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涯規劃:踏上法律系之路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您為什麼選擇法律系?
《人文關懷與正義感》
法律系不僅是專業訓練,更是培養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的場域。
法學院的魅力來自於對正義、多元意見與社會脈動的關注。
我個人經驗是在高中時受到黨外運動及台灣民主轉型啟發,閱讀批判性論述,確立法政思潮志向。
法律的社會價值觀念啓發,法律隨社會變遷而演進,需不斷充實新知。
從事法律工作,不論是實務(律師、法官)或學術(法制規劃),都能影響社會生活方式。
二、大學法律系的學習與啟發
由於學習方式的轉變,高中被動學習轉為大學自主探究,尤其是老師開啟方向,學生需獨立深入,例如民刑事訴訟法只教第一審,後續的都要靠自學。
老師說教學相長,如討論暴力電玩管制,學生分享校園電影文字的衝擊力,都會讓我們想起調整研究視角。
其次是關鍵啟蒙,老師將外國法制經驗帶回台灣。
修課領域選擇,從憲法言論自由到傳播法,很多人選擇公法(憲法與行政法)探討媒體管制與民主。
三、法律系的多元出路
傳統想像中的律師、法官、檢察官,多數高中畢業學生初入法律系以此為目標,但出路不限於此。
上游與下游工作範疇,律師適用既有法律於個案(下游),而學者是規劃法制、提出改革建議(上游),需持續學習新知。其他可能性的公務員(文官)、企業法務、財經法律專家,甚至結合語言能力從事國際事務,因此,法律人才在各領域皆有不同的需求。
四、研究所與進修的價值
深化專業的研究所分組學習(如不動產法律稅務訴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專長王牌,提升職場競爭力。
經濟許可的話出國留學,最佳的選擇是先讀研究所再出國,研究方法更成熟,論文障礙較少。
先就業再進修,工作後明確方向,學習動機更強,適合自主性高的學生,我讀了四個研究所,雖然沒有全部拿到學位證書,但是跨領域學習受益匪淺!
五、各個大學法律系的特色與資源
每一個大學的校風與傳統文化不同,但多數重視人文與法政,學生頂尖卻無菁英傲氣,樸實進取。
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多變的支持,讀書會傳承、校友支持、模擬法庭比賽(如傑賽普、理律盃)屢獲佳績的特色。
尤其重要的是實務與國際機會,與地院、行政機關合作實習,與美、日、歐洲學校簽訂交換及雙聯學位協議。
課程分組類型課程選擇財經法組(加修會計、經濟)、司法組(實務導向)、法學組(理論與國際視野),選課自由,另有學群證書鼓勵專精。
六、成為有品味的法律人必備特質
正義感、多元胸襟、柔軟心、批判思考。
但是應該要避免成為「正義魔人」或冷酷法匠(酷吏型)。
換位思考能力,法律無絕對是非,需從不同立場(原告、被告)分析,如產品責任或都更案件。
社會關懷弱勢族群,參與法律服務隊,了解弱勢困境,關注新興議題(如智慧財產權、永續發展、區塊鏈)。
七、備審與面試建議
備審資料,重質不重量,強調與法律相關的經歷,建立因果關係,避免編造故事。
面試表現,清晰表達想法,展現邏輯與自信。即使稚嫩也無妨,虛心承認不足更佳。
八、給家長與高中學生的建議
多元出路的法律系不只通往法官、檢察官、律師,社會百工百業各行各業都需要法律人才,應鼓勵學子走寬廣之路。
親子溝通的必要性,學生若有志法律,需說服父母;父母有期望時,應增進了解而非抗拒。
《法律系哲學教育的培養》
法律系的哲學基礎教育課程在培養學生時,旨在奠定法學思辨的根基,提升批判性思維、倫理判斷與價值反思能力。
這不僅是法學專業的理論支撐,也是法律人理解正義、權利與社會規範的關鍵。
以下是我將從目標、內容、方法與實踐效果四個面向,說明如何設計與實施這樣的課程,並結合台灣108課綱的精神(跨領域、素養導向、自主探究)提供建議參考。
一、培養目標
1、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質疑法律規範背後的假設,例如「法律是否等於正義?」。
2、倫理與價值觀,培養對正義、人權與道德的敏感度,理解法律的價值基礎。
3、法理思辨能力,幫助學生分析法律的哲學根源(如自然法、實證法),並應用於實務案例。
4、跨領域視野,連結哲學與歷史、社會、政治,理解法律的社會脈絡。
二、課程內容設計
1、核心哲學議題
正義論:研讀羅爾斯《正義論》或亞里斯多德的分配正義,探討法律如何實現公平。
權利與義務:從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理解法律規範的正當性。
法律的本質:比較自然法(法律基於道德)與實證法(法律即規則)的立場,如哈特與富勒的論戰。
自由與權力:透過霍布斯、密爾,分析法律如何平衡個人自由與國家權力。
法律的核心價值主要圍繞 正義、公平、自由、秩序與人權保障,這些價值共同構成法治社會的基礎,使社會能夠穩定運作,同時維護個人權利。
- 正義(Justice)
