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寫給成功高中年青的同學們

圖片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書山勤徑,築夢成功》 創造時代的力量與勇氣 我們在這張圖文並茂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勤」這個字貫穿全篇,彷彿一座雄偉的山峰,巍峨矗立,引領成功高中的學子攀登卓越之巔。「書山勤徑,築夢成功」,這不僅是一句校訓,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為夢想而奮鬥的信仰。 《勤》成就非凡人生的基石 「勤者,是勤勉。」 學習是尋求真知的過程,需要專注與堅持。 不論是知識的探索,還是技能的磨練,唯有勤奮者才能突破迷霧,觸及智慧的光芒。 「勤者,是勤奮。」 卓越不是偶然,而是日復一日的積累與突破。唯有懷抱熱情,不斷精進,才能在學習與人生的道路上越攀越高。 「勤者,是勤懇。」 知識與品德同等重要,在成長的旅途中,謙遜與誠懇是一個人的無形資產。 厚德載物,才足以承擔更大的責任與使命。 勇敢築夢,創造時代的力量 「勤能補拙,書山有路勤為徑」,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要足夠努力,再艱難的學問、再高遠的夢想,皆可被征服。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變革與挑戰,唯有懷抱勇氣,迎難而上,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歷史。 成功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考驗與抉擇,不僅鼓勵學生要努力學習,更傳遞了一種精神——在困境中堅韌不拔,在挑戰中勇往直前。這是一種能夠改變時代的力量,一種不畏風雨的勇氣。 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 作為新一代的成功高中學子,我們不應只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應是時代的創造者。每一次奮鬥,每一次挑戰,都是我們書寫未來歷史的篇章。讓我們懷抱「勤」的精神,勇敢追夢,迎接更璀璨的未來! 逐夢青春,志在巔峰 少年揚帆破長風, 志在高天志愈雄。 踏遍書山勤為徑, 夢隨心翼展蒼穹。 步步精研磨玉石, 日日求新鑄長虹。 願君持志終無悔, 夢想成真耀時空。 書山勤徑,築夢成功 書山巍峨聳雲端, 勤徑蜿蜒志不殞。 指尖翻閱千古夢, 筆下耕耘未來春。 年少心懷星火燦, 勇氣如潮破浪翻。 時代風雲隨手塑, 成功基石步步磐。 莫畏荊棘遮望眼, 且看智慧照明巒。 同窗共築凌雲志, 他日笑傲天地寬。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堅持與努力。讓我們在「書山勤徑」中,邁向夢想的高峰,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力量! 中華民國台北市成功高中校友會 第一、二、三屆監事暨校友代表 62級畢業校友 陳銀欉 敬上 2025-4-5

高中生的「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高中生的哲學思想「本我、自我、超我」(Id, Ego, Superego),其實是在借用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來了解人內心的掙扎與成長歷程。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一、佛洛伊德(S.Freud)之自我三要素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Freud)把「我」區分為「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等三部分。 正常人格應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的平衡交互作用。 1.本我(Id) 又稱生物我,是個人與生俱來的我人格的起源和基礎,透過三個部分形成: (1)本能:源自欲力(Libido),以生之本能及死之本能展現,具體表現是攻擊與性。 (2)快樂原則:個體行為的準則在獲得生理上的快樂。 (3)原始過程思維:直接的滿足原始需求。 2.自我(Ego) 由本我分化而來,為人格的核心,也是人格的執行者,統合三個我以決定行為。 (1)考慮外界賞罰。 (2)現實原則。 (3)次級思維過程。 3.超我(Superego) 人格結構的道德成分,受後天環境學習而建立的,是社會教化的結果,又稱良知,用以形成理想自我。 (1)考慮價值觀(理想自我之獎賞)及道德(良知之懲罰)。 (2)完美原則。 這套理論不只用來解釋心理現象,也能引發高中生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以下是簡單清楚的說明,同時考量適合高中生理解能力範圍。 1. 本我(Id)-慾望的自己 •代表內心最原始、衝動的慾望:吃、喝、玩樂、追求快樂。 •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只想滿足自己的感覺,不顧後果。 •行動原則:「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我就是不想讀書,我要打電動打到天亮!」——這是本我在說話。 2. 自我(Ego)-現實中的我 •負責平衡內心慾望與外在現實:在衝動和社會規則中找出一條路。 •它會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根據現實來作出選擇。 •行動原則:「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我想打電動,...

