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技教育教學法系列 全球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作者:陳銀欉 先生
一、關稅戰升級加劇科技供應鏈去中化
美國總統川普強調即將啟動「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並點名中國為「敵對貿易國」,此舉將進一步推動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目前總稅率已達145%)。
根據大和總研模型:
•若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25%關稅,中國GDP將下滑2.55%;
•若提升至145%,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4%,出口大幅萎縮。
全球供應鏈將持續去中國化,跨國企業將尋求多元布局(India+1、Vietnam+1、美國本土生產),中國科技出口將面臨長期衰退壓力。
二、美國「在地化製造」政策驅動晶片產業重返本土
輝達(NVIDIA)宣布與台積電、鴻海、緯創等台灣廠商合作,在美國本土建立AI超級電腦製造設施,總值達 5000億美元,預計未來四年創造數十萬工作機會。
美國正在打造以AI基礎設施為核心的工業升級鏈,高階晶片與伺服器製造將逐步從亞洲回流至美國,美國AI國產化、技術自主將成為國家競爭力新戰場。
三、「AI供應鏈重組」引發區域經濟重構與新地緣經濟圈形成
台積電、日月光、艾克爾等製造商與美國深度合作,說明台灣、高通(美國)、ASML(荷蘭)等科技強權正在重構一條不依賴中國的AI製造鏈。此鏈條依賴美國技術、台灣代工、荷蘭設備、日本材料。
將形成以美國-台灣-日本-荷蘭為主體的「AI自由供應鏈」,與中國所主導的「自主供應鏈體系」形成平行結構,出現科技雙邊世界秩序(Techno-Bipolarity)。
四、中國內部科技轉型將進入陣痛期
儘管中國試圖透過「內循環」、替代市場、自主研發等手段降低依賴,但轉型代價高昂。短期內AI晶片、EDA軟體、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缺口無法補齊。
中國科技產業可能出現「產能過剩」與「技術瓶頸」交錯的矛盾態勢:中低端產品內卷化,高端產品被封鎖;未來2–5年將是「科技戰爭的深水區」。
五、地緣科技與政策風險將主導資本與技術流向
川普關稅戰政策搖擺性高,但其核心戰略已逐漸清晰:以國安為名,重構科技主權。
美國川普重掌白宮,將全面強化科技封鎖與高科技回流政策。
國際資本與技術將更重視政治風險評估與政策穩定性。供應鏈配置不再單純依據成本與效率,而是融合「地緣安全、技術主權、政治盟友」三重考量。
結語:
全球科技產業發展趨勢正走向「去全球化 + 去中國化 + 高科技地緣政治化」的時代。
全球企業未來競爭力不僅來自創新,也來自對政策風險的前瞻布局與供應鏈治理能力。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