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的年代,高中生如何安身立命?
作者:陳銀欉 先生
鑑往知來,鑑微知著
當我們面對今日變幻莫測的世界,愈來愈需要從歷史的深處撿拾智慧的光芒。
加爾布雷斯在《不確定的年代》一書中,深刻指出20世紀後的人類思想從確信走向困惑、從絕對走向模糊,昔日的信仰與經濟體制,今已動搖。這不僅是大人世界的迷惘,也直接衝擊了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與期許。
當一位高中生睜開眼所面對的世界是生成式AI、全球政經不穩與氣候危機,他們的未來早已無法由過去的線性模式預測。
這是一個真相難明、抉擇困難的時代。然而,愈在此種時代,教育愈不能失語。尤其是高中階段,正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奠基的關鍵期,若我們不能提供一套面對不確定性的生存法則,孩子們只能在資訊洪流與焦慮社會中無根漂浮。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押著韻
加爾布雷斯強調,歷史不是一條從錯誤通往真理的直線。我們不能用絕對主義的眼光看待過去,也不能盲信今日的「創新」就是萬靈丹。他在書中一再提醒,觀念的演變與其影響,往往遠大於政策本身。從亞當.史密斯到凱恩斯,從資本主義的興起到社會主義的幻滅,每一個思想都曾是時代的燈塔,也可能變為時代的枷鎖。今天,我們該教給學生的,或許不是單一真理,而是辨別真假、理解矛盾、跨越模糊的能力。
高中教育不能再只著眼於升學、考試與標準答案,而必須培養孩子具備「反熵」的能力:在混亂中找出秩序,在雜訊中尋找意義。這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跨學科的思辨力、人文與歷史的洞察力,以及對世界本質的哲學性理解。
學校不是教室,是文明的縮影
若我們將教育視為文化與價值的傳承,那麼每一間高中,其實就是社會未來的縮影。它必須教學生如何活在一個真相難明的時代,如何在資訊與意識形態戰爭中保持清明。不是所有孩子都要成為經濟學家,但每個孩子都該知道經濟觀念如何影響生活選擇;不是每個孩子都要成為政治家,但每個孩子都該明白制度如何塑造機會與命運。
因此,教育必須引導學生回到「觀念與人」、「知識與生活方式」的連結上。一位高中生應該能在討論貨幣政策時思考正義與分配問題,也能從烏克蘭戰爭或台海危機中思索國際秩序與個人命運的關聯。他們不該只是考試機器,而應是能理解歷史弦音、參與當代辯證的主體。
給高中同學的生存法則:從「答案」走向「選擇」
我們不能給下一代一套固定的「答案」,但我們可以教會他們如何在多元觀點中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從經濟思想史中我們學到的,不是某一學派的勝利,而是思想在特定時空下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加爾布雷斯將自己介入歷史敘述中,不躲避主觀、不逃避價值,我們的教育也應如此誠實。因為,教育從來不是中性的,它始終在選擇一種文明的未來。
那麼,什麼是高中生在這個「不確定年代」的生存法則?不是只有理性計算的工具理性,也不是逃避矛盾的犬儒主義,而是:
1.理解歷史的非線性:每一個選擇都嵌入過去的脈絡。
2.培養批判性思維:對「主流」與「進步」保持適度懷疑。
3.勇敢面對模糊與矛盾:在不確定中也要做出選擇。
4.相信人的價值與尊嚴:不以功利定義人生,不以結果否定過程。
《點燃未來的火種:高中生潛能開展的六大策略》
在變動加劇、AI興起的未來世界,高中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的階段,更是個體潛能覺醒、人格扎根與未來素養養成的關鍵時期。發揮高中生潛能,不再只是成績導向的提升,而是要以全人發展為核心、未來能力為指標、教育領導為推手,進行有策略性的設計與引導。
一、自我覺察:認識自己,是潛能開展的起點
教育的本質,在於讓每個孩子找到「我是誰」,這不只是性格測驗與興趣探索,更是一場通往內在的自我對話。透過日誌書寫、生涯地圖、心理測評與深度對話等方式,幫助學生辨識天賦、釐清價值觀與理解內在動力,是打開潛能寶庫的第一把鑰匙。
二、破圈與冒險:離開安全區,才能看見可能性
舒適圈是潛能的天花板。學生應有機會參與跨校計畫、國際交流、創業挑戰、服務學習等行動方案,面對未知、解決真實問題,在「做中學」中激發潛能。而學校應成為一個有策略地製造「適當困難」的學習場域,讓挑戰成為日常,成長成為慣性。
三、心態與習慣:內在素質的長期投資
成功的背後往往是習慣與心態的鍛鍊。協助學生建立「成長型心態」、破除「我不行」的自我設限,透過時間管理、任務分解、情緒調節、正念練習等方法,將潛能從一時激情轉為日常韌性,從而打造出自我驅動、持續精進的學習生命。
四、學習與實踐:打造通向未來的學習力
未來的關鍵競爭力,不在於記憶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持續學習與應用。教師可引導學生掌握高效能學習工具(如:思維導圖、批判性思考、速讀寫作、數位工具應用等),並鼓勵其參與社區行動、專題研究、專業實習等實踐型學習,把知識轉化為行動與貢獻。
五、資源連結:打造共學與共創的生態網
潛能的發展不是獨行者的旅程。教育應鼓勵學生善用人脈與資源,例如導師制度、跨校學習平台、職涯導師計畫、企業合作、校友網絡等,建立橫向連結與垂直支持的學習系統,讓學生在真實社群中試煉自我、啟動夢想。
六、表達與影響力:讓潛能成為世界的回音
潛能若未能被表達,終將被埋沒。應透過公開發表、跨域合作、提案競賽、影片創作、社群經營等方式,引導學生將內在潛能轉化為有影響力的語言與行動。從「表達自己」走向「影響他人」,學生將開始感受到個人潛能與社會責任的連結。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教會學生答案,
而是讓他們找到自己!