高中生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時代的矛盾

作者:陳銀欉 先生 150年前,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人們眼前機會無限,卻感到一無所有; 人們似乎正邁向天堂,卻也可能墜入深淵。 這段話,不僅描寫了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也同樣適用於今天的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但人心似乎更加迷惘;資訊爆炸,但真正的智慧卻難以獲得。對於高中生而言,這種矛盾尤為強烈——未來充滿可能,卻也充滿焦慮,彷彿活在一個光明與黑暗交錯的時代。 而《少年維特的煩惱》,正是描繪了這種青春期的掙扎與迷惘。維特對愛情、社會的不滿與無助,反映了每個成長中的年輕人都可能經歷的內心動盪。他活在一個希望與絕望交織的世界,就像我們今天的時代一樣——既充滿機會,也充滿困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 突破《少年維特的煩惱》框架, 走向勝利光明之路 《少年維特的煩惱》描述了青春期的迷惘、情感困境與社會不適應,許多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類似的困惑。但我們不必重蹈維特的悲劇,而是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以下幾個方向,能幫助高中生超越維特的困境,走向勝利的未來。 1. 培養堅韌心態,面對人生挑戰 維特過度沉溺於情緒,導致心理失衡。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調適痛苦,從挫折中學習成長。高中生應該學會情緒管理,理解「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培養抗壓能力,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 2. 尋找目標與熱情,讓人生有意義 維特的悲劇在於他的人生缺乏更高的目標,導致他過度執著於個人感情。高中生應該思考:「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對什麼有熱情?」。找到自己的志向,例如學術研究、藝術創作、公益行動,讓人生不只是圍繞著情緒,而是朝向更遠大的目標努力。 3. 培養理性思維,避免情緒綁架 維特被情緒牽著走,最終讓絕望吞噬自己。高中生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不讓負面情緒主導決策。例如當遇到挫折時,不是立即否定自己,而是冷靜分析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哲學、心理學、批判性思考的學習,能幫助年輕人看透問題的本質,避免掉入情緒的陷阱。 4. 珍惜當下,活出積極的人生 維特沉浸在「得不到的痛苦」中,而忽視了身邊還有許多值得珍惜的人事物。高中生應該學會感恩,珍惜家人、朋友、師長的陪伴,專注於當下...

好奇心:未來高中生成功的關鍵特質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隨著大學申請入學進入第二階段面試,如何在未來社會脫穎而出成為許多學生關注的焦點。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於 4 月 1 日赴龍華科技大學分享時強調:「好奇心將是未來 20 年成功者必備的關鍵特質。」他鼓勵青年學子,要善用新思維探索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天命,勇敢追求自我實現,而非僅仰賴學歷或組織頭銜來定義自身價值。 學歷只是起點,能力決定高度 葉丙成指出,學歷雖然對於取得第一份工作或第二份工作有所幫助,但真正決定長遠發展的,是個人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提醒學生:「只有學歷而沒有能力,通常只需 4 年,學歷優勢就會被能力超越。」因此,與其執著於追求光鮮亮麗的學歷,不如積極培養專業能力與實戰經驗,讓自己在職場上發揮真正的價值。 技職教育: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技職教育的發展,葉丙成肯定龍華科技大學在產學鏈結方面的努力。他特別提到,龍華科大擁有三座教育部補助的類產線實作基地,並與泰國排名第一的朱拉隆功大學合作開設半導體雙聯學位學程,共同培養半導體專業人才,展現出台灣技職教育的實力。 他進一步鼓勵學生:「技職教育的價值在於讓你們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而這正是未來企業最需要的人才特質。」面對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具備實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的技職人才,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勇敢逐夢,迎向國際舞台 對於政府推動的「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葉丙成表示,該計畫旨在支持年輕人勇敢追夢,培養創新能力與行動力,不僅幫助個人實現目標,也讓台灣的文化與創新力走向國際。他鼓勵學生積極運用政府資源,拓展國際視野,展現台灣年輕世代的競爭力與文化影響力。 《以好奇心開創未來》 面對未知的未來,最珍貴的資產並非學歷,而是持續探索與學習的好奇心。葉丙成勉勵所有學生:「青年最大的本錢,就是敢於失敗。」只有勇於突破框架,擁抱變化,並不斷尋找新機會,才能真正掌握未來,在變局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 高中生敢於改變,面對失敗的現實 在人生關鍵的成長階段,高中生不僅要適應學業壓力,還要開始思考未來方向。 然而,許多人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導致錯失許多成長的機會。要真正成長並走向成功,高中生需要培養敢於改變、勇敢面對失敗的心態。 1. 重新定義「失敗」:失敗是學習的過程 很多人把失敗看作是一種挫折,甚至是個人價值的否定。但其實,失敗本質上是學習的一部分,它幫...

