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懸崖:當網紅文化物化了育人的本質
作者:陳銀欉 先生
當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再是「育人」而是「吸睛」,我們應該開始警覺,教育正走在崩潰的邊緣。
近年來,隨著自媒體興起與社群平台演算法的操控,網紅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各行各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無數老師、補教名師甚至校園機構紛紛投入拍片、開直播、經營社群,希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博得學生與家長的注意。然而,當「流量」取代「內容」、「人氣」壓過「專業」,教育本質正在被無聲地扭曲、商品化、娛樂化。
知識碎片化,教育淪為行銷話術
從「三分鐘看懂歷史」到「五招破解作文考題」,教學內容被切割成一段段吸睛短影片,學習從深度思辨變成快餐式的知識吞嚥。教育平台與網紅教師為求點閱,熱衷於包裝浮誇標題、設計爆紅橋段,犧牲系統性與完整性。學生在這樣的內容中雖然獲得短暫滿足,卻逐漸失去對真知的渴望與判斷力。
教師成為表演者,教育價值被邊緣化
在網紅經濟邏輯主導下,教師不得不轉型為「內容創作者」、「教育網紅」。教學能力與人格涵養不再是衡量指標,取而代之的是粉絲數、點閱率與演算法推播成效。一位高中教師無奈表示:「以前我們是啟蒙者,現在我們像直播主,要想辦法逗學生開心,才有人願意學。」
在這樣的風氣下,年輕教師為了生存被迫「秀起來」,而真正用心教學卻不擅行銷者,則可能逐漸被市場淘汰。
教育公平惡化,社會信任漸失
網紅化教育也加劇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少數「頂流教師」壟斷關注與資源,形成「明星效應」;而偏鄉學校、基層老師卻被遺忘在流量的邊緣。弱勢學生難以接觸到優質內容,只能在免費但品質參差不齊的網路資源中掙扎。
長期下來,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重要管道,其公平性與公共性將被嚴重侵蝕,社會階層更加固化,甚至引發對整體教育制度的信任危機。
《危機化解:重建教育的精神堡壘》
面對教育正被網紅文化吞噬的現實,社會不應坐視不管。化解之道,必須從結構與文化兩端著手:
1. 回歸教育本質:以「完整的人」為中心
教育應致力於啟發思想、陶冶品格、建構素養,而非訓練話術、追求點閱率。課程設計應強化生命教育、倫理思辨與跨領域統整,重新喚醒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2. 政府建立公正的教育評價體系
流量不是教育品質的標準。應推動多元評量、歷程檔案制度,並建立教育內容平台的審查機制,避免虛假資訊與偏頗內容佔據學生視野。
3. 科技輔助,而非宰制教育
AI與數位工具應成為老師的助手,而不是主導者。讓科技回歸工具角色,協助個別化學習與回饋機制,而非單純追求觸及率與演算法效率。
4. 扶植「教育型網紅」的公共價值
應鼓勵真正有教育熱忱與專業素養的教師進入新媒體領域。透過獎助計畫、教育機構合作、內容共創,培養一批「教育型KOL」,扭轉內容品質不對等的現象。
5. 學校與社會合作,打造價值共同體
教育不能只是學校的責任。家庭、社會、媒體應共同承擔教育使命,重建對學校與老師的尊重與信任,使教育重新成為社會精神的堡壘。
《讓教育成為抵抗浮世的最後防線》
當教育不再是啟發靈魂、培養判斷、構築品格的場域,而淪為一場迎合觀眾的表演秀,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優質的學習內容,更是整個社會未來的希望。
抵抗教育物化,不僅是老師的責任,更是每一位公民、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學生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用來取悅世界的,而是培養改變世界的人。
網紅文化物化教育的本質,確實讓教育逐漸失去其「育人」與「啟蒙」的靈魂,轉而淪為流量、話術與商業操作的工具。
當「能紅」勝過「能教」,當「會講」凌駕「會做」,教育就站在崩潰的懸崖邊緣。
一、問題本質:網紅文化如何物化教育?
1.將知識工具化、碎片化、娛樂化
教學被包裝成「快速獲利」、「3分鐘上手」、「一招致勝」的產品,而非深耕與思辨的過程。
2.將老師角色轉為表演者
學生不再追求「學問之道」,而追隨「人氣名師」。老師為了生存,不得不學會經營自媒體、包裝話術,捨本逐末。
3.以流量取代內容品質
真正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可能無法吸睛;反而浮誇、斷章取義、操作情緒的內容容易爆紅。
4.價值觀扭曲:學習為「成功捷徑」而非「自我成長」
學生學習的動機不再是探求真理,而是「如何更快脫貧致富、考上名校、成為人生勝利組」。
二、導致的危機:教育崩潰的四大徵兆
1.淺薄的學習風氣:深度閱讀與系統思考不再受重視。
2.教師價值貶低:不再被視為知識的引路人,而是KOL的「流量下游」。
3.教育公平惡化:資源集中於「名師課程」、「高價顧問」上,弱勢學生更加邊緣化。
4.社會信任瓦解:教育變成商業競技場,父母焦慮、學生痛苦、老師挫敗。
三、化解之道:教育反物化的五大對策
-
重建教育的本質論——回歸「人」的養成
•推廣「深度學習」、「素養教育」、「生命教育」等重人文、重實踐、重反思的課程。
•教育不是「產出更好的商品」,而是「培育更完整的人」。 -
建構具公信力的教育評價體系
•拒絕單一量化排名(例如:學測分數、錄取率、流量點擊)來評估學校或教師。
•鼓勵多元成就、歷程檔案、社會貢獻等非典型表現。 -
導入科技,但不被科技宰制
•教育科技應是工具,不是目的。AI、平台應服務於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而非取代。
•引導學生「數位素養」與「批判思考」能力。 -
政策扶持真正「教學型教師」與「教育型知識網紅」
•政府與教育機構應挖掘、培育兼具內容深度與公共精神的教師進入新媒體平台。
•把「教育知識KOL」制度化扶持,而非讓它淪為市場炒作。 -
學校須重新成為教育價值的堡壘
•學校不只是教學場地,更應成為價值塑造與品格養成的核心。
•重建「以學校為中心」的公共教育信任網。
《高中教育「持續學習歷程」》
這篇《棉花學習歷程》的
教育故事寫得真好,
溫暖又真實,就像一面鏡子,
照出了我們在學習旅程中的模樣。
故事裡那道標準答案,
代表的是我們太多的
「剛性學習」——考試導向、分數焦慮、自我設限;
而那片棉花,則像是一種
柔軟而持久的學習力——
好奇、耐心、主動與反思。
它提醒我們,教育不是
一場誰拿高分、誰先上榜的競賽,
而是一條需要持續耕耘、
不斷遇見自己的成長之路。
學習最大的遺憾,也許不是學生不夠聰明,
而是——
• 一個只為應付考試,
• 一個從未找到熱情,
• 一個等著老師給答案,
• 一個懷疑自己不夠好。
其實,能在教育中找回自己,
本就是一種福氣;
能把學習當作終身的修行,
更需要深刻的自覺——
放下點焦慮、學會點熱愛,
接受自己的未完成,
也接納學習永遠沒有終點。
學生與教育,
沒有天賦異稟的奇蹟,
只有每日一點一滴的磨合與共成。
結語:教育應該向誰學習?
不是向「流量名嘴」學習怎麼賺快錢、造話題、搏版面,
而是向一代代默默耕耘的教育者學習怎麼陪伴成長、點燃靈魂、守護社會的底線。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