真正能激發潛能的教育,不是填鴨知識,而是點燃熱情、培養能力、堅定信念、開啟未來。高中階段,是潛能蘊釀的關鍵節點,也是價值觀定型的黃金時刻。
唯有結合自我探索、挑戰機會、習慣養成、學習行動與社群支持,才能讓每一位學生真正「活出自己的獨特版本」,邁向潛能無限的未來。
《動盪時代的穩定支點:教育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在全球局勢瞬息萬變、科技進步以倍速推進的當代,教育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戰爭、AI浪潮、氣候危機、社會價值裂解——這些不再只是報紙上的名詞,而是真實影響我們下一代生活與思維的變數。教育該如何在這樣的動盪中穩住根基,甚至引領社會走向未來?這不只是教育者的命題,更是整體國家韌性的關鍵。
一、從「穩定輸出」到「彈性適應」:教育功能的轉變
傳統教育長期建立在「社會穩定—技能傳遞—階層再製」的邏輯上,然而,這種輸送型教育,對於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來說早已捉襟見肘。真正能立於不敗的教育,必須從知識的灌輸轉為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批判性思維、系統整合、創造力與情緒韌性。
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填滿一個容器,而是點燃一把火。
二、自我覺察與價值鍛造:混亂中不迷失方向的內在羅盤
面對資訊爆炸與價值撕裂的年代,個體容易迷失方向。教育若僅停留在學科知識傳遞,便無法培養能自主思考與自我引導的人才。相反地,當教育能引導學生自問「我是誰?我為什麼而學?」時,才真正建構起面對不確定世界的穩定內核。在這意義上,教育不只是技能的訓練場,更是價值與信念的鍛造室。
三、跨域融合與實作導向:讓學習回應真實世界
當代問題多數為跨領域性質,教育也須打破學科邊界。例如,訓練懂得倫理與人性的AI工程師,或培養能理解經濟與氣候連動的未來企業家,皆非單一學科可承擔。透過跨域課程設計、實作導向學習、問題導向專案,教育才能從象牙塔中走出,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讓學生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而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四、反脆弱心態與失敗教育:培養逆境中的成長力量
未來屬於能在混亂中重生、逆境中創新的世代。然而當代教育普遍害怕失敗,重視分數與排名,卻忽略了「挫折」與「試錯」才是創造與學習的母體。教育若能讓學生在安全的學習場域中經歷困難、嘗試解決、再失敗、再修正,才能真正培養出「反脆弱」的人格——這也是教育在動盪時代最堅實的底氣。
五、制度創新與教育治理改革:教育不是落後的庇護所,而是社會創新的源頭
許多教育體系自身其實正處於「高耗能、低創新」的危機。若體制不願自我更新、教師專業不被賦能、課綱與教學方式仍停留在工業時代,那麼教育便無法帶領社會前行,反而成為落後的包袱。因此,教育政策與制度也應具備彈性與創新力,包括:教師再培訓制度、跨校合作網絡、數位轉型與AI教學輔助工具等,讓教育本身也成為變革的典範。
教育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培養能適應當下的人才,而是孕育能創造未來的公民。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唯有一個根深柢固又枝繁葉茂的教育系統,才能讓一代又一代人穩定地走過風暴,甚至成為引領風向的人。
教育,若能以自我革新為本,以人為中心為魂,就不僅能立於不敗之地,更能點亮世界的方向。
結語:在混沌中種下秩序的種子
加爾布雷斯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本經濟思想史可以如此生動、如此人性、如此誠實。而我們的教育,也應如此。教育不是製造一代又一代的服從者,而是培養能在混沌中創造秩序的人。
在這不確定的年代,我們不該要求高中生給出確切答案,而該訓練他們去理解問題、感受人性、思考制度、辨識觀念。
我們要教的不是「如何適應未來」,而是「如何參與未來」。
畢竟,歷史不是注定的軌道,而是每一代人的選擇。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