高中生生涯規劃:踏上法律系之路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您為什麼選擇法律系? 《人文關懷與正義感》 法律系不僅是專業訓練,更是培養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的場域。 法學院的魅力來自於對正義、多元意見與社會脈動的關注。 我個人經驗是在高中時受到黨外運動及台灣民主轉型啟發,閱讀批判性論述,確立法政思潮志向。 法律的社會價值觀念啓發,法律隨社會變遷而演進,需不斷充實新知。 從事法律工作,不論是實務(律師、法官)或學術(法制規劃),都能影響社會生活方式。 二、大學法律系的學習與啟發 由於學習方式的轉變,高中被動學習轉為大學自主探究,尤其是老師開啟方向,學生需獨立深入,例如民刑事訴訟法只教第一審,後續的都要靠自學。 老師說教學相長,如討論暴力電玩管制,學生分享校園電影文字的衝擊力,都會讓我們想起調整研究視角。 其次是關鍵啟蒙,老師將外國法制經驗帶回台灣。 修課領域選擇,從憲法言論自由到傳播法,很多人選擇公法(憲法與行政法)探討媒體管制與民主。 三、法律系的多元出路 傳統想像中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多數高中畢業學生初入法律系以此為目標,但出路不限於此。 上游與下游工作範疇,律師適用既有法律於個案(下游),而學者是規劃法制、提出改革建議(上游),需持續學習新知。其他可能性的公務員(文官)、企業法務、財經法律專家,甚至結合語言能力從事國際事務,因此,法律人才在各領域皆有不同的需求。 四、研究所與進修的價值 深化專業的研究所分組學習(如不動產法律稅務訴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專長王牌,提升職場競爭力。 經濟許可的話出國留學,最佳的選擇是先讀研究所再出國,研究方法更成熟,論文障礙較少。 先就業再進修,工作後明確方向,學習動機更強,適合自主性高的學生,我讀了四個研究所,雖然沒有全部拿到學位證書,但是跨領域學習受益匪淺! 五、各個大學法律系的特色與資源 每一個大學的校風與傳統文化不同,但多數重視人文與法政,學生頂尖卻無菁英傲氣,樸實進取。 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多變的支持,讀書會傳承、校友支持、模擬法庭比賽(如傑賽普、理律盃)屢獲佳績的特色。 尤其重要的是實務與國際機會,與地院、行政機關合作實習,與美、日、歐洲學校簽訂交換及雙聯學位協議。 課程分組類型課程選擇財經法組(加修會計、經濟)、司法組(實務導向)、法學組(理論與國際視野),選課自由,另有學群證書鼓勵專精。 六、成為有品味的法...

台灣高中教育的危機與現實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台灣曾經以卓越的教育成果領先亞洲,然而,近年來不僅韓國積極發展科學高中,連越南私立中學也全力推動教育改革,致力於培養21世紀的拔尖人才。 相較之下,台灣的高中教育卻面臨經費不足、政策不穩、競爭力下降等多重危機。 一、台灣高中教育的兩大危機 1. 教改後的隱憂:學生平庸化,競爭力下滑 108課綱的設計原意在於降低課業壓力與適性發展,但許多高中與大學校長私下透露,這套課綱的隱藏目標是消滅明星學校,然而結果卻並未如預期——明星學校沒有消失,反而是學生的學習力與競爭力逐漸下降。這不僅影響台灣未來的人才培育,也讓學界與企業界感到憂心。 2. 國際競爭壓力增大:韓國、越南的教育改革突飛猛進 2023年底,建國中學邀請姊妹校「韓國釜山科學高中」來台交流,並分享韓國的科學教育發展模式。 2024年3月,建中校長莊智鈞與其他五所高中校長自費前往韓國考察,發現韓國政府針對科技領域重點扶植20所科學高中,而台灣卻僅有10個科學班,培育規模差距極大。 此外,韓國還設置專業類科高中,目標明確,就是要培養各領域的頂尖人才,甚至以培育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為目標。 更令人驚訝的是,越南的私立中學也已經超越台灣,例如胡志明市的「丁善理紀念中學」,其師生比達1:10,並擁有100位專職行政人員,讓老師可以專注於教學與輔導學生。 相比之下,建中有近3000名學生,僅有212名教師,師生比為1:14.2,且行政人力嚴重不足,導致老師需兼任行政工作,影響教學品質。 二、三大結構性問題導致教育資源嚴重匱乏 1. 師生比懸殊,影響教學品質 韓國的科學高中師生比為1:5.5,而台灣的科學班約為1:15,老師負擔更重。例如在科展與專題研究方面,台灣老師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資源卻遠遠不及韓國,導致教學成效受限。 2. 高中經費嚴重不足,校長忙著募款 韓國政府每年提供每所重點高中約3000萬新台幣的補助,供學校自由運用,而台灣則採競爭型計畫申請制度,若未獲核准則無法獲得經費,使得高中發展極不穩定。例如建中每年需向教育部國教署申請國際教育旅行經費,但補助常常不穩定,導致學校無法長遠規劃,甚至需向校友募款來支應。 3. 行政負擔沉重,影響教學效率 台灣高中學校普遍缺乏足夠的行政人力,許多老師需兼任行政工作,甚至連校長室秘書都由科任老師兼任。 這種現象被形容為「行政大...

