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化基本教材
作者:陳銀欉 先生
我的典範學習「效法子貢精神」:
《吾以現代儒生之道,續承聖賢之志》
吾乃21世紀儒生,陳銀欉是也,效法昔日之孔門高弟「子貢精神」。
今日鑒於此,見世風日下、人心浮躁,誠惶誠恐,唯願以吾所學,承先聖先賢之道,續仁義之光,濟世安民。
昔日之道,今日之用
夫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吾身為孔門弟子,故於商賈之道頗有心得,然利不離義,財不損道。
環顧今人多言商業競爭,惟利是圖,而失君子之風,實為憾事。
吾今傳承遺志,當以現代孔孟理念復興儒商精神,秉持誠信、仁愛、義利並舉,倡導企業主應肩負社會責任,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使天下商道合於道義,而非淪為爭利之場。
教育為本,弘道於世
昔孔門有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吾等於昔日,身為孔子弟子助夫子周遊列國,宣揚禮樂教化,今世來世遺志轉生,吾一以貫之!自當順應時代潮流,以教育為根本,普及儒學精神。
現代學子多重科技之便,然人文素養衰微,見利忘義,學術為名,功利為實。
故吾當興建學院、設立講堂,倡導「經世致用」之儒學,結合科技與管理,使中華傳統智慧得以融入現代社會治理、企業管理與個人修養之中,令學子修德養性,方能立身於世而不為物役。
政治經世,仁政為本
孔子大弟子子貢昔日周旋於列國諸侯,通權達變,為夫子之門生,亦為政治之賢士。
今日之世,國際動盪,國與國爭鋒,內政不穩,民心渙散,吾見此情,尤感夫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之訓不容忘卻。
吾若居當世之要職,必以「仁政」為本,興禮義之治,行民本之策,使政治不為權謀,而為百姓謀福祉;使外交不以爭霸,而以互利共榮為道。既通古今,又善權衡,使仁道長存,天下歸心。
承聖賢之道,立當世之典範
吾生於今日之世,見世人多言孔子之道已遠,然吾心已知,天地雖變,然道不滅。
人心所需者,誠信也,公義也,仁愛也。
吾當以現代之身,行千古之道,化商業、治政治、興教育,使聖賢之學不僅為書本之談,而為天下共行之道。
願吾以一生之力,奉獻於斯文道統,矢志不渝。
恪守:
為生民立命,俾群黎得所;
為天地立心,昭自然之理;
為往聖繼絕學,承薪火於不墜;
為萬世開太平,導未來於康莊。
一心一德,終始如一;
矢志不移,志貫乾坤!
願吾以子貢之志,能不負夫子之託,不負此生之使命,令儒家思想在新時代再度發揚光大,立百世不朽之基!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恭誌
《子貢的智慧「商以載道」》
開創了儒家的商業模式(儒商)
一、前言
端木賜(前520~?),字子貢,衛國人,小孔子三十一歲。
據說子貢出生之時,其母夢神賜以寶玉,因取名曰賜。子貢生就異相,山庭鬥口,儀表不凡,天性至孝,資稟穎慧,三歲既知人善惡。
十八歲時,游於魯,聞孔子在闕里授徒,心竊景仰,遂執贄往見而受業。他謙遜好學,通達敏辯,深得孔子贊賞,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以言語著名,利口巧辭,長於外交。齊相田常伐魯,他奉命出使,遊說諸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舉而動五國之政。
孔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子貢毅然使楚,引來救兵,終解陳蔡之圍。
子貢還精於理財,經商有道,「貨殖焉,臆則屢中」,家累千金。每出使則結駟連騎,車僕之盛,擬於王侯,所到之處,直可與國君分庭抗禮。
時魯國大夫孫武贊曰:「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謙道: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視孔子有如日月,自謂不能超過。
孔子逝世,子貢獨守墓六年,哀喪至極。
子貢對孔子的貢獻,尤其在孔子儒家學說的確立及儒家對中國後代的影響。
子貢是孔子的十大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的儒家學說的確立以及儒家對中國後代的影響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以下是我對歷代文獻的整理與分析,敬請參考及指教。
1.孔子的弟子與助手
子貢在孔子的弟子中有著顯著的地位。
他不僅擅長言辭,而且有經商的才能。
他在孔子的學說傳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據《論語》記載,子貢多次向孔子請教問題,並記錄下孔子的回答,這些對話成為後世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 經商與實踐
子貢善於經商,積累了大量財富。
他將商業實踐中的經驗和智慧融入儒家思想,強調誠信和義利結合,這對儒家的經世致用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子貢的商業成功也使得儒家的學說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應用。
