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白日夢》給教育的啟示
作者:陳銀欉 先生
《女孩白日夢》在國際影展表現亮眼,獲得以下成就:
- 英國格洛斯特獨立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獎
- 瑞典呂勒奧國際電影節:最佳首部長片獎,最佳首部導演獎
- 美國卡爾弗城電影節:最佳國際劇情長片獎,洛杉磯入選正式放映
這些獎項肯定了導演陳詠清及團隊的創作實力,展現了電影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一、重新定義「成功」:從終點到過程
導演陳詠清強調,《女孩白日夢》並不是典型的勵志結局片,而是一場關於「摸索、反覆懷疑、卻依然不放棄」過程的真實紀錄 。
對於教育來說,這是提醒我們:
1.成功不只有終點成績,而是中途的成長與堅持。
2.當面對考試壓力或生涯焦慮時,別只看成敗,還要看到你曾經勇敢跨出的那一步。
二、勇於面對內心的迷惘與拖延
電影片中女主角陳莉莉是一位立志成為小說家的大學生,她常被拖延症折磨,在畢業前夕感到恐懼與迷茫 ,對教育而言:
1.拖延不是懶惰,而是焦慮的表現。
2.當拖延來臨,與其壓抑,不如試著拆解任務,從「想寫一篇短文」開始,慢慢找回節奏。
三、夢想與現實可以並存,也會交錯
電影透過黑白畫面,並且刻意模糊夢境與現實的界線,象徵著青春的理想與現實的拉扯 。
對學生來說,從心中的「白日夢」中回到現實,因此可以:
1.幫助你辨識真正渴望的方向。
2.讓你把理想拆解成可進行的小步驟,而不是遙遠的幻想。
四、靈活創作的重要:用局限激發力量
這部電影採用黑白風格,拍攝團隊簡潔,導演以平板、手機操作,直白呈現創作過程 。
這也是告訴我們:
1.有時限制反而是創意的催化劑。
2.無論是寫作、專題、藝術創作,都可以從「現有資源」出發,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五、堅持初心,比刻意追求成功更重要
該部電影片中不論是小說家、攝影師、畫家,都在做自己最初選擇的事情,並在這條路上面對徬徨 ,對正處於選擇或壓力交錯的學生身上:
1.與其追逐大眾眼光,不如問自己:「我為什麼熱愛?」
2.初心是最好的指南針,幫助你抵抗焦慮與迷惘。
六、教育界可以怎麼應用?校園生活的實踐
1.過程重於結果——教師可設計「作品日誌」或「心情寫作」,引導學生記錄思考與感受。
2.面對焦慮——舉辦「拖延處理工作坊」、「心情情緒講座」,分享面對內在障礙的方法。
3.理想+現實並行——安排學生進行3個月的「夢想專案」,嵌入階段性檢視與實習體驗。
4.用局限創作——推動低資源創作競賽,如「手機短片」、「黑白插畫比賽」。
5.堅持初心 ——舉辦「我的初心」專題發表會,讓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內心動機與期望。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女孩白日夢》,值得推薦作為高中、大學哲學、情緒管理課程的參考內容,特別是關於夢想、創作和自我探索的主題!
這部電影是台灣新銳導演陳詠清的首部長篇作品,由新人導演陳詠清自編自導的首部長篇電影《女孩白日夢》,集結新生代演員鄧筠熹、尤柏耘、鄭景文、古峰共同演出,是一部打破傳統敘事結構的實驗性黑白劇情片,捕捉年輕創作者在追夢過程中的掙扎與堅持。
故事聚焦在年輕創作者追夢的過程中,特別是一位想成為小說家的女孩陳莉莉,在畢業前夕面對拖延、自我懷疑和現實壓力的掙扎。
這不是一部傳統的勵志片,而是真實呈現追夢路上的迷惘、堅持和內心拉扯,年輕人很有共鳴!
- 探索自我與夢想:電影描寫年輕人對未來的困惑,像是我們在思考升學、興趣和未來方向時的感覺,能啟發我們反思自己的目標和挑戰。
- 創意與藝術表達:全片用黑白影像,風格獨特,導演還用手機拍攝,展現了創意不受限的可能,適合我們在美術、語文或社團活動中學習如何用有限資源發揮創意。
- 團隊合作與堅持:電影製作歷時四年,導演和年輕演員們用精簡的團隊完成作品,展現了毅力和合作精神,對我們的教育課外活動或專題製作很有啟發。
這部片在國際影展也表現超亮眼,拿下英國格洛斯特獨立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瑞典呂勒奧國際電影節最佳首部長片和最佳首部導演獎,還入選美國洛杉磯卡爾弗城電影節,證明台灣年輕創作者的實力!