中華文化的核心教育理念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孔孟與老莊:同源而異流,與時偕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孔孟之道與老莊思想雖然路徑不同,但本質上卻同源,皆追求天地人和的至理。文化傳承應當與時俱進,如《世說新語》所言:「日日新」,歷史向前演進,文明亦當適應時代變遷,而非一味復古。 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中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意即身處當代,卻拘泥於過去的模式,必然會帶來災難。古人所有的,不代表今日仍適用,環境不同、時代不同,現代人若執意復古,不僅不合時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然而,孔孟思想並非墨守成規的復古主義。孔子被稱為「聖之時者」,即聖人之所以為聖,是因為他能順應時代變化。《易經》云:「與時偕行」,意指應當把握時代脈動,順勢而為,這正是儒家思想的靈魂所在。 孟子亦強調因時制宜,這說明孔孟之道並非固守舊制,而是強調適應當下,因勢利導。 與此相應,莊子也曾說:「古之有也,非吾有也。」過去的事物屬於過去,並不屬於當代。歷史如江水東流,不可逆轉,文明的發展亦如行路向前,非可回頭而行。在古代,直率純真的風格或許可行,但若不知變通,便只能成為「與古為徒」,無法真正適應時代。 由此可見,孔孟與老莊並非對立,而是各有側重,皆強調順應時勢、靈活應變。真正的文化傳承,不是盲目復古,而是立足當下、開創未來。 教育的目的:從啟蒙到文明的昇華 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於啟迪未開化的民智,引導人們從蒙昧走向文明,塑造理性與道德兼備的現代公民,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教育不應僅視為個體間的競爭工具,而應被理解為文明社會整體提升的關鍵途徑。 真正的教育,是創造並傳承人類文明,使人類的思想、生活、倫理與價值觀趨於完善,促成社會整體的進步。這是一種宏觀的宇宙觀教育理念——以人類文明的發展為終極目標,而非僅限於個人得失與競爭成敗。 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其深遠價值,推動世界朝向更高層次的文明邁進。 中華文化的教育核心價值 中華文化的教育核心價值,根植於五千年文明積澱,其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在於塑造完整的人格,涵養德行,促進社會和諧,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華教育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修身),進而擴展至家庭管理(齊家)、社會責任(治國),最終達到兼善天下(平天下)的境界。這一價值觀強調個體與社會、國家、世界的聯繫,使教育...

高中教育的 3D 時代:超前部署,引領潮流(Deep Learning, Deep Seeking, Deep Thinking)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引言 回顧近半個世紀,台灣各行各業努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取發聲,讓世界看見台灣。 然而,我們是否也在積極關注世界的變化? 政府是否意識到全球教育趨勢的轉變,並據此擘劃國家教育的未來發展藍圖? 《善用數位科技,推動教育轉型》 2015 年,聯合國通過 「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第四項與第十項明確指出: • 確保包容與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 • 減少社會與國際間的不平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在《仁川宣言》中提出行動方案,逐步邁向 2030 年教育願景,並於《青島宣言》中明確強調:「善用數位科技,引領教育改革」。最近發布的《青島聲明》更進一步指出,數位學習是實現全球教育願景的關鍵途徑。 過去三年,美國、中國、新加坡等國皆響應這一趨勢,積極發展數位教育政策: • 美國:從 2002 年麻省理工學院開放線上課程(MIT OCW),到 2005 年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再到 2012 年的 Coursera、edX,致力於透過科技縮小教育資源差距,讓學生可修習大學銜接課程、國際語言及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題等。 • 新加坡:長期推動「科技融入教育總計劃」,每四年更新一次。近期更推動「考試減量」,釋放學習空間,以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期望打造新世代的世界公民。 台灣教育政策的國際落差 「優質教育」與「終身學習」是全球教育發展的關鍵方向。然而,台灣的教育政策對於國際間數位教育浪潮的關注與投入仍顯不足。令人擔憂的是,國內只有少數專家學者熟悉聯合國近年來的重大教育協議,教育政策規劃仍缺乏國際視野與上位思考,恐怕將導致閉門造車的後果。 以「教育質變」養育未來人才 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台灣必須重新思考: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才能符合全球需求?如何確保每一位孩子都能獲得優質教育,為下一個世代鋪路? 台灣沒有猶豫的空間。教育部即將於 2025 年推動新的《中小學數位學習中程計劃》,政府必須把握這個契機,進行 國家級戰略佈局: 1.與世界接軌:研究各國數位教育策略,制定符合聯合國教育願景的政策。 2.與時代接軌:落實「學習者為中心」的個人化學習,培養新世代人才。 3.與專業接軌:教師是教育變革的關鍵,應參考 UNESCO 數位素養架構,培養種子教師,建立教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