法律的首要目標是實現正義,確保每個人獲得應有的對待。例如,刑法的存在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受害者;民法則強調契約的誠信與公平交易。正義可以分為 程序正義(公平審判、合理程序)與 實質正義(結果上的公平)。
- 公平(Fairness)
法律應確保社會資源、權利與義務的公平分配,防止特定群體享有不合理的特權。例如,勞基法保障勞工權益,避免資方濫用權力;消費者保護法則防止企業欺騙消費者。
- 自由(Freedom)
法律既規範行為,也保障個人自由,如 言論自由、財產權、宗教信仰自由 等。但自由並非無限,當個人行為影響他人權益或社會秩序時,法律會設限,例如不能利用言論自由來散佈仇恨言論或假訊息。
- 秩序(Order)
社會運作需要基本秩序,法律提供規範,確保社會不至於陷入混亂。例如,刑法禁止暴力犯罪、商法規範市場秩序、交通法規確保道路安全。法律的存在使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預測行為後果,進而穩定社會運作。
- 人權保障(Human Rights Protection)
現代法律強調 基本人權,確保每個人都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護,免於歧視與壓迫。例如,憲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國際人權公約則規範國家對待公民的標準。
法律的核心價值不僅是約束個人行為的規則,更是一套 保障社會正義與人權、維護秩序與公平、促進自由與民主 的體系。
透過法律的運作,社會才能在多元價值之間取得平衡,確保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都能受到合理的保障。
2、與法律實務的連結
案例融入:如美國「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種族平等)與哲學中的平等觀。
台灣議題:探討《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與隱私權,連結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哲學辯論。
3、跨領域延伸
歷史:從羅馬法到現代法,探討法律演進的哲學動因。
文學:分析卡夫卡《審判》中的荒謬與正義。科技:AI判決與道德責任的哲學探討。
三、教學方法
1、蘇格拉底式對話,教師拋出問題(如「法律若不公,是否該遵守?」),引導學生辯論,訓練邏輯與表達。
實例:討論死刑存廢,結合康德的義務論與邊沁的功利主義。
2、案例分析與思辨
提供真實判決(如台灣同婚釋憲案),讓學生從哲學角度分析正當性與倫理基礎。
作業:撰寫短文,比較不同哲學立場對案例的解讀。
3、跨領域整合活動
與歷史課合作:模擬雅典公民法庭,探討民主與正義。
與科技課結合:辯論「AI是否應有法律人格?」。
4、學生自主探究
專題設計:學生自選議題(如環境法與生態倫理),研究相關哲學理論並提出見解。
成果呈現:哲學海報、短劇或Podcast。
5、實作與表達訓練
模擬法庭:學生扮演律師,從哲學角度辯護。哲學咖啡館:公開討論「什麼是正義?」。
四、實踐效果與評量
- 效果
- 思維深化:學生能從哲學視角解構法律,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倫理敏感度:理解法律背後的價值衝突,如自由與秩序的平衡。
- 實務應用:將哲學思辨融入法條解釋與案例分析,提升未來從事法律工作的能力。
- 個人成長:培養「有品味的法律人」特質,避免成為機械式的法匠。
- 評量方式
- 過程導向:反思日誌、課堂參與,評估思辨深度。
- 成果導向:專題報告、辯論表現,檢視整合與表達能力。
- 多元性:允許學生選擇書面、口頭或創意形式呈現學習成果。
五、結合108課綱的建議
- 跨領域學習
- 與公民、歷史、科技課程合作,設計模組化單元,如「言論自由的哲學與媒體識讀」。
- 素養導向
- 強調「公民參與」(正義實踐)、「資訊素養」(法理分析)與「溝通表達」(辯論與寫作)。
- 自主探究
- 提供導師制支持,學生在個人興趣(如公法、刑法)中融入哲學探究,發展個人化學習路徑。
- 實作連結
- 鼓勵參與法律服務隊或模擬法庭,將哲學思考應用於社會實踐。
實例課程設計
- 主題:法律與正義的哲學基礎
- 內容:羅爾斯《正義論》+台灣《勞基法》修法爭議
- 活動:分組辯論「最低工資是否正義?」
- 延伸:學生訪談勞工或雇主,撰寫哲學反思報告
- 成果:Podcast錄製,分享正義觀點。
《法律服務產業的供應鏈分析》
法律服務產業的供應鏈涉及多個層面,包括法律服務的提供、技術整合、跨境合作等,以下是其供應鏈的主要組成部分:
1. 法律服務提供傳統律師事務所:仍是主要的法律服務提供者,但其地位正在被非傳統提供者挑戰。
非傳統法律服務提供者:包括法律科技公司和其他非傳統的法律服務平台。
法律科技(Legaltech):運用AI、5G等技術優化法律服務流程,提高效率。
數位平台:整合法律服務,提供跨境諮詢和高科技支持。
跨境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企業需要整合、跨境的諮詢服務。
