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高中生的哲學思想「本我、自我、超我」(Id, Ego, Superego),其實是在借用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來了解人內心的掙扎與成長歷程。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一、佛洛伊德(S.Freud)之自我三要素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Freud)把「我」區分為「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等三部分。
正常人格應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的平衡交互作用。
1.本我(Id)
又稱生物我,是個人與生俱來的我人格的起源和基礎,透過三個部分形成:
(1)本能:源自欲力(Libido),以生之本能及死之本能展現,具體表現是攻擊與性。
(2)快樂原則:個體行為的準則在獲得生理上的快樂。
(3)原始過程思維:直接的滿足原始需求。
2.自我(Ego)
由本我分化而來,為人格的核心,也是人格的執行者,統合三個我以決定行為。
(1)考慮外界賞罰。
(2)現實原則。
(3)次級思維過程。
3.超我(Superego)
人格結構的道德成分,受後天環境學習而建立的,是社會教化的結果,又稱良知,用以形成理想自我。
(1)考慮價值觀(理想自我之獎賞)及道德(良知之懲罰)。
(2)完美原則。
這套理論不只用來解釋心理現象,也能引發高中生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以下是簡單清楚的說明,同時考量適合高中生理解能力範圍。
1. 本我(Id)-慾望的自己
•代表內心最原始、衝動的慾望:吃、喝、玩樂、追求快樂。
•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只想滿足自己的感覺,不顧後果。
•行動原則:「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我就是不想讀書,我要打電動打到天亮!」——這是本我在說話。
2. 自我(Ego)-現實中的我
•負責平衡內心慾望與外在現實:在衝動和社會規則中找出一條路。
•它會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根據現實來作出選擇。
•行動原則:「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我想打電動,但明天要考試,我先讀完再玩一小時。」——自我出現了。
3. 超我(Superego)-理想中的我
•代表道德、理想、良心與內在價值觀。
•像父母、老師的聲音在心中提醒你:「這樣做對嗎?」
•行動原則:「道德原則」(Moral Principle)。
「就算沒人發現,我也不作弊,因為這違反我的原則。」——超我發揮力量。
《高中生的內心對話》
一位高中生可能會這樣內心掙扎:
本我說:「翹課出去玩啦,好好玩!」
自我說:「不行,等考完試吧,之後再安排時間。」
超我說:「你是班長,要以身作則,怎麼能翹課?」
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發生,而成長,就是學會讓自我穩定地管理內在衝突,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自我實現的基礎
「本我、自我、超我」這三者的平衡,正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基礎。
要達到人生的高峰狀態,不是壓抑慾望,也不是過度道德,而是認識、接納並整合這三個面向的自己。
(一)這三個「我」如何最好的適用?
1. 本我 → 激發熱情與創造力
本我是我們生命的原動力,是內在的渴望與夢想來源。
若完全壓抑本我,人生會變得沒有動力、熱情與創造力。
適用方式:透過夢想、目標、興趣,轉化本我的慾望為前進的動能。
例如:喜歡打電動 → 發展為遊戲設計興趣;
喜歡表現自己 → 學會演講、戲劇、主持等。
2. 自我 → 建構現實與選擇行動
自我是我們的決策中心,要面對現實、調和慾望與理想。
它會安排時間、計畫行動,幫助我們有策略地前進。
適用方式:學會時間管理、情緒調節、自我覺察與做選擇。
例如:雖然很想玩,但知道讀書有助於長遠目標,於是妥善安排時間。
3. 超我 → 引導價值與方向感
超我是我們內在的道德指南與人生信仰,幫助我們分辨對錯、選擇意義。
但超我若過強,會導致壓抑與自我否定;要用理性和慈悲來詮釋超我。
適用方式: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認識生命的意義與社會責任。
例如:立志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僅為自己,也為他人努力。
(二)與「自我實現」有什麼關係?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指的是:
「成為最真實、最完整的自己」——發揮潛能、活出意義。
本我、自我、超我與自我實現的關係如下:
構面:對自我實現的貢獻
本我:提供渴望與創造力,是「我要什麼」的開始
自我:實踐理性與選擇,是「我怎麼做」的路徑
超我:指引價值與意義,是「我為什麼」的深層力量
當三者平衡時,您能:
•既不盲從慾望(避免失控),
•也不壓抑自己(避免空虛),
•更不被道德束縛(避免僵化),
•而是找到一種「有熱情、有節制、有方向」的最佳生命狀態。
(三)「本我是火,自我是舵,超我是星。」
一個燃燒的內在動力(火),一個掌握方向的理性掌舵者(舵),一個照亮人生的價值信仰(星)。
綜合以上三者同在,方能航向自我實現的遠方。
牽涉到「人格成長、道德實踐與夢想實現」三者的關係,以下讓我們一層一層拆解來分析看看。
一、「如何提升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的提升,其實是指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更穩定、更有深度與內在力量!
