工程大聯盟,匯聚跨界力量,形成共識,促進行動,以達成「看懂趨勢、對齊願景、落地行動」的永續教育發展策略。 一、建立「教育願景工程大聯盟」:共創教育的未來圖像 當前教育環境的最大困境,不是資源的缺乏,而是願景的分歧。唯有集結不同世代、不同角色的教育參與者(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企業、政府、公民社會),形成跨域「教育願景工程大聯盟」,才能跨越資訊孤島與代間鴻溝。 此聯盟應朝以下三大目標推進: 1.匯聚多方觀點、激盪願景對齊:透過工作坊與共創會議,促進多元對話,尋找共同價值與可行路徑。 2.建立共識地圖(Consensus Map):對教育的未來角色、價值與影響形成階段性共識。 3.串連在地實踐與全球標竿:使本地教育行動與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接軌。 二、未來教育共識:看懂趨勢、對齊願景 未來教育的樣貌,必須根據全球發展趨勢與在地需求重新建構。從AI與綠能技術的躍進,到少子化、區域落差與新世代價值觀崛起,都在推動教育從「內容導向」邁向「能力導向」、「競爭導向」轉向「共好導向」。 核心願景共識可聚焦於: •培養具備永續素養的世界公民 •從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問題解決者與設計者 •從單一學科知識走向跨領域、多面向整合能力 •強調社會實踐、生命教育與社會參與 教育不只是為了升學或就業,而是為了讓學生有能力參與世界的改變、回應社會的需要、建構自身的生命意義。 三、共同議題盤點: 聚焦ESG,辨識教育中的風險與機會 在企業與社會強調 ESG(環境 Environmental、社會 Social、治理 Governance)的趨勢中,教育本身也必須進行ESG盤點。 如何將ESG內化於高中教育? •E:環境教育與永續生活 推動校園能源轉型、綠建築、減塑行動、生態課程,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環境責任。 •S:關懷社會與多元共融 重視弱勢族群學習權、性別平等、原住民...

高中教育的大未來:AI時代的轉型與重構

作者:陳銀欉 先生 ChatGPT啟動教育新革命, 教師與學生該如何自處? 一、教育現場的震撼彈:ChatGPT席捲而來 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瞬間改變了世界,也顛覆了教育界的認知與作法。 一開始,全球多數學校一度選擇「封殺」這個技術,如同對待作弊工具;但短短兩年內,潮流翻轉。 如今,美國已有六成K-12(小學至高中)老師使用AI進行教學輔助。 根據蓋洛普(Gallup)與沃爾頓家族基金會於2025年6月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 •60%的美國公立學校教師已經在教學中使用AI工具; •使用者每週平均可節省6小時備課、出題、批改與行政時間; •80%的教師認為AI大幅減輕他們的行政負擔; •67%的學生表示,AI提升了學習效率; •73%的學生認為AI有助於加速學習進程; •42%的師生認為,AI促進了教育公平。 這些數字,無疑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警鐘與轉機。而高中教育,正處於這場AI浪潮的最前線。 二、老師的未來不是被取代,而是重新定位 美國休士頓社會科老師 Mary McCarthy 表示:「AI 改變了我的教學方式,也改變了我的週末,讓我重新找回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AI不是要取代教師,而是幫助教師「去人力密集、留教育核心」:教案設計、試卷出題、文字翻譯、家長溝通、文章摘要、作業批改等繁瑣工作,AI都能分擔。 舉例來說: •語文教師可用ChatGPT幫忙總結閱讀文本,設計開放式討論題; •數學教師可讓AI產生分層式練習題,甚至轉換語言版本; •行政人員可透過AI撰寫週報、公告、會議記錄或數據整理; •班級導師可以利用AI模擬各種班級問題情境,進行師生溝通演練。 AI教師不會疲倦,不會情緒化,能24小時陪伴學生學習。這種潛能,意味著老師的職責將從「知識提供者」轉向「學習設計師」、「導師」、「倫理指導者」。 三、學生的新挑戰: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會學 ChatGPT讓學習變得更快,但也讓偷懶變得更容易。許多老師擔憂: •學生過度依賴AI,導致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下降; •缺乏動手嘗試與失敗經驗,學生容易對困難放棄; •部分學生只會「複製貼上」,缺乏整合與反思能力; •在面對無標準答案時,學生缺乏堅持與創造的能力。 美國學者指出,AI目前適合「低階認知」任務,如事實記憶、選擇題或重組段落,但...

理想,現實,遺憾,重煉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高中生超前部署畢業後工作技能 ——提早認清學歷不等於學力! 一、故事背景 中國大陸一名擁有北大、清華及牛津大學等多個學位的中國學霸丁遠昭,去年在新加坡的博士後研究員職位不獲續約,失業後轉當外送員,引發網友對學歷與職業選擇的廣泛討論。 他在網路影片中勉勵高考(大學聯考)學子,不論成績好壞,心態要放平,因為「大家以後的工作都差不太多」。 綜合媒體報導有關丁遠昭先生的影片及媒體報導,丁遠昭於1985年出生,是眾人眼中的學霸。 2004年他以近700分的成績入讀清華大學,攻讀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畢業後,考進北京大學,取得能源與資源工程碩士學位;之後,再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 2018年,他又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多樣性碩士;之後他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 2024年3月,丁遠昭的研究員合約到期後未獲續簽,在求職過程中,投出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無奈之下,他選擇在新加坡當外送員,每天工作11至12小時,風雨無休,平均每天賺新幣50至100元(約新台幣1,140至2280元),周日收入最高可達新幣254元(約新台幣5793元)。 丁遠昭在影片中展示了自己的學歷證書作為證明,並分享對高考生的建議:「高考成績好壞並非決定一切,考得不好不必悲觀,考得好也不代表未來工作差異很大。像送外賣這樣的工作,服務社會、養活自己、付出汗水、獲得回報,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段影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人感嘆「真實世界,殞地現實」,質疑「送外賣也要博士學位了」以及「讀大學的意義何在」;也有人認為,丁遠昭不僅僅是送外賣,而是主動選擇了這份工作,肯定其積極心態。 報導稱,丁遠昭的轉變案例,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教育體制、社會價值觀念、工作環境等方方面面對當代人的影響。這個故事提醒,當社會變遷、經濟挑戰帶來的衝擊,年輕人需要具備更多面向的能力,包括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與應變能力、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等。(取材於網路報導文章) 二、理想、現實、遺憾與重煉 高中生如何超前部署畢業後的工作技能? ——提早認清:學歷≠學力,學力≠生存力 (一)從學霸到外送員:一位博士的「現實煉金術」 2024年,一位來自中國的高學歷博士——丁遠昭,因合約到期未獲續聘,無奈成為新加坡的外送員。他在影片中公開自己的背景:清華學士、北大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