- 經典整理與傳播
子貢在孔子去世後,致力於整理和傳播孔子的言行。他被認為是《論語》編纂的重要參與者之一。這些整理工作對後世儒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讓孔子的思想能夠在中國歷史上持續傳承和發展。
- 對孔子思想的詮釋與發揚
子貢對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詮釋。他經常在不同的場合宣講孔子的學說,並將其應用於社會實踐中。例如,他在與其他弟子的對話中,展現了他對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並通過自己的行動詮釋和實踐孔子的理念。
- 對後世儒家的影響
子貢的努力使得孔子的學說得以廣泛傳播並深入人心。他的商業實踐與儒家思想的結合,為後世儒商提供了典範。子貢的經商理念和實踐方式對後來的儒家經濟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子貢所傳播的孔子思想,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子貢在孔子的儒家學說的確立和傳播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通過自身的商業成功,實踐和宣傳了儒家的核心價值,並在孔子去世後致力於儒家經典的整理和傳播。子貢的努力為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其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核心思想體系之一。
二、具體歷史文獻描述子貢行誼
歷史具體描述子貢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儒家經典和一些歷史記載中,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獻來源:
-
《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經典,其中多次提到子貢的言行和孔子對他的評價。例如:子貢問孔子關於仁、禮、君子等問題,並得到孔子的解答。 -
《史記》
《史記》由司馬遷編撰,其中《仲尼弟子列傳》詳細記載了孔子的弟子,包括子貢的生平事蹟。子貢的經商才能和在政治上的活動都在這裡有所記載。 -
《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其中也有關於子貢的記載,描述了他在孔子學說中的地位和貢獻。 -
《荀子》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著作,其中也提到了子貢,並對他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評價。 -
《韓非子》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韓非的著作,其中提到子貢的智慧和辯才,並從法家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評論。 -
《孔子家語》
此書是東漢末年的王肅所編,內容也涉及子貢,補充了《論語》中的一些情節和言論。 -
《孟子》
《孟子》提到了子貢,並將其與其他孔子弟子進行比較,討論了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優劣。 -
其他儒家文獻
如《大戴禮記》、《小戴禮記》等古代儒家經典文獻中,也有零星提到子貢的言行和評價。
三、儒商的典範人物
以上這些文獻記載了子貢的生平事蹟、言行舉止、思想觀點等,展現了他在孔子儒家學說中的重要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從上述文獻中,我們可以描繪出子貢的言行和個人特點。
他是一位智慧過人、口才卓越、善於經商且忠誠於孔子學說的人物。
以下是根據文獻記載的子貢言行樣貌:
-
智慧與辯才
《論語》記載:子貢多次向孔子請教問題,顯示出他對學問的渴求和智慧。
例如,子貢問孔子關於仁、禮、君子的問題,並且能夠深入理解和體現孔子的教誨。孔子對子貢的智慧和辯才也多有讚譽,如在《論語· 先進篇》中,
孔子說:「賜也,賢乎哉!」 -
經商才能
《史記》記載:子貢在經商方面非常成功,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將經商中的誠信與儒家思想結合,實踐孔子的「仁義」理念。
他的成功使得他在孔門弟子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也讓儒家學說得以更廣泛地傳播。 -
忠誠與師承
《孔子家語》記載:在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墓六年,以示對孔子的忠誠和敬仰。他致力於整理和傳播孔子的言行,使孔子的學說得以保存和傳承。 -
人際關係與社會活動
《論語》和《史記》記載 :子貢善於交際,與各國君主和大夫有良好的關係。
他多次出使各國,展現了卓越的外交才能。例如,《論語· 先進篇》記載子貢
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顯示他對孔子學說的深刻理解和傳播。 -