這包括:
•情緒穩定(面對壓力不輕易崩潰)
•責任感(說到做到,有承擔力)
•自我控制(能管理衝動,長期堅持)
•開放性(願意學習、接受不同觀點)
•仁慈與關懷(對他人有同理心)
•自我覺察(能看見自己的盲點與成長空間)
怎麼提升?
1.自我反省:每天問自己做得好或不好的地方。
2.閱讀與學習:學習偉大人物的處世態度與思維。
3.設定行為目標:如「每天至少鼓勵一個人」「控制情緒三天」。
4.環境影響:與人格成熟、有原則的人為友。
二、提升人格,也是「超我」的實現
是的,但不只是。
超我的實現=人格中的「理想自我」正在成形
•當我們努力成為有道德、有原則、有貢獻的人,就是在實踐超我。
•但若超我過度嚴格、僵化或壓抑,反而會讓人成為無法呼吸的人格(如過度完美主義、罪惡感強)。
所以——健康的超我,是有彈性的、帶著慈悲與理性引導我們成長。
例子:
「我不作弊,因為我尊重自己與他人」→ 這是人格成熟的表現,源自健康的超我。
三、人格成長是「夢想成真」
也可以說——夢想成真,是人格成熟的成果之一,但不是唯一。
「夢想成真」通常是外在的目標達成(考上理想學校、成為一名老師、創業成功等)。
但若夢想只追求外在,不反映內在價值,那也可能迷失。
真正的人格成長,是夢想與內在價值一致時的開花結果。
例子:
「我想成為老師」→ 不只是為了薪水或地位,而是因為你真的熱愛教育、關心學生,這就是夢想與人格的結合。
四、「人格特質的提升,不只是超我的實現,也是一種夢想逐漸與價值合一的過程。」
人格,是讓夢想有根;
夢想,是人格開花的枝葉。
而超我,就是那指引我們不偏離本心的星星。
三我其實沒有很清楚的界線,了解三我的意義在於認識與覺察我們成長的心理歷程、心理功能與心理機制以及心理動力。
自我是本我發展出來的,而超我則是自我發展出來的,三者成為一種動態調整,自我可以藉由了解本我的需求而改變超我,人格是本我驅力和自我、超我拉力之間彼此角力的結果。
「自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本我的欲望,而非挫折。自我很難去協調有機體的驅力和外在環境的需要」
不論是情緒陰影、內在小孩、內心創傷都是我們在發展時失調所造成的匱乏,他反映了本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學會愛自己之前,其實我們都該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件事情我們無法假手他人。
以上其實都是覺察我們自己的工具,若是有過去的精神風暴的體驗,那會是很好的理解自己的素材,讓我們理解本我真實的需求。
《面對本我,接受自我,放下超我》
結合了佛洛伊德的心理理論與東方智慧中的「空性」思想,這種思考方向極具啟發性,我們可以從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哲學的交會點,來探討這個命題。
一、這個思路的層次解析
1. 「面對本我」
意思是直視自己的慾望、衝動、本能,不再壓抑、不再逃避。
這是誠實的第一步,否則我們容易偽善、壓抑,甚至偽裝成完美的樣子。
面對「我想佔有、我想逃避、我有嫉妒、我想被愛」……這些都是真實的人性。
2. 「接受自我」
是在理解自己的限制、衝突、成長經驗後,學會擁抱自己的完整——包括光明與黑暗。
自我不只是「理性選擇者」,更是內在矛盾的整合者。接受它,是療癒的開始。
3. 「放下超我」
意味著不再被僵化的道德與他人期待所綑綁,不再用「應該」與「必須」來評判自己。
不是放棄價值,而是放下「自我審判」,進入更寬容、更自由的生命狀態。
二、這樣能達到「空性智慧」嗎?
