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少年維特的煩惱》— 時代的矛盾
作者:陳銀欉 先生
150年前,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人們眼前機會無限,卻感到一無所有;
人們似乎正邁向天堂,卻也可能墜入深淵。
這段話,不僅描寫了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也同樣適用於今天的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但人心似乎更加迷惘;資訊爆炸,但真正的智慧卻難以獲得。對於高中生而言,這種矛盾尤為強烈——未來充滿可能,卻也充滿焦慮,彷彿活在一個光明與黑暗交錯的時代。
而《少年維特的煩惱》,正是描繪了這種青春期的掙扎與迷惘。維特對愛情、社會的不滿與無助,反映了每個成長中的年輕人都可能經歷的內心動盪。他活在一個希望與絕望交織的世界,就像我們今天的時代一樣——既充滿機會,也充滿困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
突破《少年維特的煩惱》框架,
走向勝利光明之路
《少年維特的煩惱》描述了青春期的迷惘、情感困境與社會不適應,許多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類似的困惑。但我們不必重蹈維特的悲劇,而是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以下幾個方向,能幫助高中生超越維特的困境,走向勝利的未來。
1. 培養堅韌心態,面對人生挑戰
維特過度沉溺於情緒,導致心理失衡。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調適痛苦,從挫折中學習成長。高中生應該學會情緒管理,理解「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培養抗壓能力,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
2. 尋找目標與熱情,讓人生有意義
維特的悲劇在於他的人生缺乏更高的目標,導致他過度執著於個人感情。高中生應該思考:「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對什麼有熱情?」。找到自己的志向,例如學術研究、藝術創作、公益行動,讓人生不只是圍繞著情緒,而是朝向更遠大的目標努力。
3. 培養理性思維,避免情緒綁架
維特被情緒牽著走,最終讓絕望吞噬自己。高中生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不讓負面情緒主導決策。例如當遇到挫折時,不是立即否定自己,而是冷靜分析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哲學、心理學、批判性思考的學習,能幫助年輕人看透問題的本質,避免掉入情緒的陷阱。
4. 珍惜當下,活出積極的人生
維特沉浸在「得不到的痛苦」中,而忽視了身邊還有許多值得珍惜的人事物。高中生應該學會感恩,珍惜家人、朋友、師長的陪伴,專注於當下能夠努力的事情,而不是陷入對過去的悔恨或對未來的恐懼。透過運動、閱讀、旅行等方式,拓展視野,發現世界的美好。
5.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支持
孤立自己只會加深痛苦,維特的悲劇之一就是缺乏真正能理解他、幫助他的朋友。高中生應該主動尋找良師益友,參加社團活動、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自己在困難時刻有人支持,快樂時刻有人分享。
6. 轉換視角,跳脫狹隘的世界觀
維特的視野太狹隘,導致他認為自己的痛苦是無法解決的。高中生可以透過閱讀歷史、哲學、心理學,或是關注國際時事,擴展自己的視野。當你發現世界上有無數人正在面對更艱難的挑戰,並且仍努力生活,你會更有力量去克服自己的問題。
7. 培養行動力,從「想」變成「做」
維特過度沉浸於幻想與感受,而沒有真正改變現實。高中生應該學會將夢想與想法轉化為行動。例如,如果對文學有興趣,就開始寫作;如果對科技有興趣,就學習程式設計。行動力能讓人從被動的情緒轉向主動創造未來,擺脫迷惘與無助感。
做自己的英雄,走向光明之路
《少年維特的煩惱》告訴我們,沉溺於痛苦與無助,最終可能導致悲劇。但歷史上無數的偉人——愛因斯坦、馬克·吐溫、賈伯斯,他們年輕時也曾迷惘,但選擇了改變自己,勇敢探索未來。
高中生不需要被情緒困住,而是應該積極尋找目標、培養堅韌心態、發展理性思維、珍惜當下、主動行動。如此,才能突破「維特的煩惱」,迎向勝利與光明的大道,成為自己人生的英雄!
鼓勵高中生很有自信說出以下這些句子時,往往是展現他們內心的一種信念、態度或對未來的想像,下面分別來說明一下。
1. “I can”(我可以)
這句話代表的意義:
自信與肯定: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
正向思維:不先設限,而是從「可能」出發。行動起點:很多時候,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我能做到」。
對高中生來說,這句話可能是在面對考試、比賽、領導機會或人生重大選擇時,自我鼓舞的話語。
2. “Just do it”(就去做吧!)
這是 Nike 的經典口號,它代表:
行動力:不再猶豫,不再等待,立刻採取行動。
突破猶豫與恐懼:很多人卡在「想」和「怕」,這句話是要「做了再說」。
勇氣與決心:即使沒有百分百準備好,也要先跨出第一步。
對學生來說,可能意味著勇敢去報名一個比賽、挑戰一個演講、或是主動發言、實踐夢想。
3. “What if, we could”(如果我們能……)
這句話代表著意義:
創意與想像力:探索「未來可能性」的開始。團隊合作的願景:「我們」表示不只是自己,而是一起實現目標。
夢想的種子:很多創新與改變的起點,就是這一句話。
對高中生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創業計畫、一場校園改革、或是服務學習的靈感。
總結來說:
「I can」是自我肯定;
「Just do it」是立刻行動;
「What if, we could」是夢想與創新的起點。
這三句話形成一個很棒的心智循環:
相信 → 行動 → 想像未來 → 再創造新的可能。
典範人物
台灣大學醫學院 陳榮基教授
陳榮基教授,1938年生於新竹,是台灣醫學界的傑出人物,曾任臺大醫院副院長、臺大醫學院教授,現為恩主公醫院顧問醫師、神經科主治醫師。
他被譽為台灣「安寧醫療」的推手,積極推動善終理念,並在臺大醫院設立助念室,為臨終病患提供心靈慰藉。
陳教授強調「利他」、「健康」、「快樂」的人生哲學,這些理念深刻影響了他的醫療實踐和生活態度。
他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透過幫助他人,不僅能夠造福社會,也能帶給自己內心的滿足與喜悅。
為了推廣臨終關懷,陳榮基於1994年成立了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致力於協助醫療院所設立安寧病房、培訓臨終關懷志工,並推動安寧居家療護。
他強調「救生」與「護死」同等重要,認為安寧照護應在病人臨終前即開始,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做好心靈準備。
陳教授的人生哲學與實踐,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和社會帶來深遠影響,體現了他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值得高中同學效法與學習的榜樣。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