對孔子思想的詮釋
《孟子》記載:孟子提到子貢,並對他的學識和行為進行了評價,認為他對孔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靈活運用。例如,子貢在與其他弟子的對話中,展示了他對孔子思想的深入理解,並通過自己的行動詮釋和實踐孔子的理念。 -
辯才與智慧
《韓非子》記載:子貢的辯才和智慧被廣泛認可。韓非子提到子貢的機智,
認為他能夠巧妙地應對各種複雜的局面,展示出非凡的辯才和智慧。 -
仁義與道德
《論語》記載:子貢非常重視仁義和道德修養。他曾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體現了他對君子應有的行為標準和道德自律的理解。 -
教育和傳承
《孔子家語》記載 :子貢不僅自己努力學習孔子的思想,還積極傳播孔子的學說,對儒家學派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子貢是一位集智慧、辯才、經商才能和忠誠於一身的孔子弟子。他在學問上渴求真知,對孔子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和實踐,並且通過自己的商業成功和社會活動,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應用。他的言行和特點對後世儒家學派的發展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四、子貢對孔子有諸多貢獻,但始終無法成為孔子儒家的主要接班人?!
子貢(端木賜)雖然對孔子儒家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但他沒有成為孔子儒家的主要接班人,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
孔子的偏愛
孔子在選擇接班人方面有明確的偏好。
根據《論語》和其他儒家文獻的記載,
孔子對顏回(顏淵)的評價最高,認為顏回是最具備儒家思想和品德的弟子。
孔子曾多次稱讚顏回的德行和學問,如在《論語》中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表明孔子認為顏回最能體現他的儒家思想和精神。 -
個人特質與追求
子貢的個人特質和追求可能與孔子期望的接班人有所不同。
子貢善於經商,積累了大量財富,並且擅長外交和辯論,這些特質使他在社會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孔子可能更看重的是弟子的德行和對儒家學說的純粹追求。
子貢的實用主義和現實主義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孔子的理想有所不同。 -
學術深度與哲學修養
儘管子貢在商業和外交上表現出色,他的學術深度和哲學修養可能不如其他弟子如顏回和曾子。
孔子可能更希望他的接班人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哲學修養,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中全面繼承和發展他的思想。 -
歷史與社會背景
在孔子逝世後,歷史和社會背景也影響了接班人的確立。
曾子(曾參)在孔子逝世後成為了重要的儒家傳人,他的弟子子思(孔伋)和孟子繼續發展了儒家學說。這些人物的出現和他們在儒家學說發展中的作用,使得子貢沒有成為儒家學派的主要接班人。 -
弟子之間的影響
孔子的弟子眾多,各有所長。在孔子去世後,七十二弟子們各自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和傳承。比如,子貢在經商和外交方面的才能,使他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儒家學派內部,顏回、曾子等人的影響力可能更大,因為他們更專注於儒家學說的學術傳承和哲學思考。
五、總結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國。他還善於貨殖,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孔子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
後世,題辭輓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風」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與陶朱公范蠡齊名,為儒商初祖。嫡傳子貢之學的孫子為端木叔。子貢死於齊國。
儘管子貢對孔子的儒家學說有重要貢獻,但他沒有成為主要接班人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包括孔子的偏愛、子貢的個人特質與追求、學術深度與哲學修養、歷史與社會背景以及弟子之間的影響。
子貢在經商和實踐中的成就,讓他在儒家學說的實用和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學術和哲學傳承上,其他弟子如顏回和曾子更符合孔子的期望和儒家學說的發展方向,併予說明。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