我可以說,是一種「靠近空性」的心靈轉化歷程。
在佛法中,「空性」不是虛無,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看穿一切現象無常、無我、不執著的本質。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佛洛伊德心理層次:東方哲學對應,心靈意涵
本我(Id):欲望、習氣 ,面對它,是修行的開始
自我(Ego):分別心、執著我 ,接納它,是自我轉化
超我(Superego) :道德束縛、二元對立 ,放下它,是走向空性智慧
所以這句話的修行次第可以理解為:
1.觀照慾望,不壓抑(如禪修中的「照見五蘊皆空」)
2.接受當下的自己,不分好壞(如慈悲觀)
3.放下判斷與對錯,不再執著自我形象與他人認同
這樣,就能回到「無我」、「無執」、「無所住」的境界,也就是空性智慧的起點。
三、「當我不再壓抑本我、不再掙扎於自我、不再依賴超我,我就開始看見那無限的空間,不執著的自由,與回到本源的平靜。」
《修心三步驟:從心理整合走向空性智慧》
修心三步驟:面對、接受、放下
第一步:面對本我 → 誠實看見慾望與衝動
關鍵詞:誠實、勇氣、自覺
「我想被愛、我會嫉妒、我想逃避責任。」
每個人內心都有本我,但成長的起點不是壓抑,而是誠實面對。
引導語:
「別急著把自己修成聖人,先讓自己活成一個『真實的人』。」
第二步:接受自我 → 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關鍵詞:接納、整合、平衡
自我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努力平衡的人格,面對壓力、期待、內心拉扯。我們不完美,但可以不否定。
引導語:
「你不是你的情緒,你只是正在經歷它;你不是你的錯誤,你只是還在學習。」
第三步:放下超我 → 超越評價與執著,走向空性智慧
關鍵詞:自由、放下、如實觀照
當我們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不再被應該與不應該控制,我們開始看見真正的自由。放下超我,不是否定道德,而是不執著於自我評價與他人目光。
引導語:
「真正自由的人,不是最完美的人,而是能慈悲看待自己與世界的人。」
三步結語:走向空性智慧的心靈整合
「面對本我,是勇氣;接受自我,是成熟;放下超我,是智慧。」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回到內在,發現你不必完美,也可以值得愛與自由。
《空性智慧與空體本質的關係》
1. 一切「存在」的本質,都是「空」的
「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指:
我們所感知的一切——身體、情緒、念頭、關係、物質世界,甚至時間與空間,都沒有獨立不變的「真實本質」。
這些現象只是因緣和合的暫時組合,如電影銀幕上的畫面,看似真實,實則只是光與影的變化。
宇宙萬物皆如此,看似存在,實則隨時變遷,無法被永久抓住。
2. 你以為的「自己」,其實是幻覺
我們所認知的「我」——我的身體、感受、想法、記憶,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臨時組合。
就像大海中的浪花,誤以為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卻不知浪的本質就是水,水與浪本是一體。
《覺醒的關鍵性》
當我們看破「我」的虛構性,就能超越生死、得失、愛恨帶來的痛苦,回歸本源。
3. 宇宙的真相:沒有生滅,沒有對立
人類的認知將世界分為有生有滅、有善有惡、有美有醜,但這些對立其實只是頭腦的標籤。
真正的宇宙運行遵循以下法則:
不生不滅:沒有真正的「開始」與「結束」,只有能量的轉化。
不垢不淨: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視角的不同。
不增不減:沒有真正的「擁有」與「失去」,只有當下的流動。
如同「行雲流水」的境界,雲變成雨,雨流入河,河水蒸發成雲——雲從未真正「消失」,只是換了形態。
4. 痛苦從何而來?