電影於2025年6月27日起限定上映,大家可以找機會看看,說不定會對我們的夢想和創作有新的想法!
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看這篇報導了解更多:https://star.ettoday.net/news 您們覺得這部片怎麼樣?有沒有什麼特別想討論的?
七、鼓勵學生成為「過程的勇者」
《女孩白日夢》提醒每位正在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
1.不要只看終點,要懂得「在路上」的勇氣與思索。
2.用有限的資源,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與聲音。
3.當內心迷惘、恐懼、焦慮來襲,就像莉莉那樣,踏出一步,寫一句文字,完成一次畫作,你就在成長。
願每位同學都能像電影中的角色一樣:
既是白日夢的追逐者,也是真實生活的建構者,會因為勇於面對自己,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女孩白日夢》:一場青春的初心試煉
寫給正在尋找夢想與使命的學生
電影《女孩白日夢》不是關於成功的故事,而是一段探索自我、挑戰現實、堅守初心的過程。對於每一位正在經歷迷茫、焦慮、渴望突破的高中生來說,這部作品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曾經懷抱的夢想,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不起眼的開始,都是未來的起點。
(一)這是人生第一場探索:夢想不完美,但值得開始
女主角陳莉莉想成為小說家,但她沒有萬人追捧的作品,只有一本尚未完成的手稿、一顆常常懷疑自己的心、與一個還不成熟的自己。
她的白日夢,看起來平凡、微弱,卻是她內心真實的渴望。
對高中生來說,夢想不是非得轟轟烈烈,也不一定一開始就偉大。
重要的是:
《你有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夢?》
想當科學家、廚師、動畫設計師、作家,還是某個沒人懂的職業?
那個看似不被理解的想法,可能正是你人生的起點。
(二)初心的試煉,來自現實的打擊與自我的懷疑
莉莉寫作時常常卡關,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天分。她開始逃避、拖延,甚至對自己生氣。這些情緒與行為,其實就是初心的第一道考驗。
對於學生來說,試煉可能是:
• 一次考試失敗
• 家人對夢想的不理解
• 被老師否定、朋友嘲笑
• 或是「我好像永遠不夠好」的自我懷疑
這時候,你要記得:
懷疑不是失敗,是成長的開始。
因為唯有被現實撞擊過的夢想,才會長出力量。
(三)使命必達,不是完美,而是不放棄
電影中,莉莉最終並不是靠「一夜成名」實現夢想,而是一步一腳印地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這正是使命感的體現:
使命不是被別人賦予的,是你對夢想的承諾。
1.「使命必達」並不代表你不能失敗,而是即使面對挫折,也能重新上路。
2.給學生的建議:
•設定一個「可以開始的小目標」:每天寫一百字、讀一篇文章、畫一幅小圖。
•找一位可以傾訴的人:同學、老師、輔導員,或是你最信任的人。
•為自己的夢想留下證據:日記、影像、作品集、學習歷程,都是你初心的證明。
(四)初心不是脆弱的夢,而是你一生的力量來源
很多人長大後,會說:「我小時候也想過當⋯⋯,但後來沒機會了。」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忘了初心。
《女孩白日夢》的啓示要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這句話:
請不要忘記那個曾經為夢想掉過眼淚的你。
那個版本的你,或許不完美,但卻最真誠。
堅守初心,就是在混亂世界中,守住自己不迷失的坐標。
(五)生命教育的參考指南
初心階段——目標提示
1.發現夢想——問自己: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如何的工作讓我感到無比嚮往?
2.遇到挫折——正視自己的焦慮與逃避,不責怪自己,但要重啟。
3.不被理解 ——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社群,讓夢想不再孤單。
4.懷疑自己——記錄進步與付出,涵養累積對自己的信心。
5.堅持到底 ——不需要成功,只要「繼續走在路上」就已經值得敬佩。
結語
做你自己人生白日夢的執行者
《女孩白日夢》不是告訴你「夢想都會成真」,而是說:
只要你還在走,那個夢就還活著。
學生時期是人生的第一場大夢,是一場關於「你想成為誰」的探索。
無論你現在在哪一個階段,請記得:
• 做夢的人值得尊敬
• 為夢前行的人會發光
• 為自己堅持到底,就是使命必達
願你也能像莉莉一樣,即使一開始只是小小的白日夢,也能一步步走成最精彩的現實,最後夢想成真。
資訊來源
https://twcp.moc.gov.tw/prec-u/project/content/beb11503796c4ed9afce180c8867f391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7302
教育界的園丁
陳銀欉 敬述
2025-6-28