全球法規遵循:提供企業行政法規遵循及全球法規遵循的諮詢服務。
4.供應鏈管理
價值鏈分析:可應用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將法律服務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如法律諮詢)和支持性活動(如技術支持)。
供應鏈管理原則:類似於一般供應鏈管理,涉及規劃、協調、執行和監控法律服務的各個環節。
5.平衡機制
法院、律師、當事人三者關係的平衡機制主要依靠以下幾個方面:
1.程序選擇權:當事人有權選擇訴訟或非訴訟程序,如仲裁,以平衡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
2.調解機制:法院通過調解促進當事人合作,透過評價式和促進式調解,幫助當事人找到共同利益。
3.律師倫理規範:律師需遵守倫理規範,避免利益衝突,以確保公正執業。
4.司法制度:法院在維持公平的同時,提供平衡的司法環境,讓當事人和律師能在法律框架下進行公正的訴訟或調解。
結論
法律系的哲學基礎教育課程應以培養批判思維、倫理意識與法理能力為核心,透過多元內容(議題、案例、跨領域)、互動方法(對話、實作、探究)與彈性評量,幫助學生從哲學視角理解法律的意義與局限。
結合108課綱精神,這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素養養成,讓學生成為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法律人。
法律系的生涯規劃
法律系是孤獨卻溫暖的旅程,需要享受思辨、關懷社會,並在導師與資源支持下找到個人定位。無論目標是實務、公職、學術或跨領域發展,關鍵在於保持學習熱情與人文關懷。
我們由衷的邀請具正義感與開闊胸襟的高中生,一起探索法律行動的無限可能!
《典範人物》
緬懷追思恩師 桂裕 教授
生平事略
桂裕(1902年—2002年1月2日),字公綽,浙江慈谿縣慈城鎮,國民黨元老、法學家,
系南宋名醫桂萬榮後人。
早年就讀於東吳大學法科,於1927年畢業。
1930年,入上海地方法院,歷任司法行政部編審、上海第一特區法院推事、上海江蘇高二分院推事、上海高等法院推事(法官)。
桃李滿天下
桂裕教授1949年移居台灣。
歷任台灣大學、法官訓練所、東吳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或客座教授,講授法學課程,是海商法、保險法的首要權威專家。
1958年,桂裕教授代表中華民國參加聯合國的第一次海商法國際會議。
1978年間恩師 桂裕老師,東吳法學院授課法律倫理學,我當時是法律系學生,擔任班代表,每週都要接送老師上下課,建立師生關係,他贈送給我「行與言」乙書,面授國際觀與智慧並重,尤其儒家思想,一直以來奉行師道,諄諄教誨,一本初衷,初版已經被我購買一空贈送給東吳法學院的學生,現在已經有第二版發行。
2024年3月間適時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教授榮退,將此文化傳承下去,繼往開來,永續教育,千秋萬世師表,略盡微薄,報答師恩,謹此致敬。
台灣二戰後有三分之二的大法官、法官、律師是桂裕老師的學生或曾經上過桂裕老師的課。
代表著作
- 《英譯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法》(上海商務印書館時期)
- 《辭源》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時期)
- 《海商法新論》
- 《美國海事法概論》(英文)
- 《保險法論》(英文)
- 《海商法》
- 《保險法》
- 《司法制度之檢討及改進》
- 《行與言》
百歲人瑞
2002年1月2日,逝世於台北,享壽101歲。
中華民國總統褒揚
中華民國 陳總統水扁
明令褒揚前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桂裕先生
總統褒揚令全文如下:
前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桂 裕,德行純篤,才識閎通。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鑽研海商法、保險法,造詣精深,聲華夙著。
執教國內外各大學,桃李盈門,杏壇留馨。嗣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以其精湛法學素養,建構國際海權秩序,貢獻良多,蜚聲宇內。
復勤於撰述,著作等身,嘉惠士林,榮獲教育部第十五屆學術獎。退休以還,猶設絳帳,弘道傳薪,耄年不輟。綜其生平,陶材冶士,化育功深,經師人師,楷模昭代。
今壽逾期頤,齒德同尊,人瑞國珍,群倫共仰。茲聞溘逝,軫悼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崇念耆賢之至意。
總 統 陳 水 扁
行政院院長 張 俊 雄
中 華 民 國 九十一 年 一月 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