痛苦的根源,是將幻覺當成真實:
把身體當成「我」,所以恐懼衰老與死亡。
把情緒當成「真相」,所以困於喜怒哀樂。
把念頭當成「現實」,所以被焦慮與妄想綁架。
把物質當成「歸宿」,所以陷入無止境的追逐。
真正的自由來自於接受空性,不再試圖抓住本不可抓住的東西。
5. 如何解脫?
(1)放下對概念的執著
連「空」「佛」「解脫」這些詞也只是指引,別執著於概念本身,因為它們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
(2)活在當下
過去已逝,未來未至,只有此刻的意識能夠直接體驗真實。
(3)成為純粹的觀察者
不評判、不抓取,像天空看著雲來雲去,讓一切自然流動。
《終極真相:您就是意識本身》
宇宙不是外在的客觀世界,而是內在覺知的投影。
覺醒不是「得到」什麼,而是看穿「得不到」與「已失去」都是頭腦的遊戲。
試著用這個視角生活:
當煩惱升起時,問自己:「這個讓我痛苦的‘我’,真的存在嗎?」
當執著某物時,提醒自己:「它只是暫時借我體驗的幻影。」
漸漸地,你將觸碰到一種深層的自由——超越語言與思維的「空性」之美。
《金剛經》菁華指引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經典之一,核心思想在於「破除執著、明悟空性」,以「無相、無我、無住」的智慧,引導眾生超越煩惱,達到解脫境界。
1. 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陀指出,我們的痛苦來自於執著「自我」與「存在」。但實際上:
•「我相」:認為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導致執著與煩惱。
•「人相」:執著於與他人的比較、關係與對立。
•「眾生相」:認為有獨立存在的他者,因而產生分別心。
•「壽者相」:執著於時間與生命的長短,產生恐懼與執念。
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暫時現象,沒有固定不變的「我」。
2.「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超越執著
•「無所住」:不要執著於任何概念、感受、想法或外在世界。
•「生其心」:在無執著的狀態下,仍然慈悲地行動,利益眾生。
行善時不應執著於「我在行善」,否則仍落入執著。真正的智慧是「無所住而行」,自然流露,不求回報。
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
一切現象(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變化無常的,若執著於表象,就會陷入執迷。
觀察萬物的本質,了知其如夢幻泡影,不被外境牽引。
4.「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超越時空
「如來」象徵覺悟的智慧,不受時間與空間束縛,因為真正的存在超越生滅,不受「來去」之限。
不必執著於過去,也不必憂慮未來,只有當下是真實可體驗的。
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如夢
佛陀用以下比喻來說明世界的本質:
•夢:如同夢境,當下看似真實,醒來後才知一切虛幻。
•幻:如魔術般變化,沒有固定實體。
•泡影:如水泡,一觸即破,瞬息即滅。
•露電:如晨露與閃電,剎那即逝,不可抓住。
看破世界的本質後,不再被情緒與外境困擾,活出真正的自在。
6.「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超越形式
佛性不是外在的形象或聲音可以表達的,若執著於某種具體形式,就無法真正理解「如來」的智慧。
真正的修行,是超越一切外相,從內在的心性去體悟真理。
7.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無我而行,利他為本
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成佛,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但修行者在發心時,不應執著於「我要成佛」,而應該:
•行善時不求果報
•利益眾生但無私心
•以「無住」的心行菩薩道
結論:《金剛經》的核心智慧
1.破除執著:「我」只是因緣和合的假象,不應執著於自我、外相或執念。
2.無住生心:行善利他,但不執著於行善的果報或形式。
3.萬法皆空:一切現象都是暫時的,如夢幻泡影,不可執迷。
4.當下即真實:不要執著過去或未來,活在當下,安住於純粹的覺知中。
5.無我大愛:真正的修行,是超越個人得失,發心利益一切眾生。
透過這種智慧,才能真正體悟生命的自在,活出超越生死、無懼煩惱的解脫之道。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
20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